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歷史時期的沙漠變遷,關於我國土地的沙漠化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存在一些誤解,比如,我們有的時候會認為地球不應該存在沙漠,所有的沙漠都應該種上樹;我國有些地方的沙漠之所以正在消失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治理沙漠就是植樹造林等等。
我國的沙漠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即草原地區的沙漠和荒漠地區的沙漠,草原地區的沙漠主要有四個,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荒漠地區的沙漠主要有七個,塔克拉瑪幹沙漠、河西走廊沙漠、騰格里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荒漠地區的沙漠,大部分形成於地質時期,人類還未出現之前,這裡就已經是沙漠了,而草原地區的沙漠,大部分形成於歷史時期,並且變化較為明顯,這些沙漠的形成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治理沙漠,或者是在沙漠裡植樹造林,主要是針對草原地區的沙漠而言的,因人類的活動而發生荒漠化的土地,很有必要再次恢復植被,而那些在地質時期就已經成為沙漠的地方,則完全沒有必要植樹造林。
歷史時期,整體而言,我國的沙漠正在擴大,現在有的沙漠只是被控制了,而不是正在消失。生態環境被破壞以後,地球的自然修復能力是有彈性的,在乾旱少雨的環境裡,植被是很難恢復的,而在溫暖溼潤的環境裡,植被則很容易被恢復,然而,無論是否恢復,人類都很難通過人力將原本已經破壞了的生態環境再次恢復原樣,關於這一點,原始森林就是一個例子,當森林被砍伐之後,重新生長出的森林,就是次生林,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在很長一段時期以內都是無法徹底恢復的。
第一:地質時期的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主要形成於地質時期,塔克拉瑪幹沙漠原本是一個淺海,因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逐漸抬升,印度洋暖溼氣流難以越過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幹沙漠遂由淺海變成了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周都有高山阻擋,不僅印度洋水汽難以到達,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都難以到達,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而且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單靠降水,是無法形成綠洲的,那麼,塔克拉瑪幹沙漠歷史時期的綠洲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依靠河流,而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於高山冰雪融水,塔克拉瑪幹沙漠有眾多的河流,其中最大的河流是塔裡木河,塔裡木河也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在河流的終點,往往形成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就是羅布泊。
塔克拉瑪幹沙漠上的綠洲,主要是沿著天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的山麓分布的,天山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北面,而崑崙山和阿爾金山則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面,所以,漢唐時期,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上的綠洲,是絲綢之路南道和中道的各個交通要點,絲綢之路在塔裡木盆地的暢通主要依賴於南道和中道上的綠洲,南道起自陽關,經過扜泥、且末、精絕、于闐、莎車,到達蔥嶺,鄯善、于闐、莎車都是著名的綠洲,這裡的綠洲農業十分發達,中道則起自玉門關,經過車師、焉耆、龜茲、姑墨、疏勒,到達大宛。
漢代的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約60公裡的地方,在玉門關的南邊,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絲綢之路的南道,出陽關之後,進入到塔裡木盆地,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前行,經過鄯善、于闐、莎車,越過蔥嶺,直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或到達今天阿富汗的喀布爾、伊朗的馬什哈德、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地,並直通歐洲。漢代的玉門關,在今天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裡的地方,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云:「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陽關與玉門關相距不遠,但是,絲綢之路出玉門關為中道,出陽關則為南道,中道進入到塔裡木盆地,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前行,所經之地為樓蘭、車師、焉耆、龜茲、姑墨、疏勒,併到達大宛,《史記》、《漢書》中的大宛,在今天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費爾幹納盆地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的地方,這裡氣候乾旱,但是,河道縱橫,故而農業十分發達,漢代的大宛,也十分的富庶。
漢唐時期,人們是無法直接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而是途經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上的綠洲,這些綠洲都位於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的山麓。塔克拉瑪幹沙漠在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之間,而天山的北面是準噶爾盆地,準噶爾盆地的降水量相對來說比較豐富,盆地的北部、西部、山地均有降水,絲綢之路的北道,起自瓜州,途經天山北麓的伊吾、庭州、伊犁,到達碎葉城。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在地質時期形成的,因此,綠洲沿河流分布,人類的活動會造成河流徑流量減少,河流徑流量一旦減少,綠洲就會沙漠化,所以,漢唐時期的樓蘭古城才會湮沒在風沙之中。
在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還有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和柴達木沙漠,總的來說,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人類的活動則造成了地質時期本已形成的沙漠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往往因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比如,塔克拉瑪幹沙漠上的綠洲農業,在漢唐時期,非常的繁榮,到了明清時期,呈現出萎縮的局面;在唐代以前,騰格里沙漠南部的賀蘭山森林資源非常豐富,由於人類的墾殖活動,騰格里沙漠不斷向東南方向移動,到了清代,沙漠已越過黃河。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因人類的活動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往往難以逆轉,因為水資源實在是太少了。
