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剖析科黑 群氓行為幹擾+超限效應引發對戰

2020-12-14 網易體育

文/某甲(網易體育專欄作者)

科比的球迷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科蜜」,還有一種是「科黑」。


就像科比的球迷被稱作「60億」一樣,科黑的數量之多,絲毫不遜於科蜜。「愛我或者恨我,兩者必有其一。」2006年科比在球鞋廣告中就直接地說出了真諦。有多少人愛他,就有多少人恨他,科黑這個群體的存在,幾乎可以算是現今中國球迷團體中最有趣的現象。

「科黑」們不但直接明了地行使著「黑」的本質——譬如曾經在圈內非常有名的「科黑」帳號。更有甚者甚至去各大網站、論壇扮演無間、臥底角色。PS技術、網絡段子、文學性改編(比如網易回帖中最常見的打油詩) 是他們最常用的手段。

「科黑」不只中國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科黑」當然是ESPN,他們也是少數能真的讓科比動怒而改編行為模式的少數派分子。但是正所謂「盜亦有道」,當一個在NBA奮戰了19年的老將很可能因傷賽季報銷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摒棄前嫌,為科比送上祝福,但是我們看到國內仍有不少科黑在孜孜不倦地攻擊科比。

「在古老的中國人性類型中打動你們的第一件事情是,那裡沒有任何野蠻的、殘忍的或殘暴的東西。」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裡說中國人同時兼具了美國人的博大和淳樸、英國人的淳樸和精深、德國人的博大和精深,同時還有法國人在歐洲絕無僅有的優雅。

但是網絡時代的中國,或許正在發生著史無前例的改變,辜鴻銘懷念的中國人在一百年的變遷中正在變化,個性意識的覺醒讓我們更加張揚,更加自由,但是我們卻似乎又逐漸丟掉了優雅,丟掉了尊重和寬容的紳士精神。

「科黑」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獨特並且強大,個性而又堅持。科比被黑,當然有他可以被黑之處,諸如打球不合理、個性太強、場外生活等等,但是他的黑子群體如此強大卻是NBA史上很少見的,那麼,「科黑」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呢?我們不妨從科黑的產生、發展以及其團體屬性來進行一個分析。

超限效應作用

一般情況下,你不喜歡一個東西,你只要無視他就可以了。但是科黑卻孜孜不倦地在網絡上對科比以及他的球迷進行攻擊,他們並不能得到什麼好處——除了亨利-阿伯特(Henry Abbott),我相信大多數科黑並不能因此獲益。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科黑呢?

這要從科蜜說起,從科比進入NBA開始,他就一直深受球迷喜歡,隨著他逐漸成為NBA最好的得分手,他擁有的球迷也越來越多,對他的讚美之詞也越來越多,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球迷開始把科比神化,並且採取膜拜態度的時候,「超限效應」就開始生效了。所謂「超限效應」,是指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就好像小時候班主任越是在窗戶後面偷看,我們就越是不願意學習一樣。

許多人對於過多的跪舔產生了逆反心態,就跟網絡上對於秀恩愛而產生的「去死去死團」一樣,科黑由此產生,並且和「科蜜」這個團體展開長久的「戰鬥」。

據我了解,其實「科黑」這個微博帳號剛剛產生的時候,中立球迷甚至科蜜圈子還是抱著相當娛樂的態度面對的,他們把這種獨特的團體當做一種娛樂的存在,但是當「科黑」使用的手段過於低俗化,並且使用的頻率過高時,就難免讓人產生不適的感覺了。這同樣是超限效應。

就比如當科比超越哈弗裡切克成為NBA歷史第一鐵王時,大家是樂於看到各種惡搞的黑文的,因為這本身就是個很娛樂的事情。但當我們得知科比很可能因傷缺席整個賽季,甚至直接結束他的整個職業生涯時,科黑繼續攻擊的言論就會超過大家接受的限度了。

對於一個中立球迷來說,他並不喜歡科比,但也不討厭科比,但是一個奮鬥了19年的老將即將結束他的職業生涯,這在情感上產生的共鳴是很強烈的,此時他們對於黑子言論的接受度是很低的,所以這個時候科黑的言論會顯得格外扎眼。

從這個角度來說,科黑和科蜜是一樣的,他們或許並沒有刻意去影響別人,但是當他們的行為產生超限效應,就會引起反感。

或許科黑並沒有在此時有更多地惡意,他們只是像每一天那樣調侃科比,只是在觀看者來說,他們日積月累的量變,終於在這個時間點,產生了心理質變,他們的行為就變成了值得討伐的惡行。

