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圓照寺心利上師開示:(連接上一篇文章哦)
弟子再問:藥師經對見道以上的聖人,因信心具足、清淨無二才會有效,對我們此類薄地愚夫來說並不對機,那為何還要列入我們日常功課日日薰習?什麼法門比較跟我們對機施學?祈請上師進一步開示。上師進一步開示:你沒有理解我回答的意思,並不是藥師法門和我們不對機,我是重點回答你以上那個問題,說念藥師法門能夠「求長壽得長壽,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一切有求必應」。
這個問題就是說要信心具足了,如見道以上人的這種信心,這種信心去念的話,那確實求什麼能得到什麼,隨心所欲,有求必應;所以反過來又說,我們現在這些薄地凡夫念佛念經為什麼起不了作用?是我們的量不夠,我們既然信心的量不夠,所以就不要懷疑《藥師經》裡頭有問題有矛盾,是要懷疑我們信心,我們信心不具足。那麼,我們信心怎樣具足?信心的量怎樣才能慢慢地具足?
就從現在的善根,再再地從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菩薩四百戒,再再地在日常生活當中,以願起行,願行結合來培積,既消除過去的業障,又培積福慧資糧,在這個基礎上信心就慢慢地增長了。不管哪個法門都是很好的,都是無上的,但是要看我們內心當中的根機,根機就指我們的智慧能不能認識到。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吃辣椒,有些人對辣椒歡喜,吃了以後就有益;有人對辣椒不歡喜,吃了無益。歡喜的人吃了,越吃越願意吃;不歡喜的人吃了枯燥無味,痛苦不堪。那他的差距在哪裡?在他的認識。能夠認識到辣椒對我們身體有益,所以他再再地練習,吃久了以後對辣椒產生歡喜心了;如果對辣椒認識不到,認為辣椒這麼難吃,強迫讓他吃那就枯燥無味,心裡頭甚至痛苦不堪。
我們學佛也是這樣的,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針對我們眾生的生老病死,每一種法門對治一種煩惱,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煩惱,認識到煩惱是生死輪迴的根源,然後佛給我們所說的戒定慧法是良藥,以良藥來對治我們的生老病死的苦,然後才能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解脫涅盤。
所以修行也不要著急,但也不要懈怠。太著急了,很容易鑽牛角,走上死胡同,叫執著。太懈怠了,那就內心當中信心不具足,行持跟不上去,所以作用就很小。那麼,佛法當中修行是怎樣的呢?要不急也不緩,不苦也不樂,不快也不慢,不緊也不松,取中道。中道的思想要靠誰來把握?要靠心把握,所以佛法修行在於心——用心!
不管在日常生活當中行走坐臥、吃喝玩樂乃至出入往返,都時時觀察我們的心在念佛,時時觀察用念佛讓我們的心住在善法上去,時時在善法上讓我們心不要去執著。不要執著的一切行為當中加上慈悲心就變成清淨的善法了。為什麼?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而無一無善法可執著,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的信心就是這樣培養來的,我們的善根也是這樣積累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