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生不理解我的付出?不懂「超限效應」,做得越多效果越差

2020-09-19 和風化雨

同事小林去年擔任大二一個班級的班導師後,對班級管理,學生的課程學習等方面都非常認真負責,學生的大事小情她都非常清楚。學生很多學習課程的輔導答疑群她也申請加入,在群內答疑,督促學生完成作業,忙得一塌糊塗……


前幾天,她在系內會上表示,學生剛開始對她的工作是非常支持的,但後來就有了明顯的牴觸情緒。她自己也感到很委屈,明明自己做了那麼多工作,學生怎麼就不理解她呢,現在的學生太難管了!

確實現在常常聽見老師和家長抱怨 , 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啊 ! 為什麼 孩子會越來越難管 ,反思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為了讓孩子警鐘長鳴,,是否像唐僧般嘮叨個不停? 自以為是耐心教育 , 苦 口婆心 , 其實是你違背了孩子的心理規律 , 造成了他們的 「 超限 」 效應 。 如果你了解 了什麼是 「 超限」 效應 ,那麼面對學生的逆反心理 , 你或許會覺得豁然開朗。



1.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一種因刺激過多、過強且作用時間過久,引起被刺激者不屑一顧、極不耐煩直至討厭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有這樣一則故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助一些零錢。又過了 10 分鐘, 牧師仍然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兩元錢。

牧師演講的本意是發動人們捐錢,用心不可謂不誠,下功夫也不可謂不大,然而卻事與願違,甚至產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2.教育教學中超限效應的表現

  • 時間上過度的超限效應

時間上過度的超限效應, 最典型的現象就是 「拖堂」和「補課」。 造成「拖堂」或「補課」的原因很多,如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科學設計,沒有教學重點,課堂教學平鋪直敘,拖拖拉拉,導致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教師不善於把握教學時間,控制不好教學節奏,已經下課了還堅持完成教學計劃……

作為學生,一堂課聽下來, 生理和心理都感到疲憊, 需要休息調整一下。而教師「拖堂」或「補課」的行為,就會令其產生厭煩情緒。時間長了,不僅會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喪失學習興趣, 還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逆反心理。

  • 內容上過度的超限效應

內容上過度的超限效應,主要表現為教學「滿堂灌」。一堂課50分鐘, 教師一講到底,完全沒有學生的課堂參與,單調持久的語言刺激使得學生打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長久下去,必將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


  • 監督上過度的超限效應

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後,頻繁對任務完成進程進行督促,單方面認為學生的完成質量與督促程度成正比。可實際的情況是人們接受任務、信息的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們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甚至對任務和教師產生厭煩和牴觸心理。

3.超限效應產生的原因

  • 教師低估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

如果教師對於學生已經明白的事情仍絮絮叨叨說起來沒完。這種絮叨就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你越說,學生越聽不進,在渾然不覺中,學生的心理狀態也會發生變化,由最初對自己失誤或錯誤行為的內疚感發展到對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教或批評的憤怒!



  • 教師沒有把握好「度」

真理往前 一小步,就是謬誤。好話講多了就成了廢話,囑咐說多了就成了耳旁風,給予過量就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負擔, 「逼急了」還會讓學生產生「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弦繃得太緊會斷,學生聽多了會煩。無論批評還是表揚、勸誡還是引導、講課還是講話、倡議還是要求、灌輸還是啟發,重在適時、適量和適度,須知「過猶不及」。

4.超限效應的危害及如何避免

心理超限效應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第一, 會引發學生的厭煩情緒,造成心理疲勞;第二,會使學生產生對抗或逆反心理,造成師生關係緊張;第三,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影響學習效果。 造成心理超限效應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度」。因此,避免超限效應,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適度而教

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學生要自信,堅信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去探索未知的知識。


具體教學指導中要抓住要領,隨機而教,對於學生已經熟知的問題不再重複;對於學生不熟悉的問題,加以具體的指導和監督。教師平時的勸導或發言要言簡意賅,言由心發、言之有物、言必有中,切忌囉嗦累贅、冗長無味,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 處,避免出現「超限效應」。

  • 教育教學中講究「布白」藝術

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疏可走馬」指的就是 「布白」。有了 「空白」,才能產生 美感。

教學布白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探究,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教師在與學生的交談中要點到為止,適當地留點「空 白 」,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教師過地重複說教,到後來不但不能產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厭煩甚至牴觸情緒。

