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百花深處是桃源|紫雲自治縣大營鎮百花村駐村第一...

2020-12-20 天眼新聞

今天的百花村花兒笑、鳥兒鳴,田間地頭農戶們的歡聲笑語,村內肉牛養殖、家庭農場、食用菌、農業產業種植等脫貧產業也有序推進,形成產業「百花」「齊放」的態勢,是真正的「百花村」。

今年春天,一夜春雨過後,駐村書記陳懷靜和村支書舒啟凡到中藥材種植基地內查看中藥材的長勢情況

我叫陳懷靜,是紫雲自治縣大營鎮百花村駐村第一書記。以前,百花村到處都是零散的土地,土地上種植的都是玉米、油菜等低經濟價值的農作物,有的老百姓辛辛苦苦一整年才掙得到幾千塊錢,要是遇上天災,連餬口的本都要搭進去。想要從自給自足參與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從主要種植低效玉米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百花村必須趕上時代的步伐,縱深推進產業革命,改「提籃小賣」為現代商貿物流,變「戶自為戰」為緊密相連的共同發展產業。

數十位農戶正在種植中藥材

通過土地流轉,曾經大片的玉米開始改種高經濟價值的中藥材山豆根和黃精,由村合作社統一種植。山豆根和黃精屬於三年生的中藥材,種植起來也不難,只要對中藥材管護好,山豆根畝產值可達4.5萬元,黃精畝產值可達2.4萬元,而且還可以以短養長,在中藥材的間隙套種一年生的白芨,提高土地的經濟價值。種植中藥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愁銷路,為了在傳統的模式上開闢出新的產銷對接路徑,我們積極與貴州百靈集團合作,最後達成共識,由貴州百靈提供種子、肥料、地膜、農藥,種植成熟後再購買回收,百花村村級合作社流轉土地,提供土地資源,引導社員參與、帶動貧困戶種植,貧困戶在其中可以有獲得工作的務工收入、土地流轉費用、以及產業收益後的分紅等收入。

中藥材種植基地

除了種植,以前不成規模的散戶養殖現象,也變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場,去年我們和「四川德康公司」合作搞了個家庭農場養殖生態雞,在我們的幫扶和鼓勵下,村裡很多貧困戶都參與了這個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創業』的代養殖經營。除此之外,與「關嶺牛頭公司」合作的肉牛養殖項目,也是成功地幫扶了100多戶人家。百花村發展產業,不僅僅只在本村,目前,我們還通過與其他村進行抱團,實施異地產業發展的形式建立起了46個食用菌大棚,利益聯結46戶貧困戶,希望通過整合大營鎮6個深度貧困村的土地資源、資金、人員,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方便管理,實現產業發展效益最大化和脫貧效果最大化。

肉牛養殖場

在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百花村產業呈現超級百花齊放、產業井噴的現象,通過產業的發展,百花村高達39.03%的貧困發生率也降低為2.94%,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是產業讓百花村的村民們真真實實地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好生活。人物小傳:陳懷靜,中共黨員,現任安順市史志辦秘書科副科長,紫雲自治縣大營鎮百花村駐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改「提籃小賣」為現代商貿物流,帶領村民實現產業發展效益最大化和脫貧效果最大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元媛 整理

