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608個姓氏的家譜流傳至今

2020-12-16 中國政府網

我國共有608個姓氏的家譜流傳至今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本本世代相傳的家譜,以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每一個世代相傳的姓氏繁衍生息。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608個姓氏的家譜流傳至今。

    據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在《中國家譜通論》中介紹,古往今來,由於大量家譜的亡軼,中國家譜的姓氏已難以統計。目前已知的存世中國家譜裡共有608個姓氏,其中單姓552個、複姓56個。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是我國宋代編纂的一部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的《百家姓》,其中共收錄了440個姓氏。目前存世家譜的608個姓氏涵蓋了宋代《百家姓》中的371個姓氏,佔84%。

    宋代《百家姓》中共有65個姓氏沒有家譜流傳下來,主要是偏冷稀少姓氏,如滑、曲、家、羿、汲、松、秋、牧、宿、懷、邰、鄂、鹹、陰、能、雙、通、充、滿、步、空、鞠、東、沃、空、桓、東方、公羊、淳于、單于、公孫、太叔、長孫、慕容、閭丘等。

    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共有3490個姓氏,其中排名前100位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7%以上。拿存世家譜的608個姓氏與這100個姓氏比較,則這100個姓氏全部包含在存世家譜的姓氏中。

    「從上述比較可知,存世家譜的這608個姓氏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包含了中國歷史最重要的姓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相當有代表性。」王鶴鳴分析認為,「流傳至今家譜種數的姓氏次序,還與當今人口姓氏排列的次序比較接近。」

    據統計,在存世家譜的608個姓氏中,陳姓家譜種數最多,達2990種;其次為張姓,2597種;王姓2512種;李姓2157種;劉姓2029種;這5姓的家譜均超過2000種。家譜種數在1001—2000種之間的姓氏有:黃、吳、周、楊、徐、林;家譜種數在501—1000種之間的姓氏有:宋、胡、鄭、愛新覺羅、許、葉、何、謝、趙、蕭、羅。 

 少數民族家譜見證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共同促進社會發展、創造繁榮文化的歷史。少數民族家譜是中國家譜園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本本少數民族家譜見證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據《中國家譜通論》作者、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介紹,在我國現存的各少數民族家譜中,以滿族的數量最多。滿族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主流民族,享有很多特權,同時也有很自豪的祖先和家世值得記錄,因此,滿人修家譜的現象無論在清朝還是民國時期,都是比較普遍的。在現存的滿族文字家譜中,有純使用滿文的,有滿漢兩種文字對照的,也有僅使用漢字的。

    蒙古族是個豪放的民族,也是中國歷史上創造了輝煌業績的民族。蒙古族十分崇尚英雄,在未有文字之前,在廣闊的草原上就流傳和吟唱著各種英雄的事跡和傳說,其中包括了英雄的家世,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口傳家譜」。蒙古文字創立後,一部分口傳歷史和英雄家世被記錄下來,形成了文字家譜。元朝建立後,沿襲金制,設置大宗正府,專司修撰皇室家譜,但「元之宗系,藏於金匱石室者甚秘,外延莫能知也」。

    在一些使用漢字的少數民族中,對漢族家譜中有關儒家文化、倫理道德的內容和明昭穆、序尊卑的修譜理念十分認同。很多家譜,漢族家譜中所具有的內容和結構已完全具備,如果不看族源,已經與漢族家譜沒有什麼區別。有的在編譜過程中還儘量淡化本民族特色,以漢人中的名臣名將作為祖先,如回族郭氏,其後人將祖先上溯到唐代郭子儀;畲族鍾氏,也上溯到上古時微子,以後歷代均有名人,堂號「穎川堂」,如同漢族的世家大族。

    「中國少數民族家譜歷史悠久、種類多樣、數量可觀,雖深受漢族家譜的影響,但又保持各少數民族自己的特色,大大豐富了中國家譜的內容。」王鶴鳴說,「分析研究少數民族家譜,不僅可以了解中國各少數民族歷史發展沿革和文化習俗,而且也提供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形成過程中的諸多歷史痕跡和見證。」