總結:超限效應廣泛地體現在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其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面教師的辛苦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效果,另一方面又極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習效果。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避免「超限效應」。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適度、有效地組織、管理和控制教學過程,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過程;根據課程特點,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懂得「布白」,點到即止,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掌控並提高教學效果。


相關焦點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閨蜜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兒子竟然開始學著頂撞自己,而閨蜜也發現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甚至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像我閨蜜一樣,他們發現越是說教越讓孩子有反感,而有一位心理學家也曾對小學的孩子做過一個實驗,但問及孩子最不喜歡家長的行為時,有80%的孩子寫道討厭父母的嘮叨。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有一次小剛和同學約著去踢球,但是因為天氣太熱,小剛不小心把自己的短袖落在球場了,回家之後,小剛媽媽就開始嘮叨:「衣服都能落在球場,你真行!」「你記性怎麼就這麼差呢?」「昨天還忘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真不知道你長個腦子是幹什麼用的!」「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
  •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首先要"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這件事情。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孩子做事確實很慢有些事情,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確實做的很慢。孩子起床磨蹭,當你大喊快點,你到底在幹什麼?他可能正在為襯衫上系不上的扣子滿頭大汗,而爸爸媽媽的催促,只能讓他更慌。
  • 孩子不懂事,累到要放棄:都是「超限效應」惹的禍,治理講究方法
    然而,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想要的回報,孩子非但沒有朝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還總跟自己過不去。面對這麼「不懂事」的孩子,媽媽從一開始的平心靜氣講道理,到最後大吼大叫甚至懲罰打罵,孩子從開始「說了不聽,聽了不做,做了又錯」,到最後「揭竿而起」,公然和自己對著幹,媽媽無計可施,最能只能被逼「放棄孩子」。
  • 什麼是心理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和超限效應
    在班級裡隨便走了一趟,然後在上面圈出了幾個名字,並且告訴他們這幾個孩子智商很高,以後絕對會有大有作為,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他發現那幾個被選出的學生真的成為了佼佼者,由於這種對於家長的期待產生的積極效應,便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在小學低年級的小孩當中更容易產生,所以在班級裡,老師可以應用這樣的方法來鼓勵那些差生,私底下和他們友好的進行溝通交流,告訴他們你們其實並不差
  • 《我的青春期》|從「超限效應」分析,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了解超限效應能讓我們更懂得青春期的孩子 兩位同事在辦公室內互相談起自己的孩子,其中一個同事說:大家都說我的孩子很聰明,上小學四年級,我也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所以每每按照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開始的時候孩子還很配合,效果也很明顯,可是後來,孩子就不耐煩了,似乎對很多目標都喪失了興趣,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她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辦。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在這篇文章中,杜寧和克魯格耐心地闡述了「越差越牛B,越強越謙虛」的道理。杜寧和克魯格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愛滋病的了解等題目。後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杜寧-克魯格效應,又稱為達克效應。對於某些事不太懂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不懂,他們並非不願意面對,而是根本沒有這個能力。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 為什麼你懂得越多,越不快樂?
