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幸福,是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

2020-12-15 奔跑菂獅子

很多人這麼說:「我的人生是很成功的,可為何感覺不到幸福?」幸福是需要自己去發現的。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一種是非選擇性的;對應的是,幸福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直觀,一種是精神上的感受。

人類的願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異。或以有錢為幸福、或以有地位為幸福、或以長壽為幸福、或以健康為幸福,或以成家為幸福、或以獨身為幸福、或以居住在繁華的鬧市為幸福,或以居住在清靜的鄉村為幸福。因為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樣。

一些人選擇幸福時倒向了物質,這樣活著並不輕鬆。當物質的擁有滿足他們內心的渴望,他們會有一時之歡;直到物質消亡之後,這些人又很容易感到自己一無所有。也許物質會長時間存在著,然而隨著歲月的侵蝕,那種滿足的感覺還是會越來越淡,最後所剩下的只是一點意義渺小的殘留,還是相當一無所有。

而精神上的不會如此,它同樣給予我們滿足感,可它不會壓抑著我們,亦不會讓我們感到身心疲憊、一無所有。那種幸福感可能也會越來越淡,但它所剩下的殘留並不是意義渺小的,若我們正視它,它所給予我們的東西不會讓我們感到遺憾。敞開心扉接受它,我們的思想也會隨之升華,升華的思想會讓我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這是物質無法做到的。

其實,我們選擇了物質上的幸福,人生也許也就是非選擇性的了。我們會物質化的向著名譽、金錢,會現實化的朝著利益、獲取;當我們年長了,勢必會感到自己是多麼愚昧。因為這樣子得到的幸福是可憐,而且是虛假的。他搖搖欲墜,容易消失,擁有者自然誠惶誠恐。

如果我們選擇的是精神上的幸福,那麼我們的人生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選擇讓我們生活輕鬆美好,充實快樂。那時的我們不會受限於物質的框架中,能夠更清楚的看清世界。只可惜,意識到這些,怕是已經老年了。

在人的一生中,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人們嚮往追求的精神與物質結合的東西,人們在得到幸福後還會不停地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所以只能說,幸福是人們追求和嚮往的境界。所有的人都渴望幸福,並追求幸福,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幸福其實只是點點滴滴的心靈感受。人,不管他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只要他心裡非常安詳,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果心裡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

