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社團作為社會組織的其中一種存在形態,具備專業背景多樣性、服務創新性和整體組織力等的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他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不足,同樣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來自廣州北達博雅社會工作資源中心的吳品儀、陳嘉玲社工給我們分享到如何藉助南海大學城坐落獅山的優勢,通過公益創投活動的開展,讓高校青年社團以項目化的形式,結合獅山社區需求,開展各類具有針對性及創新性的社會服務,為獅山社區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鏈條式培育高校社團,下沉式參與社區治理
——以獅山鎮持續推動南海大學城高校社團
參加公益創投活動為例
文 |廣州市北達博雅社會工作資源中心
吳品儀 陳嘉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可見在社會治理創新實踐中,社會組織已經成為了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學生社團作為社會組織的其中一種存在形態,具備專業背景多樣性、服務創新性和整體組織力等的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他組織在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不足,同樣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藉助南海大學城坐落獅山的優勢,獅山鎮通過公益創投活動的開展,讓高校青年社團以項目化的形式,結合獅山社區需求,開展各類具有針對性及創新性的社會服務,為獅山社區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獅山鎮作為廣東省第一大鎮,常住人口近8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30萬人、南海大學城的師生近5萬人。全鎮面積330.6平方公裡,下設官窯、小塘、羅村、大圃4個社會管理處,75個村(居)委會。獅山鎮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帶來基礎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迫切遞增與現實供給的不相匹配,引致的社會治理問題隨之呈現。
(一)城市化發展的推進,帶來「社區共同感」減弱
隨著獅山的快速發展,城市形態正在逐步形成,人口快速增加,人口結構複雜,非戶籍人口體量倒掛,與戶籍人口混雜居住,新型小區形成,舊小區以及傳統村居亦開始更大規模的原住居民分解與流動到新小區等狀況,傳統社區模式受到衝擊,原社區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淡漠,社區公眾的公共意識及公益意識有待加強,新社區的社會關係有待融合,導致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社區自助、互助組織的積極性不高,人們的「社區共同感」減弱,寄望社區解決問題,但不參與社區問題解決。
(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但服務力量和覆蓋範圍有限
獅山鎮正式規範化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始於2013年,在此之前,主要依靠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直接提供社會服務以及社會各類義工組織進行弱勢群體的幫扶。在2013年,獅山鎮加大了對社會服務的投入,但僅靠專業社工服務和義工組織,難以對全鎮70多個村居,不同的服務群體提供適切的服務,服務群體單一,服務覆蓋面不足,個別位置較為偏遠的村居當時甚至從未開展過公益服務。因此,整合更多的社會組織力量共同參與獅山的社會建設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高校社團相對游離,在地服務參與度不足
南海大學城地處獅山腹地,臨近獅山鎮政府,包括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廣東東軟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等高校在內約5萬多名在校師生,但由於高校的管轄直屬省級或市級,因此之前高校社團參與到獅山在地的社會服務主要以暑期三下鄉實踐、社區家電小維修,或者某些大型活動的志願者協助等,並未能夠形成恆常的在地參與機制,服務的廣度與深度均不足。