    王鶴鳴表示,《中國家譜通論》出版以後,他今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到西藏、新疆、雲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地考察調研,摸清楚我國少數民族家譜的現存狀況,對我國少數民族家譜做更深入的系統研究。

網絡家譜四通八達 不出家門就能尋根問祖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普及,我國各種各樣的家譜網站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呈現出來。據《中國家譜通論》統計,截至去年,我國主要的家譜網站至少已有169個。

    這些家譜網站中,既有學術性的資料庫,如上海圖書館家譜資料庫、安徽省圖書館—譜牒資源、湖南省家譜收藏中心、陝西省圖書館家譜資料庫等;也有綜合性的門戶網站,如家譜網、中華姓氏文化園、中華姓氏尋根網、百姓家譜、百姓緣等;更多則是各個姓氏自己辦的家譜網站,如中華丘氏網、世界葉氏宗譜、胡氏宗親網、世界王氏尋根網、張氏家譜網等。

    「在傳統觀念中,修家譜似乎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長輩的事,年輕人似乎很難和家譜聯繫起來。其實不然,許多年輕人對於自己的姓氏歷史和家族文化還是非常感興趣。家譜網絡化、數位化,不僅給家譜的整理和查詢提供了極大便利,更加強了姓氏家族的聯繫,尤其吸引了年輕人參與。」《中國家譜通論》作者王鶴鳴說。

    全球著名的家族網Ancestry.com目前已經在我國開設了家譜網jiapu.com。這個家譜網站不僅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還是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網站獨創的「家族樹」系統,每一個人都是樹上的一片葉子,被家族這個血脈貫穿著,能夠將家族的成員不斷地延展,有些家族甚至可以遠遠地追溯到唐宋時代。

    「家譜網的開通,一方面可以為大量海外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是一個交友的平臺,萍水相逢的兩個人,可以在家譜中找到許多交叉點,交到新朋友,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家族論壇,使親朋好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家譜網市場總監馬越說。

    中華丘氏網的創辦人邱家儒十多年來相繼投入了2000多萬元修編全國的丘(邱)姓家譜,目前全國有250多個縣市區已成譜。在修譜的同時,邱氏還自發地籌集資金,搶救破敗不堪、瀕臨倒塌的祖祠祖墓,同時開展「興教育賢」的工作,籌集資金,扶持和獎勵宗內優秀學子。

家譜編修方興未艾 《中國家譜通論》在滬出版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中華民族祭奠先祖、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前夕,一部歷時十年深入研究中國家譜的學術專著《中國家譜通論》在滬出版。

    作為「十一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成果,這部60萬字專著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家譜系統研究方面的空白。

    由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撰寫的《中國家譜通論》,分成經緯兩編,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系統論述了中國家譜五千年來的起源、誕生、興盛、轉型、完善、普及和新修,其中許多論述和觀點都是中國家譜研究方面的創新。

    「家譜與方志、正史共同構成了中華歷史學大廈的重要支柱,但家譜資料的整理、開發與研究,明顯落後於正史與方志。」王鶴鳴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盛世修史、盛世修志的興起,我國民間自發掀起了編修家譜的熱潮,這部專著的出版對於民間編修新家譜提供了參考和借鑑。」

    他認為,家譜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載體,其社會功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當今方興未艾的編修新家譜活動,是對舊家譜的繼承、變革和創新,是適應社會主義時代要求在民間出現的文化活動。

    上海圖書館是國內外保存中國家譜數量最多的單位,目前藏有中國家譜2萬多種、20餘萬冊,收藏的家譜有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尤以浙江、安徽為多。

    近年來,上海圖書館十分注重收藏新編修的家譜,目前已收藏了新修家譜200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有關家譜編修部門和個人主動捐贈的。中華丘(邱)氏宗親聯誼總會會長邱家儒曾一次向上海圖書館捐贈了169種、247冊丘(邱)氏宗譜,是上海圖書館有史以來接受捐贈數量最多的家譜。