相關焦點

  • 層次越高的人,物質需求越低
    其實,這種關於人生幸福的標準非常不準確,因為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同理,幸福不幸福,與貧窮、富有沒有必然的關係。有的人,粗茶淡飯,依然開心快樂;有的人,錦衣玉食,依然整天憂心忡忡。
  •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大於物質消費需求
    其實現在我們每天都要進行一個日常的消費,無論是買菜做飯,還是到外面去吃飯,或者說是購物甚至坐車,都需要消費,那麼消費呢,在我們身邊已經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有消費 。不僅僅是局限,在於吃和穿,甚至那事,更多的要追求吃的質量,穿的質量,並且呢,除了吃飽穿暖以外呢,我們還追求其他的物質生活,比如說呢現在很多人要買名牌的包包名牌的鞋子,甚至拿吃的東西也要更加的有檔次。人們的消費觀念呢,不僅僅是局限在於物質性的消費,現在人們更加於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呢,精神消費現在大大的大大的超過了物質消費。
  • 蘇格拉底:幸福是精神體驗,物質的目的是使精神得到滿足
    02物質滿足不等於幸福幸福的多少不是物質生活是否滿足決定的,蘇格拉底是個不折不扣的窮人,但是他真誠追求自己的理想價值,所以他是個幸福的人。蘇格拉底認為幸福是精神的體驗,物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是使精神得到滿足,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窮的,所以物質的豐富程度遠不能掩蓋住精神的空虛程度。
  • 從物質匱乏到精神匱乏,我們需要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
    那些家裡都有傭人和爸爸做飯的,該有多幸福啊!後話!與正題無關!每天都要絞盡腦汁想,要怎樣安排家人的均衡飲食,恨不得有18般武藝把這個廚房操持得人人都歡喜。可事實是,以前的人吃不飽飯的時候吃什麼都香,現在的人物質生活充裕了,嘴巴也養刁了,往往家人之間也是眾口難調。以前吃飽飯是個難題,現在要怎樣吃好飯也是個難題。
  • 大家覺得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
    大家覺得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一直以來有許多家長都特別的糾結到底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對於孩子的未來成長更加重要一點呢,其實這個問題就跟雞生蛋,蛋生雞的道理沒有什麼兩樣,因為沒人知道到底哪一種對於孩子們的未來成長更加重要一點,畢竟每一個家庭的情況都略有不同,誰也沒法保證這種事情能夠在眾多家長中達到一個統一的平衡。
  • 如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隨著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長給孩子創造富足的生活環境無可厚非,只要孩子喜歡的東西,家長几乎都能滿足。但是,您是否發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對喜歡的東西都是玩幾天就擱置一旁,而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卻想佔為已有,哪怕這個東西他已經擁有,僅僅是顏色不一樣?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孩子對物質需求的極其不滿足出於何種原因。
  • 滿足年輕人的物質/精神層面需求,這家車企是怎麼做到的?
    有相關人士分析,這主要還是由於在愛國主義教育薰陶下的新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來了。當然,年輕人的崛起對於中國社會影響並非僅在思想層面上,更在於經濟層面上,尤其是汽車消費普遍在向年輕人的喜好靠攏。可以說,一家車企抓住年輕人的「口味」,這家車企就基本能夠在市場站穩腳跟。而貼近年輕人的喜好則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物質層面、精神層面。
  • 物質的人生 VS 精神的人生
    這是一段關於「精神的人生」與「物質的人生」的精彩對話。 拉裡對伊莎貝爾說:「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議的生活要比你想像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實得多。我真希望能讓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麼令人興奮,經驗多麼豐富。它是沒有止境的。它是極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當你一個人坐著飛機飛到天上,越飛越高,越飛越高,只有無限的空間包圍著你,你沉醉在無邊無際的空間裡。
  • 兩個人相愛,是物質重要還是精神重要
    所以同一個事物的存在,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需求就會有造就不同的結果。其實,這是看個人的選擇,就要看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樣的。如果你對物質生活要求的比較高,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麼你就要選擇一個物質條件比較高的,這對你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 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其實都很重要
    所有人都認為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對孩子更重要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在糾結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需求,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更重要。事實上,這個問題與產卵和下蛋的原則沒什麼區別,因為沒人能確定哪個是卵。家人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更為重要。
  • 人類幸福生活以物質為基石、精神為食糧
    育鄰夢人類幸福生活以物質為基石、精神為食糧。《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確,世間萬物生靈一生一世、來去匆匆,天地並不會因為憐憫而優待誰,當然也不會因為傲慢而對誰有所怠慢。這一系列差異化出現的根本不在物質、而在精神,孩子出生之後從家庭之中特別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學習習性,在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了習慣的印記,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精神文化成長環境使得每個人擁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 森林的作用: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需求(組圖)
    從提供棲息地、食物和衣物開始,森林對人類的作用發展至今已經變得非常複雜,除了物質作用外,還有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作用。  1. 森林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用於建築、家具、日用品、造紙等。  2. 提供木材以外的其他林產品。
  • 既有物質生活 又有精神生活 這才是幸福和完美的人生
    人生的幸福,不單單是物質,也不單單是精神,而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體。人生,其實有多重含義:有人追逐名利,有人貪圖安逸;有人懷抱理想,有人不懈奮鬥。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否實現自己的心願,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就因人而異了。有的人,有理想,有追求,並為之而努力,最終成功了。有的人,只有理想和追求,而不願付諸行動,結果只能是美麗的空想。
  • 既不能滿足精神需求,也不能給予物質條件,要這樣的男人做什麼?
    某一種生物滅絕,地球還是照樣運轉,在人類出現以前就是如此。某個人死了,生活照樣繼續,如同他還未來到這世上之前一樣。這世界,不分有情還是無情,它不知情為何物,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運轉。但是在氣質這一層,有些時候還是和閱歷、經濟離不開關係。一個人所能接觸的,就是跟她相似階層的人。年薪五萬的女性,所接觸到的男性收入跟她差不多。這樣兩個人抱團,能改善生活條件嗎?還不如一個人過得滋潤。高薪收入的女性,不需要通過男性改善生活條件,除非她對財富有更高的、執著的追求。收入不高的女性,釣金龜婿的概率也不高。
  • 精準服務農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
    當前,亟需以提高服務精準性為目標,通過劃分精神需求類型,從供給側入手,改變服務資源投入方式,提高服務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留守老人生活質量,使其與其他群體一起共享小康社會幸福與富足。 現實困境:兩個「不對稱」 供給內容與獲取需求不對稱。
  • 需求層次決定了你的人生
    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分為層次遞增,就像一個金字塔。最底層是生理和安全需求,我們可以籠統的稱之為生存需求。往上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滿足了底層,就會有高層的需求。前者的需求是建立的金錢的基礎上,後者則建立在自我實現的基礎。兩種需求的差距一目了然,但你得承認,兩種需求你都有,而且是每個人!需求層次理論一直也存在爭議,但它很好的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許你會認為最微小的物質比什麼最重要,也許你會認為自我實現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夢想,成就!
  • 《斷舍離》:人生的加減法,精神的舍與得,物質的幻滅
    早稻田畢業的山下英子,在日漸枯燥的人生之中變得煩躁,變得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也不是在自己現在想要什麼。要學歷嗎,自己日本早稻田畢業,頂尖大學出身得自己,不論是工作還是前程,都已經不需要擔憂。何為斷舍離,斬斷的是什麼,捨棄得又是什麼,離開的又是什麼,是來自物質的壓迫,還是精神上的墮落,總有各種各樣的事物困擾著現代人。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壓抑,到處都是快節奏,每一日中的每一分鐘彷佛都是在重複,沒有新意,沒有激情。也許是受到了來自物質上的羈絆,也許是精神上的累贅。
  • 養育孩子 不止滿足物質需求這麼簡單
    養孩子並不是滿足物質需求就可以的,孩子吃飽喝足不代表就能快樂、幸福成長。在孩子的人生中,爸媽這個角色你有沒有充分扮演好?是否盡到了爸媽的陪伴和教育責任?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還得教會孩子很多很多。爸媽不易做,我們都在學著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爸媽。
  • 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如何變得更幸福?
    幸福觀這個詞是不是我造的,我借用一下,幸福又是什麼呢?這個概念不夠好,它並不是一個一眼看上去就定義明確的概念。對於幸福的定義,答案肯定千奇百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一種主體的心理感受,所以幸福觀其實不重要,能讓主體感受幸福的才重要,這就是價值觀在起作用。我們可以首先確定下面兩條定義,來說明價值觀與幸福的關係。
  • 做到這一點:不僅滿足孩子物質的需求,還能給他精神的快樂
    關:就是孩子的物質世界,大部分家長能夠做到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對他噓寒問暖,一切衣食住行照顧得無微不至;註:就是孩子的精神世界,很多父母卻很難做到專注地了解和陪伴孩子。專注,就是父母放下正在做的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去傾聽孩子的表達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