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林去年擔任大二一個班級的班導師後,對班級管理,學生的課程學習等方面都非常認真負責,學生的大事小情她都非常清楚。學生很多學習課程的輔導答疑群她也申請加入,在群內答疑,督促學生完成作業,忙得一塌糊塗……
前幾天,她在系內會上表示,學生剛開始對她的工作是非常支持的,但後來就有了明顯的牴觸情緒。她自己也感到很委屈,明明自己做了那麼多工作,學生怎麼就不理解她呢,現在的學生太難管了!
確實現在常常聽見老師和家長抱怨 , 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啊 ! 為什麼 孩子會越來越難管 ,反思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為了讓孩子警鐘長鳴,,是否像唐僧般嘮叨個不停? 自以為是耐心教育 , 苦 口婆心 , 其實是你違背了孩子的心理規律 , 造成了他們的 「 超限 」 效應 。 如果你了解 了什麼是 「 超限」 效應 ,那麼面對學生的逆反心理 , 你或許會覺得豁然開朗。
「超限效應」是一種因刺激過多、過強且作用時間過久,引起被刺激者不屑一顧、極不耐煩直至討厭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有這樣一則故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助一些零錢。又過了 10 分鐘, 牧師仍然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兩元錢。
牧師演講的本意是發動人們捐錢,用心不可謂不誠,下功夫也不可謂不大,然而卻事與願違,甚至產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時間上過度的超限效應, 最典型的現象就是 「拖堂」和「補課」。 造成「拖堂」或「補課」的原因很多,如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科學設計,沒有教學重點,課堂教學平鋪直敘,拖拖拉拉,導致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教師不善於把握教學時間,控制不好教學節奏,已經下課了還堅持完成教學計劃……
作為學生,一堂課聽下來, 生理和心理都感到疲憊, 需要休息調整一下。而教師「拖堂」或「補課」的行為,就會令其產生厭煩情緒。時間長了,不僅會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喪失學習興趣, 還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逆反心理。
內容上過度的超限效應,主要表現為教學「滿堂灌」。一堂課50分鐘, 教師一講到底,完全沒有學生的課堂參與,單調持久的語言刺激使得學生打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長久下去,必將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
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後,頻繁對任務完成進程進行督促,單方面認為學生的完成質量與督促程度成正比。可實際的情況是人們接受任務、信息的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們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甚至對任務和教師產生厭煩和牴觸心理。
如果教師對於學生已經明白的事情仍絮絮叨叨說起來沒完。這種絮叨就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你越說,學生越聽不進,在渾然不覺中,學生的心理狀態也會發生變化,由最初對自己失誤或錯誤行為的內疚感發展到對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教或批評的憤怒!
真理往前 一小步,就是謬誤。好話講多了就成了廢話,囑咐說多了就成了耳旁風,給予過量就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負擔, 「逼急了」還會讓學生產生「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弦繃得太緊會斷,學生聽多了會煩。無論批評還是表揚、勸誡還是引導、講課還是講話、倡議還是要求、灌輸還是啟發,重在適時、適量和適度,須知「過猶不及」。
心理超限效應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第一, 會引發學生的厭煩情緒,造成心理疲勞;第二,會使學生產生對抗或逆反心理,造成師生關係緊張;第三,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影響學習效果。 造成心理超限效應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度」。因此,避免超限效應,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學生要自信,堅信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去探索未知的知識。
具體教學指導中要抓住要領,隨機而教,對於學生已經熟知的問題不再重複;對於學生不熟悉的問題,加以具體的指導和監督。教師平時的勸導或發言要言簡意賅,言由心發、言之有物、言必有中,切忌囉嗦累贅、冗長無味,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 處,避免出現「超限效應」。
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疏可走馬」指的就是 「布白」。有了 「空白」,才能產生 美感。
教學布白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探究,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教師在與學生的交談中要點到為止,適當地留點「空 白 」,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教師過地重複說教,到後來不但不能產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厭煩甚至牴觸情緒。
總結:超限效應廣泛地體現在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其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面教師的辛苦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效果,另一方面又極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習效果。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避免「超限效應」。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適度、有效地組織、管理和控制教學過程,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過程;根據課程特點,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懂得「布白」,點到即止,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掌控並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