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沒那麼難,很容易具足

2020-12-15 智慧20191314

文|淨宗法師

不要認為三心很難,淨土門是易行道,三心是非常容易具足的。依善導和尚的解釋,其實很容易理解,很容易達成,很容易具足。

容易到什麼程度呢?

就算你不是那種能思善辯、具有學習根性的人,或者理性思維能力比較弱,就像沒讀過書、沒文化的男男女女一樣。但是,即使如此,也很容易具足三心。也就是說,只要真的願意往生而念佛,就算不理解具體的文句,也自然具足三心

說到底,三心就是讓我們專修念佛,安心於念佛。如果我們真願往生,安心於念佛,三心的內涵就具足了。再說,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裡本來就三心具足。

所以,我們真願往生而一向專念的話,三心就有了。

「至誠心」容易具足

「至誠心」,如果人們看文字,總認為自己要達到掏心掏肝,虔誠恭敬,在凡夫這邊如何表達自己的誠摯誠懇。其實善導和尚的解釋很簡單,就是「真實心」。

什麼叫「真實」呢?

有相有體,這裡講的是相。以相狀來說,沒有「內虛外飾」。內在是虛假的,外表修飾為真實的,這顯然不一樣嘛。所謂「內虛外飾」,就是表裡不一。

也就是說,念佛是真的念佛,願往生是真的願往生,這就夠了,這是真實心。

一般人多少都會這樣,甚至大部分都是這樣。從本質來說是一個愚痴無智的凡夫,但是外表總想顯現智慧之相。誰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愚痴之人,人都有驕慢之心,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愚痴,說不定還認為自己是天下的智者。

這些站在凡夫的立場可以理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要讚許、鼓勵,成就、成熟他的善根,因為他畢竟是想好;只是不可以外相掩蓋內心,應該在內心有深刻的反省,那就更好。

可是話講回來,如果沒有獲得彌陀的救度,每個人用功就像學打拳一樣,都是外家功,沒有學到內家功。所以,靠這種心相想求解脫,絕對不可能。

淨土門,就是內心領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在這種情況下,對自己裡面的造惡、愚痴、懈怠就沒必要掩飾,因為「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而且內心充實了,「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內心有真實的東西充實之後,這些虛假、染汙的一定會像毒素一樣向外排。

一個人的身體裡有毒素,如果內在的正能量不足,正氣不足,毒素就排不出來;正氣一足,自然就排出來了。

所以,專修念佛人因為有六字名號領納在心中,這是無量光壽的正氣,正氣充足,所謂「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那些貪瞋煩惱、懈怠愚惡就會從裡面推出來,驅趕出來,就像病毒通過皮膚的毛孔散發出來。

「內外皆實」,一定內外都是好的方面,不是裡面造惡外面也造惡。如果裡面懈怠外面也懈怠,裡面愚痴外面也愚痴,這樣就對嗎?這叫作無慚無愧

自己造惡還覺得光榮?不是這樣的,是內在一定有南無阿彌陀佛,佛為我們的內心;外表是凡夫,也不掩飾。就像剛才講的排毒,把毒素排出來。內在念佛是真實的;外在有很多貪瞋煩惱、習氣毛病,也是真實的:這就是從體到相都屬於真實,「名為『至誠心』」。

「深心」容易具足

所謂「深心」,就是深信我是罪人,然稱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罪人念佛往生,凡夫難信,雖聞此說,總會找出種種理由妨難。所謂「深心」,就是以反面的妨難來考驗、鑑定我們的信心是不是深厚、堅固。如果別人稍微一說,我們就動搖了,這個心當然就不深。

不管來說的是什麼人,縱然顯現多佛,輝光吐舌,說「造罪凡夫念佛往生不可能」,我們都不懷疑。因為我們信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既然本願已經成就,法藏比丘成為阿彌陀佛,所以此事已經成為事實,絕不可疑。

二來,這是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親口告訴我們的,而且也蒙獲六方恆河沙數諸佛的證誠,怎麼可能另外有佛說的和釋迦佛、阿彌陀佛、恆河沙諸佛不一樣呢?

縱然有佛來說,說造罪凡夫念佛往生無有其事,我們也不要懷疑彌陀救度。何況沒有一尊佛來唱反調,六方恆河沙數諸佛皆共證誠讚嘆,等而下之的,菩薩、緣覺、羅漢也都讚嘆阿彌陀佛,沒有一個誹謗的。

縱然小智懷疑,也絕不受其影響。因為善導和尚早就知道眾生有這樣的疑慮,所以早早地解釋好,放在那裡,破除我們心中的疑障。

什麼叫「深心」?

