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所以美麗,是因為你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藏著一眼泉。
——《小王子》
1
∨
十歲的小海生活在貴州的山區裡,這個在興隆田小上三年級的孩子有一雙善良聰明的眼睛,喜歡笑,笑的時候會露出一顆黑黑的蛀門牙。
有一次,小海小聲跟我說:老師,我告訴你一個秘密。
我說:什麼秘密?
他說,我爸爸媽媽離婚了。。。
我問:什麼時候?
他說:在我很小的時候。。。
小海還是笑著,但是眼睛裡有一絲絲的飄忽。我問,你上次什麼時候見過爸爸媽媽?
他說:我只見過我媽一次,是我很小很小很小的時候。。。
我又問:那你見過爸爸嗎?
嗯,他這個冬天回來了。
小海的家離學校步行十多分鐘。按照政府的規定,學校每天八點才正式開始上課,但是小海每天差不多六點多就到學校了,又因為政府要求學校七點開校門,所以,小海就和很多早來的孩子一起在校門外玩,等到七點鐘校門打開,他們就會爭搶著往校園裡衝。
我曾經問過小海和其他孩子,你們為什麼不晚點來學校?小海笑著說:老師,我天一亮就起床,起來就往學校走。
你不多睡一會嗎?
睡不著了
你晚上幾點睡?
天黑就睡了啊
你起來不吃早飯嗎?
老師,我告訴你啊,小海露著黑色的門牙笑著看著我,做神秘狀:我、不、 餓。說完,他跑開了,又回過頭來說:我奶奶不給我做。。。說這話時,小海還是笑著的。
老師們每次家訪都會跟爺爺奶奶交代:你們要給孩子做早餐啊,學校的營養午餐要12點才開始,如果孩子上午太餓會上不好課的。。。爺爺奶奶都年事已高,自顧不暇,一般也不會早起給孫子做飯,很多孩子就是放養。我們知道差不多一半的孩子是不吃早餐上學的,所以,一般第四節課,學校都不會安排主課的,因為那時候孩子們腦子裡只充斥著各種關於吃的念頭。
昨天,政府又出臺一個政策,要求所有學校必須八點半再開始上課,說是為了保障學生的睡眠時間。我清楚,教育部的專家們在制定政策發布文件時,所指的「學生「概念應該是包含義務教育的所有學生,但似乎又不然,因為很顯然,教育部說的學生存在的問題,什麼缺覺啊,負擔重啊,好像和小海們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小海們所在的學校——鄉村小學還是要服從教育部的這些規定的。
讓我們來看看這段數字:2016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42億人,其中城區4756.6萬人、鎮區5927.01萬人、鄉村3558.77萬人,農村在校生佔全國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分學段看,普通小學有在校生9913.01萬人,其中城區3267.18萬人、鎮區3754.10萬人、鄉村2891.73萬人,農村小學在校生數佔全國總數的67.04%。但是數量的龐大並不足以讓政策決策者制定政策時把他們當作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群體來對待,教育政策依然是城市本位。
(小海的家鄉)
2
∨
興隆大舞臺是興隆小學的一個特色課。每雙周的周五,各班有一個在全校展示的機會,地點是立人堂,節目都是各班自己定,學校鼓勵和課程結合的創新表演,也鼓勵個人表演。上周小海班演出的節目是課本劇《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
李老師有創意,也很用心和孩子們一起編排了小短劇。大銀幕上有巨大的法國梧桐樹和筆直延伸的林蔭大道作為背景,小海和他的同學伴隨著音樂有序入場。有學生開始朗誦,有的同學按照對課文的理解開始比划動作,有的做感慨狀,有的做浪漫狀,一切似乎很符合對課文的理解。但是幾分鐘看下來,小海和同學的表情及表演沒有任何可以打動我、可以感動我的地方,為什麼呢?
