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圓發三心」是什麼意思呢?

2020-12-13 每日一首佛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38

上次講了三顆心,要發願往生,一定要具足這三顆心的成份,而且一定要足。一個是至誠心、一個是深心、一個是回向發願心,把它攪在一起就跟剁餡包餃子一樣,實際上就是願往生心,如果你離開這個心,往生大業絕對成就不了,沒有橋梁,搭建不起來。

下面貫讀經文: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再說一下什麼叫做圓發三心?有時候聽到要開圓解、要圓滿、要圓發三心,圓發三心就是你在任何地、任何時候,你的這三種心是同時具足,同時發揮的,就叫圓發三心。

也就是說,這三顆至誠、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始終都在,伴隨著你的心路,這就叫圓發三心。那麼如果圓發三心能夠往生,這就是上品上生的往生條件。

發了上品的三種心的話,可是必然一定會有行,常說讓大家發心,那麼心發出來要幹什麼?首先就是又要三種行跟它匹配,這三種行,一個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再一個修行六念。

其實跟淨業三福是有點呼應的,第一個慈心不殺,具諸眾戒。講到中品的時候,也會提出來這個戒的重要性,任何修行法門一定是要以戒為繞不過去的基礎。而且修行淨土是大乘法門,小乘法一般都稱之為解脫法,小乘法,解脫法義,根本以什麼為標準?最重要的要舍淫慾心。

到欲界來的生死根本就是淫慾心,情見,你的感情、感覺捨不得,感覺可憐,感覺非常疼愛,就是這些牽引著我們到欲界來的,生死的根本就是淫慾心,這是從解脫法來講

為什麼這裡的戒,具諸眾戒,首先提出了一個慈心不殺,慈心不殺是以大乘佛法的菩薩戒為出發。菩薩心裡邊最怕的是什麼呢?有殺心,不慈悲。有殺心就跟大慈大悲相違背,所以這裡首先提出來就是什麼呢?

慈心不殺為首推,值得注意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叫做具諸戒行,所以這裡不但有小乘戒法、解脫戒法,還有大乘戒法、利益眾生戒法、四弘誓願戒法都在這裡邊了。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可能我們沒有聽過什麼叫作方等?方等在佛法裡面就是對於大乘法的形容,方就是周遍。

哪裡都離不開這個核心的義理,他是統一的,等就是本具的,我們的佛性,常說的緣起性空等等,這些大乘經典就是講到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本自具足的,佛性是遍一切處的。

所以由這個內涵,把它有時候稱之為方等部類。所以這裡講到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讀誦就是對著文這樣叫讀,離開經典,還能背下來就叫誦。

所以有時候覺得讀誦經典,就是照著經文讀一樣。那麼最高的境界就是讀的時候,不要管它的意思,只管這樣一個字一個字誦去,這樣就是屬於修行法門。可以修的就是消業長智慧,而且這個福慧增長的特別快,這就屬於讀誦的狀態。

第三個叫做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修行六念,這是在常法裡邊,次第裡邊有這麼一個法門叫六念法門。就一個行者來講,我們所有的身心,特別是身體力行以念頭為根本,這個念頭每天要搶灘佔據在清淨的法義上。

