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人生 VS 精神的人生

2020-12-16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作者:艾菲

毛姆寫的《刀鋒》,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部小說。 

在這部小說中,毛姆描寫了男主人公拉裡,從青年到中年的人生故事。 

在拉裡年輕的時候,他曾有過一個深深愛著的女友 – 伊莎貝爾。 

但因他們二人對人生追求的巨大不一致,一個人追求極致的精神,一個人追求豐盛的物質,最終分道揚鑣,放棄了這段愛情。 

—   1  —

一段對話

接下來這段對話,就是拉裡和伊莎貝爾在分手前進行的。

這是一段關於「精神的人生」與「物質的人生」的精彩對話。 

拉裡對伊莎貝爾說:「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議的生活要比你想像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實得多。我真希望能讓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麼令人興奮,經驗多麼豐富。它是沒有止境的。它是極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當你一個人坐著飛機飛到天上,越飛越高,越飛越高,只有無限的空間包圍著你,你沉醉在無邊無際的空間裡。你感到那樣的極度幸福,使你對世界上任何權力和榮譽都視若敝屣。前幾天,我讀了笛卡兒,那樣的痛快,文雅,流暢。天哪!」 

出身富足享受生活的伊莎貝爾當然認為拉裡的這番話是瘋人瘋語。 

她說:「我年輕。我要找樂子。我要做別人都做的事情。我要參加宴會,參加跳舞會,我要打高爾夫球和騎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個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樣好,是什麼滋味?拉裡,你可知道買你朋友穿厭了的舊衣服,人家可憐你送你一件新衣服穿,那是什麼滋味?我甚至連去一家象樣的理髮店做做頭髮也做不起。我不要坐電車和公共汽車到處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車。你想,你在圖書館裡看書,我成天幹什麼呢?逛馬路,看櫥窗,還是坐在盧森堡博物館的花園裡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闖禍?我們連朋友都不會有。」 

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 追求純粹精神的人生,與追求完美物質的人生。

雖然彼此相愛,但伊莎貝爾與拉裡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他們之間就像是隔了一個「馬裡亞納海溝」或是一座「喜馬拉雅山」。 

對拉裡來說,精神世界令人興奮、讓人充實、能夠帶來極度的幸福,從他的語言中,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的滿足與狂喜,就像是飛上了天際,可以在無邊無際的空間裡沉醉一般。 

但對伊莎貝爾來說,沒有了物質滿足與享受的人生,就不再是快活的。相反,它是可怕的、面目可憎的、令人心驚膽戰的、根本無法想像的。

—   2  —

追求精神的人生 

那麼,追求精神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就像這部小說中的拉裡,他可以為了精神的追求,放棄穩定的工作、甜蜜的愛情、舒適的生活,然後將自己的時間精力、青春年華都投注在看似虛無的東西中,而且,他還能夠從中得到巨大的滿足和幸福。

這些他所追求的虛幻之物,可能是意義,可能是「道」,可能是智慧,可能是合一,可能是寧靜,可能是超脫,可能是真理......

但不論為何,它都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它只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世界以及心靈之中。

但是,有人就是對這些東西非常上癮,或是痴迷。當他越是沉浸於這種精神快感中時,物質世界的吸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最終淡出視野。 

因為在這些人看來,這個世界並不存在能與精神上的快樂滿足相媲美的東西。

比如:莊子。

莊子,曾短暫為官,擔任蒙縣的漆園吏。

中年以後,他的生活極為貧困,「住在窮街陋巷,困窘的織錦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

後來,楚威王聽說他是個人才,就以高官厚祿去聘請他。

但是對莊子來說,世間的榮華富貴「有如鳥雀、蚊虻從眼前飛過去一樣」,實在引不起他一點點的興趣。

所以,他沒有去,而是繼續著自己精神十分富足,物質極度貧窮的生活。 

還有,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是一位知名作家和藝術評論家,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 

但是,直到五十多歲,她才買了自己的第一個小公寓,在此之前,她一直是租房子住。

她似乎從來都沒意識到金錢的問題,直到有一天她租住的地方發生了火災,她被趕出去了,她不得不去旁邊的旅店住宿一晚,但那時,她卻發現自己身上竟然連一百美元都沒有。

他們,追求的就是「精神的人生」。

這種追求,讓他們在超脫世俗的同時收穫了極大的智慧,甚至是對「道」的領悟。

他們的物質生活看似貧瘠,但他們卻絲毫不以此為苦,因為他們早已來到了一個更高的層級。

物質的苦,甚至是生離死別的苦,對於他們而言都不再是苦。

—   3  —

追求物質的人生

但是,一心追求精神的人,仍是少數。

絕大多數人,都放不下對於物質的渴望,我們總是想要大吃大喝、想要珠寶首飾、想要房子車子、想要最新款的iphone。

物質,除了能滿足我們的基本生活需要,還有一些更深刻的原因,促使我們在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上,依然在不斷的追逐著它。