    2000年至2008年,王鶴鳴還主編了《中國家譜總目》,首次在全世界範圍內將中國家譜彙編成目,共計收錄中國家譜52401種,是迄今為止收錄中國家譜最多的專題目錄,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了一個完整「路線圖」。

廣東中山北嶺徐氏宗譜中有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最早記錄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舉辦,世博會早已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許多人也許不知道,關於我國參加世博會的最早記錄,就是在一本家譜中發現的。

    據上海圖書館研究員、《中國家譜通論》作者王鶴鳴介紹,這本家譜是廣東中山的北嶺徐氏宗譜,由清朝徐潤立等纂修,現藏於上海圖書館。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史學界曾認為中國人第一次參加世博會是在1855年的巴黎世博會。但據北嶺徐氏宗譜中記載,徐瑞珩以自己經營的中國特產「榮記湖絲」參加了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並獲得了金、銀大獎,這是中國人參加世博會的最早記錄。

    據考證,徐瑞珩祖籍廣東香山(今中山),他當年在上海寶順洋行做買辦,除了為外國人做生意外,還做了當時最時興的絲綢生意,尤其是湖州絲綢生意很有名。1851年倫敦世博會召開,主辦方非常希望中國參加世博會,但當時清政府置之不理。英國主辦方於是想說服中國商家參加。由於當時中國相對閉塞,許多商人對英國的邀請置之不理,幾乎沒有人響應。

    但徐瑞珩則把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的理念超過了當時的一般商家。而且在他的家譜中,把這件事也鄭重其事地記錄了下來。譜述:「鹹豐紀元,英國開百年大會於其倫敦之京城……君獨寄七裡湖絲十二包,往陳於會。既而較論久之,竟推君絲為會中第一,中外人無異詞。英國主親臨觀之,喜甚,獎君金銀牌各一,手諭、畫幅一幀。」

    在1852年英國皇家協會出版的報告文獻中也曾記錄:「在中國部分,上海榮記絲綢的展品表明,當地農村蠶種的改良促進了絲綢質量的提高。因此,它被評獎團授予獎牌。」

    徐瑞珩經營的絲綢在世博會上獲獎後,他感覺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於是把這個獎牌製作成一個商標,進行重新包裝打向市場,在競爭中打敗了其他商家,獲得了很大的商業業績。他為徐家做了一件好事,無意中也為後人保留了中國參加世博會最早的記錄。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社會變遷歷經滄海桑田,身處其中的百姓家族無論大小、不分貴賤,都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這些細微生動的家族史與個人生命史共同編織著中國歷史的長卷。」王鶴鳴說,「北嶺徐氏宗譜關於世博會的最早記載,生動說明了家譜中的史料,可以彌補正史與方志的不足。」

    早在20世紀初,我國著名史學家梁啓超就曾指出:「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數據。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

