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38
上次講了三顆心,要發願往生,一定要具足這三顆心的成份,而且一定要足。一個是至誠心、一個是深心、一個是回向發願心,把它攪在一起就跟剁餡包餃子一樣,實際上就是願往生心,如果你離開這個心,往生大業絕對成就不了,沒有橋梁,搭建不起來。
下面貫讀經文: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再說一下什麼叫做圓發三心?有時候聽到要開圓解、要圓滿、要圓發三心,圓發三心就是你在任何地、任何時候,你的這三種心是同時具足,同時發揮的,就叫圓發三心。
也就是說,這三顆至誠、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始終都在,伴隨著你的心路,這就叫圓發三心。那麼如果圓發三心能夠往生,這就是上品上生的往生條件。
發了上品的三種心的話,可是必然一定會有行,常說讓大家發心,那麼心發出來要幹什麼?首先就是又要三種行跟它匹配,這三種行,一個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再一個修行六念。
其實跟淨業三福是有點呼應的,第一個慈心不殺,具諸眾戒。講到中品的時候,也會提出來這個戒的重要性,任何修行法門一定是要以戒為繞不過去的基礎。而且修行淨土是大乘法門,小乘法一般都稱之為解脫法,小乘法,解脫法義,根本以什麼為標準?最重要的要舍淫慾心。
到欲界來的生死根本就是淫慾心,情見,你的感情、感覺捨不得,感覺可憐,感覺非常疼愛,就是這些牽引著我們到欲界來的,生死的根本就是淫慾心,這是從解脫法來講。
為什麼這裡的戒,具諸眾戒,首先提出了一個慈心不殺,慈心不殺是以大乘佛法的菩薩戒為出發。菩薩心裡邊最怕的是什麼呢?有殺心,不慈悲。有殺心就跟大慈大悲相違背,所以這裡首先提出來就是什麼呢?
慈心不殺為首推,值得注意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叫做具諸戒行,所以這裡不但有小乘戒法、解脫戒法,還有大乘戒法、利益眾生戒法、四弘誓願戒法都在這裡邊了。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可能我們沒有聽過什麼叫作方等?方等在佛法裡面就是對於大乘法的形容,方就是周遍。
哪裡都離不開這個核心的義理,他是統一的,等就是本具的,我們的佛性,常說的緣起性空等等,這些大乘經典就是講到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本自具足的,佛性是遍一切處的。
所以由這個內涵,把它有時候稱之為方等部類。所以這裡講到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讀誦就是對著文這樣叫讀,離開經典,還能背下來就叫誦。
所以有時候覺得讀誦經典,就是照著經文讀一樣。那麼最高的境界就是讀的時候,不要管它的意思,只管這樣一個字一個字誦去,這樣就是屬於修行法門。可以修的就是消業長智慧,而且這個福慧增長的特別快,這就屬於讀誦的狀態。
第三個叫做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修行六念,這是在常法裡邊,次第裡邊有這麼一個法門叫六念法門。就一個行者來講,我們所有的身心,特別是身體力行以念頭為根本,這個念頭每天要搶灘佔據在清淨的法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