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一點:不僅滿足孩子物質的需求,還能給他精神的快樂

2020-09-18 樂哉育兒parenting

關注孩子,意味著不僅要「關」——關心,還要「注」——專注、重視。關:就是孩子的物質世界,大部分家長能夠做到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對他噓寒問暖,一切衣食住行照顧得無微不至;註:就是孩子的精神世界,很多父母卻很難做到專注地了解和陪伴孩子。

專注,就是父母放下正在做的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去傾聽孩子的表達與需求。我問過很多父母,他們表示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或者當孩子過來找他們時,他們一邊忙手裡的事情,一邊敷衍孩子。(就像我上次講的孩子拒絕跟父母溝通的案例一樣)。對於父母的反應,孩子可能會生氣的走開,對父母的信任與依賴會越來越小,他們慢慢地不再去找父母,有什麼話也不跟父母說,親子關係漸行漸遠。或者以後以更大的「動靜」來吸引父母的關注,父母更會以為孩子無理取鬧,責備,諷刺,挖苦…… 當父母突然反應過來的時候,想去跟孩子溝通,卻已經錯過了陪伴孩子的關鍵期。

反思自己:在沒有接觸教育工作的時候,對於一周回去一天的我,每到周末都會邀請朋友一起組隊開黑,我們玩得不亦樂乎。這時候,妹妹就會跑到我旁邊給我說話,聊聊學校的事情,說說自己與好朋友之間發生了哪些不愉快……開始我還會耐心傾聽,回答她,但是時間久了,我就煩她了,總是以:你先自己玩著,我打完這把咱再聊,好嗎?這種理由搪塞她。妹妹答應後就開始等我,但我卻失信,久而久之,妹妹不再跟我親近了,有些事也不再跟我說,我反倒是覺得輕鬆。直到我學了家庭教育的知識並加以實踐後,我才知道,我的一時輕鬆讓妹妹缺少了多少歸屬感。當我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我立即跟妹妹溝通,給予她更多關注,讓她感覺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給予彌補,這是無比重要的事。

如果只是辛苦操勞地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積極的關注,那孩子擁有的只是物質的滿足,精神的匱乏。真正的關注是:當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時候,可以放下自己當前的事情,耐心傾聽孩子,給予反饋,並看見他的需求。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想讓孩子枝繁葉茂,就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給他充足的養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願你在育兒道路上如順水推舟!

