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淨宗法師
不要認為三心很難,淨土門是易行道,三心是非常容易具足的。依善導和尚的解釋,其實很容易理解,很容易達成,很容易具足。
容易到什麼程度呢?
就算你不是那種能思善辯、具有學習根性的人,或者理性思維能力比較弱,就像沒讀過書、沒文化的男男女女一樣。但是,即使如此,也很容易具足三心。也就是說,只要真的願意往生而念佛,就算不理解具體的文句,也自然具足三心。
說到底,三心就是讓我們專修念佛,安心於念佛。如果我們真願往生,安心於念佛,三心的內涵就具足了。再說,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裡本來就三心具足。
所以,我們真願往生而一向專念的話,三心就有了。
「至誠心」容易具足
「至誠心」,如果人們看文字,總認為自己要達到掏心掏肝,虔誠恭敬,在凡夫這邊如何表達自己的誠摯誠懇。其實善導和尚的解釋很簡單,就是「真實心」。
什麼叫「真實」呢?
有相有體,這裡講的是相。以相狀來說,沒有「內虛外飾」。內在是虛假的,外表修飾為真實的,這顯然不一樣嘛。所謂「內虛外飾」,就是表裡不一。
也就是說,念佛是真的念佛,願往生是真的願往生,這就夠了,這是真實心。
一般人多少都會這樣,甚至大部分都是這樣。從本質來說是一個愚痴無智的凡夫,但是外表總想顯現智慧之相。誰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愚痴之人,人都有驕慢之心,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愚痴,說不定還認為自己是天下的智者。
這些站在凡夫的立場可以理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要讚許、鼓勵,成就、成熟他的善根,因為他畢竟是想好;只是不可以外相掩蓋內心,應該在內心有深刻的反省,那就更好。
可是話講回來,如果沒有獲得彌陀的救度,每個人用功就像學打拳一樣,都是外家功,沒有學到內家功。所以,靠這種心相想求解脫,絕對不可能。
淨土門,就是內心領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在這種情況下,對自己裡面的造惡、愚痴、懈怠就沒必要掩飾,因為「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而且內心充實了,「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內心有真實的東西充實之後,這些虛假、染汙的一定會像毒素一樣向外排。
一個人的身體裡有毒素,如果內在的正能量不足,正氣不足,毒素就排不出來;正氣一足,自然就排出來了。
所以,專修念佛人因為有六字名號領納在心中,這是無量光壽的正氣,正氣充足,所謂「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那些貪瞋煩惱、懈怠愚惡就會從裡面推出來,驅趕出來,就像病毒通過皮膚的毛孔散發出來。
「內外皆實」,一定內外都是好的方面,不是裡面造惡外面也造惡。如果裡面懈怠外面也懈怠,裡面愚痴外面也愚痴,這樣就對嗎?這叫作無慚無愧。
自己造惡還覺得光榮?不是這樣的,是內在一定有南無阿彌陀佛,佛為我們的內心;外表是凡夫,也不掩飾。就像剛才講的排毒,把毒素排出來。內在念佛是真實的;外在有很多貪瞋煩惱、習氣毛病,也是真實的:這就是從體到相都屬於真實,「名為『至誠心』」。
「深心」容易具足
所謂「深心」,就是深信我是罪人,然稱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罪人念佛往生,凡夫難信,雖聞此說,總會找出種種理由妨難。所謂「深心」,就是以反面的妨難來考驗、鑑定我們的信心是不是深厚、堅固。如果別人稍微一說,我們就動搖了,這個心當然就不深。
不管來說的是什麼人,縱然顯現多佛,輝光吐舌,說「造罪凡夫念佛往生不可能」,我們都不懷疑。因為我們信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既然本願已經成就,法藏比丘成為阿彌陀佛,所以此事已經成為事實,絕不可疑。
二來,這是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親口告訴我們的,而且也蒙獲六方恆河沙數諸佛的證誠,怎麼可能另外有佛說的和釋迦佛、阿彌陀佛、恆河沙諸佛不一樣呢?
