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隱私,就不能使用手機APP?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當你在手機上下載一個個好玩又好用的APP時,總會被詢問「是否同意服務條款」,此時,你是否會看都不看、想都不想就點「同意」按鈕?日前,市民李先生就在點「同意」時留心了一下。然而這一看,竟生出許多疑問。

  不接受隱私條款就無法使用地圖

  李先生在下載安裝最新版本的高德地圖時,對其隱私權政策中關於使用高德接入第三方服務涉及用戶個人信息的部分條款產生了疑問。

  這份今年7月28日生效的高德隱私權政策如此規定:當您使用高德接入的第三方服務時,可能需要提交您的個人信息(部分情況下包括您的身份信息、聯繫方式、住宿信息、支付信息等個人敏感信息)。您授權我們將該信息提供給為您提供服務的第三方,並授權我們間接向第三方獲取相關信息。若您拒絕我們收集此類信息,我們將無法為您提供相關功能和服務,但不會影響您對導航、定位及搜索等核心產品和服務功能的使用。

  李先生對個人隱私問題比較敏感,因此點了「不同意」按鈕,結果發現無法正常下載使用高德地圖,使用導航等核心服務更是無從談起。

  本報記者就此情況致電高德客服。客服的解釋是,隱私條款除了包含涉及第三方服務的信息,還包含高德本身對用戶信息的收集(如用戶地理位置、收藏的線路、使用習慣等)。因此,如果點擊「不同意」按鈕,就無法正常使用高德地圖。如果想避免信息洩露或財產損失,具體操作是先點選「同意」,但在使用過程中不要綁定銀行卡、支付寶等即可。

  記者瀏覽高德地圖頁面,發現該APP包含的第三方服務除了使用率較高的共享單車外,點擊「搜索附近」功能,還可以搜索美食、預訂酒店等,這意味著除支付信息外,用戶使用第三方服務預訂酒店、票務等生成的訂單相關信息(如電話等),均在授權範圍之內。

  很顯然,在如此規定之下,只要用戶想使用高德地圖,就不得不被動接受該條款。那麼,高德地圖的這條隱私權政策是否合理?在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信息的合法權益又該如何保護?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隱私條款是不是「霸王條款」?

  根據新華社報導,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組成的專家工作組於今年8月24日結束對首批10款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評審,規範其收集、保存、使用、轉讓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督促整改不合法的條款。

  而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均為首批被評審的網絡產品。記者在百度地圖官網查看其隱私政策,發現也有類似條款,同樣,如果在手機客戶端點擊「不同意」,也無法正常下載使用。

  「這種『一攬子協議』顯然是不合理的。」北京郵電大學網際網路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謝永江說,這種協議是要求用戶一次性提供所有授權,是企業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對用戶的一種「綁架」。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與謝永江的觀點一致,他認為這種做法與用戶協議約定相矛盾。趙佔領告訴記者,根據我國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他認為如果高德地圖收集用戶信息提供給第三方的目的是為了讓用戶更好地使用第三方服務,那就是必要的。但如果用戶不想使用第三方服務,卻要求用戶仍舊點擊「同意」,則必要性有待商榷。

  當記者問及關於高德客服的解釋是否合理時,謝永江認為,客服的解釋不應單獨在協議之外,應在客戶點選「同意」之前就告知,「這種隱私告知不應該是零碎的」。

  那麼,當手機APP涉及第三方服務需要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時,是否還有更合理的告知手段呢?專家提出了兩種相對合理的告知方式。謝永江認為,這種涉及第三方服務的隱私條款,應該在服務協議中設置勾選菜單,使用戶有權選擇或拒絕勾選。趙佔領則補充道,也可以當用戶在使用第三方服務時彈出相應的隱私協議,讓用戶進行選擇。

  個人信息保護任重道遠

  近年來,用戶個人信息頻遭洩露、企業之間爭奪用戶數據等事件時有發生:今年6月,菜鳥網絡與順豐速運就用戶數據產生糾紛;8月初,華為和騰訊因在用戶數據方面存在分歧,發生了一次激烈博弈。然而在公共輿論對此類事件的關注和追蹤當中,數據的根源——用戶,似乎被有意無意地「遺忘」了。

  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說:「我們的立法更應該關注對個人信息的利用環節,而不是收集和加工環節。」他進一步解釋,個人信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信息攸關名譽、尊嚴等(如裸照),需要嚴格保密,防止洩露、傳播;另一類信息則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產生的,它的功能在於維繫正常的社會、經濟、文化等交往活動(如電話號碼、身份證等),對於這類信息,法律規制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防止濫用個人信息而不是在嚴格保密上,如制定騷擾電話防治法、垃圾信息防治法等,有效遏制違法侵權行為。