為此,獅山鎮在2015年以公益創投的模式,和南海大學城的高校正式開啟「政/社/校」三方聯動合作,通過政府為高校社團提供服務資金支持,第三方社會服務機構為高校社團提供能力培育支持,高校社團面向社區因應社區服務需求,結合專業技能知識以及興趣愛好特長下沉至社區開展社會服務,從而為高校青年力量滲透到社區基層,下沉社區參與基層社區治理提供了路徑。
高校社團具有較高的服務創新性和服務執行力,但是高校學生社團亦存在「想法很好,但很難落地」、「設計很好但成效不大」、「人員流動頻繁,項目難以延續」等問題的存在,為此樹本獅山創益中心建立鏈條培育模式提升高校社團社會治理參與能力。
(一)培育鏈條首端:需求為本,啟導社會治理參與意識
社會治理的參與需要以問題和需求為本,為打通供需對接渠道,為社會服務回應社會治理核心問題提供保障,樹本獅山創益中心在每年的公益創投開始前,都會為高校社團和社區搭建供需對接平臺,並形成供需對接的「3+4」模式。「3」是指3輪供需對接步驟(總體需求發布、社區實地走訪調研、項目落地再次分配),「4」是指社區的4種需求(規範性需求、感覺性需求、表達性需求以及比較性需求)。供需對接期間,高校社團與社區工作人員以及社區居民直接溝通,能夠讓高校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社區,了解社區的難點和痛點,在服務設計中就能更貼切社區居民的需求。
例如:《「美化之行」—群崗社區環境美化行動》項目,是華南師範大學軟體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經過走訪和與社區工作人員溝通,了解到社區內堆放垃圾的區域部分存在垃圾桶不足、髒亂差的現狀,群崗社區居民對環境衛生方面有較大的需求,團隊成員在項目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群崗社區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居民需求,在項目內容設計中,充分挖掘和發揮社區黨員、社區骨幹志願者、骨幹居民等社區內生力量的帶領作用,組建成立社區環境巡查隊,開展倡導動員、自製垃圾桶等活動,引導群崗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環境美化工作中。
(二)培育鏈條中端:多維培育,提升社會治理參與能力
一是設計導入。在項目申報階段,便會對高校開展項目設計培訓,及申報社團一對一個別輔導,為高校社團提供項目設計思路,以「線上+線下」方式為高校社團提供項目申報書撰寫輔導,解答他們對項目目標設定、項目內容設計、項目成效檢測方式等項目申報書內容的疑問。幫助他們將自己的專業能力、興趣愛好、期待的服務方向與社會治理內容相結合,引導其如何準確把握獅山鎮各類服務群體的社會需求,如何創新項目內容設計以及提高與政策的吻合度。例如部分高校項目的設定較為空乏、不可測量,如:幫助居民形成一種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內容設計邏輯不清晰,未能回應項目目標,如:項目目標是協助居民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項目內容設計了水汙染、大氣汙染、地震、惡劣天氣應對等知識講座。經過一對一個別輔導幫助各項目重新梳理項目的邏輯,緊扣項目目標,激發學生創新服務形式。
二是過程嵌入。設計好是開始,執行好才是成效。為此,樹本獅山創益中心注重進行過程的培育嵌入,定期現場跟進活動,每月了解進度,定期組織不同團隊的溝通交流,並且和落地社區保持服務反饋的溝通,並自第四屆公益創投活動起,聯動獅山社聯力量,為每個團隊配備社工公益導師,為項目的良好執行提供過程質量保障。例如活動開展前,提醒高校社團要跟進服務對象的招募情況、義工招募情況等活動籌備內容。當出現服務對象不足的情況,主動與社區進行溝通了解原因,並提供解決方案給予高校社團,在高校社團與社區溝通過程飾演「潤滑劑」角色;活動過程中,觀察記錄活動的優點和可再完善的地方,引導高校社團如何把控活動節奏、如何提高服務對象的參與度、如何控制活動秩序等;活動開展後,會注意反饋服務完善建議給高校社團,提醒高校社團做好活動檔案的整理。
三是內容深入。高校社團的特性和需求,在項目申報、項目執行、項目成效與項目資源運用的不同階段對高校社團進行專題式培育。重點圍繞「項目深化」、「項目管理」、「項目執行」、「項目品牌」「項目評估」等不同的維度進行,分別開展項目執行培訓,規範高校社團項目執行過程,為高校社團提供服務活動執行等指引,推動項目管理的制度化發展;開展青少年服務技巧等服務能力提升課程,提高高校社團的專業服務能力,為保證項目質量提供理論支撐;開展項目評估培訓,引導高校社團著重項目成效檢測。