原因一:比較。

一位朋友跟我說,他想把剛開了2年的車換成特斯拉,又擔心換車後會影響現在的生活質量,所以十分猶豫。

我問他:「換車為何對你如此重要?」

他說:「周圍同事開的不是奔馳,就是寶馬、奧迪、特斯拉,我也不想繼續開我那輛車了。」

我問:「假如你周圍的人開的都是與你類似的車,那你還想要換車嗎?」

他想了下說:「那就不想了。」

這就是源自於比較的物質追求,它也是一種對於身份的自我判斷。

人類是群居動物,因此,我們的價值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是靠比較得來的。

而我們的比較常常都是通過與「比照群體」做出的。

正如,你既不會去與世界首富比財富,也不會去與拾荒者比幸福一樣。你只會與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進行比較,尤其是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和你的鄰居。

只有在你覺得自己的房子比他們大,開的車比他們好,身上的名牌比他們多,自己的孩子比他們孩子學習好,日子看起來過得比他們好時,你才會感到幸福與滿足。

否則,你就會感到痛苦。

而當你通過拼搏奮鬥跳上一層臺階後,就不再會與之前的「比照群體」相比了,因為你已有了一批新的「比照群體」,於是你會再次陷入新一輪更高生活水準的「比較」中。

就這樣,一直努力賺錢,一直無法滿足。

因為,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更高一層的「比照群體」,即使做到了如馬雲和馬化騰那樣,你會發現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一層水準的「比照群體」存在著。

原因二:人性。

人的天性之一是「趨利避害」,所以我們天生就有逃避痛苦、趨向快感的本能。

在生活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擾,這時,我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逃避痛苦,尋找快樂。

而物質上的滿足就是一種逃避痛苦、尋找快樂的捷徑。

所以,我們會在不高興時去胡吃海喝一頓,在失戀時給自己買上一條鑽石項鍊。

因為,當我們在精神世界中得不到答案、看不到路的時候,我們就可能會陷入到焦慮和不安的狀態中。

而物質的享受,恰好是一個很好的,能讓我們暫時躲避精神痛苦的地方。

就這樣,即使物質生活已經不錯,我們依然還會追求更好的、以及更多的。

因為,我們不斷被困擾的精神找不到出路,只能求助於冰激凌、大牌包包以及漂亮的衣服。

但是,這種逃避,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空虛和迷茫還會如期而至。

要想解決空虛迷茫的問題,你必然還得回到對精神問題的探索上,但精神上的問題總是很難回答,所以很多人不願去探索它,轉而繼續用物慾來麻痺自己。

就這樣,我們再次投入了物慾的懷抱。

原因三:人的純粹欲望。

一般來說,人的注意力會有兩個不同的關注點:

1) 我們未能滿足的事情/東西。

2) 我們已經擁有的事情/東西。

可以說,這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們尚未擁有的事情上時,就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出非常多的欲望「這個我沒有」、「我想要那個」……

然後,就會造成我們對現有生活的各種不滿、失望,甚至絕望。

然而,事實卻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擁有全天下的珍寶,都不可能擁有一切你想擁有的所有東西。

就像我想要一幅梵谷的真跡、我想要一幅宋徽宗的真跡、我想要一座米開朗基羅的雕塑,這可能嗎?

顯然不可能。

那該怎麼辦呢?

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的斯多葛學派,曾提出過一個名為「消極想像」的練習,來幫助人們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未被滿足的事轉移到已經擁有的事上。

具體方法是:想像那些你已擁有的事情,最終都會離開,失去和散失。

通過這個練習,你會學著將關注力重新收回到那些你已擁有的事情上。於是,就能減少我們對物慾的幻想和追求, 從而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

原因四:安全感。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寫過,安全感是一個大家普遍缺失的東西。

一方面,我們極度需要安全感;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卻嚴重缺失安全感。

於是,我們就會將自己對安全感的訴求轉向「物質」和「金錢」。

因為,物質和金錢看起來是比「激情」、「永不結束的親密關係」、「老闆永恆的賞識」、「親人的永遠守護」、「穩定不變的工作」等更穩定和靠譜的東西。

就這樣,因為有著永遠都無法被滿足的安全感,所以我們就陷入了對於物質金錢的永恆追逐。

這就是追求物質的人生。

假如,一個人的一生是純粹的追求物質,那麼,他陷入到虛無、痛苦、迷茫、失落甚至絕望之中,就是遲早會發生的事。

—   4  —

如何兼顧二者?

