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2020-12-15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個性有所差異。而與之對比的是孟子的性本惡,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

從心理學來看,做一個好人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反本能的行為,因為需要利他和認同超我,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原則的,可一味追求快樂也許會導致其他人受到傷害,《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介紹,好人習慣照顧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避免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體驗感,但這樣的做法常常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那麼既然人走入社會都希望成為道德楷模一般的好人,為何還會有人作惡或者有些人會寧願壓抑自己的欲望而做個老好人,這其中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學有個經典效應也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著名的黑羊效應

所謂的黑羊效應也就是在一個群體中,一群人無意識的傷害了新加入群體的人,不過奇怪的是被傷害的人也很無辜,欺負他的人也不是有意為之,旁觀者也無濟於事。

這幫人中,被傷害的人被稱作黑羊,而傷害他們的人稱為屠夫,袖手冷眼相看者可以叫做白羊或旁觀者。這就構成了黑羊效應。

這個效應之所以讓人廣為流傳就在於,這裡面每個傷害他人者並非有意為之,比如前段時間大衣哥家門被踹事件中,村民們都很貧窮,他們看到老實的大衣哥很火,於是希望拿手機記錄他的生活來博得網友眼球賺錢,可一直在家關起門的大衣哥就惹得村民的憤怒,於是一腳踹開了大衣哥家門,把對貧窮生活的怨恨轉移到大衣哥身上,這樣就不需要面對自己的軟弱無能,可以逃避自己努力生活卻還是過不好的責任,所以大衣哥成為了那個被選中的無辜黑羊,成為了大眾發洩情緒的渠道

那麼為何明明知道這些人在做惡,其他人卻冷眼旁觀呢?

法國社會學家勒邦認為,「去個性化」在此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也就是當很多人做惡時,各種情緒會傳染給大家,甚至一部分人被傳染後就會相信這些人遭罪簡直就是活該。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黑羊效應中承擔著某個角色:比如在家裡,父母親戚不顧你的感受,輪番地催你相親結婚。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著名心理效應——「路西法效應」:

個體容易受特定環境的影響,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個人的判斷能力急劇下降——我們可能違背本心,從天使墮落成惡魔。

當我們無故遭受群體排斥時,最好要冷靜向大家訴說整個事情的經過,這個時候切忌情緒激動,因為所有人內心都缺失理性判斷,倘若這個時候你情緒激動,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憤怒。

