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該知道,手術完醫生需要知道患者「排氣」了,也就是我們俗說的「放屁」之後,才能允許進食。若是術後沒有放屁之前,是不允許進食的。大家可能會想,放屁還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對於剛做完手術的患者來說,放屁其實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的人甚至會三四天不放屁,所以吃不了飯,這對患者家屬來說,是非常心疼的。今天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手術完一定要等放屁了,才能允許被吃飯。手術後的放屁到底有哪些意義?不妨了解一下。
手術後為什麼需要等放屁了才能吃飯?
我們所講的手術,其實是腹部的手術,醫生會要求排氣後才能吃飯,不僅是有重要的原因,也是為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在著想。眾所周知,麻醉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極大的減輕了手術中患者的痛苦。在進行腹部手術的時候,要先對患者做好麻醉。對於要做腹部手術的人來說,麻醉不僅是阻隔了痛經神經的傳導,腸胃也會被麻痺,所以經過麻醉後,患者的腸道蠕動就會變得緩慢或者是暫時的停止,腸胃功能下降和停止。
手術完成後,腸胃的麻痺感並不會立馬消失,腸胃功能也不會馬上恢復,若是這個時候貿然進食的話,腸胃無法消化和蠕動,對腸道的負擔就會過重,增加腸胃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引發併發症,比如像腸道出現梗阻等情況。而術後放屁了,就證明腸道蠕動了,麻醉感過去了,腸胃的功能漸漸恢復了,這個時候吃飯,腸胃也能消化的了了。若是手術後遲遲不放屁的話,那麼醫生就會考慮是否是出現併發症了,腸胃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可以及時的解決。
總的來說,手術後是否放屁就是醫生在判斷患者的腸胃功能是否恢復了,是否出現了併發症,若是及時放屁了,這些問題就解決了,若是總是不放屁,就出現了這些問題,需要及時的解決。一些家屬會心疼患者可能一兩天吃不了飯,那也不能偷偷的餵飯,這樣的話不僅會影響醫生的判斷,還會引發併發症,是不可取的。
手術後一些患者若是恢復的快的話,可能一天就放屁了,若是身體素質差,可能要等四五天才能放屁,但若是四五天不吃飯,對於本身就虛弱的患者來說,更加的無法承受了,所以手術後雖然要等放屁後才能吃飯,但是患者可能採取一些手段幫助自己早放屁早恢復,這樣的話對於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今天就給大家講幾個手術後「催屁」的方法,若是周圍人有做手術的,不妨就轉告給他們。
一是適量的做些運動,幫助自己排氣。手術後患者雖然很虛弱,但是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幫助自己排氣,比如翻翻身,若是能夠下床走動的人,可以緩慢的步行幾步,幫助自己排氣。
二是按摩按摩下腹部,或者是熱敷。當然了很多的傷口位置可能不同,需要詢問醫生,若是可以的話,可以按摩和熱敷一下,幫助自己排氣。
另外做了手術之後,即使放屁了,也是不可以大吃大喝,或者吃一些很難消化的食物。手術後的患者應該慢慢從一些流食比如粥類開始吃,因為很多人剛做完手術,腸胃的蠕動是比較差的,等過幾天慢慢的身體恢復了,再恢復正常的飲食也不遲,尤其是對於很多家屬來說,對於剛做完手術的親人來說,一定不要給他們大補,並且要等到放屁後再吃,這樣才是真正的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