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評壹提 圖|來自網絡
《小語借眼淚》這是一本故事情節非常簡單,但也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值得作為父母細細品嘗。大人們一直都認為眼淚是軟弱的表現,一直被父母所忽視,誰不知道那是一個孩子蘊含著情感的話題。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家,她叫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註冊心理諮詢師等多個榮譽,她給大人或小孩寫書,寫成長,寫心理,讓所有的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比如這繪本。
《小語借眼淚》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家裡來了客人,父母忙著招呼客人,而小語被冷落一旁,沒有理會他大哭,大人說他沒有眼淚,但他覺得大人不理解他,很覺得很委屈。
這個情景又是多麼熟悉啊!難道小孩的眼淚真的如我們所看到的嗎?
於是他出去借眼淚了,可是,出去跑了一天都沒有借到眼淚。回到家,媽媽找不到他急哭了,就在這時候,他感受了媽媽的愛,媽媽的擁抱和媽媽的眼淚。
終於,他明白了什麼叫做眼淚。
只有親身感受到,才會成長起來!
一、精緻的繪圖中蘊含著孩子的真正的需求和渴望。
圖畫由毛微微繪製,在畫當中看到孩子心中的渴望。家裡來了客人,爸爸媽媽都去了接待客人。曾經被守護的心靈受到傷害,所以小語哭了。
怎麼才能吸引別人的關注呢?而小語選擇哭,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他的哭其實是在尋找關注,本來這種情況,作為父母過來安慰一下就好,或許小語會明白。但從圖中大人的表現來看,大人似乎對小語絲毫沒有動靜,對他不理不睬,還對他說不懂事,愛撒嬌。
二、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大人們以為都懂的 「淚」。
小語在街上向廚師借眼淚:說他的眼淚辣,不能借;
向老伯伯借:說有細菌,不能借。
一路上,得到只有這些回應,讓小語再次陷入苦惱當中。
小語一路走來,看到了別人的悲,對比之下,小語好像明白了什麼。
旁邊的忠實之友——小狗一直陪伴他,但走到傍晚還是沒有借,於是去找奶奶。
這時候,奶奶告訴他,眼淚是借不到的,自己才能獲得。
在人生的旅程中,凡事在是用自己的方式或 方法,去尋找大人們以為都懂的事情,但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理解和智慧才領悟當中的奧秘!
三、大人也在要學會道歉。
當媽媽向小語道歉時,他的鼻子一酸酸的,才明白媽媽的心意,才懂得媽媽的愛。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要求孩子學會道歉,父母也要學會道歉,才樣才能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更能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一個小小的擁抱,才能發現彼此的心是那麼緊的,因為一切的誤會,都隨著小小的舉動而化解,幸福地依靠在一起,迴蕩著那份溫暖的情感!
畢淑敏老師手寫的一段話:
她說:「親人的懷抱,是最溫暖的樹洞。」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只有用心、耐心地看到、感受到孩子的需求,我們應該及時給予反應,告訴他此時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愛他的心,讓他因為我們的及時給予而收到我們對他愛的感受!
孩子的情緒,內心的需求,心理狀況,我們要理解、要深究,用我們的擁抱,去溫暖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有安全感和自信。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在自己得到愛的同時,也有能力給予別人更多的希望!
(文章屬原創首發。作者簡介:能量補給站,每天經典情感話等你聊!不見不散!。一個愛說、愛笑、愛運動的生活踐行者!關注我@樂評壹提,共同探討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