相關焦點

  • 如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隨著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長給孩子創造富足的生活環境無可厚非,只要孩子喜歡的東西,家長几乎都能滿足。但是,您是否發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對喜歡的東西都是玩幾天就擱置一旁,而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卻想佔為已有,哪怕這個東西他已經擁有,僅僅是顏色不一樣?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孩子對物質需求的極其不滿足出於何種原因。
  • 滿足年輕人的物質/精神層面需求,這家車企是怎麼做到的?
    有相關人士分析,這主要還是由於在愛國主義教育薰陶下的新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來了。當然,年輕人的崛起對於中國社會影響並非僅在思想層面上,更在於經濟層面上,尤其是汽車消費普遍在向年輕人的喜好靠攏。可以說,一家車企抓住年輕人的「口味」,這家車企就基本能夠在市場站穩腳跟。而貼近年輕人的喜好則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物質層面、精神層面。
  • 人生的幸福,是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
    一些人選擇幸福時倒向了物質,這樣活著並不輕鬆。當物質的擁有滿足他們內心的渴望,他們會有一時之歡;直到物質消亡之後,這些人又很容易感到自己一無所有。也許物質會長時間存在著,然而隨著歲月的侵蝕,那種滿足的感覺還是會越來越淡,最後所剩下的只是一點意義渺小的殘留,還是相當一無所有。
  • 既不能滿足精神需求,也不能給予物質條件,要這樣的男人做什麼?
    某個人死了,生活照樣繼續,如同他還未來到這世上之前一樣。這世界,不分有情還是無情,它不知情為何物,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運轉。往小了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非誰不可。除非是畸形的連體嬰,一人病危另一人也有生命危險。除非是生活無法自理的殘障人士,離了監護人無法照顧自己。
  • 蘇格拉底:幸福是精神體驗,物質的目的是使精神得到滿足
    01幸福內涵幸福是指人們自身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是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是主體對於自己實現的社會目的及理想價值而出現的精神上的快樂、滿足。幸福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可以基於現實而存在的,是個體的幸福與個體內心世界的一種呼應。
  • 大家覺得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
    大家覺得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一直以來有許多家長都特別的糾結到底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對於孩子的未來成長更加重要一點呢,其實這個問題就跟雞生蛋,蛋生雞的道理沒有什麼兩樣,因為沒人知道到底哪一種對於孩子們的未來成長更加重要一點,畢竟每一個家庭的情況都略有不同,誰也沒法保證這種事情能夠在眾多家長中達到一個統一的平衡。
  • 養育孩子 不止滿足物質需求這麼簡單
    養孩子並不是滿足物質需求就可以的,孩子吃飽喝足不代表就能快樂、幸福成長。在孩子的人生中,爸媽這個角色你有沒有充分扮演好?是否盡到了爸媽的陪伴和教育責任?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還得教會孩子很多很多。爸媽不易做,我們都在學著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爸媽。
  • 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其實都很重要
    所有人都認為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對孩子更重要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在糾結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需求,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更重要。事實上,這個問題與產卵和下蛋的原則沒什麼區別,因為沒人能確定哪個是卵。家人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更為重要。
  • 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後果會有多嚴重?超乎你的想像
    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養孩子的方法與以前養孩子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以前養孩子主要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但是現在養孩子除了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需要關心孩子的內心需求,爭取讓孩子得到各種方面的滿足。一旦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潛意識裡就會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對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那麼孩子小時候想要得到哪些內心需求呢?
  • 物質的滿足並未讓孩子的精神富足
    「真正的富養,不僅是物質,更重要的是心靈。單純物質的富養,往往會害了孩子。於是,他們支持兒子跟有錢人的小孩一起玩,給孩子買名牌的衣服和玩具,只要是兒子提出來的要求,他們都儘可能地滿足。雖然,不想兒子被看不起的代價也是很慘重的,夫妻兩生下兒子後就幾乎沒有任何大筆的開支,也沒有出去旅遊過。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夫婦兩漸漸發現:他們越來越滿足不了孩子了。而且,孩子也越來越不開心,這個被寵壞的孩子,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
  • 心理學:從精神需求的角度,不斷去滿足男人,他才會更離不開你
    兩個人之間要想建立起長期的親密感,並且彼此之間的幸福滿意度不變的話,那麼就需要做到在需求上的相互滿足。如果說生理和物質的需求會暫時性的讓一個人體會到滿足的快樂的話,那麼精神的需求對於二人之間的關係來說,顯然是一種長期的支柱。
  • 瑞·達利歐:如何找到同時滿足物質和精神的工作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總是通過做自己熱衷的事情,賺足夠的錢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事實上,我的原則對於那些年輕人來說可能是危險的建議,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滿足他們中年時期的需求(這比他們早年所需要的要多得多)。不過,作為一個非常務實的人,我並不是在講理論。我想要非常清楚地表達我想要表達的東西,所以我寫下了這個新原則。
  • 健康大話:精神比物質容易滿足
    健康大話:精神比物質容易滿足2002年10月10日16:20:26    歐美發達國家的健康指標也是以英文的男人不怕老,因為他從來沒有美麗過。所以,凡事就怕比。美麗,成了女人的負擔。每周兩個保養面膜、三個去皺面膜,8種護膚品、每天至少往臉上抹兩次,這樣堅持下來「面子」上總算能混過去。裡面怎麼辦?都知道有生就有死,世上沒有長生不老,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提高生存質量,延長你的青春期。    歐美發達國家對健康的關注程度,一向比我們高,所以可參照的健康指標也是以英文的26個字母來設定的。
  • 森林的作用: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需求(組圖)
    從提供棲息地、食物和衣物開始,森林對人類的作用發展至今已經變得非常複雜,除了物質作用外,還有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作用。  1. 森林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用於建築、家具、日用品、造紙等。  2. 提供木材以外的其他林產品。
  • 物質的人生 VS 精神的人生
    逛馬路,看櫥窗,還是坐在盧森堡博物館的花園裡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闖禍?我們連朋友都不會有。」 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 追求純粹精神的人生,與追求完美物質的人生。雖然彼此相愛,但伊莎貝爾與拉裡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他們之間就像是隔了一個「馬裡亞納海溝」或是一座「喜馬拉雅山」。
  • 孩子的物質需求該如何滿足?家長要做的不是盡力,而是適度
    在物質需求上,大部分家長的做法是「盡力而為」小翩後來跟我說,其實當時自己會猶豫並不是自己負擔不起那兩千塊,而是覺得孩子還小、身體長得快,真的沒必要花那麼多錢去買一雙鞋。幾十塊、幾百塊的鞋照樣能滿足孩子的日常需求、穿得很舒服。他當時真的很想堅持拒絕孩子,覺得不該慣著孩子。
  • 物質滿足不等於親子陪伴,做到這三點,才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一味的在物質上富養孩子,一味的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只會養出一個麻木不仁,索取無度,不知感恩的孩子。我叔叔家經濟條件一般,叔叔嬸嬸平時很節儉,但是對他們唯一的兒子卻很大方,只要兒子想要的東西就算是砸鍋賣鐵也給他買。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成就感,父母可通過「示弱」來滿足他的需求
    四種方法,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成就感」,因為成就感帶給孩子的快樂,是其他任何快樂都無法比擬的。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成就孩子,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之餘,也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至少要讓孩子知道,他是很棒的,很多事情,他也可以做到的。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做,才能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呢?
  • 追求物質刺激的父母,教育不出追求精神世界的孩子
    如果和這類父母談精神,他們估計多半會表面上敷衍塞責、背地裡嗤之以鼻,在追求物質的父母眼中,談精神毫無意義。追求物質世界的人,他們可能看起來溫暖、友善,但就本質上來說,他們的精神底色是冷酷和無情。他們會告訴你:「倉廩實而知禮節,我追求物質是扛起家庭的責任,我是為了滿足馬斯洛模型中最根本需求!
  • 真正的富有,從不是物質上對孩子的無限滿足
    難道孩子每一次的需求都要滿足嗎?如果一味地滿足,會不會讓孩子太過於注重物質?如果不滿足,又會不會傷害到他們呢? 其實,過度滿足等於埋下溺愛的種子,對孩子是一種傷害;而把錢花在孩子需要的東西上,並讓孩子明白精神上的富有遠比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