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官方媒體先後刊發了《獨生女兒留學德國17年杳無音信》和《大連德國留學女孩17年杳無音信……有消息從國外傳來》兩篇文章引發了我們的關注。
文章透露,2000年曹家地村一戶村民的獨生女兒要到德國留學,父母拼湊了7萬元給孩子當首期費用。誰知道三年後孩子從家裡又要了3萬元就失去了聯繫,如今,曹茜的父母已經年邁,並且都身患癌症求助社會尋找孩子的下落,誰知道傳來的就是該女士博士畢業後,改名換姓在慕尼黑大學人文學院任終身教授,因為與家人當年矛盾太深,不想再與家人聯繫了的消息。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知道孩子健在,就心滿意足,告訴媒體不需要孩子養老!
本來別人的家務事是輪不到外人指手畫腳,但是現在每年出國留學的孩子超過60萬,今年參加高考報名的孩子才1071萬。也就是說,每20個家庭就可能有一個家庭會送孩子去海外深造。
那麼這些家庭的養老確實可能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計任何報酬的,是最無私的。我們身邊幾乎每一個當了父母的朋友都有一個觀念,生兒育女就是義務奉獻,以後養老不能拖累孩子。但是……
目前整個東亞國家的生育率和生育意向都很低,細究原因就在於家庭的分化,父母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雖然嘴上沒說,但是實誠誠的用腳投票了。
不管大家嘴上是怎麼說的,但人類社會畢竟是經濟組織,東亞社會為孩子成長付出了那麼多,還沒有回報,持續付出的動力當然就比不過只圖一時性起,生了就不管不顧,任其自生自滅的某些種族了。
2500年前的孔夫子就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當年的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子貢是很無私的一個人,他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但是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知道後就批評子貢做錯了。原因就是由於子貢沒有向國家領取贖金,看著是子貢品德高尚,但是卻讓其他從別的國家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的人感到兩難。一方面是管國家要錢顯得自己品德不高尚,如果不從國家領取補償金,又有幾個人有那麼雄厚的財力呢?即使有錢,做善事的動力也不足了。所以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
之後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很高興地表揚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同樣道理,國家和社會要求子女孝順贍養父母,就可以提升和刺激父母生育子女的動力,特別是對送孩子出國的父母而言,國家支持在海外的孩子贍養國內的父母,對父母省吃儉用送孩子出國也是一種促進。
這也是我們關注那個改名換姓在慕尼黑大學人文學院任終身教授的女士不贍養父母的事件的原因。
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那位女士不贍養父母,不知恩圖報,她不要說對國家盡忠,估計對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全力支持吧,畢竟她自己就是個鮮活的例子!
感謝關注欣聞奇摘,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