決定心就是「深心」。如果覺得往生不定,當然還在搖擺,還是淺。總而言之,於我等念佛往生之事絕不懷疑,這就叫作「深心」。

「回向發願心」容易具足

我們在世間點滴的所作所為,一切都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這叫作「回向發願心」。

而且是「一向」,唯一的方向,時時刻刻嚮往極樂,根本不求世間的一聞千悟、出家做大法師,或者來生得大福報,或者建立佛法的事業,廣度眾生,或者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總之,在世間一無所求,不要說世間的福報,人王、天王,乃至出世證果,都不放在我們心中。

一是我們沒有那個資格;再一個,我們有更高的目標,彌陀許給我們更高、更殊勝的利益和果報,所以我們就一心一意求生極樂淨土,在極樂淨土成佛。

具三心,必得往生

三心,一個都不能少。只要三心具足,通通往生

三心,少了哪一個都不行。

比如,雖然有「至誠心」,內外是一致的,但是對彌陀本願信靠不過,有懷疑,那就少了「深心」。有人說「我對彌陀本願不懷疑,我相信彌陀本願確實是這樣」,可是這對你來說只是一個概念、一種認識、一種觀念,自己本身的行業還是內外虛假,那就沒有「至誠心」。或者內外相應,也信彌陀本願,但卻是幫別人信的,「你們念佛往生,我還沒有這個願望」,這就少了「回向發願心」。

這是為了方便說明,其實三心的體是一致的:從一開頭具足「至誠心」;「至誠心」深入堅固,就轉名為「深心」;「深心」相續必然會有一種趨勢,就是求生極樂,因為相信彌陀的攝受救度,所謂「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有這種信心的人怎麼會不求往生呢?

初歸彌陀之位,叫「至誠心」;堅固不動之位,稱為「深心」;相續願求往生之位,稱為「回向發願心」。

總之,真實信佛本願,願往生,這就叫作三心具足,這是很容易具足的

三心,是最基本的

首先說,這麼簡單的心你都不具足,對願往生這件事你都不具足真心,那還怎麼談往生呢?你都不具足願往生的心,怎麼談往生呢?你都不具足信仰阿彌陀佛深信不疑的心,那還談什麼往生呢?這不是最基本的嗎?

我們託人辦事,居然不相信他,不是真的從內心相信他,不是完全憑託他,那怎麼託他辦事呢?

我們往生的大事完全憑託阿彌陀佛,我們總要把我們的願望告訴他,這就是「回向發願」,說「我有這個願心」;我們真的靠阿彌陀佛,這叫「真心」;既然投靠阿彌陀佛,就不懷疑,這叫「深心」。這是理所當然之事,並不是什麼難行之事。世間事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實際生活當中,有的人雖然沒聽過「三心」之名,沒聽過「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但實際上他有「三心」。就像剛才說的,你真誠託人辦事的時候,就是三心具足,只不過你託的對象是一個凡人,辦的是世間事。你把同樣的心、同樣的道理運用在一心仰投阿彌陀佛願往生這件事上,三心不就有了嗎?哪裡還需要談那麼多經教的名詞呢?未必。

另外,有人把「三心」的文句搞得很清楚,但是他當下沒有具足三心,因為他學的是理論、觀念,他內心沒有說「我真的願往生,我要靠倒阿彌陀佛,我一向不懷疑」,沒有落實在自己心上

有些人笨笨的,「三心」都聽不懂,雖然聽不懂文句,但是他有三心,這樣的人確實有。還有的人,對「三心」的文句聽得很清楚,但是不具足三心,這樣的人也有。

前一種就是老實念佛人,好像很愚痴,但是他對念佛信得來,就是一句一句地念,一心靠倒阿彌陀佛,「師父講得這麼深入,很可惜,我沒有文化,聽不太懂,什麼『就人立信、就行立信』,我就念一句佛,行不行啊?肯定行!」他心裡有數。

