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陳銳海) 今天(10日)是第22個北京「110宣傳日」。記者從北京市公安局了解到,2017年110報警服務臺日均接警量為1.8萬餘個,全年接警電話600萬餘個,尖峰時段每秒呼入3.5個。
經過20年的發展,如今覆蓋全市、24小時值守報警電話,成了連接警民的「橋梁」。一位接警員感慨:「110報警臺就像一個小社會,濃縮了世間百態,一條條電話線連接著人情冷暖、喜怒哀樂。」
「化解危機的生命線」
晚上六點多,北京110接警臺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接警員們正忙著接聽報警來電。李長明的耳機裡傳來一位女士的聲音,她太緊張了,說話哆哆嗦嗦,前言不搭後語。
「同志,請您冷靜一下,有什麼需要110幫助的?」他一邊安撫對方,一邊抓緊時間詢問現場情況。「我有嚴重的抑鬱症,現在想自殺,我快控制不住自己了。」
這把李長明「嚇出一身冷汗」。怎麼辦?他從未遇見這種事,但情況緊急,容不得絲毫猶豫,「同志,您先別想別的,快告訴我您家門牌號碼。」
「沒用的,我就想跟你們說一聲,知道我是誰就行了。」
報警人語氣幾近絕望,李長明「心裡一緊」,他立馬瞄了一眼電子地圖顯示的位置,先把附近的民警派了過去,再用舒緩的語氣跟對方聊起來。從丈夫問到孩子,他岔開話題,儘量拖延。時間一秒接著一秒過去,對方的情緒逐漸穩定,李長明見機套出她的詳細住址和丈夫的手機號碼。
此時,民警已在趕往現場,接到110電話時,正提著藥上樓的丈夫立馬跑進屋,一場事先張揚的自殺終於被攔了下來。李長明心頭一松,舒了一口氣。
在北京110接警臺工作了20年的他,深知這根熱線非同尋常,「在打擊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服務人民群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化解群眾生活危機的生命線。」
2017年,110報警服務臺日均接警量為1.8萬餘個,全年接警電話600萬餘個,尖峰時段每秒呼入3.5個。來電除了刑事、秩序類警情外,還包括大量的諮詢、求助類警情。
「要熟練到跟生理反應一樣」
「110,你們快來,有流氓在地鐵上摸我大腿。」
「110嗎?車站有幾個人在玩象棋騙錢。我在這看半天了,裡面肯定有託兒,你們快來。」
接警聲雜亂無章,響在大廳裡的每個角落。牆上的電子屏幕總顯示著排隊等候的來電。面對從全市各區持續湧來的報警電話,李長明和其他的接警員必須在第一聲鈴響後接起,在一到三分鐘內處理好——詢問並判斷完警情後,根據實際情況,或派出一線民警,或在電話裡直接處理,然後切到下一個,「往往坐了大半天都沒能起來,喝水上廁所都要輪流跑著去的。」
對接警員來說,幾分鐘內處理好緊急的警情,「說起來很容易,但操作起來難度很高。因為你不知道電話背後是什麼。」
2017年8月2日晚八點,夜幕下的北京雷雨交加。接警員段佩瑤像往常一樣接聽來電。但電話裡慌亂、略帶哭腔的求助聲讓她整個人立馬警覺起來。
「警察嗎?我是個孕婦,在西三旗小區門口車熄火了,水快漲到窗戶,我出不去,肚子疼得厲害,快救救我。」
警情緊急,段佩瑤緊張起來,詢問聲突然變大,但她馬上意識到不能自亂陣腳,隨之調整情緒,一邊迅速通知民警和消防,一邊告知孕婦營救已在路上,讓其保持冷靜,安心等待。直到幾分鐘後人被救出,她「才長出一口氣,放下懸著的心」。此時,現場積水已有一米多深。
「面對紛繁複雜的警情,我們只有保持冷靜,迅速判斷好急難險重的程度,詢問、描述好現場的關鍵細節,才能做好救助方案。」在李長明看來,規範的接警方式是對出警的民警和報警人最大的負責,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
為此,他存了2000多份音頻資料,從中總結出各種處理方案,形成模板傳授給年輕的接警員,細緻到哪個類型的警情要如何處理,哪句話說得不到位,下次應該如何規範,相關的法律法規是什麼。有時他會組織接警員到走街串巷,熟悉北京各處的小地名,「要熟練到跟生理反應一樣,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讓報警人相信你。」
「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
依據《110接處警工作規則》,110報警服務臺受理警情的職責範圍,主要包括案件類(刑事、治安)、求助類(急難險重警情)、投訴類(對警察違法違紀案件的投訴)3個方面。
但實際上,北京110接警臺幾乎每天都能接到「奇葩的警情」。
一男子在購物商場錯進女廁所,怕被人發現引發糾紛而不敢獨自出去,非得讓110派出女民警過去幫忙;另一個在公廁如廁的男子,腿蹲麻了站不起來也要讓110出警幫扶,接警員解釋了十多分鐘,他仍不依不饒;有個報警人騎自行車掉到水裡,衣服弄溼了,要求民警過去賠償。
「喂,110嗎?現在幾點?」「110,某某某的電話是多少?」「110,我把自己鎖在車的後備箱了。」......甚至有人為了讓110出警非警務類警情,編造出現場打架殺人的謊言。
對此,李長明覺得,「群眾撥打110,就是希望民警到現場處理,這本無可厚非,也說明了大家越來越信任警察。但報警人需要搞清楚公安機關受理的範圍是什麼,以免耽擱問題的解決。」而對於接警員來說,他認為應該把關好報警電話,「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用到真正需要民警之處。」
拒絕非警務類的出警要求而採取線上幫助的方式,仍讓接警員遭到不少投訴。但碰到過這種情況的史秋霖依舊堅稱:「對於個別報警人的無理要求,要及時發現,及時刪除,這也維護了110報警臺的嚴肅性。我不能因為你對我的投訴就亂派警力,造成浪費。」
「讓大家有一種獲得感」
在接警臺聽了20年電話,李長明「得了職業病」。他神經有些衰弱,失眠成了常態,有時好不容易睡著了,稍微有點動靜就被驚醒。家裡的電話,他幾乎不去接。
家庭糾紛、鄰裡矛盾、電信詐騙......形形色色的報警內容,每天都通過110這根電話線抵達到接警員的生活。「接受太多負面信息」的他們,情緒難免受到影響。李長明倒是很少聽到抱怨,但有時看年輕人坐在那兒一言不發,他也能感受到對方心情低落。
他覺得這是這個職業的特點之一,對態度不佳的報警人要持有包容的態度。但一有空他還是會跟他們聊聊天,「宣洩一下」。每過一段時間,他會把接警員召集起來,總結每個人接了多少電話,派出多少警力,幫助多少群眾解決困難,「讓大家有一種獲得感和榮譽感」。
在數以上萬的日常報警電話中,有時也會藏著驚喜。拿起電話的那一刻,接警員本能地詢問警情,沒想到對方是來表揚他們中的某一個。原因很簡單,此前因為投資失敗想要輕生的老太太在他們的勸導下,放棄念頭。電話中她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
此時接警員為了不佔用熱線,只能表示感謝後立馬切換到下一路來電,但這足以讓他們高興上一段時間。「通過不斷地訓練,我們會成為綜合素質非常高、能夠更好為人民服務的隊伍的。」李長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