立人堂窗外,雲霧繚繞,群山跌宕,山路崎嶇,此刻我的耳畔響起我們的校歌:山路彎,雲霧長,興隆學子立山崗。是的,這是問題:孩子們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沒有激情,沒有感受,所以也就沒有理解,沒有感動,因為那些梧桐,那些林蔭大道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了,除了認識幾個字,他們甚至不知道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是人教版三上的內容。中國大部分農村學校都使用人教版教材,如果各個學校都按照進度開展課程的話,此階段,全國——大江南北,從高原到平原,從山區到海濱——所有三年級的小朋友都應該在朗誦著
「一夜秋風,一夜秋雨。 我背著書包去上學時,天開始放晴了。啊!多麼明朗的天空。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
不錯,史鐵生是個好作家,這篇充滿都市氣息的散文描寫得也不錯,只是在山區的孩子不能體會和理解這些遠離他們經驗和生活的事物和感受:地毯是什麼?梧桐樹又是什麼?水泥路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一片片葉子掉下來會粘在水泥道上?為什麼樹葉會變成金黃色(千萬不要想當然哦,小海家鄉的樹葉是不會變成金黃色)?我很懷疑,非都市的孩子有多少能體會史鐵生小紅鞋踩地毯的感覺,如果說光腳踩在秋天的稻草上,我想山區的孩子會更有感受吧。但是,很不幸,儘管農村娃不理解,他們還是要學習這篇文章,因為這是他們的教材,而考試是按照教材進行的,而且,山區孩子還是和城市的孩子同考一張考卷。
(小海的課堂)
小海比大多數農村子弟要幸運,因為他在全國唯一一所鄉村實驗小學裡讀書,如果上午基礎課必須要學習統一教材的話,那麼他至少還有下午的「鄉土課」。這個課程的目的是帶領孩子從身邊事物出發、從孩子既有經驗和生活出發,進行跨學科的學習探究,孩子們在這個課程裡可以學習文學,歷史,科學,也可以學習音樂和美術。
這學期小海的鄉土課內容是《興隆24節氣的探究》。課程開始時,孩子或許並不知道節氣的準確定義,但是,他們可以觀察到露水的變化,可以感受到季節的變化,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的變化,所有這些都發生在小海的生活中,小海很容易理解,隨著課程的深入,小海會越來越理解節氣的概念。整個過程中,小海的學習將是自主、自覺和自發的,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引領者,一個引領他學習探索的人——老師,當然,還有網際網路。
美美老師是小海的鄉土教師,有一天美美跟我說:我今天很感動唉,在上鄉土課時班班通出了問題,我需要點時間調班班通,結果小海在下面很著急,說:老師,你快點教我們啊,快點,別浪費時間。。。那個時刻,美美老師說:她在小海的眼裡看到了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杜威說「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出發」,對於小海而言,這滿目的青山綠水,這夜晚燦爛的星空,這繚繞的雲霧,甚至餓著肚子上課的經驗都是他可以切實體驗的,都可以是教學甚至是教科書的內容。
是的,鄉村教育需要自己的教材——一種可以連結孩子生活與生命的教材,在興隆田字格小學,我們叫它《鄉土人本教材》。
(小海的鄉土人本教材)
3
∨
目前,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這真是一樁好事。據我所知,貴州的所有村小都有了美術室,音樂室,科學室和體育室等專科教室,上級也經常派人來檢查學校是不是都開展了這些教學科目。
但事實是,專科教室有了,但專科老師卻缺乏,想想音體美教師不僅在山區稀缺,就是在縣級城市也是稀缺資源啊。所謂資源優化、城鄉村教育整體化,就是把稀缺的專科教師集中到縣鎮學校,而村小的孩子是難以享有的。那些高檔的鋼琴器材,即使在我們田小也就是一個擺設。
小海距離高考應該還有大約十年的時間。十年後,中國的高考應該還是中國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但是高考可能會更側重非課堂非教材帶來的內容,考題可能會更靈活,更廣泛而多變。那麼,這些豐富的內容,又怎麼是幾個專科教室可以解決的呢?我甚至擔心:更靈活的應試招生制度會讓我們的鄉村孩子競爭更不公平,幾個空蕩蕩的專科教室改變不了鄉村孩子的命運。