相關焦點

  • 家譜: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 連綿不斷的家族史
    現存的1100餘冊清代玉牒,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倖存至今的皇族家譜。記者見到的這部《聖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羅恂勤郡王世系譜》為清內府鈔本,修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記載康熙十四子多羅恂勤郡王允禵支下,從允字輩至載字輩六世的世系。愛新覺羅·允禵深受晚年康熙寵愛,屢立戰功,駐軍西北;雍正即位後,被削爵禁錮;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諡號曰「勤」。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
    歷時近10年完成編纂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收錄家譜總數達52401種、608個姓氏,是迄今為止收錄中國家譜最多、著錄內容最為豐富家譜目錄著作。本文的統計數據,均以此著作為基礎。據該書統計,608個姓氏家譜中,條目超過2000條的姓氏有陳、張、王、劉、李,超過1000條的姓氏有黃、楊、吳、周、林、徐,比流傳最廣的《百家姓》收錄姓氏多了168個,其中包括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姓氏。少數民族修譜,是受漢族影響,系文化融合的重要體現。據譜牒學專家王鶴鳴先生講述,中國家譜目錄的徵集,得到了海內外華人及公私收藏者的踴躍支持。
  • 傳統家譜長啥樣?這位傳承人已修編了百餘個姓氏
    作為傳統家譜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劉玉平不僅是傳統族譜的收藏專家,目前還是山東唯一一家專業的、製作成規模的家譜編修人。劉玉平在沂南縣氏族文化研究交流中心,記者見到了劉玉平收藏的整整三面牆、8000餘冊各種姓氏的族譜,既有顏真卿後代顏氏族譜,也有全省各地歷史上各大名門望族的族譜。
  • 數典不忘祖,家譜是個什麼存在
    流傳至今的祖傳家譜很多都出自明清時期,但是,明清兩代家譜造假現象卻是絡繹不絕,一些姓氏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舊時甚至出現過所謂的職業「譜師」,專門幫人在修譜時添入名臣名人作為「先輩祖宗」。
  • 古代姓氏流傳至今,這個姓氏人數最多,你自己的姓氏排名第幾?
    其實中國古代姓氏很多,一部《百家姓》並不能完全囊括,知道如今還有許多姓氏,在百家姓裡面都沒有,比如「神」這個姓氏,因為太少沒被記載。那麼這些姓氏流傳到如今,還有那些比較常見的姓氏呢,比如在大家身邊,可能「王」、「李」、「張」這樣的姓氏比較常見,這些都是全國的大姓。其實如今全國最大的姓氏是「李」,據有關統計顯示,李氏人口已經佔據漢族人口的7.94%之多,第二就是王姓,佔據漢族的人口的7.41%比例。
  • 家譜的格式
    它主要包括文字、表格、圖片以及整體格局和結構,家譜格式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熟完善起來的。我國族譜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國的為多,大約佔了90%。儘管其編纂形式詳略側重各有不同,但大致含有以下各項內容:1.譜名、2.譜序、3.譜例、4.譜論、5.恩榮錄、6.像讚、7.姓氏源流、8.族規家法、9.祠堂、10.五服圖、11.世系、12.傳記、13.風俗、14.
  • 池氏網:傳承家譜文化,通曉家譜中的29個專業術語!
    宋代的家譜主要功能在於德育、教育;   明代,家譜進入完善期,家譜功能逐漸轉化為教育、倫理功能,宣揚和實踐「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倫理思想;   明清講究孝治天下,家譜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 講一講家譜的重要性
    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在我國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家譜的意義是什麼?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第二種說法:姓為同部落的集體共有名稱,而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區分分支部落的子孫出處,由於後續人口繁衍,或遷居他地,或改變自身在部落負責的"功能"等原因,就分裂出了分支—氏。最近,首屆中華姓氏申遺大會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專家和姓氏組織代表共兩百餘人與會,共同倡導傳承和保護中華姓氏文化,推動中華姓氏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我們這一代有幸共襄盛舉,所以,我認為我們很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以及在姓氏的背後,源遠流長的堂號和輩分,乃至最有價值的家譜。