如果說,像莊子那樣「只顧精神、不要物質」的人生並非你之所欲,而這種終其一生都陷入在物慾漩渦中的人生也不是你渴望的。

那麼,你就要去尋求一種平衡的人生 -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兼顧自己對精神與物質追求的人生。

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追尋的東西。

對我而言,精神的人生是肯定無法捨棄的。

我很清楚,如果捨棄了對精神的追求,我的生命就會陷入虛無,我的生命力也會隨之枯竭。

但是,一定程度的物質滿足對我來說也很重要,對這一點,我不否認。

所以,在這二者間尋求一種平衡,就是我需要的。

如何平衡二者關係,並讓自己不會時不時就陷入到困擾中,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在摸索的主題之一。

後來,我把自己摸索出的方法總結成了幾個基本原則並加以實踐,幾年做下來到頗為有效,可供大家參考。

原則一:在物質上,我不會與其他人去做比較,而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同時我對自己的物質目標也不執著。

在物質財富目標的制定上,我會以舒適喜悅為原則,而不是以「更好」、「更大」、「更貴」、「更時尚」、「更高級」為原則。

說實話,在上海這麼多年,我見過的有錢人是非常多了。

我有一位一對一教練輔導的對象,就是一位非常有錢的人。

我被邀請去他的豪宅與園子,那是一棟幾乎匯聚了我理想中最完美一切的設計與美感的豪宅與園子,價格以億計。

對美很有熱情的我自然非常喜歡,念念不忘了一個禮拜。

我不否認,當我看到這棟房子時,便產生了也想擁有的慾念,它在一瞬間勾起了我對物質赤裸裸的欲求。

但是,我知道,它並不是我的目標。

如果我非要以此做目標,並非就不會實現。

但是,為了得到它,我會逼自己去做不喜歡的工作,去過我不喜歡的人生。

為了一個房子,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不值得。

同樣道理,在做其他購買選擇時,我都會以這個原則為準 - 不以他人為目標,而以自己的目標為目標。

時間久了,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就都發生了改變。而我也能及時覺察自己某一時刻忽然湧起的強烈購買慾和佔有欲,並能及時安撫。

而且,在我自己的目標沒有實現時,我也能夠放下,我不執著。

原則二:在物質上,我會明確哪些是最重要的領域,哪些是不重要的領域,從而制定出讓自己感覺最舒服的物質滿足清單,而不是什麼都去滿足。

我是一個不追求奢侈品的人,所以購買奢侈品並不會給我帶來多少滿足感。

但是,我很喜歡藝術品和工藝品,所以我會把錢花在瓷器、石頭、畫上。

當搞清楚了自己的物質滿足偏好後,我要做的就是讓我的實際購買行為與內心的真實熱愛保持一致。

這樣,我就能從物質中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喜悅。

當然,我依然得要控制消費總量,因為畫作、瓷器、石頭可一點兒也不比奢侈品的包包、鞋子便宜多少。

原則三:消費、創造、學習和體驗,都能給我帶來快樂,但我更多選擇後三者。

曾經有段時間,我發現每個周末我都會找地方吃好吃的,然後逛街買衣服。每周都會花不少錢,花完之後又覺得自己非常過分。

於是,我下定決心進行調整。

接下來,我就將周末時間基本都放在了「創造」、「學習」和「體驗」這三件事上。

比如:我去學了做各種手工藝品的方法,將周末時間都花在創作各種作品上。

比如:我去逛園林,全然感知園林的美、自然的美、藝術的美,邊欣賞邊讀有關園林的書。

比如:度假時,我極少選擇去海邊躺著純度假,而是會在旅行前,查閱資料,充分準備,然後在旅行中一邊學一邊玩,這樣每次不但玩的盡興,還能收穫很多見識和學問,增加體驗的厚度。

我發現,當我用「創造」、「學習」和「體驗」去替代「消費」時,我的生命力就回來了,同時我也得到了足夠的放鬆和放空。

這可比每個周末吃飯逛街好多了,不但節約了錢,還能更有收穫。

原則四:對精神的探索,我會投入最大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我知道它能給我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同時它的效益還會不斷累積。

精神世界的投入和探索,能給我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甚至是超越一切的滿足和狂喜。

對這點,我深信不疑,也屢試不爽。

同時,它還會因持續不斷的積累和疊加,產生非常明顯的效益。

這種疊加的效益,給我帶來了一定的智慧,讓我能用更全面、更通透、更深入的視野去獲得對萬事萬物的理解。

原則五:舍末逐本。

什麼是舍末逐本?