編輯 向淳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 安順市公安局派駐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山腳村駐村工作組成員汪彪
    【我的扶貧故事】 人民警察為人民 脫貧攻堅顯擔當丨安順市公安局派駐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山腳村駐村工作組成員汪彪近三年的駐村生活,我見證了一個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有幸地為群眾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做過自己所能及的貢獻,這份經歷將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 「我的扶貧故事」把駐村幫扶落實到每一件小事上去丨紫雲自治縣...
    我叫熊舉信,是紫雲自治縣宗地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 2019年4月擔任宗地鎮打郎村作戰隊長。打郎村是宗地鎮最多網格的村,總計13個網格,21個村民組,30個自然村寨。我下村第一件事情,首先對駐村人員分類安排工作,職責落實到人、責任明確到人,對整體制定統一管理制度,確保高效率完成工作。通過深入開展扶貧工作,逐戶對貧困戶基本情況、收入來源、住房安全、教育保障、醫療保障、飲水安全以及健康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把存在的問題以及困難梳理清晰,以便「找窮根」「下對藥」。
  • 【戰貧感言】紫雲自治縣駐村工作隊戰貧感言系列報導 第二期
    【戰貧感言】紫雲自治縣駐村工作隊戰貧感言系列報導 第二期 2020-12-18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山貨成了「香餑餑」|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
    我叫趙政,是貴州師範學院派駐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第一書記。今年10月,省內農特產品扶貧展銷活動在貴州師範學院舉辦,來自曾家坳村的優質農產品以材質天然、色香味俱全等優點,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青睞。看到貧困群眾鼓起來的錢袋子和淳樸的笑容,我知道,我平凡的駐村時光裡長出了喜人的脫貧花果。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說起……趙政(左)在省內農特產品展銷會上售賣幫扶村農產品從2018年3月16日正式到印江縣曾家坳村駐村至今,已經過去兩年零7個月。
  • 100多位村民按下紅手印,只為將他留下——記紫雲自治縣小灣村第一...
    按滿手印的挽留信這個人就是小灣村村民們口中所說的「張書記」,名叫張恆飛,是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派駐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小灣村的第一書記。「現在是衝刺九十天,打贏脫貧攻堅關鍵時候,村裡面有一些事情得趕回去處理不能拖,我必須得對得起村民把我留下來繼續駐村的這份信任。」張恆飛穿著鞋跟妻子解釋著。「這段時間我們村任務重,不一定有時間回家,你照顧好自己和小孩。」說完,張恆飛挎上了背包,又踏上了回村的路。
  • 貴州電網公司安順供電局幫扶紫雲自治縣結碩果
    2018年,紫雲自治縣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的17.46%下降到11.49%。安順供電局重點幫扶紫雲板當鎮的小寨關村、新塘村、洛麥村貧困發生率分別降低至5.5%、4.06%、1.81%。小寨關村村支書聶小馬感慨萬分地說,鄉村巨變的背後離不開安順供電局陸續選派的李敬、崔亞華等一批優秀黨員幹部的傾力幫扶。    2016年,李敬作為第一個被組織選派的幫扶幹部,到板當鎮小寨關村任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崔亞華作為幫村幹部,被派到小寨關村協助李敬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扶貧「三部曲」︱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
    我是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杜朝文。有幸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把精彩美好、充滿激情的韶華奉獻在這茫茫大山裡的村落。  回首過往,風雪無數。「三部曲」講述我在水塘,駐村兩年的扶貧故事。
  • 紫云:「模塊化」勸返「個性化」保學
    出生於紫雲自治縣大營鎮打彩村的姜小林幾乎每個學期要換所學校,在老師龍明仲的心裡,這是一個性格很倔強的孩子,不但厭學還喜歡和老師對抗,「屬於你說東,他就一定要往西的那種」。七年級第一個學期還沒有結束,姜小林就選擇輟學在外打工。最初,不管龍明仲老師怎麼說,姜小林死活都不願意回家,說「讀書沒有意義,在外面自由自在,哪怕當乞丐都行」。後來漸漸吃到了生活的苦頭,但依舊不肯鬆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村在哪 哪就是我的家丨威寧自治縣中水鎮烽火...
    我叫楊昌雷,2019年6月,從威寧自治縣信訪局派駐到中水鎮烽火村擔任第一書記。受命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到村開展工作,當時我的女兒才滿三個月,為了方便開展工作,解決後顧之憂,我就將妻子和女兒一同帶到村裡,以村為家、以群眾為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被鄉親們稱為「拖家帶口的書記」。烽火村是中水鎮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的村,壯大群眾產業,鼓足群眾錢包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三心二意」|沿河自治縣客田鎮紅溪村駐...
    近一年的駐村工作,隊員信任,群眾信任。」駐村第一書記黎斌對他的評價。細緻耐心你我眾志成城、勢可攻營拔寨,是他寫在床頭上的脫貧攻堅格言。沒有群眾基礎,白天走村串戶,沒有攻堅知識,夜晚挑燈細讀。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走遍了全村所有農戶,熟悉了脫貧攻堅業務,成了紅溪指揮部的業務骨幹和能手。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的「牛司令」丨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
    我叫吳翠蓮,是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大地壩組村民。201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老公在去勞作的路上,因三輪車失控發生車禍去世。家裡突然失去了頂梁柱,剛剛好起來的家庭又陷入了巨大的危機當中,看著年幼的兩個孩子,我雖然悲痛萬分,但也清楚不能一蹶不振,孩子們漸漸長大,各項開支都在不斷增長,壓力也漸漸增大,正當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好政策讓我看了轉機。2018年,我享受到了產業到戶政策,讓我再次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下定決心利用好黨的政策勤勞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從「科技特派員」到「扶貧戰士」——追記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駐村...
    從「科技特派員」到「扶貧戰士」——追記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駐村工作隊員莊寧斌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黃煉5月16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舉行莊寧斌同志追思會,追授莊寧斌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仍需接續奮鬥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
    我叫黃金保,自2018年3月起擔任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駐村以來,我常常利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的有利時機,挨家入戶訪民情、嘮家常。我每到一戶都要到農戶家中房前屋後、室內室外進行觀察貧困現狀,鼓勵貧困戶發展致富信心,向老百姓盤根問底,了解其發展意願和需求。  我通過走訪了解到,全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出勞務和傳統的種養殖業,村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雞、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