環境安全預期

你得承認,有時候你讀到「科黑」的言論,會想,如果他此時站在我面前,我一定會給他一巴掌。

尼爾-波茲曼在寫《娛樂至死》時就講透了「媒介即隱喻」的道理,但是他所在的時代,斷然不會想到網絡的發展會讓這個時代成為每個人都能掌握話語權的世界。如波茲曼所說,電視決定了內容的娛樂化。網絡這種形式也決定了內容的

通俗化乃至低俗化。因為你要去完成一個內容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小——在人人都有電腦的時候,在公眾品臺發聲幾乎是0成本。

過去你想要成為一個擁有話語權的你,你或許通過努力的學習成為一個擁有權威知識的人,你需要在你的行業內做出相當的聲望,然後你才會有機會在報紙或者電視上發聲,但是現在你只要擁有一臺電腦,有電有網,你就可以成為一個意見領袖,那怕你只是搬運一些網絡段子或者他人創意。相對來說,說錯話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小得多。

網絡的另一個屬性是虛擬性。你在網上的任何身份都可以是虛擬的,你無須用真實的面目示人,即使你在網絡上跟他人爭吵到要互相滅絕也不影響你第二天跟喜歡的姑娘愉快地約會。

這是網絡這種通話媒介的自身屬性本身決定的,任何人也無法改變。這也是網絡時代大眾文化的通病——網絡黑子遠遠比你在身邊感受到的現實黑子要多得多,也要厲害得多。

你或許會有這樣的感受,假設你和朋友一起看球時,當你和他就科比的問題產生分歧甚至引起爭議時,你們很快就會互相妥協,然後一起去吃飯,刻意避免這個話題。但是當你在網絡上和人就科比這個問題發生爭吵時,你卻很快就會把它升級為一場使用你所知道的全部辯論技巧的爭吵——反駁、嘲諷甚至辱罵。

這是因為,當你在網絡上發言時,你給了自己一個非常確定的心理安全預期,我們不妨稱之為「環境安全預期」。你知道自己是處在安全的境地當中,與陌生人的交流也不會讓你在周圍的環境中產生尷尬。

即使明知道在科比很可能受傷報銷的消息讓很多人感慨悲傷的時候,他們依然敢於去調侃和謾罵,因為他們知道他們需要承擔的最大惡果不過是在網上被科蜜反擊——他們已經習以為常,最多被封號而已。

這讓他們能夠摒棄對自己言論可能引起公憤的潛在壓力,繼續發表黑子言論。

你知道我是誰呀?

自我角色設定

我很喜歡的一個日本漫畫家金敏的處女作《未麻的部屋》中有這樣一個角色,她是美少女明星未麻的經紀人留美,她一直把自己想像成未麻,並且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這種自我角色設定,並且深陷自我催眠的心理狀態,其實跟網絡上的許多人非常相似,就比如「科黑」這個微博,我相信科比對他的現實生活沒有一點影響,他很可能都從來沒有見過科比。但是當他結束一天的工作來到電腦前,他非常樂於並且享受自己的這個另外的身份。雖然這個數據和代碼組成的稱號並不能讓他在現實世界得到更好好處,但是在網絡上,這個身份在科黑群體中是一個明星,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共鳴和支持——這或許能夠很大的彌補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心理需求。

金敏筆下的留美是人格分裂,她過多地把自己設定的虛擬角色與現實生活搞混淆,以至於最終自己也分不清那個是現實那個是虛擬,像莊周夢蝶一樣產生了迷惘。

對於那些資深並且一直堅持的科黑來說,當然並沒有到人格分裂的境地,但是很顯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有些沉迷自己的自我角色設定——現實中他們可能是不起眼的,但是他們樂於利用大把閒暇時間在網絡上扮演著「科黑」的角色,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去尋找科比相關的資料,以做駁斥科蜜和諷刺科比之用。

在這種角色設定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所扮演的這個角色,有著「救世主」的內涵在裡面,有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全世界那麼多人跪舔科比,但是讓我來告訴你,科比的缺點比他的優點還要多得多!