第二: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
我國草原地區的沙漠,主要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即因人類的活動而形成的,我國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有呼倫貝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
呼倫貝爾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一帶,我們都知道,我國的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內蒙古東部一帶本是水草豐美之地,這裡為什麼會形成沙漠呢?主要是人類把這裡的森林和草原給破壞了,而破壞森林和草原的目的是墾荒種地,唐代以後,呼倫貝爾草原河流與湖泊的周圍,墾荒活動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故而,沙漠化也不斷加劇。
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南部一帶,吉林和遼寧的西部亦有分布,內蒙古東部與東南部一帶是我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契丹人、蒙古人的起源之地,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也位於此地,因此,科爾沁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一樣,在歷史上都是水草豐美的地區,現在之所以成為沙漠,主要是由於人類的墾殖活動造成的,科爾沁沙地到了清代嘉慶年間最終形成沙漠,而在此之前,這裡其實是草原。
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一致。因此,科爾沁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的絕大部分地區是完全可以恢復為草原的,我們在沙漠中植樹造林,主要也是針對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而非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
毛烏素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同樣也是在歷史時期形成的,毛烏素沙地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一帶,橫跨寧夏、內蒙古和陝西,北宋政權與西夏政權曾長期在此對峙,歷史上的統萬城也位於毛烏素沙地,統萬城是大夏皇帝赫連勃勃修建的,大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十六國」之一,統萬城本是水草豐美之地,所謂「臨廣澤而帶清流」,北宋時期則開始沙漠化,到了明代則完全湮沒到風沙之中。晚清時期,由於人類不斷墾荒,毛烏素沙漠越來越大,向東南和西北不斷延伸。
烏蘭布和沙漠位於內蒙古的南部,在黃河的西岸、賀蘭山的北部一帶。由於黃河的衝刷作用,這裡形成了衝積平原,降水量雖然稀少,但是水資源豐富,烏蘭布和沙漠在秦漢時期,也是草原茂盛之地,烏蘭布和沙漠是匈奴人最重要的牧場之一,西漢時期的朔方郡有四個縣位於烏蘭布和沙漠,即三封縣、窳渾縣、沃野縣和臨戎縣,北宋時期,開始沙漠化,到了明清時期,西漢時期的古城絕大部分已經淹沒在風沙之中。
賀蘭山、陰山是我國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毛烏素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均位於賀蘭山周圍,我國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往往也是我國古代的農牧分界線,因此,這裡的草原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因人類不合理的墾荒活動,草原很容易退化為沙地。
第三:全球氣候變暖與我國的沙漠
歷史時期,我國的沙漠其實是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現在,由於大力植物造林,一些地方的沙地逐漸恢復了植被,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的沙漠正在大規模消失,而是說有一些地方的沙漠已經被控制了,不再擴大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植樹造林是十分消耗水資源的,沙漠裡的樹都需要人類的灌溉才能生存,因此,在那些地質時期就已經成為沙漠的地區,是不宜植樹造林的,這會加劇水資源的緊張程度,而且把本該是沙漠的地方變成森林,會對全球氣候產生人為幹擾,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治理沙漠,其實主要就是治理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這些地方本來是草原和森林,就應該恢復原來的狀態,而且這些地方的年降水量維持在300毫米至400毫米左右,森林和草原一旦恢復,能夠長期維持。
那麼,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會增加我國氣候的溼度和溫度呢?從而有利於我國沙漠的消失呢?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會給北半球增加降水量。相反,全球氣候變暖,反而會使得全球的極端天氣現象增多。在漢唐時期,我國的氣候確實比現在要溫暖溼潤,楊貴妃吃的荔枝就來源於四川盆地,而不是嶺南地區,但是,當時的全球氣候變暖,是大自然自身的周期性變化,而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氣溫的增加,而非降水量的增加,相反,因為人類不斷消耗水資源,還造成了地表徑流量的減少,世界上有的地方,水資源的消耗已經超過了大自然所能負荷的程度,水源的補給遠遠大於水源的損耗。
我國歷史上確實經歷了若干個冷暖交替的時期,比如,西漢、唐朝的氣溫就比現在高,而明清時期的氣溫則要低很多,但是,從總體趨勢來看,我國近一萬年的氣候是趨向於乾冷的,因此,我國主要河流的徑流量呈現出越來越少的趨勢,而人類過度的墾殖活動與不合理的開發,也加劇了這一自然進程。我國草原地區沙漠的治理,所要面對的最大的難題,就是我國近一萬年以來的氣候是趨向於乾冷的,我國主要河流的徑流量是趨向於減少的,在氣候乾燥和水資源減少的大背景下,那些本來是草原和森林的沙漠,想要重新恢復植被,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自然的可逆轉性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就算是在水資源非常豐富的熱帶雨林地區,原始森林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了,也無法徹底恢復,在降水量非常稀少的草原和沙漠地帶,恢復自然植被,更是難上加難。因此,人類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首先是停止新的破壞,然後再恢復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綜上所述,人類治理沙漠的首要任務其實是阻止沙漠的進一步擴張,控制住沙漠,而非將自然狀態下本是沙漠的地方改造成森林和草原,與此同時,草原一旦形成沙漠,恢復為草原的難度非常大,治理沙漠首先是保護水資源,水資源得到保護以後,植被才能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