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說的「積陰德」,是什麼意思?

2020-12-15 明月天心

《了凡四訓》中有一句經典的話: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什麼是陽善?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即為陰德。陽善可以享受世人的讚嘆,但是如果名不副實,那就不是福而是禍了。積陰德的人自有天道正義護佑。陰德的福報要遠超陽善,是陽善還是陰德,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

這個世界上不缺善良的人,我們在網絡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故意打著慈善的旗號行著所謂的善事,但有許多經不起推敲。真正行善而無功利之心的人屈指可數,有多少人表面行善,其實更深的層面是為了牟取自身的名氣或利益。這種行善雖然也間接利益到他人,也有福德,但是因為發心不純,貪求利益而損失功德。

給大家舉個佛門中經典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南北朝梁武帝信仰佛教,他建寺安僧、助印經書、弘揚佛法,在世人看來可以說是做了無盡的功德。禪宗菩提達摩祖師從南印度東渡我國傳法,被梁武帝請到宮中開示佛法。梁武帝自覺自己這幾年為佛教做了不少貢獻,認為自己應該會積攢不少功德,於是興致勃勃地問及達摩祖師自己所作之事是否有功德?

本以為會受到達摩祖師的稱讚,誰知達摩祖師思慮一番卻說,梁武帝所作諸多善事,利益他人有福德,而無功德。為何沒有功德?梁武帝自感失望。因為他所作的一切帶有功利之心,是為了求取功德,而不是完全的發善心,目的不純粹,故而沒有功德。越貪求功德越是沒有功德,一切功德皆在心地。

我們可以為子孫積攢萬貫家財,但是須知錢財是流水,窮轉富、富轉窮,哪有百世富家翁?與其留萬貫家產,不如給子孫積陰德,給子孫留下改善命運之良方。如何積陰德呢?

首先,我們要在心念上改變,凡事要懂得換位思考,多為別人著想,少計各人得失。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總想著自我的狹窄小願,而是要發利益眾生之大願、行大善。真心為他人好,真心隨喜讚嘆別人的福報,而不是嘴上抹蜜,暗地裡生嫉妒嗔恨之心。要真心祝願一切眾生遠離病苦災厄,早日成就無上菩提。這是正確的發心。

那麼在行動上該怎麼做?以自身之力,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可以是物質上的饋贈,也可以是弘揚佛法,或者是幫助他人解脫心靈的困惑,遠離恐懼,以正能量真正利益他人。甚至對他人一個善意的微笑,給人帶去歡喜和溫暖,這也是一種無量布施。

還要做到持戒不殺生,不傷害有情眾生,不造惡業、不結惡緣,多放生護生,這既是對自我的善待,更是對眾生的慈悲。做善事就是要在無形中利益眾生,隨緣救助,廣結善緣,行善而不宣揚,做好事而不留名,只為了心中的正義和良知,這樣的人功德無量!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守好自己的口業,不要說些髒話惡語,令人心生厭惡。也不要在背後說人是非,愛說是非者,即為是非人,「近墨者黑」,不要和愚痴的人深交。《吉祥經》云: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說善語、吉祥語,也是一種無量布施。

