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青年的迷惘與成長

2020-12-11 規矩得以成方圓

一,渡邊君與世界的出離與共鳴

這是一個圍繞愛情展開的青年成長故事。主人公渡邊在年少時喜歡朋友木月的青梅竹馬直子,並在木月自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從精神上一直陪伴著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在這期間,渡邊也遇見了活潑動人,充滿愛意的綠子,但是他的內心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對綠子敞開過。

「唯有死者永遠17」,對於好朋友木月的離去,渡邊其實心裡形成一個閉環,那片隱秘而奇妙的境地是只屬於他、木月和直子三人的,也隱喻著在長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渡邊對待這個世界一直是處於一種游離的狀態。

這種游離不是對死者的哀嘆,更像是一種適應性牴觸,他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隔離開來,無論生活在怎樣的現實中,由於這份對自我的固執,顯得與周遭有些格格不入。

而在和綠子相遇後,渡邊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和現實世界連結的通道。

誰能不喜歡這樣一個女孩呢,她美麗可愛,活潑浪漫,天真卻又懂得如何去愛。她是理想的,卻也是這個現實世界中充滿靈魂和熱情的女孩。

渡邊喜歡綠子,像喜歡春天的小熊一樣喜歡她,這和人類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是相同的。

《挪威的森林》以愛的形式呈現,但渡邊無論是和直子還是綠子,都不能算作常規意義上的愛情。但是這些大大小小,不同意義的聯繫拼接,卻成為了渡邊、成為了像渡邊一樣的你我,與世界溝通交流並不斷成長的催化劑,不為追求一個結果,它是永恆的過程。

二,渡邊與直子:內心世界的漩渦

看到這個不斷走向深淵的女孩,村上在書中的闡釋尤為精妙。木月與直子就仿佛生活在孤島上的男孩和女孩,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生存,讓人不得不想起亞當與夏娃,二人同樣偷食禁果,卻再也無法融入常人的生活。

他們是的關係是動人的,是一體的,甚至是在一個隔絕的世界裡不分你我的。就像失去了雙手的畫家和無法聽到聲音的鋼琴家一樣,木月死後,直子作為不完整的一部分,在這片生活的森林裡不斷迷失,走向滅亡。

渡邊深深地愛著直子,像愛自己內心的隱晦和黑暗一樣。他願意陪伴她、等待她,願意整個精神都填滿她,她是隔絕在一片孤島上的會發光的蝴蝶,可以在月光下呈現最精緻的面貌。

他愛她,即使在愛著一片荒蕪的精神孤島。這封閉的世界裡,是完完全全屬於渡邊自我的。換句話說,直子於渡邊,是存在於停留在內心世界,無法與現實完全融合的一部分自我。

然而就像所有的極端都不會完美一般,直子會從精神到現實的過渡中失敗,渡邊會從精神世界中脫離,去往現實生活中。

當渡邊在飛機上想起那片原野上的直子,想起那口井,想起直子說「記住我」,記憶卻越來越模糊的時候,與世界的融合便開始了。

三,渡邊與綠子:熱烈而溫暖的情感

太多人想要知曉愛是怎樣開始的,綠子應該是最知道答案的人。在綠子的世界裡,愛是從一些最無聊的小事生根發芽,綠子心中的真愛是從可以讓她任性開始的。

渡邊作為一個充滿善意的青年,能夠遵守與綠子小小的約定,能夠在綠子爸爸生病時照顧讓綠子休息,能夠適時誇獎她可愛的一切,或許綠子就在這些無聊的小事裡讓愛生根發芽了吧。

這樣一個鮮活生動的女孩,像是路邊角落野蠻生長的薔薇,需要的溫暖很少,卻能給予很多的愛和溫暖,她是一個活在愛裡的人。

也正是因為有綠子這樣的存在,渡邊也能說出那些浪漫到醉人的情話。「喜歡我到什麼程度?」綠子問。「喜歡到整個世界森林裡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這些情話仔細看沒有邏輯,也沒有技巧,但是卻能夠從這些點點滴滴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種天真鮮活的可愛。

就如同綠子的愛一樣,炙熱,笨拙,充滿想像力。渡邊在這樣的愛裡獲得了快樂,獲得了和現實世界連結的鑰匙,他感受到了那些美好,但他卻無法將綠子作為內心深處在乎的對象,因為他對綠子的愛是廣義的,是具有普世性的,和愛生活中一切美好動人的事物是一樣的。

