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說:念佛一定要具足信心!可怎麼做才能真正具足呢?

2020-12-13 每日一首佛歌

五臺山圓照寺心利上師開示:(連接上一篇文章哦)

弟子再問:藥師經對見道以上的聖人,因信心具足、清淨無二才會有效,對我們此類薄地愚夫來說並不對機,那為何還要列入我們日常功課日日薰習?什麼法門比較跟我們對機施學?祈請上師進一步開示。上師進一步開示:你沒有理解我回答的意思,並不是藥師法門和我們不對機,我是重點回答你以上那個問題,說念藥師法門能夠「求長壽得長壽,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一切有求必應」。

這個問題就是說要信心具足了,如見道以上人的這種信心,這種信心去念的話,那確實求什麼能得到什麼,隨心所欲,有求必應;所以反過來又說,我們現在這些薄地凡夫念佛念經為什麼起不了作用?是我們的量不夠,我們既然信心的量不夠,所以就不要懷疑《藥師經》裡頭有問題有矛盾,是要懷疑我們信心,我們信心不具足。那麼,我們信心怎樣具足?信心的量怎樣才能慢慢地具足?

就從現在的善根,再再地從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菩薩四百戒,再再地在日常生活當中,以願起行,願行結合來培積,既消除過去的業障,又培積福慧資糧,在這個基礎上信心就慢慢地增長了。不管哪個法門都是很好的,都是無上的,但是要看我們內心當中的根機,根機就指我們的智慧能不能認識到。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吃辣椒,有些人對辣椒歡喜,吃了以後就有益;有人對辣椒不歡喜,吃了無益。歡喜的人吃了,越吃越願意吃;不歡喜的人吃了枯燥無味,痛苦不堪。那他的差距在哪裡?在他的認識。能夠認識到辣椒對我們身體有益,所以他再再地練習,吃久了以後對辣椒產生歡喜心了;如果對辣椒認識不到,認為辣椒這麼難吃,強迫讓他吃那就枯燥無味,心裡頭甚至痛苦不堪。

我們學佛也是這樣的,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針對我們眾生的生老病死,每一種法門對治一種煩惱,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煩惱,認識到煩惱是生死輪迴的根源,然後佛給我們所說的戒定慧法是良藥,以良藥來對治我們的生老病死的苦,然後才能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解脫涅盤。

所以修行也不要著急,但也不要懈怠。太著急了,很容易鑽牛角,走上死胡同,叫執著。太懈怠了,那就內心當中信心不具足,行持跟不上去,所以作用就很小。那麼,佛法當中修行是怎樣的呢?要不急也不緩,不苦也不樂,不快也不慢,不緊也不松,取中道。中道的思想要靠誰來把握?要靠心把握,所以佛法修行在於心——用心!

