圖源:新華網
近日,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此次會晤恰逢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機制設立五周年,雙方發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受到各界矚目。
2012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華沙會晤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華沙會晤標誌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16+1合作」)的啟動。「16+1合作」已歷5年,合作平臺日漸完善,合作領域日益拓寬,合作成效逐漸顯現。剛剛在布達佩斯結束的中國-中東歐國家第六次領導人會晤承先啟後,不僅總結了過去五年合作經驗,而且為未來合作重點進行了規劃。
然而,自「16+1合作」機制產生之後,來自歐盟機構或一些成員國的疑慮一直存在。歐洲對於「16+1」合作的疑慮來自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政治上,他們擔心中國分化歐洲。德國外長加布裡爾曾公開表示稱中國「應當堅持一個歐洲原則,而不是試圖分裂我們」。經濟上,他們擔心中國在中東歐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違反歐盟在公共採購、環境影響評估和技術標準等領域的法規。一些歐盟老成員國擔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會影響其在中東歐國家的商業利益。
中國是歐洲一體化的堅定支持者,始終從戰略上重視歐盟的作用。無論是2003年和2014年的對歐政策文件,均強調歐洲在國際體系中的重要性。2014年中國政府的對歐政策文件強調歐盟是「全球重要的戰略力量和牽動國際格局演變的關鍵因素」。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是中國對歐政策的總基調。在英國退歐公決之後,中國仍然重申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樂見一個團結、強大和穩定的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中歐關係的發展不僅見證了中國與歐盟關係的成長,而且見證了中國與歐盟主要大國關係的深化,而與歐盟中東歐新成員國的關係在一段時間內未獲得足夠的重視。2012年形成的「16+1合作」開始構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國家合作的新平臺,中東歐國家在中國的對歐外交中獲得了一席之地。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是中歐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與中歐關係並行不悖。
歐盟多元一體,本身就是複雜的行為體,無論是南歐、北歐、西歐與中東歐,其成員國的關切點與利益並不一致。多重危機衝擊下的歐盟得以倖存是個奇蹟。中國無意分化歐洲,事實上金融危機之後,歐洲內部的分化日漸明顯,無論是難民危機的應對還是國內政治發展,歐盟新成員國與老成員國之間齟齬不斷。儘管一些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發展使歐盟憂心忡忡,但這些國家明確表示無意脫離歐盟。歐盟擴大後東西歐之間的經濟差距有所縮小,但是觀念、制度的差異猶存,歐洲形成新的鐵幕之說言過其實。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發展關係並不會對中東歐國家的對歐政策產生影響,因為中東歐國家內部不同黨派的歐洲理念和歐洲政策不盡相同。「16+1」合作在一定程度有助於中東歐國家的發展,這對歐洲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弊。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的發展出自雙方的需要,不會改變中東歐國家對外關係的優先重點即歐盟,稱中東歐國家轉向中國言過其實。歐盟擴大後,新成員國與老成員國之間的差距雖然有所縮小,但新成員國實現趕超仍面臨巨大挑戰,需要外部的經濟夥伴。中國的發展對中東歐國家是機遇。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16+1合作」有助於整個歐洲的平衡發展和一體化進程。「16+1合作」機制為發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提供了平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在中東歐國家的項目不會違反相關國家的法規,在歐盟成員國的項目不會繞開歐盟的法規。近日匈塞鐵路匈牙利段啟動公開招標即是明證。
來自布魯塞爾和柏林對「16+1合作」的疑慮純屬多慮。2007-2015年中東歐的歐盟成員國共獲得歐盟基金1758億歐元,而中國對中東歐16國的累計投資只有90億美元。2016年中歐貿易額為5470億美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額為587億美元,僅佔中歐貿易額的10.7%。由此可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濟關係尚有發展的潛力。來自歐盟和個別老成員國對「16+1合作」的多慮反映了多重危機背景下歐洲的越來越不自信。
「16+1合作」的形成只有五年,對於他人的議論甚至非議姑妄聽之,不必在意,進一步推動「16+1合作」,拓寬合作領域,深化務實合作,使之造福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人民才是正道。
(孔田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劉思悅、牛寧
31194877,.「16+1合作」,歐洲人在顧慮什麼?,.2017-12-04 07:48:48,.204285,.劉思悅、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