相關焦點

  • 師父說:念佛一定要具足信心!可怎麼做才能真正具足呢?
    這個問題就是說要信心具足了,如見道以上人的這種信心,這種信心去念的話,那確實求什麼能得到什麼,隨心所欲,有求必應;所以反過來又說,我們現在這些薄地凡夫念佛念經為什麼起不了作用?是我們的量不夠,我們既然信心的量不夠,所以就不要懷疑《藥師經》裡頭有問題有矛盾,是要懷疑我們信心,我們信心不具足。那麼,我們信心怎樣具足?信心的量怎樣才能慢慢地具足?
  • 具足如是三因緣,則能成就般舟三昧
    有三因緣。】那要見佛得有三個因緣。哪三個因緣呢?【一者緣此三昧。】就是般舟三昧,不遇般舟三昧見佛比較困難。【二者彼佛加持。】關鍵是要能做到繫心不亂,繫念專精思惟,相續不斷,思緒不亂,安住正念。自善根熟,一心,這叫善根成熟。你善根何以不成熟呢?因為你的心老想別的,不是「是心即佛、即心即佛」,你就是喜歡想別的,所以自善根不成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這就見佛啦!
  • 什麼是「智具三心」和「行具三心」
    A:「三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總之就是真實,舍我歸佛,願往生,真的願往生,而且是仰憑彌陀的願力往生,這就叫「三心具足」,也就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經典裡說「具三心者,必得往生。」怎樣才能三心具足呢?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智慧來具足三心,簡單講就是信心;另一個是通過行持來具足三心。
  • 具足法爾平等性義
    什麼是具足法爾平等性義呢?就是不管淨土穢土它都是真心所顯現,都是平等平等又平等的。不以為我們的穢土是由眾生造業所感的,而淨土是諸佛菩薩清淨心所感的,因淨穢不同而生不平等之感。同時須知一切色相皆是幻影,不管好、惡、美、醜都不可得;故是平等的。
  • 菩提道上:什麼樣的心,才具足菩薩行的願力?
    菩提道上:普願眾生皆得度什麼樣的心,才具足菩薩行的願力?我尋思又尋思…… 直到我看清楚了手臂上的戒疤,心中一片溫熱,我知道了: 是「大悲心」,菩薩願意尋聲救苦,有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懷。在自己的手臂上,用火燙的香珠,燃三個戒疤,可時時提醒自己,記得在佛前,自己發了什麼誓願,可要好好踐行。新戒們依次排班,一個個燃香,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中,心中只覺得一片清淨,輪到我時,為我燃香的法師輕聲問我:「你發了什麼心啊?」
  • 大安法師:念佛就具足了六度
    我修這個念佛法門,聽說密宗很好啊,聽說禪宗很好啊,聽說那個很好啊,心裏面就有點這山望到那山高。它們那麼殊勝,我就這麼念佛,把那個殊勝的東西都給弄掉了,他心裡好像有吃虧的感覺啊,所以他心裡就搖擺,就想去嘗試一下。原來我們在大陸也有人說,我們念佛不能清淨,不能一心就是業障深重了,那怎麼辦?我們念一百萬的某一個密咒,消了業障,再來念佛。一聽也很有道理,於是,他把佛號放下了,就持某個咒去消業障。
  • 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
    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運召來,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第一點:將信仰與修行落實當下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水平的提高。佛教文化中,不管是以佛學的角度,還是佛法的角度來說,佛教文化的發展在中國近兩千年的傳承,逐漸從精神信仰到精神財富與生活更貼近。
  • 為什麼修學佛法,首先要具足恭敬心?
    佛法在恭敬中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首先應當具足恭敬心,對佛菩薩要有恭敬心,對眾生也要存有恭敬心,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對自己有恭敬心。為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不是一份對自己的交待,對佛菩薩的信仰,以及對我們的父母親,對所有的人有那麼一份報恩心,我相信,有很多在家人都會說︰大可不必吃素,大可不必出家,大可不必這麼勞累。所以,今天我要講的是,大家先把身心收攝,由自己最深的內在世界建設起,從基本的自我充實開始,以恭敬虔誠心來面對當下的我自己。
  • 佛法的承傳要具足戒定慧
    你看現在一般年輕人心浮氣躁,這心定不下來。佛法的承傳要具足三個條件,戒定慧,這才能接受正法;沒有戒定慧,佛菩薩再慈悲,雙手把正法捧著送給你,你沒有辦法接受。我們前面講過加持,加分,佛菩薩加持一個人是相對的,這個人有一分功德,佛菩薩能加持他一分,就變成兩分;這個人有十分功德,佛菩薩加持他十分,就變成二十分。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第一,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非信心具足不能得渡,因而大乘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首先要經過無量劫,才能成就十信位菩薩,此時求佛的信心不再退轉。