    最近在系統地學習寫作,發現隨著學習的推進,對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知道得越多,我卻越焦慮了。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自由暢快。但當越來越知道寫文的思維、邏輯、細節要求時,我只覺得呼吸困難。這讓我我深深的感受到:越成長、懂得越多,其實越容易不快樂。一、學而知不足,愈進則愈惘然網絡上有一個段子,說的是人生有四個階段,分別是:不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知道,不知道我知道。深以為然。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孩子對父母的話,前幾次可能還乖乖的聽話,但發現父母講的越多,小孩越不聽,甚至後面還會出現更偏激的言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心理學:想讓男人放不下,請避免「超限效應」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付出再多,如果無法打動對方,那麼彼此之間的緣分,終究無法到來;一腔情願的結果,只會讓人自食苦果。可是即便如此,總有人會沉淪在愛情的泥潭裡,久久無法走出來。有人說,越是深愛,對愛人的約束就會越多。在當事人看來,自己與對方爭執的初衷是好的;因為對方不成器,所以自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希望通過一些言行,讓對方能夠快速成長。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喜歡媽媽,更喜歡爸爸?「超限效應」了解一下
    在生活當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家庭,爸爸和孩子的關係比較好,然而孩子對媽媽則沒有像對爸爸那麼親暱,而這樣的情況也讓許多沒養過孩子的網友疑問:為什麼很多孩子不喜歡媽媽,更喜歡爸爸?不過,這都是有原因的,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因為孩子之所以更喜歡爸爸,是因為媽媽和爸爸有這些不同的地方。
  • 投資為什麼很難進步——越不懂,越自信
    認為自己是個弱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丨鄧寧-克魯格效應為什麼股市,還有許多其他行業,比如創業,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都是失敗的呢,這個原因就是越不懂,越自信。說,不對啊,我已經在臉上抹了檸檬汁啊!也許他聽人說過檸檬汁可以隱形這個知識。但他顯然誤解了「隱形」的意思。這個強盜之所以如此愚蠢,就是因為越不懂,越自信,這個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中年男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檸檬汁隱形的這個知識,所以他才如此自信,敢用這個方法去搶銀行。
  • 說得太多也是一種錯,父母教育孩子時,請小心別觸發「超限效應」
    從不好好寫作業說到挑食不按時吃飯,然後像觸逆鱗一樣,一片一片地倒著時間軸往前捋,一直捋到孩子剛出生,全是做不好的事情,捋完了自己氣得不行,覺得自己命苦,生了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孩子。當再次出現相同的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減弱,甚至消失。所以,無論家長對孩子嘮叨的出發點是多麼的正確,多麼地為孩子著想,只要觸發了「超限效應」,家長的嘮叨就往往會適得其反。
  • 「超限效應」5分鐘教你輕鬆反客為主,讓男人主動圍著你轉
    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你的脾氣我算是領教了,太可怕了!」當你的壞脾氣超過對方容忍限度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們的關係已經亮起紅燈了。心理學上有與之對應的效應——超限效應。
  • 為什么女人付出越多,男人越不愛?原因有三個
    不論是婚姻還是戀愛中,身邊的女性朋友總是會說到這件事,默默無聞為家庭付出,結果卻換來丈夫的嫌棄。而有些女人,明明好吃懶做,家務活都不做,丈夫卻心滿意足。是不是在感情中,多付出的那一方總是會受傷呢?可感情不就是要雙方都為彼此付出嗎,倘若大家都不付出,又如何體驗付出的樂趣呢?實際上,人們之所以有付出越多,會有男人越不愛的感觸,總結之下有三個原因。
  • 幹得越多犯錯的的可能性越大,在學校尤其明顯
    按說這些老師付出最多,也最辛苦,理應受到更多表揚和關照才對。但事實上,出錯最多的也是這些老師,被家長投訴最多的也是這些老師,所以被批的還是這些老師。幹得越多出錯的可能性越大,這種境況讓很多老師心裡很不爽。幹得多也就算了,沒有報酬也算了,為什麼挨批的也最多呢?還有天理嗎?
  • 教育心理學:超限效應
    一、超限效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超限效應,接近於成語「過猶不及」,也有點像「物極必反」。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想批評兩句就算了,結果聯想到他平時不用功,就越說越氣,沒想到一口氣罵了他40分鐘。
  • 柳巖談教育:父母「砸鍋賣鐵」式的愛沒錯,關鍵是避開超限效應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壓力就會越大,從而導致陷入超限效應。什麼是超限效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超限效應主要指的是同一刺激對人的作用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頻率過高,會使神經細胞處於抑制狀態,讓人產生極度不耐煩的心理體驗,最後產生反感和反抗行為。比如我們到朋友家做客,當喝到朋友花了一上午時間煲的老鴨湯的時候讚不絕口,這時朋友就會接著為我們盛第2碗,第3碗……可是這時我們的肚子早已經裝不下了,但是朋友依然很殷勤,這就是明顯的超限效應。
  • 職場中,為什麼有人經常說: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而老油條說出這句話時,作為新人,你應該這麼理解:1、不要做的太過火,小心被同事惦記上為什麼會說做的越多,死得越快呢?因為你做過火了,錯誤就會接踵而至,你不能及時地處理錯誤,不就死得快了嗎。但這不是絕對的,你不做,怎麼會有結果呢。
  • 越補習成績越差,孩子陷入了「馬太效應」,這些細節你是否察覺?
    而楊肖和美一直在一直有優秀的輔導老師,她的成績卻沒有半分的起色,有越學越差的趨勢,有了厭學心理。甚至在二模的時候逃離考試。我邊看就邊想為什麼她的成績沒有提高呢?難道是因為他沒有主角光環?開個玩笑,電視劇來源於生活,我相信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不斷的請輔導老師,但是孩子的成績卻依然沒有半分起色,越學越差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