四,渡邊與永澤:中庸和無欲的掙扎

永澤更像是渡邊的一個極致的縮影,他對身邊的一切都保持冷眼,甚至連自己也絕不同情。

他會在生活中,事業上做到十分優秀,和這個世界完全融合,究其一生都在隱匿自身的欲望。他的行動看似追逐金錢、權利、美色,實際上卻是克制自己內心的情感,入世而後出世,追求無欲無求的狀態。

渡邊是一個普通而善良的人,做不到永澤對待所有感情的極端處理、冷漠和對自己的絕不同情。於是渡邊在生活中既無法做到完全隔絕世界,又無法做到完全融合,在這個掙扎中形成矛盾的內心世界。

五,渡邊是每一個你我

渡邊和每個正在成長的青年男女一樣,他有一顆善良而溫柔的心,能夠對溫暖的事物共情,但一定程度上又有些懦弱。

所以在周遭的事物產生聯繫後,渡邊對於世界,保持著一份自我,又努力與世界保持一個穩定的通道連接。於是渡邊不至於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溺,最後如直子般走向深淵,也不會在世界的洪流中失去自我,隨波逐流。

這看似一個青年迷失愛情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人與其他人聯繫而形成的成長矛盾。

從渡邊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個體,每個人都如同一座孤島,我們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訴求,但是不可避免地要去理解他人,適應社會,去成長和感受。向外的探索和向內的反思缺一不可,青年只有在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夠獲得長久的自洽。

「遺失的人遺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兜兜轉轉,過盡千帆,始終要在保持自我和適應社會中尋找平衡點,去感受那些快樂和美好。