這種優越感的獲得是科黑行為很重要的精神支持之一。因為這是他們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貫徹「對抗全世界」這一艱難行為的精神動力。

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來理解,這種自我角色定位,是這部分人「超我意識」的外在提現,也就是說他們期望的自己,因為這樣的角色更像是一個「英雄」,他們渴望在現實世界中扮演一個有個性有見解有號召力的人,但我們知道這是很難的,所以他們樂於藉助網絡平臺來展現自己的「超我人格」。

當一個人肯定了自己的這種設定,並且已經習慣於在長時間去實踐這種行為,出於習慣,他們會在任何有科比的新聞裡發表黑子言論,這是他們的角色需求,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為一旦不能繼續黑科比了,就以為這他們的這一部分「超我人格」也將隨之消失了。

群氓行為幹擾

群氓這個詞,許多人或許並不是很能理解,實際上我們只要把它帶入到「紅衛兵」、「革命小將」,想像那種萬千種人一張臉的情形,或許就能理解了。當然,看看李春姬的朝鮮新聞能更真切理解。

在我們的自我認識當中,你會很確定地把自己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知道自己有獨立的人格,對世界有獨特的見解,但是當你真的進入一個群體——尤其是一個龐大到足以讓你顯得無足輕重——時,你的獨立性會被逐漸影響、消減直至消失。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龐勒在他的大眾心理研究巨作《烏合之眾》中寫道:「或許我們會認為,雖然這些人是一個群體,但他們之中每一個人仍然是獨立的,與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沒什麼區別。

但是現代心理學可不這麼認為。

在現代心理學看來,群體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種群體的特點,這種特點與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的特點都不相同,卻和每一個群體的特點沒什麼區別。

所有的群體都是一樣的,群體就像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這種群體中共同的感情與思想,就是所謂的『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暫時的,一旦構成群體的人群四分五散,每個人立即恢復到了自己以前的狀態,但在群體之中,他的個性卻消失了,不見了,這時候他的思想與感情所表達的與群體的思想情感完全一致。」

這完美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毀在文化大革命中迷失人性,因為當他們進入這個群體,就被群體屬性所替代。回到我們的科黑群體,這其實有著同樣的情況——一旦有許許多多人都接受了「科黑」這個角色設定,並且他們和「科蜜」一樣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那麼他們外在表現出來的,就是群體行為,用更準確一點說法,就是群氓行為。

在這點上,「科黑」和「科蜜」或者其他任何球迷團體並沒有什麼區別,「科蜜」會樂於認同科比的高出手低效率打法,而「KG蜜」會認同他的小動作和過於較真,「詹蜜」則能夠理解詹姆斯的每次「決定」……並且他們會用各種方式去為自己喜歡的球星作解釋、找理由——跟科比正在做的其實也沒什麼不同。