  • 淨宗法師:一句佛號具足信願行
    善導大師解釋就很簡單,什麼叫信願行具足?「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信願行就具足了。人家一聽,「噢,這樣啊,那我就具足了,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好啦。信願行最後的結歸,是歸在一向專念,只要一向專念了,信願行通通就有了。很多人在那裡鼓勁:「我一定能往生!」然後第二次舉就不舉那麼高了,「我一定要往生!」
  • 六根清淨皆具足
    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舌頭味到、身體觸到和意識覺到的一切皆源於內心具足,生活中萬物聚集、相互交融共存,想要做到「六根清淨」,必須從源頭抵得住誘惑、懂得持戒心,管控自己的心性。我們自身具有陰陽兩面性,陽為積極、善良、清正、公平、堅定、忍辱等,陰為消極、邪惡、渾濁、偏激、軟弱、恃勢等等,始終處於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我們的狀態都是陰陽對抗產生的結果表現,就像心和魔的較量。車開久了定期要保養、人得病了要去醫院檢查治療,心磨礪太多也要安靜修養。
  • 宗道法師:念佛,讓你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
    給位同修要想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唯有好好念佛!下面把普賢菩薩十大願做逐一介紹。一、念佛是最大的禮敬諸佛。「南無者,即是歸命」,還有比歸命更大的禮敬嗎?「南無」這兩個字,就是恭敬、禮敬的意思。
  • 佛教中的「圓發三心」是什麼意思呢?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38上次講了三顆心,要發願往生,一定要具足這三顆心的成份,而且一定要足。一個是至誠心、一個是深心、一個是回向發願心,把它攪在一起就跟剁餡包餃子一樣,實際上就是願往生心,如果你離開這個心,往生大業絕對成就不了,沒有橋梁,搭建不起來。下面貫讀經文: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
  • 佛典故事:賢哲比丘具足九法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世尊對比丘眾開示:孔雀鳥具足九法。是哪九種呢?孔雀鳥外貌端正,聲音清澈,行步有次序,知道時節而行,飲食也知節制,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多睡眠,少欲且知往返之道。比丘們!
  • 圓滿薈供須具足條件
    我們參加薈供應該持有清淨的意樂和發心,在發菩提心的前提下,具足歡喜心與信心來參與共修,另外還應具足五種圓滿、三輪體空、六波羅蜜、三殊勝等支分。修行薈供時,觀想今天所供之豐盛供品、所要供養之諸佛與供養者自己,三樣皆悉本空,不存於心,入於實相正觀。
  • 你我本自具足
    每個人,本自具足。身體裡沒有我,身體不是我。身心合起來,也沒有我。這就夠了,可是,我們依然搞出了很多方法來。本自具足的事情,迷惑和醒悟就在一念間。人類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概念,是一個錯覺。本來,我們不是活在肚子裡的自我。就是說,肚子裡面沒有我,肚子外邊也沒有我,肚子,也不是我。
  • 此刻已然具足——清淨法師
    農夫:「沒那麼多地,這樣也夠吃了!」經濟學家:「你可以承包別人的地啊!」農夫:「承包別人的地幹什麼?」經濟學家:「地多了可以多產糧食啊!」農夫:「產那麼多糧食幹什麼?」經濟學家:「糧食多了可以多賣錢,也可以深加工,再擴大承包規模。」農夫:「擴大承包規模幹什麼?」
  • 往生極樂世界要具足三種資糧
    文:淨界法師我們要具足三種的資糧: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願力,第三個是持名。首先我們要建立對淨土的因果的信心。這種觀想的方式相對來說是困難度比較高,特別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功夫是很難得力的。所以在《觀經》當中,在淨土宗的傳承,可以說善導大師弘傳以後,就很少人再弘傳。第二個是從《無量壽經》跟本經的說明,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來當作你的皈依境。也就是說,你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但是誰代表阿彌陀佛呢?當然,我們剛開始第一個念頭就是彌陀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1),百千三昧(2)。這些已經明自心、見自性的大菩薩,非常清楚一切眾生之佛性真心,本來就已具足無量的總持和三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大師的話正與此段經文所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發現人人本具之佛性「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的意思完全一樣。附記2:佛在《大般涅盤經》裡便很清楚的告訴世人:「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