  • 河北邱縣姓氏統計及部分姓氏來歷
    以下是邱境搜集到遷民家譜資料:見圖有族譜的各姓氏據1999年統計,邱縣共有人口199,124人,姓氏為302個。萬人以上姓氏四個,王張李劉,共計60,783人。5000至1萬人的姓氏有5個,共計39,607人。3000~5000人姓氏5個,共計20,712人。1000~3000人的姓氏,31個,共計39,746人。300~1000人的姓氏40個共計25,996人。200~300人的姓氏10個,共計2481人。100~200人的姓氏16個,共計2445人。百人以下的姓氏191個,共計2774人。
  • 古代姓氏有妻從夫姓的習俗,姓氏與家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姓氏已有上萬多種,姓氏隨著中華民族的血脈代代相傳,成為的血緣紐帶,那麼國外姓氏與中國有何不同,下面講一下中國姓氏的趣事。一、古代姓氏習俗妻從夫姓中國古代姓名文化的普遍現象:已婚婦女都有兩個姓氏,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妻從夫姓。
  • 聊一聊外國人的家譜
    而要了解自己的祖先,看到自己的名字,並且希望你自己的後代記住你的名字或者事跡,也只有家譜能做得到。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想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也不希望讓後代知道自己是誰,人和普通動物也就沒有區別。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另一種意義上的「身份證」。好多國家和我國一樣的重視家譜文化。
  • 我國有兩個流傳千年的姓氏,一個女生說不出口,另一個不好取名
    引言在我國民間素有一種「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而這其中的「張、王、李、趙、劉」就是我們名字中的姓氏之一。要說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與這五大姓氏的人數規模有關,這五個姓氏的人數往往超過千萬之眾。事實上,人口基數大的「張、王、李、趙、劉」五姓,也只是我國眾多姓氏中的一小部分。據《中國姓氏大辭典》統計,共收錄各歷史朝代23813個漢字姓氏。由此可見,在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中,姓氏作為一種文化,其發展歷史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 辛亥百年後的滿族姓氏與家譜
    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 山西洪洞縣姓氏及家譜一覽,祖籍洪洞的有福了,抓緊收藏
    據1996年第4次人口普查統計,縣域總人口中共有姓氏645個,人口在萬人以上的姓氏有個按姓氏人口多少,排列為張,李,王,劉,郭,楊,趙,陳,賈。單人姓氏173個,各姓氏及人口排列如下:主要姓氏分布:張姓,分布在縣境各地,尤以大槐樹鎮馮張、左北、北營、南營、王村等。李姓,分布縣境各地,以大槐樹鎮西永一,秦壁,萬安鎮南步亭等。
  • 我國家譜的沿革和特點
    根據家譜就是「記述血緣集團世系的載體」的認識,對綿亙中華歷史文化5000年的中國家譜編修體例、內容、功能和編修方法等諸要素進行歷史分析,則中國家譜發展沿革,大致可分為起源、誕生、勃發、興盛、轉型、完善、普及和新修八個發展階段。一、起源階段。
  • 100個姓氏、100個故事 |《大人貴姓》登錄愛音斯坦FM
    目前這個皇族後裔已經把家譜原件交給地方文物局保管自己則保留複印件。中華民族有五千的文明史,歷史長河中我們的血脈沒有斷絕、文化不曾斷流,這在人類文明中是絕無僅有的一例。愛音斯坦FM 精品節目《大宇茶館之大人貴姓》正式上線,100個姓氏,100期故事,茶餘飯後,一杯清茶,幾顆瓜子,來聽聽關於你姓氏的故事。
  • 中國古代有八大姓氏,至今已經分出幾千家
    著名的上古八大姓姬、姒、姜、嬴、妘、媯、姚、妊,全部是女字旁,是從母系氏族流傳下來的。一個部落源於同一個女性始祖,這個部落便共有一個姓。「姓」「氏」本不同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隨著部落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同姓的人們又分成了幾個部落,這些部落的命名便稱為氏。
  • 國內外家譜軟體簡介
    滑鼠右鍵可隨時彈出豐富的功能菜單,可以統計子孫人數,也可顯示出祖宗鏈,非常方便的追蹤溯源。該軟體還同時附帶有操作方便功能強大的中西紀年轉換小工具,便於用戶將家譜中的中國古代紀年轉化為公元紀年。對於一般的用戶建立電子家譜而言,該軟體不但小巧可謂功能強大。該軟體第一版本暫時不支持列印輸出功能。希望各位喜歡並提出合理化建議,只有在各位的大力支持下,才會有後續更強大的版本推出。
  • 甘肅臨澤縣共有姓氏388個
    [境內姓氏資料,載於1996年版《臨澤文史資料》,首輪《臨澤縣誌》記載,1990年有姓氏248個,2005年有姓氏258個,增加的十個姓氏為:韋,功,哈,勾,漢,庹,阿,巴,姫,綠。2010年統計,全境共有姓氏38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