相關焦點

  • 在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或者「般若波羅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認為,般若智慧是一種洞視徹聽、明了所有的無上智慧,與凡世間的聰明智慧是不一樣的。為了區別於人們通常說的「智慧」,所以稱為般若。中國文化講的智慧是那種能夠辨別是非、辨別事物不同情況的智慧;而佛教裡的"般若"恰恰是讓我們來消除這些分別,也就是說是一種無分別的智慧。世間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相叫「智慧」。若想得到人生的智慧,就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體悟其中的奧妙,在奧妙中掌握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去運轉各種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否則我們的心每天都會被千變萬化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而困惑終身。
  • 佛教中常說的「福田」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經常會聽到種植福田、培福、修福這一類的詞,那麼這個福田到底是什麼意思?怎樣才是種植福田呢?福田是佛教用語。這個「田」是表示能夠生長東西、能夠收穫東西的地方,像我們吃的糧食、瓜果蔬菜等等,都是從田地裡生長出來的。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佛龕」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呢,擺放時有沒有什麼禁忌
    「佛龕」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呢,擺放時有沒有什麼禁忌我們應該知道這個字讀作「kan」是指供奉佛像的一個小閣子,就像是我們住的房子一樣,因為佛像在寺廟的時候是供奉在大殿裡的,而我們請回家以後,沒有實力給世尊佛陀建造一個大殿
  • 「卍」字在佛教中怎麼讀?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
    當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道教等。這些宗教在我們國家當中,信徒最多的要數佛教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歷史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所創。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等等我們常在電視劇當中看到的這些角色,都是佛教當中的人物。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按照淨空法師的說法,佛教不應該算是宗教,更應該屬於哲學範疇,佛法應該是人類精神、靈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哲學。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梵語妙智慧的音譯,意思是「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是絕對的大智慧。他能把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以為的宇宙空間一切規律、法則都掌握起來,是佛菩薩神通中「宿命通 、漏盡通」最好的映射。
  • 科普:佛教中「唵嘛呢叭咪吽」應該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六字真言:藏傳佛教名詞。從字面上解釋,六字真言是「如意寶啊,蓮花呦!」這一感嘆語句。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寶部心、蓮花部心及金剛部心等內容。具體解釋是:「唵」,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白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
  • 佛教:什麼是發心?如何發心?
    了解佛教的人,會經常聽到這個詞——發心,什麼意思?從字面上看,發出自己的心,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當有人需要你幫助時,你能生出幫助他的念頭,這就是「發心」。那麼,佛教裡的「發心」指的是什麼呢?佛教裡的發心有多種,有發修行之心、解脫之心、度眾生之心、慈悲之心、喜舍之心、菩提心等等,其中最廣大的便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己要成佛的心,成佛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極其廣大的願望,是世間最大的善業和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有此發願,有這個心,終有一天可以得以實現,生生世世引導眾生精進修行。
  • 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漢語詞彙的含義非常豐富,一個字都可能有很多含義,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外國人學起來會很頭疼。比如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對於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講,就很可能誤解。「兩足尊」,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稱號之一,並不是說兩隻腳很尊貴,不是這個意思,大家千萬不要錯解了。佛的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中的「明行足」也稱「兩足尊」,明足代表智慧圓滿,行足代表福德圓滿,「兩足尊」的意思就是福慧兩足,什麼都圓滿了。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字般若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看許多經典中看到的文字經典不一定能領會。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
  •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無」即沒有的意思,佛教提出無常無我的觀念是告訴世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大海會變成河流,山川會變成海洋,一切的事物沒有任何一種是永恆不變的,正是因為他會變化,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的生命會經歷死亡,家人也會離我們而去,你越是想要抓住什麼,而這個東西就會傷害你越深,「無我」也是這麼一個過程,不僅一種事物的形體不會永存,就連精神也會隨之消失,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常存的生命精神的主體。佛教的「無常」「無我」的觀點的提出都是來自於緣起論和五蘊論為思想基礎的。
  • 佛教中所說的「積陰德」,是什麼意思?
    《了凡四訓》中有一句經典的話: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什麼是陽善?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即為陰德。陽善可以享受世人的讚嘆,但是如果名不副實,那就不是福而是禍了。積陰德的人自有天道正義護佑。陰德的福報要遠超陽善,是陽善還是陰德,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這六個字是佛教專用語,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誠心恭敬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可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對於學佛修行之人,對這六個字的含義應該都比較清楚,但對於許多未皈依佛門的普通大眾,對這六個字的認識乃至讀音都是比較含糊的。如果不知其然而只是一味誦讀,功德也就散了。「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 佛教:《心經》裡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底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金剛經》,在《心經》裡也有對它的詮釋,其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由佛學高僧大德翻譯而來。其含義是徹悟一切宇宙奧妙圓融圓通無滯無礙之覺,即具有無比完全的智慧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其實相當於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學位。在佛教裡,若修行人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思想、見解,「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證得正覺,即得「阿羅漢」果位,這是小乘佛教裡的最高果位,相當於我國高等教育裡的「學士」學位。再升一級則為菩薩,是我們大乘佛教裡修行的果位,我們稱之為「正等正覺」。
  • 【佛教常識】沙門是什麼意思?
    沙門是什麼意思?沙門(Śrmaṇa),翻譯為勤息,勤是勤修智慧,息是息滅煩惱,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原為出家修行者的總稱,包括外道修行者,又作娑門、桑門、喪門、沙門那。在佛教中出家的,常以「釋子」作為區別,稱為「沙門釋子」,使人一聽,便可知道這是佛教的出家人。  注維摩經曰:「肇曰:沙門,出家之都名也。
  • 什麼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麼?佛的定義呢?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 學佛修行都發什麼心,發心有哪幾種呢?我們要如何發心?
    佛學知識|學佛修行要懂得發心,做到自由福報,你知道佛教發心有幾種嗎?佛教文化中,佛陀教導我們,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下,眾生要發心,發菩提心。生活中我們都有順境與逆境之時,從佛學的角度和我們生活中來看,發心就如我們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然後去用一切正念的思想去完成,去實現。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佛教中講的慧根,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人的智慧,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楞嚴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裡的慧,就是指人的大智慧。這裡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擁有智慧,就要先做到戒。如果戒都做不到,就無法生發出智慧來。很多人以為,佛陀說的戒,指的就是佛教中的戒律。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