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麟
2016年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冬季防寒取暖工作確保學生安全溫暖過冬的通知」,強調北方地區中小學在學生學習和住宿期間,教室和宿舍室內溫度應達到《中小學校教室採暖溫度標準》(GB/T177225-1998)規定,即室內中部的氣溫應為16℃~18℃,水平溫差和垂直溫差均不宜超過2℃。南方地區中小學建立中小學取暖經費解決機制,科學地選擇防寒保暖措施。而目前,上海地區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室都未能配置空調裝備。據2018年上海年鑑可知,截止2017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學共有1653所,共有在校學生144.71萬人,學校建築數量共計3648萬平方米。《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對標日本東京,東京與上海具有相似的氣候條件,東京公立中小學教室空調安裝率幾乎達100%。我們認為,通過配置空調設備,改善中小學教室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國家及地方建築設計標準未將中小學教室空調的設計和安裝作為必要配置,《中小學設計規範》GB50099-2011規定「在夏熱冬冷等氣候區中的中小學校,當教學用房、學生宿舍不設空調且夏季通過開窗通風不能達到基本熱舒適時,應按下列規定設置電風扇」,《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DG/TJ08-12-2004規定「計算機、多媒體語言、形體教室等教學用房對溫度有一定要求的,可配置空調,並應預留室外機位置。」、「教室辦公室宜設書櫃,並預留空調電源插座和室外機位置。」實際情況,新建中小學教室僅預留分體空調的電源插座和室外機位置,未實施有效的空調供暖製冷設計。
文獻《上海教室冬、夏熱舒適實測分析》表明:某教學樓教室在室外溫度平均為4.98℃的情況下,室內平均溫度僅為11.50℃。文獻《上海市2013—2015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徵分析》研究顯示0~14歲人群佔總發病人群的33.01%,流行性感冒的發病高峰為每年的冬季和夏季。文獻《上海市奉賢區冬季部分中小學教室空氣衛生學評價》研究顯示寒冷季節教室內CO2體積分數由課前的0.081%逐節上升,至上午第4節課後達到0.197%。空氣細菌總數課前為0.2個/cm2,第4節課後上升至1.8個/cm2;教室內可吸入顆粒物課前為0.45mg/m3,第4節課後為0.46mg/m3;教室內溫度課前為5.0℃,第4節課後保持為6.8℃。以上文獻顯示,由於空調系統的缺失,導致室內偏冷或偏熱,導致冬季開窗減少,室內空氣品質下降,從而導致中小學生流行性感冒機率的增加。
為此建議:
1、修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DG/TJ08-12-2004。中小學教室應設置空調系統,空調系統應能夠滿足室內溫溼度、空氣新鮮度以及空氣潔淨度的要求,並符合《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DGJ08-107-2015)的規定。
2、建立中小學教室室內環境在線監控機制和動態評價管理機制。藉助「物聯網、大數據、雲平臺」等技術,建設市級中小學教室室內環境在線監控系統平臺,重點監測室內溫度、二氧化碳濃度、PM2.5、甲醛等空氣參數,制定相關參數的限值,制定相應的動態評價管理機制。
3、設立中小學教室室內冷熱環境改造和運維的專項扶持資金。鼓勵推動市場化進行中小學教室的室內冷熱環境改造,設立中小學教室室內冷熱環境改造的專項扶持資金,扶持企業採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室內冷熱環境改造的結合,採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解決「改造+運行」可持續獲得資金和運維的難題。
本文觀點供交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