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7 日至 23 日是第 6 屆全民營養周。記者 5 月 13 日從甘肅省衛健委獲悉,近年來,甘肅省衛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全民營養監測,及時了解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和營養水平,評價城鄉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結果表明,甘肅城鄉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脂肪每標準人日攝入量僅為 68 克
我省先後參與了 1982 年、1992 年、2002 年、2012 年及 2015 年開展的五次全國居民營養及健康狀況監測調查。2010 年,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將原來 10 年開展一次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調整為常規性的營養監測。2012 年我省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調查從全省 14 個市(州)86 個縣隨機抽取蘭州安寧、天水麥積、定西通渭、臨夏康樂和隴南成縣五個縣區作為監測縣區,調查監測內容涵蓋居民膳食攝入及家庭調味品消耗情況,測量居民身高、體重、腰圍和血壓,測定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血脂、血清維生素 A、血漿維生素 D,檢測 18 歲及以上成人糖耐量等,還進行了居民一般情況、健康狀況、生活方式、慢性病有關知識的問卷調查。2015 年以來,我省逐步開展了 18-59 歲成人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工作。
調查發現,進入新世紀後,隨著我省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城鄉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膳食結構有一定程度的改變,與中國居民平衡膳食指南比較,居民糧穀類、薯類及豆類已基本達到標準,攝入量充足,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優質蛋白等營養素的食物攝入量仍然不足,但調味品攝入增幅明顯;脂肪每標準人日攝入量僅為 68.0 克,同時膳食纖維、硫胺素和核黃素較 2002 年全國居民營養調查結果相差也不明顯。我省人群標化貧血患病率為 28.3%,其中 60 歲以上男性為 24.5%,15 歲以上女性為 30.1%;人群標化維生素 D 缺乏患病率為 50.7%,其中男性 43.6%,女性 57.6%,6 歲以上人群普遍缺乏,尤以 18 歲以上成人最高。
兒童期營養不良可致成年慢性病危險增高
兒童期營養不良的近期後果是造成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以及體格發育和精神發育的遲緩 ; 遠期後果是認知能力的缺損、工作能力和勞動生產率降低以及成年慢性病危險增高。而孕婦孕期和哺乳期能量和營養素攝入不足不僅僅影響孕婦和乳母的營養與健康狀況,同時也影響嬰兒營養與健康狀況及其成年後慢性病發生的風險。2013 年,根據國家總體方案要求,我省分別選取蘭州市城關區與臨夏州康樂縣作為監測點開展了監測,內容包括 0-5 歲兒童食物營養、餵養行為與健康狀況,乳母膳食攝入、營養狀況、哺乳狀況和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監測結果為科學指導兒童與孕婦合理膳食、促進母乳餵養、改善乳母和嬰幼兒營養狀況提供了基礎數據。2015 年以來,我省根據國家總體方案的調整,開展了 0-17 歲兒童和乳母的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
農村義務教育地區學生身高體重呈增高趨勢
此外,我省於 2012 年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監測評估項目。2014 年,該項目擴展覆蓋全省 14 個市州 86 個縣區,其中 4 個國家級重點監測縣,10 個省級重點監測縣,72 個常規監測縣;2019 年我省實施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 10453 所,受益學生 156.7 萬餘人。監測內容包括學校食堂供餐模式、學生出勤、學生身高和體重、肺活量等體格發育指標的常規監測,以及重點監測學生行為和健康、學生體育成績等的調查問卷,全血血紅蛋白、血清維生素 A 和維生素 D 等營養狀況生化指標。結果顯示,我省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項目的實施效果良好,農村義務教育地區學生身高、體重均呈增高趨勢;學生營養不良率、生長遲緩率、貧血率呈下降趨勢,學生營養狀況有所改善。
●相關新聞
甘肅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監測評估成效顯著——
學校食堂富含優質蛋白食物供應不足、新鮮蔬菜品種少
記者 5 月 13 日從甘肅省衛健委獲悉,據統計,我省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實施 8 年以來,省衛生健康委會同教育部門每年在全省 14 個市(州)86 個縣(區)有 1000 多所學校開展監測,平均有 1 萬多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近 20 萬名學生的體格檢查數據上報、對 3000 多名學生的血紅蛋白及 1500 名學生的維生素 A、D 進行檢測,監測評估對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項目的有效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 電子營養師 " 配餐軟體使用率低
8 年來,省衛生健康委制訂印發了一系列文件,於 2012 年 3 月在 58 個連片特困縣啟動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試點,2013 年省政府將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實施工作列為為民辦實事教育項目,實現了全省 86 個縣(區)全覆蓋。2019 年我省實施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 10453 所,受益學生 156.7 萬餘人。為了解和評價實施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對試點地區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的影響,省衛生健康委將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監測分為常規監測縣和重點監測縣。全省 86 個縣區均為常規監測縣,康樂縣、武山縣、通渭縣、莊浪縣為重點監測縣。常規監測縣主要採取隨機抽樣方式,抽取 15% 的小學和初中學校,每年收集有關學校食堂供餐模式、學生出勤等情況,監測學生身高和體重、肺活量等體格發育指標。重點監測縣從小學和初中各抽取 2-3 所學校,監測指標在常規監測指標的基礎上,增加學生行為和健康、學生體育成績等的調查問卷,以及全血血紅蛋白、血清維生素 A 和維生素 D 等營養狀況生化指標進行監測,通過分析對比來評價我省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實施效果。
從監測結果來看,我省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項目的實施已初見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監測發現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地區學生身高、體重均呈增高趨勢;學生營養不良率、生長遲緩率、貧血率呈下降趨勢,學生營養狀況有所改善;二是供餐模式逐步優化;三是學生一日三餐的食用比例提高,出勤率升高,缺課率下降;四是各級衛生健康、教育部門高度重視項目的實施和學生營養宣教工作,較好地完成了項目初期的目標,並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營養宣教工作,為推動項目在全省範圍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受社會經濟發展滯後的影響,我省與其他發達省區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學校供餐模式中食堂供餐比例雖有所升高,但企業供餐數量仍佔較大比例;二是 " 電子營養師 " 配餐軟體使用率低,學校食堂配餐模式和部分學校食譜變化較為單一,大多數學校食譜來自學校食堂管理員或者教育部門統一提供。三是學生體格發育有所改善,但學生生長發育狀況仍相對落後,消瘦率變化趨勢不明顯,超重肥胖率有增高趨勢,2019 年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除女生體重外,其餘指標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四是學校食堂食物供應不均衡,部分食物的供應量與推薦量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供應不足、新鮮蔬菜品種少。
將大力推廣 " 電子營養師 " 等營養配餐軟體使用
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小學生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均衡的營養是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 年)》明確要求降低農村中小學生的生長遲緩率,縮小城鄉學生身高差別,減緩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下一步,省衛生健康委將進一步完善部門協作機制,嚴格按照監測評估方案,以科學認真的態度,開展 "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 的監測;繼續開展學校膳食指導,定期對學校領導和食堂工作人員進行營養技能培訓,大力推廣 " 電子營養師 " 等營養配餐軟體的使用,儘快提高學校營養知識水平和合理配餐能力,為學生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在減少營養不良的同時,預防超重肥胖的發生。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