縱然有佛來說,說造罪凡夫念佛往生無有其事,我們也不要懷疑彌陀救度。何況沒有一尊佛來唱反調,六方恆河沙數諸佛皆共證誠讚嘆,等而下之的,菩薩、緣覺、羅漢也都讚嘆阿彌陀佛,沒有一個誹謗的。
縱然小智懷疑,也絕不受其影響。因為善導和尚早就知道眾生有這樣的疑慮,所以早早地解釋好,放在那裡,破除我們心中的疑障。
什麼叫「深心」?
決定心就是「深心」。如果覺得往生不定,當然還在搖擺,還是淺。總而言之,於我等念佛往生之事絕不懷疑,這就叫作「深心」。
「回向發願心」容易具足
我們在世間點滴的所作所為,一切都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這叫作「回向發願心」。
而且是「一向」,唯一的方向,時時刻刻嚮往極樂,根本不求世間的一聞千悟、出家做大法師,或者來生得大福報,或者建立佛法的事業,廣度眾生,或者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總之,在世間一無所求,不要說世間的福報,人王、天王,乃至出世證果,都不放在我們心中。
一是我們沒有那個資格;再一個,我們有更高的目標,彌陀許給我們更高、更殊勝的利益和果報,所以我們就一心一意求生極樂淨土,在極樂淨土成佛。
具三心,必得往生
三心,一個都不能少。只要三心具足,通通往生。
三心,少了哪一個都不行。
比如,雖然有「至誠心」,內外是一致的,但是對彌陀本願信靠不過,有懷疑,那就少了「深心」。有人說「我對彌陀本願不懷疑,我相信彌陀本願確實是這樣」,可是這對你來說只是一個概念、一種認識、一種觀念,自己本身的行業還是內外虛假,那就沒有「至誠心」。或者內外相應,也信彌陀本願,但卻是幫別人信的,「你們念佛往生,我還沒有這個願望」,這就少了「回向發願心」。
這是為了方便說明,其實三心的體是一致的:從一開頭具足「至誠心」;「至誠心」深入堅固,就轉名為「深心」;「深心」相續必然會有一種趨勢,就是求生極樂,因為相信彌陀的攝受救度,所謂「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有這種信心的人怎麼會不求往生呢?
初歸彌陀之位,叫「至誠心」;堅固不動之位,稱為「深心」;相續願求往生之位,稱為「回向發願心」。
總之,真實信佛本願,願往生,這就叫作三心具足,這是很容易具足的。
三心,是最基本的
首先說,這麼簡單的心你都不具足,對願往生這件事你都不具足真心,那還怎麼談往生呢?你都不具足願往生的心,怎麼談往生呢?你都不具足信仰阿彌陀佛深信不疑的心,那還談什麼往生呢?這不是最基本的嗎?
我們託人辦事,居然不相信他,不是真的從內心相信他,不是完全憑託他,那怎麼託他辦事呢?
我們往生的大事完全憑託阿彌陀佛,我們總要把我們的願望告訴他,這就是「回向發願」,說「我有這個願心」;我們真的靠阿彌陀佛,這叫「真心」;既然投靠阿彌陀佛,就不懷疑,這叫「深心」。這是理所當然之事,並不是什麼難行之事。世間事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實際生活當中,有的人雖然沒聽過「三心」之名,沒聽過「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但實際上他有「三心」。就像剛才說的,你真誠託人辦事的時候,就是三心具足,只不過你託的對象是一個凡人,辦的是世間事。你把同樣的心、同樣的道理運用在一心仰投阿彌陀佛願往生這件事上,三心不就有了嗎?哪裡還需要談那麼多經教的名詞呢?未必。
另外,有人把「三心」的文句搞得很清楚,但是他當下沒有具足三心,因為他學的是理論、觀念,他內心沒有說「我真的願往生,我要靠倒阿彌陀佛,我一向不懷疑」,沒有落實在自己心上。
有些人笨笨的,「三心」都聽不懂,雖然聽不懂文句,但是他有三心,這樣的人確實有。還有的人,對「三心」的文句聽得很清楚,但是不具足三心,這樣的人也有。
前一種就是老實念佛人,好像很愚痴,但是他對念佛信得來,就是一句一句地念,一心靠倒阿彌陀佛,「師父講得這麼深入,很可惜,我沒有文化,聽不太懂,什麼『就人立信、就行立信』,我就念一句佛,行不行啊?肯定行!」他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