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統整切入,為教學更有效而設置
1、統整現行教學時間
一是將每節課由45分鐘調整為40分鐘,節省出來時間安排兩節20分鐘和一節10分鐘的短課。大學時主要開設學科必修課,小學時開設班本特色課程或校本課程,如經典誦讀、思辯總結、寫字練習等。
二是減少部分地方課程課時,增加體育課課時。將體育課的課時由國家規定的3節調整為4節。
三是採取零散時間課時化的策略,將學生從入校到離校的所有時間都納入課程管理,適時安排安全教育、文明禮儀教育、陽光體育活動、各種德育活動等地方課程與必修的校本課程。
同時通過靈活處理教材,調整教學內容,使之適應課時安排,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長短課策略」,以確保統整後各類課程的規範實施。
2、統整現行教學內容
(1)學科內統整。一是依據國家課程標準,以學科備課組為單位,對本學科課程進行重構,通過選擇、改編、調整、補充、拓展等方式,完成國家課程的校本化、生本化改造,讓其更適合我校創建的「任務引領、活動建構」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二是樹立大學科視野,對本學科課程的學科範疇、內容順序、學習的連續性、學習的銜接、學科學習情境化營造等進行專業的設計,以課程的視野改革教學,提高實施效益,最大限度落實課程目標。
(2)學科間統整。主要是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整合。在嚴格遵循國家課程標準,不降低課程目標的前提下,把《環境教育》與地理、生物兩個學科整合,把《傳統文化》與語文、歷史兩個學科整合,把《人生規劃》與政治學科和學校德育課程整合。
(3)超學科統整。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將多個相關學科整合在一個正式的單元或學程裡。如英語短劇、課本劇,從選題、劇本創作,到節目排練、道具製作、舞臺設計等,需要英語、語文、音樂、舞蹈、美術等學科的教師,共同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指導。
3、統整校本課程開發
為了使學生既能達到甚至高於國家課程標準中的各項要求,又能使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需求得到滿足,開發設計各種特色課程、學科能力拓展課程以及社團課程,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把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統整起來,通過「選課走班」的方式,給予不同個性特長、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以不同的選擇性學習內容,通過開展各種層次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大量自主實踐平臺與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發生連接,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同時獲得不同的發展。
(三)分類推進,為學生的全面及個性發展而實施
1、明德課程——「以德啟智、立德樹人」。以我校創建的「369幸福德育課程體系」為主體,以「習慣、責任、愛心、感恩、誠信、自信」六大主題為主要教育內容,同時在教育過程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努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中華文化底蘊。
實施中,我們以主題教育為抓手,按照「整體規劃、分段實施」的思路,以培養學生形成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礎性道德為目標,形成了「課程化規劃、學科化實施、生活化體驗、生本化評價」的「四化」德育教育體系,實現了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目標,收到了「人人好習慣、個個重責任、生生知感恩、處處有關愛、事事講誠信、天天有進步」的教育效果,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我們的研究成果,在2012年榮獲山東省第三屆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健美課程——「強健體魄、陶冶情趣」。依據音體美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根據「提高學校課程對學生學習基礎差異的適應度和對學生發展需求差異的適應度」這一原則,結合學校基礎設施、藝體教師師資特點、學生情況調查,學校統籌安排與教師自主開發設計相結合,將音樂、美術、體育三門課程統整為藝術和體育,藝術課每周兩課時,體育每周四課時。按照學校課程統整的整體規劃,分成三個層級,第一層級為基礎性課程,面向全體,所有學生必修,通過學習,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第二層級為拓展性課程,面向差異,由學生自主選修,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在學校編制的「健美課程超市」內進行選修,走班上課,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努力培養能夠伴隨終生的健身項目技能與藝術愛好;第三層級為研究性課程,面向少數在某些方面有「專精」發展需求的學生,旨在培養其專業技能和素養。上課時,採取兩節聯堂的形式,即便於學生選擇,又增加了學生選修項目的學習時間,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以藝術節和體育節為載體,豐富學生的在校生活,為學生搭建體驗、感悟和展示的平臺,在參與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體習慣、健康的身心和高雅的審美情趣」,高質量地發揮「健美」課程的功能。
啟智課程——「啟迪智慧、發展能力」。按照以學科內統整與學科間統整為主,超學科統整為輔的原則,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實施。一是以語文、英語兩學科的統整與教學改革為龍頭,帶動全校「啟智課程」的統整,通過統整最大限度的縮減課內閱讀教學時間,增加課外閱讀教學時間,並對課外閱讀內容、閱讀量進行統一規劃,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二是結合我校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進一步深化「任務引領、活動建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在積極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生本化改造的同時,把研究重點指向如何從「關注教師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以問題探究為主線,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實體,採取生成性教學方式,變知識為本的碎片化學習為問題探究為主線的整體性學習,融知識構建、思維對話、能力達成與精神緞造為一體,指向學生的心智發展,促進全體學生智慧共生,讓課堂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三是積極開發設計校本課程,學校規定,所有教師每學期開發並上好一門校本課程,時間固在每周四下午三、四節,學期初,發布課程海報,讓學生自選,年級匯總後,安排學生走班上課,學期末學校從課程綱要編制情況、備課上課情況、學生的學習效果等幾個方面逐一進行評價,並將評價結果納入個人學期工作量化考核。
三、取得的成效
1、我校課程統整的總體架構基本形成,各類課程從規劃設計到實施、評價基本形成體系,讓統整真正落到了實處。。
2、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一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內容的整合、走班選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基本成為課堂常態。
二是學生的視野明顯開闊。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選修,讓學生接觸到了原先不可能接觸到學習內容,如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原版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韓語、日語、各種手工製作、彩塑、泥塑、十字繡、攝影、航模、各種形式的摺紙、影評、中國古代建築、外國文化、中華好詩詞、京劇臉譜等。
三是個性需求得到滿足。通過整合,學生對所選課程的學習增加了時間,使所選內容的學習更加深入全面,學會了整合前沒有的學習內容,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學習水平。
四是鍛鍊了學生的人格。課程形式的變革,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經歷與體驗,讓學生的道德行為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得到了考驗,促進了其高尚人格的形成。
3、促進了師生共同成長。課程的統整、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教師對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要有更深入的研究與把握。每學期每人開發與設計一門校本課程,也促使教師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無形中提高了自己專業水平。
通過近一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我們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發展需要,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只有樣,才能搭建起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立交橋」,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各美其美,每一天都陽光、自信,積極向上,不斷追求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