(三)培育鏈條末端:發展導向,持續社會治理參與目標
在項目結束階段,除了需要對項目服務進行系統的成效評估外,更重要的是以發展為導向,推動各個高校社團總結已有的經驗,並將已有的經驗延續下去,實現項目的持續性發展,繼續深化社會治理成效。引導高校社團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品牌的社會知曉度,使得居民參與社區社會組織能夠明確自己的價值所在,增強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規範性。同時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社團服務項目的宣傳,向社會各界人士展示高校社團在過去一年中所取得的社會治理成效,繼續在南海大學城營造公益服務參與氛圍,激發更多高校社團參與到社會治理行動當中。
例: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關愛殘障人士項目,成功入選五屆的公益創投,隨著服務年限的增長,服務內容也有所深化,同時產出服務經驗手冊,分享歷屆的服務經驗,繼續提升服務質量,將項目打造成學院的品牌項目。廣東東軟學院從首屆僅有1個社團到第五屆有10個社團參與到公益創投活動中,服務範圍亦從關注文化傳承、青少年健康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非戶籍人口融入、社區環境美化、社區安全意識倡導等。
(一)實現「社區需求與服務設計雙匹配」
社區治理的本質是社區問題解決,社區居民發展,社會和諧穩定。通過高校社團五年來參與獅山社會治理的發展,實現了「社區需求與服務設計雙匹配」的良好狀況。圍繞獅山鎮黨委、政府在「老齡化日益嚴峻、非戶籍人口人口管理與融入困難、弱勢群體關愛、能力提升、社區基礎社會服務缺乏、環境保護、社會治安問題」等社會治理方面的難題,在五屆創投活動高校社團實施的106個項目中,有近65%的項目是結合社會治理的難題而設立的。例如圍繞非戶籍人口融入問題,有《「佛山印象·我與非遺共成長」——關愛外來務工子女服務項目》:以獅山傳統文化(舞獅、詠春)等作為切入點,帶領獅山鎮長虹嶺工業園社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認識了解獅山文化,感受獅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獅山鎮的歸屬感;《「綠粵」生活-社區園藝語言交流體驗》:通過開展花藝種植服務,豐富外來務工人員的業餘生活,讓外來務工人員在服務中學習更多粵語,減少與本地居民溝通的障礙,也搭建起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圍繞社會老齡化問題,有《不老愛情-記錄夕陽最美一刻》:為長者服務拍攝婚紗紀念照,彌補年輕時的遺憾,收集長者夫婦的愛情故事,向公眾傳遞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讓社會各界人士更關注長者群體。《益路求學-我的老年大學夢》:在豐富社區長者生活,促進社區長者交流的同時為社區長者普及健康和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防範意識,加深對健康知識的了解。圍繞環境保護問題,有《爭當河小青,助理河長制項目》-由社區黨委和高校學生團隊共同在社區建一支宣傳保護河流的「河小青」先鋒隊伍,讓社區居民意識到保護河流的重要性以及了解保護河流的多種實踐方式;《環保知識進校園》: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老師帶領學生們走訪社區了解社區的需求,運用專業知識開展了環保知識宣傳、河湧水質監測、製作酵素淨化河湧水質;《助愛獅山——友善校園》項目:向顏峰社區三至六年級學生普及宣傳校園欺凌知識,學會將反校園欺凌知識融入生活中,同時培育這些學生成為反欺小能手,以情景劇表演方式,讓學生家長以及社區居民了解校園欺凌、正確應對校園欺凌、有效防範校園欺凌。
(二)實現「項目發展與社區自治雙成就」