要知道在黑羊效應中,沒人希望自己是惡魔,大家都只是被環境和情緒所束縛而已,只要大家理性思考了都會停止罪惡的雙手。

這個效應也揭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在一個人內心中天使與惡魔是並存的,並不存在誰絕對是天使或誰絕對是惡魔,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及時覺察自己和周圍的事情,並且做到問心無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的好人,每個人都是惡魔
    我們平日所說的好壞或善惡,都是隨著人為定義而變化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永遠的壞。當我們定義一個人是不是「好人」時,一方面會重視他的脾氣和個性;另一方面,善良的人會較為「愚善」,比如對某些壞行為,寧願自己去承擔,也不會去阻止,也許只是因為一絲善念。
  • 《少年的你》:以分析黑羊效應減少校園霸凌中弱勢群體的心理傷害
    本篇文章將從「黑羊效應」的原理入手,以什麼是黑羊效應、為什麼會發生黑羊效應、及怎麼應對黑羊效應,三個方面加以詮釋《少年的你》中所出現的校園暴力的全貌。目的是為了讓無論在校園暴力中處於什麼身份的人,都能在錯誤的定位中,重新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早日擺脫黑羊效應帶給其身心的枷鎖。
  • 黑羊效應:受攻擊的那個就是壞人?屠夫是壞人?或許未必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個心理學上面的問題,那就是黑羊效應,這實際上對於如今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關鍵的,如今的社會雖說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是不再需要去關注群體或者是沒有太多的一些個幫派存在的,但是影響我們的圈層好像是越來越寬泛,畢竟我們接觸到的事物是越來越多,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無數的圈子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今天值班主播給大家推薦的,是一本社會心理學作品——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在基督教的創世神話中,路西法本是上帝最愛的天使,但因為過度驕傲,率眾反抗上帝,被逐出天堂而墮落成魔鬼。津巴多借用了天使魔鬼一體的意象,用來談論一種人之行動的變象:那就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中,我們日常以為的好人,會做出惡魔般的行為。
  • 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
    因果與心理學: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大意是只要一個人被貼上了壞人的標籤,那麼其他人就會不加思考地去加以攻擊,並且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筆者在想,教科書上為什麼不能出現有關類似於這樣的心理學文章,而不要讓這個社會鬧出「被害者無辜、加害者冷漠、旁觀者無視」的笑話。
  • 路西法效應___從好人變成惡魔到壞孩子如何變成好孩子
    路西法,原本是上帝寵愛的天使,後墮落成為惡魔。在《斯坦福監獄實驗》裡,心理學家曾經讓兩組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分別扮演獄卒和囚犯,在一所學校改造成的模擬監獄裡,每天15美元的酬薪,進行為期兩周的實驗。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把這種現象稱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效應證明了身份定義和情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在特定環境下,如果我們定義了人的積極身份,其實,他也可能會往積極方面努力,成為我們所說的好人。反之亦然。如果我們給對方一個壞的身份,一直說他的不好,說他是壞人,好人也可能會犯下暴行,真正成為一個壞人。所以,不要輕易評判他人的好壞。其實,好人壞人,本就沒有絕對的界限。
  • 路西法效應:根據心理學,為什麼好人會做壞事
    似乎我們這些天打開新聞,就會聽到另一起悲劇性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或是一個變態的連環殺手的反常行為。通常,與這些故事相關的是犯罪者的背景。不管那些與犯罪者關係密切的人是否注意到,犯罪者都有不良行為的歷史。他們是局外人,沒有朋友,沒有人喜歡他們。換句話說,他們已經是壞人了。但是例外情況呢?好人最後做了壞事?也許路西法效應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路西法效應?
  • 路西法效應是什麼?好人隨時也會變壞人
    大量事實證明,人性經不起考驗,好人隨時可能成為魔鬼。路西法是西方宗教傳說中的墮落天使,曾經被上帝所愛,但他太驕傲,不能背叛上帝,下地獄。在某些方面,路西法甚至被稱為魔鬼撒旦。什麼是路西法效應?津巴多教授提出:無論是微妙的還是明顯的情境因素支配者個體的意志,都會誘使頭腦正常的普通人去做難以想像的壞事,這讓我們從神的愛的天使路西法墮落到撒旦,即所謂的路西法效應。一、天使與惡魔為什麼只有一線之隔許多人的邪惡是與生俱來的人性。
  • 為探究好人怎會變成惡魔?心理學家進行實驗,結果反映了社會現實
    答案都在今天zoey為大家分享的心理學經典著作《路西法效應》一書中。直到現在,&34;依然是惡魔,十惡不赦的代名詞。由於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來在心理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美國心理學會特向他頒發了希爾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學終身成就獎。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飛輪效應很好的解釋了,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可能都是困難的,但千萬不要因為困難而放棄,因為這是事物的本質,只要我堅持一些找到這個事情的特點,讓它成為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這樣做事就容易多了,並且會越做越容易。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優雅的惡魔有人崇拜,狼狽的好人沒有同伴
    新世代青春文學代表明星煌,以直接卻不失溫柔的文字,透過新書《你要永遠不知好歹,永遠熱淚盈眶》告訴你:在職場上優雅作風的終極精髓是:爛人不糾纏,爛事不攪和。 Nate是個懂得溫柔的人。有一次朋友間聚會他訴苦說,給下屬方便,讓對方在密集趕設計的幾天裡不必到公司打卡,最後要下屬回報工作進度時,下屬竟以「我現在很累要去吃飯」掛掉電話。我震驚地以為他撞鬼了,不敢相信。
  • 心理學剖析科黑 群氓行為幹擾+超限效應引發對戰
    「科黑」不只中國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科黑」當然是ESPN,他們也是少數能真的讓科比動怒而改編行為模式的少數派分子。但是正所謂「盜亦有道」,當一個在NBA奮戰了19年的老將很可能因傷賽季報銷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摒棄前嫌,為科比送上祝福,但是我們看到國內仍有不少科黑在孜孜不倦地攻擊科比。
  • 泡菜效應:跟狼吃肉,跟羊吃草(身邊的心理學)
    泡菜效應:跟狼吃肉,跟羊吃草(身邊的心理學)01西方著名精神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提出過這樣一種理論,童年時期的遭遇會決定一個人以後的主要性格。一個從小就受父母虐待,得不到關愛的人,長大後會產生「示愛」障礙,性格沉悶,對人表現冷淡。
  • 喜羊羊:「童年陰影」的截圖,「喪屍羊」席捲羊村,慢羊羊變惡魔
    導語:《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經典的動畫片,至今一經播出有15年的時間了,這部動畫對於00後以及90後的我們來講,可以說是陪伴了我們一起成長。 文/速遞君 以下內容為付費內容90%
  • 我們都知道近朱者渴望赤,但是近墨者也可能未必黑
    我們通常都會堅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例如,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精英多的學校,都費盡心思把自己的孩子安排進升學率更高的班級。似乎,只要是把孩子們進入到某個群體之中,才更容易變成一個的精英孩子或高分學生。
  • 心理學告訴你:人人都有作惡潛質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霸凌者不自主出現欺凌的行為是可能的,左右人善惡的,不僅僅是品格,還有社會情境,以及塑造情景的系統性力量。02 斯坦福監獄實驗:好人也會變惡魔1971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津巴多教授,做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模擬監獄實驗。
  •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或惡魔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或惡魔一,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的在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景都能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在家裡的禮儀,那最簡單的吃飯來說一日三餐都是正常時間點,不可隨性,這會想吃就吃,這會不想吃就不吃,始終需要給孩子灌輸的思想是在家裡一日三餐過了飯點就沒了只能等到下一頓,我家的寶4歲了,上述問題根治了可是現在知道留肚子不吃太飽,因為他知道還有零食飯吃太飽了零食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