行善要出於至誠,不是為了成為大家心中的善人而行善,更不期望獲得他人的讚譽或者回報,這才是真的積陰德,也才會有真正的大福報。

要相信,你所失去的,終究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凡我們對他人做的,其實就是對自己所做的。因為世間有一個最公平的法則,那便是因果。你只管善良,福報已然在路上。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是陰德?如何積陰德?
    佛教一直倡導大眾要積德行善,因為諸法皆空、因果不空,種善因,才能得善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我們若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使自己的命運走向更好,就要多積德、廣結善緣。佛門有語: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 佛教:佛說,陰德對一個人很重要,這樣積陰德,才會有大福報!
    佛教:佛說,陰德對一個人很重要,這樣積陰德,才會有大福報!什麼是陰德?陰德就是一個人暗中做好事,不告訴別人。而陽德卻恰恰相反,做了一點點好事,就喜歡到底虛揚,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得知道。佛教認為,陰德是使命運向好裡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我們的古人就非常重視陰德,並認為應該要多積陰德,才能有福報。如果你有錢了,與其浪費奢侈,還不如偷偷資助幾個貧困兒童;遇到了需要攙扶過馬路的老奶奶,善意的一個舉動,就是在積陰德;在公交車上,給有需要的人讓座,這也是在積陰德。遇到了迷路的孩子,如果可以,送到派出所,或者是給他的父母打電話,這就是在積陰德。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
  • 【佛教常識】趙樸初: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 佛教中常說的「福田」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經常會聽到種植福田、培福、修福這一類的詞,那麼這個福田到底是什麼意思?怎樣才是種植福田呢?福田是佛教用語。這個「田」是表示能夠生長東西、能夠收穫東西的地方,像我們吃的糧食、瓜果蔬菜等等,都是從田地裡生長出來的。
  • 佛教中常說的看破紅塵是什麼意思?
    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必須看破紅塵才能學佛嗎?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盧照鄰詩《長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也說「有城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積陰德的好處,十件最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
    佛教積陰德的好處,十件最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做好事就是行善,行善就有德,多做好事,就叫積德,積德越厚,人越有福,所謂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積德很有講究。有陰德和陽德之分,俗話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
  •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無」即沒有的意思,佛教提出無常無我的觀念是告訴世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大海會變成河流,山川會變成海洋,一切的事物沒有任何一種是永恆不變的,正是因為他會變化,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的生命會經歷死亡,家人也會離我們而去,你越是想要抓住什麼,而這個東西就會傷害你越深,「無我」也是這麼一個過程,不僅一種事物的形體不會永存,就連精神也會隨之消失,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常存的生命精神的主體。佛教的「無常」「無我」的觀點的提出都是來自於緣起論和五蘊論為思想基礎的。
  • 佛學 | 佛教中常說的看破紅塵是什麼意思?
    盧照鄰詩《長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也說「有城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
  • 佛教中所說的「橫死」是什麼意思?
    一、分段生死與微細生死在佛教看來,生死如幻,死亡是一種幻象。所謂幻象當然不是某種病理性的幻覺,因為活著也是一種幻象,幻象無非意味著不實在,緣起緣滅,如空中花,生無來處,滅無去處,誑惑人眼。幻境由眾生妄心顛倒所起,不實在,即是空或無我。
  • 佛教:現代人經常放生積陰德,怎樣放生才是真正的放生你知道麼
    不管學佛的人或者是不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放生對我們本身的好處,放生不僅僅積陰德,更能減少我們造的罪業,而且放生的時候看到魚兒遊走,鳥兒飛翔,我們的心情也會跟著一起愉快,遊蕩不止。當然放生不只這些,更有因果關係跟隨,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便是說的這個道理,這的確是真的!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多「積陰德」,功德無量
    01 什麼是「積陰德」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命好一些,多一些福報,佛家對人的教導就是要求我們要行善積德,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古往今來,諸事皆報應不爽,因果不饒人,沒有人能夠逃脫「因果」二字。
  •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照見五蘊皆空」。當觀自在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用般若智光照見五蘊悉皆空幻,無有實際。「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佛法中的「色法」,指物質現象。「蘊」是聚集之義,因緣和合是就會聚集起某種暫時的現象。五蘊中的「色蘊」特指與「心」相對的「色身」的聚集。「色」,是一種總合的說法,如果分開來說,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我們身體比較堅固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等,屬於「地大」。
  • 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字般若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看許多經典中看到的文字經典不一定能領會。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
  • 佛教所說的「三乘」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1、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稱聲聞。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此四諦為乘。2、緣覺乘,又作闢支佛乘、獨覺乘。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稱緣覺。始觀無明乃至老死,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由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乃以此十二因緣為乘。3、菩薩乘,又作大乘、佛乘、如來乘。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施主,梵語檀越,也音譯為陀那缽底、陀婆。意為行布施的主人,一般指出資供養僧眾或者舉辦法會的在家信眾。廣義來說,樂於布施者都可以稱施主。《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願說: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佛學大辭典》:施主,(術語)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資財而開法會或供養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謂之施主。梵語檀越,陀那缽底Dā-napati,思益經一曰:「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化眾生。」寄歸傳一曰:「梵雲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
  • 佛教常說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不知道
    佛教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在很多個朝代都推崇佛學。一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信奉佛教。而佛教之人經常說的一句口號「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作為佛教的口頭禪「南無阿彌陀佛」,更是時常在信佛,禮佛的人口中聽到,那這句話到底蘊含了什麼道理呢?「南無」二字是表示恭敬,禮拜的意思,也是阪依的意思。阿彌陀佛是一個「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名字。「阿彌陀佛」翻譯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就是無量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