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是命運的囚犯,而是心靈的囚犯。
——富蘭克林
打砸搶殺的街頭混混,殺害母親的10歲孩童,猥褻少女的六旬老人以及&34;的偽君子。
人們害怕魔鬼,卻,為之著迷。
到底,驅使人們作惡的動力是什麼?
是什麼決定並主宰了大腦的思考?
又是什麼,讓一個道德深重的人逐漸沉淪?
答案都在今天zoey為大家分享的心理學經典著作《路西法效應》一書中。
文學作品中這樣描述&34;:作為上帝最喜愛的天使之一,但由於拒絕歸臣於上帝,而不得已起兵造反,但結果以失敗告終。
在戰爭中,路西法墜落到地獄,為了復仇,路西法開啟了妖魔通往人間的大門,從此,人間遍布災難。
直到現在,&34;依然是惡魔,十惡不赦的代名詞。
&34;則是代表,好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轉化為壞人。
本書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畢業於耶魯大學,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現任史丹福大學恐怖主義跨領域政策、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由於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來在心理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美國心理學會特向他頒發了希爾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學終身成就獎。
邪惡是建立於涉及傷害、虐待、命令、缺乏人性基礎之上。
毀滅無辜他者的刻意行為,或是使用權威、系統力量鼓勵且允許他人這麼做,並從中取得利益。
簡而言之,也就是&34;。
邪惡是&34;還是&34;?
在以往的觀念中,很多人認為,一個人的行為主要受性格,基因等方面的影響,忽略了外部環境。
但外部環境,無法解釋大屠殺,比如,南京大屠殺,納粹黨屠殺等。
津巴多做了一個假設,把一個平時心理狀態良好的人放到一個特定情境之下,人是否會被環境所影響,還是影響環境?
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好人和壞人,一旦被放到某個情境之下,這種性格便會肆意爆發,英雄還是惡魔,一念之間。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津巴多進行了著名的&34;。
實驗內容,24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平均分成兩組。
一組扮演&34;,一組扮演&34;。並且為了讓實驗效果更加真實,警方給予這些&34;特點的&34;。
囚衣,手銬,頭套,警服,墨鏡,一應俱全。
實驗過程中,&34;很快進入角色,對&34;隨意打罵、侮辱。
根據津巴多的記錄,他發現,原本剛正不阿,情緒良好的大學生,在扮演&34;後,對&34;始終持冷酷殘忍,肆意攻擊的態度。
而那些扮演&34;的年輕人也逐漸&34;這個身份,變得懦弱,膽怯,自卑。
實驗得出結論:人並非天生本性道德就存在問題。之所以作惡,成為惡魔,和當時所處的社會情境以及心理機制有著密切的聯繫。
當所處環境需要自身激發出哪一種&34;,它便會轉化為現實行動。
津巴多建議,對於社會上各種邪惡現象,與其過多的關注人們的品行以及性格,倒不如更多的關注作惡發生時的特定情境,甚至是整個宏觀大環境。
對於這些&34;,明知自己的行為嚴重違反了人權,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出質疑和反對。
但囚犯們,卻始終麻木,難以團結起來進行反抗。
津巴多認為,處於&34;的人群,樂於體會這種集體帶來的優越和快樂,即使,這種感覺是建立他人的人權和生命之上。
這也是為什麼南京大屠殺、盧安達大屠殺血腥程度令人髮指的原因。
人們善於找藉口為自己的惡劣行為開脫,比如前面提到的&34;,他們對&34;施加一系列反人類的行為之後,卻認為是對方自作自受,自己的行為,毫無過錯。
反覆如此,人的心理便出現了&34;機制,此時,所謂的好人、壞人,界限就不再清晰了。
心靈擁有其自我棲息之地,在其中可能創造出地獄中的天堂,也可能創造出天堂中的地獄。
——約翰·彌爾頓
好啦,今天的全球好書,就到這裡啦,更多分享記得關注我呀~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