意思是:在物質已能達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我會集中精力去做精神探索。

在精神探索的過程中,因為我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我對自己的天賦刻意發展,我對自己的弱勢不斷管理,我變得越來越有智慧、勇氣和信心。

於是,相比絕大多數人,我更容易選擇正確的路,使用正確的方法,抱持正確的心態,去做自己想做又擅長的事。在這種情形下,事業做成的可能性就會變高很多。最終,物質和金錢也會隨之而來。

所以,物質金錢不是我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標和終極目的,它們只是我追求精神的一種副產品。

最後的話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也許最棒的人生就像《孟子》中那段描述舜的那段文字:

「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意思是:當舜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平靜安心地過著平民的日子;等他做了天子,他也同樣泰然處之,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 

是的,當一個人的精神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後,他能成就大事業的可能性一定是更高的。但是,對他而言,不論事業是大還是小,貧困還是富有,都不再那般重要,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罷了。

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

艾菲,《直擊本質》作者,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關注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本文來源艾菲的理想,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人生的幸福,是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
    很多人這麼說:「我的人生是很成功的,可為何感覺不到幸福?」幸福是需要自己去發現的。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一種是非選擇性的;對應的是,幸福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直觀,一種是精神上的感受。
  • 《斷舍離》:人生的加減法,精神的舍與得,物質的幻滅
    何為斷舍離,斬斷的是什麼,捨棄得又是什麼,離開的又是什麼,是來自物質的壓迫,還是精神上的墮落,總有各種各樣的事物困擾著現代人。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壓抑,到處都是快節奏,每一日中的每一分鐘彷佛都是在重複,沒有新意,沒有激情。也許是受到了來自物質上的羈絆,也許是精神上的累贅。
  • 既有物質生活 又有精神生活 這才是幸福和完美的人生
    人生的幸福,不單單是物質,也不單單是精神,而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體。人生,其實有多重含義:有人追逐名利,有人貪圖安逸;有人懷抱理想,有人不懈奮鬥。 人生的軌跡,有盛開的鮮花,也有遍布的荊棘。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有憧憬,有奮鬥,也有讚美和掌聲。同成功人士相比,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可同普通人相比,我也算是與眾不同。
  • 楊絳的人生哲學:快樂是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在您的眼裡,您是怎樣看待人生的?」楊絳先生略作思考後回答道:「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說到這裡,楊絳先生停了下來,她看著這位讀者,發現這位讀者若有所思,臉上滿是疑惑。
  • 最高級的人生:物質上做減法,精神上做加法
    到了新的城市後,她不再執念於這些物質,時間和精力一下子多了出來。她開始拿起書,愛上了閱讀,偶爾也寫作,日子變得更充實更自由。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物質與精神,猶如硬幣的兩面,難免此消彼長。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位哲學家問弟子:如何除掉曠野裡的雜草?有人說用手拔,有人說用鋤頭除,有人說用火燒。
  • 人生的意義:富足的內心感受,貧瘠的物質追求
    在這個物慾橫流,房價飛漲的世界中,比起追求奢靡的物質享受,越來越多的人反而更願意追求心靈的富足,回歸自我,擺脫無休止的物慾追求,以此尋求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當人們不再盲目地追求物質享受時,欲望的低下便會逐步喚醒人們的尊嚴,使得人們不必為了巨額的財富而荒廢自己的人生,一味地將「工作」作為自己今生唯一的人生意義。在我們短暫的人生當中,我們的人生意義應該是富足的內心感受與貧瘠的物質追求。
  • 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超越物質的層面,開闊精神的世界
    無形的世界,更容易開化你的精神。人的意念同什麼層次的東西相結合,便會進什麼什麼層次的振動頻率。意念總是與有形的、狹隘的、變化的相結合,便會自降層次,自封家門,失去自覺,失去靈性。人一生最大的使命,就是超越物質的層面,開闊精神的生機世界。你所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你看見的落花,實質上是時空的流轉。 你看見的飛鳥,實質上是能量的聚合。你看到的,有形有像,只是片面。你想到的,寂寥無聲,才有可能是整體!
  • 人生有幾種物質跟精神層次境界?你屬於哪種境界?
    人生在世,無非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精神層次的寄託,而兩者的關係是缺一不可的。總結一下大概有以下四種組合方式吧,我一一道來:決戰小康第一種境界,物質層次高,精神層次高。第二種境界,物質層次高,精神層次相對低一些。往往這個階層的人都是暴發戶,或者通過偶然性獲得了一大把財富。總體來說是偶然性大一些,類似於中彩票。很多人沒有太高的文化或者經歷,只是財富突然巨大,不知道怎麼處理了。第三種境界,物質層次相對低,精神層次高一些。這個階層一般都是知識文化比較高的,有過很多豐富的經歷。
