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涵予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攝影 向宇
繫著一條長圍巾,詩人阿庫烏霧走上舞臺,頓了頓嗓子,聲情並茂朗誦起自己的彝語詩歌《招支格阿爾之魂》。「回來吧,靈魂……」隨著詩歌內容的遞進,他的語調也越來越激揚。臺下的觀眾紛紛停下手中的事情,向舞臺望來。12月9日,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詩歌朗誦會在蓉城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在這裡,放聲吟誦,致敬經典。其中,西南民族大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院院長、詩人阿庫烏霧的吟誦無疑讓人印象深刻。他全程用一種類似說唱的方式吟誦彝族詩歌,略帶舞臺化的表現方式,感染力十足。那些鏗鏘有力彝語語調,像一聲聲驚雷,直擊人心。儘管用彝語朗誦,讓很多觀眾不知道詩中具體內容,但是卻仍在抑揚頓挫的聲調中,陶醉於彝語詩歌的韻律。阿庫烏霧介紹,自己吟誦的詩歌講述的是一種存在於彝人中的民間習俗,詩歌用一種呼喊的方式呼喚勇敢、美好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回歸。
彝族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民間詩歌和文人用彝文創作的詩歌極為豐富。從22歲到今年56歲,阿庫烏霧一直堅持用彝文寫詩,「彝文詩歌和漢語詩歌一樣,具有詩歌美學。漢語詩歌尊重生命的精神傳統和彝人崇拜自然,堅信萬物有靈的世界觀一脈相承。」他還介紹,彝文詩歌和漢語詩歌也有著不同之處,比如在詩歌意象選擇上,彝人更偏愛用山鷹、布穀鳥、杉樹等這類和彝族地區相關的意象。
不過,當下彝文詩歌要走出去,被更多人所知,仍然面臨著傳播受限等問題,「語言翻譯也是攔路虎,我的很多詩歌至今沒人翻譯成漢語。」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彝文詩歌,阿庫烏霧經常會現場誦讀詩歌,「詩歌的力量不只在內容,還有朗誦詩歌的語氣、動作和表情。」他認為,民族文化都有共通之處,包括對美好、對幸福的追求,還有對自然生態的崇拜,這些到現在,依然值得被重提和追求。彝文詩歌要讓更多人知曉,體味其中美韻,則需要更多的彝文詩人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