  事實上,網絡安全法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都對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企業如何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作了相關規定。如網絡安全法第41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然而,謝永江指出,我國法律對於究竟什麼樣的「同意」是合法、合規的,並沒有明確規定,「如果這種隱私授權是不合法的,就不能構成『同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並提供給第三方是違法的。」

  趙佔領與謝永江均認為,網絡安全法中規定的「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比較籠統,沒有具體解釋和客觀衡量標準。「未來還應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及相應的行業標準,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加以細化。」謝永江補充道。(李鈺之 白鷗)

相關焦點

  • 蘋果新隱私功能上線,180萬APP被影響,再不能濫用我們的信息了!
    尤其是當我們打開每一個APP,都要點擊並同意一大堆用戶協議,不然就無法使用時,更加真切的體會到,想要保護個人隱私,是多麼的讓人絕望。「我已閱讀並同意用戶使用協議」,或許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謊言。180萬APP需要填寫對於此次更新,蘋果給開發者留出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隱私權限說明的填寫,在下一次更新時,必須填寫這些問題,否則將不能提交App更新,這也顯示了蘋果要推廣這項隱私功能的決心。
  • 100%的安卓APP在獲取手機隱私權限?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安全與防詐騙
    目前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洩露隱私的渠道主要有:手機APP、公共WiFi、舊手機和企業數據。其中,手機APP是重要的隱私洩露渠道之一。《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共選取了603個Android手機APP、320個iOS手機APP,將隱私權限分為包括核心隱私權限、重要隱私權限及普通隱私權限進行分析。
  • 如何保護安卓手機個人隱私
    最近,借3.15(消費者權益日)這一天,央視在315晚會公開透露眾多網際網路公司及各大安卓 App 洩露用戶隱私,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並上傳至伺服器的消息,引得業界譁然。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特別在安卓系統生態圈,為用戶的隱私揭開了一層防護紗,也為謀圖不軌的個人及廠商送上了一張溫床。
  • 為什麼app註冊了就不能註銷 用戶的數據是怎麼被出賣的?
    現在各種app琳琅滿目,以前各種app還沒有現在這麼流氓,以前是不註冊也可以看,現在是你不註冊不給你的電話號碼甚至身份證號碼就不給用,大多數人在註冊的時候,相信都有擔心過自己的隱私是否會被洩露的問題,當然了,你的隱私的確會被洩露,之前小編就註冊了某款借貸app,工作需要,只是用來測試的
  • 國家標準裡的隱私保護,這12款常用手機APP做到了嗎?
    我們常用手機APP的現有隱私條款,是否符合標準呢?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進行了測評:基於「隱私政策應公開發布且易於訪問」的原則,澎湃新聞在12款常見手機APP(注①)的官網上找到了相關條款,並對照《規範》進行分析:阿里系手機應用的隱私條款最周全,不過仍存在部分漏洞;個別隱私權利,如獲取信息副本,基本被所有應用的隱私政策所遺漏或模糊化處理。
  • 防止app偷資料,iOS14系統中六個實用的「保護隱私」小技巧分享
    手機屏幕上的亮燈提示這應該是iOS14系統中最「亮眼」的功能。我們知道:目前許多APP會偷偷打開手機的收音或相機,這讓用戶一點安全感都沒有。而在iOS14中,當有APP調用麥克風或鏡頭時,手機屏幕右上方信號標示上面就會亮燈(橙色或綠色)。如果你根本就沒想使用麥克風或相機,那麼就要注意了!
  • 蘋果App Store 新增 App「隱私」信息,你需要了解的都在這裡
    近幾年,因為手機app隱私洩露而導致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從通訊錄被上傳到最近的手機出廠時被植入木馬,消費者輕則被營銷號整日騷擾,重則財產損失嚴重,手機端的隱私安全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關注
  • 京東金融APP被曝侵犯隱私
    新的一年到來,原以為一切已成往事,但誰知地震之後伴隨著的往往是一連串的餘震。這不,情人節剛過,「劉強東離婚」事件才因為一份律師聲明被平息下來。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今日,暱稱為@瘦出的肋骨已經消失的大俠阿木的微博網友在一段錄製視頻中曝光京東金融涉嫌獲取用戶手機中的敏感圖片。吃瓜群眾們對此事作何感想?
  • 手機APP隱私授權,你點「同意」了嗎?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興衝衝到手機應用市場下載APP,安裝完打開的第一件事就是被要求做選擇題——「始終允許」和「禁止」。這倒看似的選擇題,實際上是沒有選擇空間的,如果你不選擇同意,這個APP你甚至都無法正常打開使用。曾有數據顯示,超過80%的人遭遇過APP個人信息洩露,有的還會收到對方知道自己姓名和工作單位等包含個人信息的陌生來電。