  • 心理學:許多人陷在人生兩大苦,物質匱乏,精神空虛
    普通人常見的命運,就是將生命耗在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奔波上——為了求生而掙扎度日的人,很難有什麼高尚的精神樂趣。因為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屬於自己真正的樣子,真正的價值和自尊。只有靠著被扭曲的樣子和「你應該」的方式找尋自我認同。
  • 悅讀丨最高級的人生:物質上做減法,精神上做加法
    說到底,對物質的渴望背後,是溝壑難填的欲望。  2  先生以前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公司每年都會免費為員工發幾套工作服,全是私人訂製的西裝,大名牌,質量特別好。  幾年下來,家裡便積攢了近十套高檔西裝。  後來,先生離開了那家公司,便很少穿這些衣服。  我們家的衣櫥裡長時間掛著這些西裝,佔了整整一格衣櫥。
  • 【物理哲學】從物質三態體味人生!!!
    如果由此來看人生的經歷變化,似乎可以作一番類比:童年性如氣體,成年性如液體,老年性如固體。小孩子任性、頑皮,像氣體一樣容易揮發,很不穩定;人到老年,生命開始衰退,變得如固體一般執拗不化。所以說,人生的最好狀態是液體,如同水那樣在不斷地流動,永遠年輕而富有活力。
  • 物質是葉 精神是根
    總覺得缺點什麼,或許是夏日裡跳動的光影,是青石板上的歡愉,是外婆溫暖的臂膀,或者,是精神的歡悅。故事中的老人知道健康、青春和生命是珍貴的財富,但我覺得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精神財富是不可缺少的財富。人可以沒有金錢、健康和青春,但絕不可以沒有精神力量。否則健康和青春就會被揮霍,生命就會虛度。人擁有了精神力量,就算物質匱乏、身體殘缺或青春坎坷,也會創造美好的人生,至少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愉悅。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大學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學習技術,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使他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使他們注意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質,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麼是人生境界  「境界」就是經常講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是濃縮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體。
  • 精神層次的自由度來自認知層面的高低,精神富足起來,人生有意義
    一個人精神層次的需求比物質層次的需求,其實需求性會更大,尤其在現在大家都能夠吃飽飯的時代。當我們吃不飽飯的時候,會把很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物質的滿足上,當物質得到足夠的滿足,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精神上。精神上越富足,那麼就覺得人生越是有意義。
  • 人生的思考:什麼是人生價值觀
    選擇什麼樣的人生目的,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如何處理生命歷程中個人與社會、現實與理想、付出與收穫、身與心、生與死等一系列矛盾,人們總是有所取捨、有所好惡,對於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認同什麼抵制什麼,總會有一定的標準。人生價值就是人們從價值角度考慮人生問題的根據。  在關於人生的思考中,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即人生目的問題,要以人生的價值特性和對於人生的價值評價為根據。
  • 物質生活是基礎,還要追求精神與靈魂生活
    導讀:豐子愷在《我與弘一法師》中說道:「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第一,物質生活,第二,精神生活,第三,靈魂生活。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沒有錯,但追求過程中衍生的攀比心和虛榮心,最後可能會毀了你。先滿足物質,才會追求精神、靈魂上的滿足。當然也有一些真正視錢財為糞土的人,他們自己也許對物質追求不是很高,但難免會受世人影響,最後被同化。
  • 王陽明: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王陽明人追求物質很正常,誰都希望日子過得舒心快樂。只要能夠無愧於自己的良心,沿正道去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就能避開世俗中的誘惑,保持自己最本真的初心。所謂「清心寡欲」就是在告訴我們,要時刻清除自己內心的雜念,不被欲望所驅使,否則淪為欲望的奴隸就很可悲了!
  • 人類幸福生活以物質為基石、精神為食糧
    這一系列差異化出現的根本不在物質、而在精神,孩子出生之後從家庭之中特別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學習習性,在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了習慣的印記,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精神文化成長環境使得每個人擁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 人生的高度到底是什麼
    叢林jing'xiang人生高度追求的方向人生高度追求的方向有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長大後,經歷了社會這所大學的洗禮後,每個人的夢想都在調整,使好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高度到底在哪裡。物質上的人生高度經歷這麼多年的社會物質生活,我迷失在了這個社會中,慢慢的覺得物質生活才是我追求的人生高度。
  • 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物質生活第二層精神生活第三層靈魂生活
    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1、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