社區治理核心在社區自治,居民自治。社區自治最終的主體是社區居民,社會組織是引力和助力。通過高校社團項目執行的介入,高校青年在為社區帶來服務、改善社區問題的同時,更帶動了社區居民共同發掘社區需求,聚焦社區問題,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問題的解決,實現了「項目發展與社區自治相成就」。一是激發居民需求。服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是一個需求激發的過程,例如官窯吳屋村於2018年首次嘗試通過公益創投與高校社團合作開展《借百裡之風,揚千裡之俗》項目,項目定期為吳屋村青少年開文化傳承系列主題活動,激發村民們對社會服務的需求的意識,此後越來越多的村民向村委會表達對社會服務的需求。2019年吳屋村委會主動出資與廣東東軟學院社團學生合作,結合該村的青少年的需求開展《公益英語角》服務。二是推動社區參與。社區參與包括兩個方面,村居參與及居民參與,在圍繞村居環境美化及維護,結合「三清三拆三整治」、河長制等項目,高校社團開始發揮策劃者的角色,與村居和社區居民有了更多的溝通與聯動參與。
(三)實現「個人成長與組織成長雙促進」
公益創投為高校組織參與在地社區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正式渠道,「項目式」的運作讓高校學生和高校社團得以快速發展與成長,並在高校這種定期式流動的狀況下,形成了人才可持續發展和項目的迭代發展,實現了高校社團的「個人成長和組織成長雙促進」。以廣東東軟學院為例,隊伍從參加第一屆公益僅有英語系團委學生會、青年志願者服務隊2個高校組織參與申報,至第五屆公益創投擴展至校社團、軟體學院等27個高校社團參與申報,共有10個組織申報的項目成功入選,佔了整個高校版塊的45.5%。廣東東軟學院從各社團自行申報、自主管理項目,發展至由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成立「創益青年中心」部門,主要負責對該校參與公益創投活動的社團組織進行管理。
高校學生在參與創投活動過程中,個人也得到了成長和鍛鍊,從對公益服務一知半解,成長為能夠從「社區需求」出發設計項目內容,服務形式符合服務對象特點,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也能有效處理。《一米陽光•仍向陽生》項目負責人表示:「我們服務的群體是殘障人士,在一開始接觸該群體的時候內心覺得很恐懼,不過服務的開展能夠讓他們變得陽光和正向,現在我們已經建立了很好的關係,這也是我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
另外,南海大學城高校社團還在獅山公益創投項目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參加了南海區志願服務項目培育大賽活動,其中2018年共有6個項目入選,共獲得了4.5萬元的資金支持;2019年共有8個項目入選,共獲得了6.5萬元的資金支持,用於開展獅山鎮社會服務。
(一)推動高校社團持續參與社會治理需從立項到立力
項目化運作讓高校社團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從活動的思維轉變為項目思維,從簡單的服務開展形式轉變為社會治理參與的發展形式,更以需求為本,通過參觀走訪社區了解社區環境和現狀,向社區工作人員、居民了解村居的實際情況及需求,調整項目服務設計,實現了高校團隊在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的立項。但是立項是開始,立力才是關鍵,培育人,培育項目,更要培育機制,這樣對於流動式的高校社團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和發展力。鏈條式的培育方式促進了高校從意識到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高校社團的項目都體現出一定的創新和迭代發展,但項目團隊成員的內部組織能力、項目具體的策劃能力,以及對社區的研究能力仍有待進一步的培育加強,高校團隊參與社會治理,不僅要從服務代入,更要從推動社區發展,和研究社區介入,才能更有效實現助力社區治理的發展。
(二)下沉式參與社區治理要善於引導培養社區骨幹
目前,高校社團深入社區開展服務的著力點更側重於帶動更多高校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缺乏培養社區骨幹以此推動社區動員與參與。當前社區居民對社區治理的認識度以及參與度還有待提升,通過持續地為居民提供有效的知識、信息,答疑解惑,讓居民感受到社區氛圍的正向變化,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教育,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區居民的公民素質提升以及自身成長。通過挖掘和培養社區骨幹,提升他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和能力,使得源於社區自身的力量在社區治理中廣泛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