  • 【保密微課】你的隱私是如何被手機APP洩露的
    坐火車經過哪個城市,手機APP馬上推薦相關城市的衣食住行;跟朋友談到喜歡的明星,打開APP就收到了演唱會門票推薦廣告。對于越來越懂你的APP,你了解它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起底手機APP是如何洩露用戶隱私的。
  • 蘋果更新App 隱私保護說明 下載前可充分了解隱私權限
    12月15日凌晨,蘋果公司對開發者頁面中關於App 隱私保護的詳細說明進行了更新,正式要求開發者提交更新或有新版本時,每個 AppStore 裡所有的 app 都要求提交新的隱私慣例信息,包括蘋果自己開發的APP,該要求覆蓋iOS、iPadOS、macOS、watchOS 和 tvOS。
  • 這些app正在侵犯你的隱私!
    不過,山東財經報導發現,此次通報的24款移動應用中,有14款是涉及購票、航空公司、旅遊類app。3家航空公司被點名山東財經報導看到,《深圳航空》(版本5.3.1)的app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人隱私信息,涉嫌隱私不合規。
  • 安全 有哪些逆天好玩的手機app?
    可以多開徽信和QQ等,方便使用小號保護自己的隱私voip網絡電話: calla droid也可以使用阿里通/有信等等撥打時不顯示自己的真實號碼保護隱私當然,市面上有些第三方SIP提供商進行灰色配置可以做到去電顯示修改Mobile hidden camera隱秘攝像機
  • 使用APP隱私被獲取?蘋果用戶新功能可查詢
    相信我們曾經或許看到類似的這麼一條新聞,某人使用一款APP隨後個人隱私洩露而導致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造成損失或者我們經常接收到推銷電話。 而對方對我們的信息很了解等,造成這種現象絕大部分是因為由於我們對於APP默許的獲取權限並不了解。
  • 關注 | 手機APP獲取權限的邊界在哪兒?隱私誰保護?
    在這些權限中,有獲取位置的、讀取簡訊信息的、讀取通訊錄名單的、瀏覽手機存儲的。各種APP應用在讀取用戶個人信息時,幾乎是海量的,而用戶往往在涉及種種個人隱私權限的協議面前,一覽而過甚至放棄閱讀,輕易地將個人信息授予APP。那麼,APP索要用戶信息的邊界在哪兒?個體的隱私又該如何保護?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 這些手機App可能正在偷窺你的隱私!
    這些手機App可能正在偷窺你的隱私! 這些違法移動應用中,一類是在App首次運行時未通過彈窗等明顯方式提示用戶閱讀隱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規則,或以默認選擇同意隱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徵求用戶同意,涉及1款App為《指南貓旅行》(版本3.7.9)。 第二類是未向用戶明示申請全部隱私權限,涉嫌隱私不合規。
  • App隱私政策避雷指南
    (如圖1所示)拉開序幕,眾多為人熟知的App悉數「觸雷」(如圖2所示),或被責令限期整改,或被處以警告、罰款,部分app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已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關於隱私政策有三點誤區需要澄清:其一,隱私政策並非免責條款,應以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為內核;其二,隱私政策保護的對象為個人信息而不限於隱私信息;其三,隱私政策並非束之高閣的宣示性文件,它呈現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及實踐均是行政監管的對象。
  • 你的手機號碼註冊了多少App?隱私又被洩露多少?
    [PConline 雜談]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硬體設備,基本上我們的生活完全離不開手機。雖說表面上我們離不開,其實更多的是離不開App,成千上萬的App給用戶提供了社交、購物、遊戲、工作、娛樂、興趣全方位的體驗,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增加了一絲隱私洩露危險。
  • 手機App獲取用戶隱私權限迎來新規範!如何防止隱私信息洩露?
    在日常生活中,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必備品了,因為我們能夠通過手機APP進行日常交流、學習、工作等,但不知從何時起,各大平臺的大數據就開始分析我們的日常記錄了,出行路線被導航類APP記錄,月度花費被各類支付APP掌握……而作為手機APP的用戶,往往面對著開發者的霸王條款,開隱私權限可以使用軟體,不開隱私權限無法使用軟體,開與關讓用戶陷入了妥協
  • 這17款App正在偷窺你的隱私,很多江門人在用,速自查
    現在的年輕人,只要給他一部手機就能安安靜靜待一天其實手機本身不好玩app多了,才開始變得有意思不過,手機裡app越來越多一些問題也不斷被暴露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近期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通過網際網路監測發現,多款旅行類移動應用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違反《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信息。這些違法的app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