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二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4分鐘!
在佛前擺放瓜果、香花,都是很常見的敬佛禮儀,嚴格來講,這屬於供養法門。它是佛家接引眾生的善巧方便,也是眾生感念佛恩的方式。《大智度論》中說,於佛前能誠敬供養之人,得諸多福報;若能以無所求之心而行供養,則有功德。
那麼,供養花果的意義何在呢?我覺得對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花果表法「因果」。欲得善果,必先種善因,我們看到佛前的花果,就會提醒自己種善因、得善果。若能在擺放花果時,注意下面這四點,功德會更為圓滿。
其一,供品無好壞,重在恭敬心。
很多人覺得供養之物,數量要多,質量要上乘,才能令諸佛歡喜,自己的功德才大;相反,若只是供養一些實惠、質量也不好的花果,那麼福報也小。這些實際都是眾生心中的妄想,因為佛法歸根結底是心法,一切修行法門,都要看當下一念的發心。
假如這顆「心」是清淨、虔誠、平等的,那麼即使供養細微之物,也有無量的功德。譬如,《賢愚經》中所記載的貧女,以一盞油燈供佛,便蒙佛授記,未來當得作佛。但是,若心中充滿執著、妄想、顛倒,供養功德就是有限的。譬如,昔日梁武帝雖然耗費巨萬,齋僧布施,達摩祖師卻說他無功無德。所以,供品無好壞之別,重在恭敬心。
其二,供養時間應如法。
在家中佛堂擺放花果,最好在清晨上供,下午撤供。一方面,花果屬於消耗品,要常換常新。另一方面,佛門中持齋,有過午不食的傳統。
但是,我們要懂得,供養時間如法,也是在提醒我們自己,精進修行,牢記持齋的功德。《雜譬喻經》中就說,「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復有五福。」並不是因為供品是給諸佛「享用」的,才會在正午之前上供。
其三,上供諸佛,下施眾生。
如果到寺院供養花果,屬於布施,一切供養之物由常住管理,我們再去取用就屬於犯盜劫。但是,在家中禮佛,供品若不處置,時間一久瓜果難免腐壞,花朵也會幹枯,影響到佛堂的清淨莊嚴。
從佛理來看,所謂「善財難捨」,既然已經布施供養,倘若怕浪費再取回來自己受用,本質上等於沒有布施。在我看來,莫若將上供諸佛之物,下施於困苦眾生。一方面令他們也與佛結緣,另一方面更能圓滿自己的供養功德。
其四,供桌上不能放雜物。
佛堂是三寶清淨地,一應陳設之物,務必以彰顯道場的清淨莊嚴為原則。所以,香案供桌要經常清潔擦拭,除去擺放的供品、香爐、燈燭,其它雜物都不能隨意放置。
花果可以根據數量碼放,形似佛塔,象徵收攝身心,一心向佛,不可隨意堆放。總而言之,佛前的供品越是莊嚴,越能令眾生對佛法生起信心,那麼你的功德也就越圓滿。我覺得既然發心請佛供養,就要保持供桌清潔,如此方具功德,否則犯了沾汙三寶的過失,反而是業障。
佛前擺放花果,功德自如法供養,如說修行中來。我們看到花,就知道自種善因,廣修四攝六度,《華嚴經》中就以花表法十波羅蜜。我們看到瓜果,就想到大乘佛果,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供養花果時,注意文中四點,功德更圓滿。南無阿彌陀佛。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