現實生活中,所謂「科黑」很可能對科比並沒有任何惡意,但是一旦當他們出現在網絡上,披上「科黑」的群體外套,他們就會不自覺地使用「科黑」的標準行為模式。

善良地想,他們只是被單純地被群體心理幹擾了而已。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 作者:某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超限效應家長們常常遇到這種苦惱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心理學小知識——超限效應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 什麼是心理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和超限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的益處。什麼是心理上的超限效應?除了這種積極的效應,在班級當中還有另外一種心理學效應出現,就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產生的一種極為不耐煩的反抗心理,也就被稱為超限效應,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們比較容易發生這種狀況。
  • 心理學:想讓男人放不下,請避免「超限效應」
    二、別讓超限效應,影響了你的愛情。幸福長久的愛情,是通過經營實現的。但是吵鬧的結果,只會事與願違,用爭執的方式,是無法真正說服一個人的。要知道,反覆在愛人耳邊,強調一件事情的結果,很容易迎來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對方不僅不會買你的帳,甚至還會因此,與你產生疏遠的心理。那麼,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 《我的青春期》|從「超限效應」分析,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這兩位同事遇到的管教孩子的麻煩,根本原因就是「超限效應」。當人體受到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心理學將這種效應稱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是一種純粹的心理反應,只要觸及超限點,就會引發超限反應,輕則表現為不耐煩,重則產生逆反心理
  • 心理學「超限效應」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甚至叛逆的重要原因
    其實這就是「超限效應」的明顯特徵,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這恰恰也是家長們,經常容易出現的教育誤區。因為我們認為要讓孩子長記性,就要不斷地強化和提醒。話雖有理,可我們卻用錯了方法,造成孩子不耐煩、反感。
  • 教育心理學:超限效應
    一、超限效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超限效應,接近於成語「過猶不及」,也有點像「物極必反」。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想批評兩句就算了,結果聯想到他平時不用功,就越說越氣,沒想到一口氣罵了他40分鐘。
  • 心理學:兩個效應,讓孩子從逆反到主動
    其實,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第一個效應:「超限效應」,批評帶來逆反「超限效應關鍵是要破除「超限效應」,讓你的指令在一定的限度內。1.擺正心態,正確認識。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超限效應」是普遍存在的,這不能怪到孩子身上,也不能因此而放棄與孩子交流溝通,正確的交流方式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法寶。2.溝通簡潔明了,直擊要點。
  • 你也可以成為懂兒童心理學的媽媽(系列二:超限效應)
    【什麼是「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 超限效應——你是「辦公室唐僧」嗎?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 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 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 不懂「超限效應」,做得越多效果越差
    自以為是耐心教育 , 苦 口婆心 , 其實是你違背了孩子的心理規律 , 造成了他們的 「 超限 」 效應 。 如果你了解 了什麼是 「 超限」 效應 ,那麼面對學生的逆反心理 , 你或許會覺得豁然開朗。
  • 柳巖談教育:父母「砸鍋賣鐵」式的愛沒錯,關鍵是避開超限效應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壓力就會越大,從而導致陷入超限效應。什麼是超限效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超限效應主要指的是同一刺激對人的作用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頻率過高,會使神經細胞處於抑制狀態,讓人產生極度不耐煩的心理體驗,最後產生反感和反抗行為。比如我們到朋友家做客,當喝到朋友花了一上午時間煲的老鴨湯的時候讚不絕口,這時朋友就會接著為我們盛第2碗,第3碗……可是這時我們的肚子早已經裝不下了,但是朋友依然很殷勤,這就是明顯的超限效應。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而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有一些類似的打臉行為,有一些我們自己沒想到,但當事情發生了我們基本上都會如此選擇的,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舉動。為什麼會這樣呢?暢銷書作者書魚就用一本《真香定律》,揭開了日常而微妙的心理秘密的神秘面紗。
  • 家庭教育,最實用的五種心理學效應
    第一種: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源於實驗:將老鼠分兩組分開飼養並假定一組更聰明,經一段時間後對兩組老鼠進行測試,結果證明假定聰明的老鼠測試結果變為現實。第二種:南風效應南風和北風都覺得自己更受歡迎,爭執不下,後雙方決定用實際行動來說明人們真正的喜好。當北風吹起時,人們被凍的瑟瑟發抖,紛紛穿起厚重大衣來抵禦寒風。南風吹起時人們寬衣解帶,滿臉笑顏,北風以失敗告終。南風勝利是迎合了人們需求,此類滿足自我需求的效應稱為南風效應。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一、印刻效應印刻效應是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現象。印刻效應告訴人們,在特定的關鍵期內,兒童對某種知識或行為十分敏感,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起來就會比較困難,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 幫孩子戒手機癮,不能用「超限效應」,科學育兒,家長應該早知道
    最近有幾個好幾個粉絲私信問我,「超限效應」是什麼,能不能用它幫孩子戒除手機癮?原來是他們在網上看到一個家長的視頻。視頻中這個家長說用超限效應的具體方法,讓自己的孩子不喜歡玩手機了,再也不碰手機了,他認為挺成功的。然後如歌也去看了一下視頻,我先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單純機械的使用超限效應,並不能真正的幫孩子戒除手機,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 「超限效應」5分鐘教你輕鬆反客為主,讓男人主動圍著你轉
    超限效應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心理學上有與之對應的效應——超限效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讓對方覺得心裡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情緒。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煤氣燈效應」更多地存在於親密關係中,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你是否被操控了?
  • 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像我閨蜜一樣,他們發現越是說教越讓孩子有反感,而有一位心理學家也曾對小學的孩子做過一個實驗,但問及孩子最不喜歡家長的行為時,有80%的孩子寫道討厭父母的嘮叨。其實,導致孩子有這種想法或者有頂撞父母行為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就是父母觸碰了孩子的超限效應。
  • 莫泊桑《繩子》:首因效應與旁觀者效應的交錯,引發偏見的惡果
    造成奧什科納悲劇命運的表面是一根繩子,也是這根繩子串聯起整個故事,但繩子只是一個載體,真正置其死地的是人們的偏見,由首因效應與旁觀者效應的綜合交錯,引發了偏見的惡果。我將結合這篇文章闡述,帶著偏見的有色眼鏡,是如何一步步把人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