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張搞笑動圖:美女被一個滿臉壞笑的男人抵在牆邊,男人動手動腳,美女左右躲閃。這時,走過來另一個男子,衝著「壞男人」喊:「放開你的手!」結果,美女衝著他來了一句:「滾!」。發笑之餘,讓我想到了心理諮詢的基本原則之一:不求不助。
心理諮詢中說的「不求不助」,字面上理解,就是對方沒有表達求助的意願,心理諮詢師就不必主動對其進行幫助。乍一看,顯得心理諮詢師很冷漠,沒有社會責任。其實不然,這是心理諮詢的基本原則之一。試想一下,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一個「熱心」的心理諮詢師會是什麼樣子的:心理諮詢師對朋友說,你某某想法是不對的,你某某行為是錯誤的,這表明你有什麼什麼樣的心理問題,來,我給你好好分析一下。如果真有這樣的事發生,可以說,對方不一定有毛病,心理諮詢師才真有毛病。
不求不助,是心理諮詢活動的流程決定的。來訪者沒有主動找心理諮詢師,就表明他沒有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改變的意願,諮詢活動就無從開展。心理諮詢活動必須由來訪者提出,並付費後進行。不求不助,也是心理諮詢活動的界限決定的。心理諮詢的作用有限,適用範圍也有限,對此,心理諮詢師要有清醒的認識。心理諮詢師必須了解自身的能力界限和職能界限,一定不能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職能範圍的事。
簡單地說,一是出於對當事人的尊重;二是為了保證應有的諮詢效果。在不求不助的背後,存在一個很嚴肅的倫理價值問題:每個人都有權力做自己的主人,按照他自己的願望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即使是以「病態」的願望,「病態」地生活。人家沒有認為自己有病,你老覺得他有病。這是不對的。心理諮詢師無權因自己的認識與對方的認識不同,就一定要去試圖改變對方的認識。這樣的試圖,是對當事人的不尊重,是攻擊行為,一種意識領域的粗暴攻擊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動機,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並維持人的行為的內部喚醒狀態,主要表現為追求某種目標的主觀願望或意向,是人們為追求某種預期目的的自覺意識。如果沒有動機,當事人改變的難度極大,吃累不討好。曾有一個朋友找到我,說他家裡誰如何不正常,可能有些心理問題,叫我上門去做工作。抱歉,這個真做不到。要實現心理諮詢的效果,當事人的求助意願和改變動機至關重要。如果需要,家屬可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我提一點建議,這個可以有。但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諮詢,作用非常有限。
作為心理諮詢師,要做到真心真誠,換位思考,發自內心地尊重當事人。有些剛考完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的人,「樂於助人」的想法特別強,遇事遇人總想分析,總想幫助。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未建立諮詢關係前,你未必真正了解一個人。只憑表面現象,就信口開河地表達態度,提出建議,是不負責的。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生涯,一定要慎之又慎。
心理諮詢是一件嚴肅的工作。心理諮詢師如果能力不足,暫時幫不到人,起碼要做到不逞能不誤人。為什麼有些賣保健品的討人嫌?不一定是他的東西吃了會死人,而是怪他忽悠別人光吃他的東西不治病,以至貽誤病情而送命。心理諮詢師應在自己專業能力範圍內,根據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培訓和督導的經歷和工作經驗,為適宜人群提供科學有效的服務,切不可僅憑一腔熱情就野蠻地攬活幹。
心理諮詢師的親友,以及其他人,也要理解心理諮詢師。他不主動幫你,不代表冷漠,他只是認真、嚴謹;他諮詢要收費,不代表貪財,只是為了謀生,為了實現更好的諮詢效果。路上撿來的錢,轉眼就花掉了;辛苦掙來的錢,會格外的珍惜。收費是心理諮詢的必要部分,來訪者沒有付出,心理諮詢師的分析和建議會被忽視,諮詢效果要大打折扣。
作者:羅偉華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社會工作師/公共管理碩士
謝謝關注!歡迎轉發。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