相關焦點

  • 走進青春迷惘的森林
    近日,隨手翻開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我竟被作者詩意般洗鍊優美的語音,書中哀婉悽迷的愛情,和在那座充滿了沼澤泥濘的幽暗青春森林裡的寂寞與感傷、孤獨與放蕩、救贖與迷惘深深吸引。正如越川芳明所說:「小說此故事向彼故事的推進與跨越竟如抹了油的鋼軌一樣光滑流暢。
  • 侃侃《挪威的森林》
    先說說《挪威的森林》書名所以由來的那首Beatles的《Norwegian Wood》。歌詞如下: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 《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在日文裡,「挪威的森林」的意思是「無路的森林」。小說開頭,就是渡邊的回憶,他想到了那片霏霏細雨的草地,想到了直子。當時直子問他:「我心裡要比你想的混亂得多。《挪威的森林》,創作於1987年,那時村上春樹先生38歲。回到他所成長青春時光,當時是日本的60-70年代,經濟迅速騰飛,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但是,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像是兩匹並駕齊驅的馬共同拉一輛車,需要同時發力,而日本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並未實現和精神文明的同步。
  • 《挪威的森林》:分析三個女人的命運並看到真相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森林,也許我們從未去過那裡,但他一直在那裡,一直在那裡。迷路的人迷路了,遇見的人會再相逢。即使你是最心愛的人,你心中也會有一片你無法企及的森林。這是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告訴我們的:青春和成長總是困惑和悲傷。我們一路尋找那和自己最合適的人,最後發現所有的相遇與相遇,愛與離開,都是為了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森林。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然而,《挪威的森林》加了書名號之後,就肯定不是這個意思了。我們可以時間順序捋一下這個《挪威的森林》——1965年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發行了一首歌曲,《Norwegian Wood》,這是最早的出現了。
  • 《挪威的森林》那是一場關於青春的葬禮,更是成長的階梯
    #2020年第22本書(4月份第4本)《挪威的森林》# ,閱讀時間2020年4月22-29日。作者:村上春樹,日本著名作家,生於京都,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三十歲登上文壇,曾獲谷崎潤一郎等文學獎項,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具影響,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森林」
    文/鄧娟中國人認識挪威,是從「挪威的森林」開始的:對搖滾青年來說,是披頭四樂隊的Norwegian Wood;對文學青年來說,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對更多普通青年來說,則是1990年代末伍佰那首如潮水般泛濫於二三線城市的流行歌曲。說起來,三個「挪威的森林」其實和挪威都沒有太大關係。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千萬裡之外的北境之國挪威人一定想不到相比他們的維京鄰居,挪威在東亞文化圈有著非凡的知名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一本書,或者說一支歌曲,或者說一個意向——挪威的森林。而大部分中國人也是通過」挪威的森林「認識了北極圈內的這個遙遠的國度。
  • 如何評價《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挪威的森林》就是個例外,它不同於瓊瑤的小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這本小說不僅暢銷,而且還獲得過很多文學大獎,對日本和中國的青年讀者,尤其是大學生,具有鮮以匹敵的巨大影響。 這種影響也不同於瓊瑤的小說,不是讓少男少女流一灘眼淚,過兩年就會把主人公的姓名和他們千篇一律的交往弄混或忘記。 然而,這影響是好是壞,則見仁見智。
  • 樹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是誰帶走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緬懷青春,傷感之餘,又從書架頂層翻出已經蒙塵了的,因年代久遠有些散架、看起來很陳舊的樹上春樹的長篇《挪威的森林》,生與死的痛苦、愛與成長的孤獨,都在一個午夜慢慢釋放……0137歲的渡邊君在飛機著陸時,聽到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的音樂,從而勾起了十八年前的一段回憶。
  • 《挪威的森林》表達的愛情,用兩個詞概括就已足夠
    小說《挪威的森林》的名字來源於20世紀60年代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樂隊的同名音樂,歌詞展示了年輕的「我」在挪威木屋裡與一個女孩相遇的場景。這是一個安靜、悲傷和令人陶醉的曲調。30年來,以《挪威的森林》為代表的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都市青年的審美風尚、生活方式和精神品位。伍佰的經典歌曲《挪威的森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挪威的森林》與我
    拿了《恆河的女兒》和《挪威的森林》,兩本書都只是翻了一會,並沒有認真讀完。《恆河的女兒》是貝碧·哈爾德的處女作,也是她的自傳文,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吸引我的最初只是書的封面,印度女子身披面紗總歸給人一個神秘和嚮往。書描述的是她成長的整個過程,悲慘的暴力下的最底層的印度女性如何不放棄自己。
  • 看完《挪威的森林》,感覺自己看了一本小黃書
    《挪威的森林》不長,這也是我之前決定把它看了的原因之一。篇幅大小感覺跟之前看的《千隻鶴》差不多,我看的日本作品很少,但是感覺他們那邊的人寫小說都有一種夢幻感,讀起來就能感到很虛幻,從一開始主人公出現好像就是迷迷糊糊的,周遭的一切都很不現實,當然這和他們抒情的筆法是相關聯的。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表面是愛情小說,其實是自我成長的蛻變
    年少時,我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一書,只當它是一部愛情長篇小說。十八年過去了,心血來潮,我找出《挪威的森林》再讀,不禁為自己年少無知而羞愧。《挪威的森林》整本書籠罩著死亡的陰影,扉頁上寫著一行字: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
  • 從甲殼蟲到村上春樹,再到伍佰,你所不知道的挪威的森林
    每一個喜歡音樂的70後80後,對伍佰的《挪威的森林》耳熟能詳。這首歌收錄在伍佰1996年發行的專輯《愛情的盡頭》中。這首歌曲是伍佰的代表作之一 。每一個看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人,都能記得作品的第一章,主人公在飛機上聽到The Beatles(甲殼蟲樂隊)的《Norwegian wood》。喜歡搖滾的人,基本都聽過《Norwegian wood》這首充滿故事性的歌曲。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 挪威的森林 』
    本文來源:VisitNorway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大多數的我們對挪威第一印象是從三個「挪威的森林」開始的:搖滾青年CD音樂架上,是甲殼蟲樂隊的《Norwegian Wood》;小說迷眼裡,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更多普通青年記憶裡,是伍佰那首流行於
  • 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爆紅至今,讀者的評論,揭露真正原因
    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在1987年發表時成為暢銷書,掀起「村上春樹旋風」。在2009年的時候,據「中央社」報導,《挪威森林》在中國的發行數量累積總冊數達1000萬3400冊。在2018年上海譯文新版《挪威的森林》,再次掀起銷售熱潮,各大書店,線上均有售賣。
  • 《挪威森林》中的愛情
    《挪威森林》日本作者村上春樹的作品,書中描寫渡邊君19歲到21歲的感情經歷。書中內容這裡不詳細講自已可以百度查。這裡要說的是作者繼承了日本作家細膩 平實的寫作風格,讀完此書讓人感覺真有一個叫渡邊君的青年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樣的生活過。
  •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一首憂傷惆悵而潮溼的青春散文詩
    《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電影海報撈起「挪威的森林」這個暗號瓶的,是個姑娘。她說我的瓶子勾起了她的心事。不過,《挪威的森林》本來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喜歡它的人,大概也都擁有悲傷的情緒。《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電影海報就在我扔有「挪威的森林」暗號標記的漂流瓶之前不久,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已經在日本上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