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鈺鏡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今社會,如何更好地培養孩子是每位家長都關心的問題。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廣大家長朋友。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 為什麼孩子對學習沒興趣?
· 為什麼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去?
· 為什麼孩子學東西速度慢?
· 為什麼孩子接受能力不如別人?
……
諸如此類的困惑,你有嗎?
不可否認的是,相同的學習方法和同等的努力程度下,能否高人一等取決於智力因素。因而,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何優化大腦讓孩子聰明過人,便成為家長們該關注的問題,因為知道這些可以讓你在培養孩子的路上事半功倍。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封面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這本書由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博士亞歷克西斯·威裡特和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劍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名譽研究員珍妮佛·巴內特共同創作。《我們的腦子夠用嗎?》全書共有4個部分9個章節,深入淺出地向讀者展現了關於腦的知識,從人腦如此巨大的原因到腦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從人腦中的正常變異有何影響到我們能失去多少腦子的探討,從人腦能發展到什麼地步到能否通過技術手段保護甚至增強腦力的探討。
本文將主要從家長的角度淺析我們該如何優化孩子的大腦。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這本書中指出,腦「硬體」的特徵主要來自遺傳,其中有75%-90%的特徵(如腦的總容量)是由基因決定的,而腦「軟體」的特徵(如智力和個性)也有大約一半的差異歸因於遺傳因素。而且,遺傳因素對智商的影響幾乎貫穿人的一生,可見遺傳因素的重要性。
看到這裡的時候,不得不否認,在選擇配偶時,站在下一代的角度考慮是否合適確實是個明智的選擇,畢竟,誰都希望自己能擁有高智商又有好個性的孩子。
當然,更多的時候,我相信大家選擇結婚是因為愛情而不是其他因素。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從而讓孩子更聰明?
1、儘可能給胎兒提供優良的宮內環境
書中提到,低出生體重預示著未來醫生智商較低,包括兒童時期認知發展較慢,晚年認知衰退較快,以及其他腦健康方面的問題(如晚年抑鬱症風險增加)。
所以說,很多時候,如果孩子智商不及別人,只要盡力了,我們該給予孩子鼓勵才是。也正因為宮內環境的重要性,還沒有孩子的家長就該提前為胎兒提供好的宮內環境,比如不吸菸不喝酒,不吃垃圾食品,堅持健康飲食,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適當運動等等。
2、純母乳餵養的優勢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餵養到6個月,並持續餵養到兩歲。這不僅是因為初乳含有防止腹瀉和流感等危險疾病的抗體,可以有效保護寶寶的健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母乳餵養能略微提高孩子的智商。
除此之外,我們常說,影響個體發展涉及到3種環境,分別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中,家庭環境是每個人最早接觸也是接觸時間最長又影響最久遠的。
通常,遺傳和環境也很難割裂開,它們往往共同發揮作用。《我們的腦子夠用嗎?》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很可能有一對熱愛音樂的父母。孩子遺傳了接受音樂的基因,也會因為父母愛音樂而在從嬰兒時期就比別的孩子接觸更多的音樂。
因此,從孩子嬰幼兒期甚至是胎兒期開始,父母便應為孩子的腦發育做好充分而又有利的準備。
你是否會感到納悶,為什麼人的腦優化會和自制力扯上關係?
在《我們的腦子夠用嗎?》這本書中,作者提到,自制力高的孩子,腦功能更加成熟,且具有終身穩定性,對一生都有影響。而自制力較差的兒童比其他兒童出現負面結果的風險更大,比如較差的經濟狀況、健康狀況,較高具有成為單身父母的可能性,也更可能犯罪。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呢?孟晚舟曾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未來將會選擇什麼樣的年輕人》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孟晚舟兒子小時候有一項每天遊4000米的任務。一天,孟晚舟的老公準備開車送兒子去遊泳時,兒子幾乎跪著求他——天氣太冷,今天真的不想去遊了。
即使兒子說我明天補給你,孟晚舟老公毅然堅持讓兒子去。他說:「貴在堅持,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底線。」
6年後,孟晚舟去學校找兒子。當時,孟晚舟兒子已成為學校遊泳隊成員,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比賽,感到非常榮耀。
兒子跟孟晚舟說,自己一直不懂得什麼叫「堅持」,但是當他一想到6年前的那一幕,他就明白了堅持有多重要。孟晚舟也從老師那裡得知,兒子上課都能做到認真聽講,作業都能及時完成,完全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了。
面對困難和挫折,想要逃避,想要退縮,幾乎是人之常情,但是,成功就在於動搖那一刻的咬牙堅持,而堅持考驗的就是人的自制力。
網上曾有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你當初為什麼不逼我?在孩子苦苦哀求自己的時候,作為父母,內心一定是心疼而又矛盾的。如果你允許孩子遇難而退,那麼,他今後一定都會知難而退。
泰戈爾曾說:「上天完全是為了堅強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設下重重的障礙。」
只要不是孩子身體狀態不好,關乎孩子意志力的,逼孩子堅持是家長最明智的選擇,因為這個經歷對他自制力的形成尤為重要。
認為學業壓力大而取消體育運動,這個做法是否可取?認為體育運動對學生來說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關於運動的作用,是否真的只是強身健體,還被套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名號?
《我們的腦子夠用嗎?》這本書上寫道,運動能增加心理喚醒和警覺性,從而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偏向生物學的解釋是,運動會釋放一系列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腎上腺素),其中一些物質是細胞過程的關鍵驅動力,而要形成新的記憶,就必須有這些過程。
也就是說,運動能喚醒腦,進而更好地處理記憶等信息,並且,當日的運動會幫助腦為建立此刻的新記憶做出最好的準備。
依然記得小時候上學,每到期中期末考試,語文數學等主課老師都會以體育老師請假了等理由,理所當然地搶課。但這樣的做法是否可取?且不說運動對腦的好處,光是從學生心心念念地想戶外運動一下的角度上看,體育課被迫換成語文數學課,學生心理上是不接受甚至是反感的,那麼,這樣的學習效果肯定也不太理想,甚至是適得其反。
素質教育提倡已久,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宗旨由來已久,但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裡,尤其是農村的學校和民工子弟學校,因為學生本身見識不多,基礎不好,他們的校園生活幾乎只有語文數學這樣的文化課。而實際上,即使老師上課下課都霸佔著這些孩子的時間,收效甚微。
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適當運動,身體強健了,精力充沛了,思維活躍了,學習才會更輕鬆,從而喜歡上學習,何愁學不好?
某種程度上說,孩子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靠拼爹媽。想讓孩子成才是每位家長的心願,而想讓自己在培養孩子這條路上事半功倍,你需要在各個階段做好工作,為孩子出生前創造好宮內環境,出生後創造好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培養其自制力,鼓勵其多運動。孩子的腦得到了優化,孩子離「別人家的孩子」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