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首屈一指的就是北京故宮,也就是我們口中俗稱的「紫禁城」,坐落在北京中軸線上的這個龐然大物可是最就有中國特色的一座建築物,它也成為了我國對外宣傳的一個標誌性建築,那除了大名頂頂的北京故宮,中國大地上的其他故宮你有知道那個呢?
【北京故宮】
故宮作為古典皇家建築的典範,他是整個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之總和,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北京故宮不僅僅是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我們現在去到北京買票所參觀遊覽的「紫禁城」在嚴格意義上全稱應該是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它是在明清兩代皇家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之上所建立的,作為中華民族宮殿建設的精華所在,它堪稱世界奇蹟,現在完整的故宮博物院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相當於十個國際標準足球場大小,建築面積更是高達15萬平方米,現有藏品1862690件,藏品的的文化歷史貫穿古今。
北京故宮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群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木結構的宮廷建築群,全城有內外廷兩個部分,外廷主要是天子上朝以及接待外賓、文武百官處理政務的地方;內廷則是皇家女眷、後宮嬪妃以及皇帝日常的休息住處。
【瀋陽故宮】
聽說過北京的故宮,那你知道在東三省的遼寧瀋陽也有一座「瀋陽故宮」。「瀋陽故宮」又被稱作盛京皇宮。他它是清兵入關以前在關外的宮殿,當時清兵入關以前就把都朝定在瀋陽,後清兵入關將都城遷至北京,所以「瀋陽故宮」有的歷史學家也將之稱作為「陪都宮殿」或者是「留都宮殿」。
相較於北京故宮歷經明清兩代的悠遠歷史,瀋陽故宮的建成到使用的時間並不是十分長久,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歷經十一年終於在皇太極1636年建成。當時努爾哈赤揮斥方遒一路高進為穩定打下的城池的穩定決定定都瀋陽,起到承北接南的作用,其實「瀋陽故宮」就是清王朝早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
在公元1644年,清軍打敗明朝從瀋陽遷都進入中原地區屋,「瀋陽故宮」作為曾經的都城被定位成為了「陪都宮殿」,清軍入關以來一方面積極漢化一方面又時刻強調自己的國家是馬背上的國家,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曾經的都城,「瀋陽故宮」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在清廷歷史中獲得了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也正是因此「瀋陽故宮」在清朝的歷史上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
「瀋陽故宮」後期經康熙、乾隆兩朝的不斷改建和增建以及建國後期的補充完善,最終形成了現在我們去參觀所形式的形成了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地基雛形。「瀋陽故宮」現有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無論是從佔地面積還是建築群數量上和北京故宮相比都是不可比擬的。相較於北京故宮中濃厚的漢元素風,這做滿清王朝的的第一座帝王宮殿建築群,則更多的是體現的是滿清入關以前的文化特色,極具馬背文化和東北的地方特色。
【臺北故宮】
始建於1965年11月12日的臺北故宮,全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我國三大故宮中修建時間最短、文化歷史最短、建築面積最小的一座「故宮」,這座博物院又被稱作是「中山博物院」,位於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博物院中的絕大多是展覽品都來自於中國大陸地區。
1931年日軍佔領我國東北地區,開展了喪心病狂的三光政策,為保護我們悠久的歷史文物的完不被破壞,全國愛國人士聯合起來在1933年開展了歷史上注著名的「故宮文物大遷移」,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頤和園」「圓明園」......等許多園林中的瑰寶共計60餘萬件歷史十幾年,行程達數萬公裡遠赴重洋到達臺灣。
臺北故宮總計建築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博物館主要是以館品展藏為主,設置了兩個展區共展無物品總計六十五萬餘件。最為中國三大故宮之一,「臺北故宮」在弘揚中華文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中華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