不管在日常生活當中行走坐臥、吃喝玩樂乃至出入往返,都時時觀察我們的心在念佛,時時觀察用念佛讓我們的心住在善法上去,時時在善法上讓我們心不要去執著。不要執著的一切行為當中加上慈悲心就變成清淨的善法了。為什麼?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而無一無善法可執著,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的信心就是這樣培養來的,我們的善根也是這樣積累而來的。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念佛就具足了六度
    我修這個念佛法門,聽說密宗很好啊,聽說禪宗很好啊,聽說那個很好啊,心裏面就有點這山望到那山高。它們那麼殊勝,我就這麼念佛,把那個殊勝的東西都給弄掉了,他心裡好像有吃虧的感覺啊,所以他心裡就搖擺,就想去嘗試一下。原來我們在大陸也有人說,我們念佛不能清淨,不能一心就是業障深重了,那怎麼辦?我們念一百萬的某一個密咒,消了業障,再來念佛。一聽也很有道理,於是,他把佛號放下了,就持某個咒去消業障。
  • 宗道法師:念佛,讓你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
    給位同修要想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唯有好好念佛!下面把普賢菩薩十大願做逐一介紹。一、念佛是最大的禮敬諸佛。「南無者,即是歸命」,還有比歸命更大的禮敬嗎?「南無」這兩個字,就是恭敬、禮敬的意思。
  • 往生極樂世界要具足三種資糧
    文:淨界法師我們要具足三種的資糧: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願力,第三個是持名。首先我們要建立對淨土的因果的信心。在念佛之前,你要先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真實存在的。第二個,你對因地的信心。你在修本尊相應法的時候,首先你要先確定你的皈依境,什麼是你所皈依的所緣境?在大乘佛法的傳承當中有兩種的所緣境:第一個是以彌陀的相好,依正二報的相好。就是透過觀想的方式,把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在心中現出來,當作你的所緣境。這種觀想的方式相對來說是困難度比較高,特別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功夫是很難得力的。
  • 三心沒那麼難,很容易具足
    但是,即使如此,也很容易具足三心。也就是說,只要真的願意往生而念佛,就算不理解具體的文句,也自然具足三心。說到底,三心就是讓我們專修念佛,安心於念佛。如果我們真願往生,安心於念佛,三心的內涵就具足了。再說,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裡本來就三心具足。
  • 淨宗法師:一句佛號具足信願行
    信願行,很多人搞不清楚,特別是一些老太太,她本來念佛念得挺好,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她已經做得很好了,結果有人告訴她:「你單念佛不行啊,你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才可以往生。」她頭就大了:「什麼是信?什麼是願?又怎麼樣行呢?」把這些概念性的內容放大,展開很多,讓她反而模糊。所以,信願行一定要講得簡單,讓人家聽得懂、做得到。
  • 看完信心完全具足了
    反過來,就是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往生。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單從善根講,念佛是大善根、多善根、最勝善根。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裡也有說明: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這兩句話用來解釋《阿彌陀經》是非常好的。很多人都在關注善根福德在哪裡。
  • 具足法爾平等性義
    比如一顆珍珠一時被汙泥埋上了,光明被遮,不見了,是不是光明就失掉了呢?沒有!你把它挖出來,把爛泥擦掉,這顆珍珠還是一樣光明,它本體的光明不會因汙物包裹而失掉的,所以說本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它是平等平等又平等的。我們就因不知道這個平等性義,而有取有舍,有愛有瞋。這個好,清淨,那個汙穢,不好,其實都是我們真心所顯現的,所以真正見道的人是無取無舍的,無愛無憎的。
  • 淨空法師:具足信願,又肯念佛,這是淨宗的根器
    《疏鈔》說,蓮池大師的,「前三非器」,哪三種?不相信的人,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不肯念佛,這三種是非器;反過來那都是器。器與非器是比喻,器是個器皿,譬如一個茶碗,這個茶碗沒有損壞,很好用,這是個器具;如果這個茶碗有漏洞、有破碎,我們盛上茶水它就漏掉了,這叫非器。用這個比喻,這個法門適合於什麼樣的人。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究竟怎樣的境界,才算是離開悟不遠呢?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第一,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非信心具足不能得渡,因而大乘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首先要經過無量劫,才能成就十信位菩薩,此時求佛的信心不再退轉。
  • 宏圓法師:歡喜一念,具足大力無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蓮池大師是以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來詮釋念佛法門的真理。他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他在《彌陀疏鈔》中說:「諸菩薩眾,有恆沙劫中,未能滿足,而今念佛,萬緣自舍,即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那依此類推,萬行也都含攝在內了,一心念佛萬行具足。
  • 宏圓法師:具足六種信才是真信
    我們一定要內重己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念佛的目的要指向成佛,一定要敢於承擔。這是信自。還要信他,釋迦牟尼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是佛的真實語,絕不會欺騙我們。還有《無量壽經》和《觀經》中所記載的,「與會大眾親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
  • 為什麼修學佛法,首先要具足恭敬心?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不是一份對自己的交待,對佛菩薩的信仰,以及對我們的父母親,對所有的人有那麼一份報恩心,我相信,有很多在家人都會說︰大可不必吃素,大可不必出家,大可不必這麼勞累。所以,今天我要講的是,大家先把身心收攝,由自己最深的內在世界建設起,從基本的自我充實開始,以恭敬虔誠心來面對當下的我自己。
  • 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動靜皆平,都是平等,沒有差別
    所以佛法不是那麼呆板的,要曉得所謂「善巧方便。」我們往往拿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一種法門來確定佛法就是這樣,這都是自己主觀的看法。沒有到圓頓法門,都是偏見來看的。拿一個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要真正講禪宗,不離唯識、不離華嚴,這是真正的禪。千萬不要象現在一般的年輕人,一動就是狂禪。
  • 佛法的承傳要具足戒定慧
    修行一定要從紮根教育修起,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頭一個,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為我們做為一個修學的好榜樣,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
  • 具足「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就超過華嚴會上的普賢大菩薩
    如果你具足對極樂世界「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你就超過普賢了。誰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  我們看底下這經文四句:【經】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彼岸,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超過普賢菩薩,念老的註解,  【解】右之二偈,總結全經。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與會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 佛教:真正念佛的人,身上有3種變化
    除此之外念佛的女人也很有魅力,她們心地善良,善根厚,一個家庭有一位念佛的女人,這個家庭必會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庇佑,作為一位真正念佛的女人,身上有3種變化。第一、真正念佛的女人有菩薩相。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念佛的女人,不會再是打扮得那麼妖嬈,因為知道那樣惹來的不過是染汙和慾念而已,沒人注意才好呢。只管念自己的佛號的佛號,欣慕那淨土的美妙。念佛的女人看起來慈眉善目,她們無需靠淡妝濃抹,通過學佛,心裡散發出了一種淡淡的氣質,內心世界有一顆慈柔的菩提心,平易近人,很容易交到朋友。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1願 聞名諸根具足願
    這一願意謂:我成佛時,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於其修菩薩道直至成就佛果之全過程中,悉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不缺失,不醜陋。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現量看到他方世界的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有六根不完具的障礙,所以發願加持諸菩薩眾,令他們六根具足,而且六根明利,俾諸菩薩成就自利化他的功德。須知他方諸菩薩雖發菩提心,亦持戒對治煩惱、消除業障,但無量劫以來的業力種子至多且深,因而每常導致六根不具足。
  • 具足如是三因緣,則能成就般舟三昧
    那要見佛得有三個因緣。哪三個因緣呢?【一者緣此三昧。】就是般舟三昧,不遇般舟三昧見佛比較困難。【二者彼佛加持。】關鍵是你自己這個善根要熟,要成熟。「自善根熟」,怎樣叫「自善根熟」呢?關鍵是要能做到繫心不亂,繫念專精思惟,相續不斷,思緒不亂,安住正念。自善根熟,一心,這叫善根成熟。你善根何以不成熟呢?因為你的心老想別的,不是「是心即佛、即心即佛」,你就是喜歡想別的,所以自善根不成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1),百千三昧(2)。這些已經明自心、見自性的大菩薩,非常清楚一切眾生之佛性真心,本來就已具足無量的總持和三昧。佛所說的話,諸大菩薩可以作證明,像唐朝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悟道時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大師的話正與此段經文所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發現人人本具之佛性「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的意思完全一樣。
  • 在家居士應具足的五個條件
    在《雜阿含經》卷三三第九二七經等的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緊,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問題,都是不必談的。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