我們必須給政府的教育均衡努力點讚。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當我們談義務教育均衡時,我們更多的是站在都市的角度去談。目前政府在義務教育均衡的努力是: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讓農村孩子擁有和城市孩子一樣的資源:都市學什麼教材農村學生學什麼教材,都市開什麼課程農村開什麼課程,都市怎麼考試農村怎麼考試,再說明簡單點就是一個遊戲一個規則,而在遊戲和規則制定時,完全沒有考慮城鄉的差異性和鄉村的獨特性。如果說,城鄉的差異性還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度的話,那麼鄉村的獨特性或是主體性幾乎是鮮有關注的。
小海們有自己的世界,小海的世界應該有他們的遊戲和規則。
小海曾經跟我說,奶奶不支持他上我們學校開設的農業科學課,因為這個課學著沒有用,將來不考試,再說奶奶也不希望他長大當農民。但是,上周,我們農場播種,農場裡的小海可開心了,他好像忘記了奶奶的話。他小心地拿起一粒粒種子,告訴老師白菜、蘿蔔和豌豆的種子有什麼區別,然後手腳麻利的挖坑撒種再掩埋,那個時候的小海除了笑得開心還有一份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這不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嗎?
那一刻我的腦子裡會閃出這樣的念頭:為什麼高考不能考農業科學課或者手工課?如果考這些科目,是不是農村孩子就有天然優勢?或者,這些科目可以成為農村孩子的自選科目?
農村的專科教室配備了音體美,農村的學校需要學英文,但是農村學校為什麼不能開農場?農村孩子為什麼不學習養殖,農耕,學習本地的人文歷史?為什麼這些課不能成為正規的課程甚至高考的項目?如果我們尊重群體的差異,我們為什麼要讓他們使用一套教材考同樣內容?為什麼要讓大象和猴子同場競技而不各玩各的?為什麼不讓猴子比賽爬樹,大象比賽拔河?有人以為,開設這些課會就意味著農民的孩子一定當農民,其實,開設這些課程是為了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選擇,擁有成就和自信,並塑造獨特。我們應該給小海創造他選擇當或不當農民的權利,這種選擇當然包括教會他若是當農民將會怎樣生存與生活。
(小海家鄉聖賢尹珍的務本堂)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追求一個遊戲一個規則一個天平,而是追求教育多元化的公平,這種多元化當然包括學科的多元化,選擇的多元化和考試的多元化。
鄉村教育不僅僅需要自己的教材,還需要自己的課堂或課程,更需要多元化的考試,以及多元的選擇機制。
4
∨
我可以一直把小海的故事寫下去,但是寫得越多,我就越會發現,小海的未來並不樂觀,這個國家給小海太多的不公平,也給小海太少的機會,小海的生存機會和教育機會都將比城市孩子少得可憐。這個教育體系有太多對小海不利的機制和政策:從教育的規劃到課程的設置,到教材的編寫,甚至教學時間的安排,幾乎都不是從小海的利益出發,也沒有為小海的未來考慮。
今天我們還在為鄉村教育振興而奮鬥。想想,中國人談鄉村教育振興快有百年了,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到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到城鎮化,談了一撥又一撥的政治運動,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遷,談到今天,越談城鄉教育的差距越大。
為什麼?
中國的農村教育政策尚沒有立法,一個個階段性政策沒有持續性,更沒有從鄉村教育的主體——學生出發。目前教育部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素質教育政策,減負政策都是以城市學生為中心提出的。農村學生何「負」之有?有課上,有學上,有人給你判作業,那就是幸福,沒見哪個鄉村的孩子回家會有超過一個小時作業的。城市孩子可以素質教育,因為他們有補習班夏令營託底。農村孩子回家做什麼?做家務,勞動,看電視,玩耍。。
鄉村教育需要差異化的鄉村教育政策,甚至是法律保護。美國在2001年推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日本在1954年就有《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這些法案是確保鄉村教育振興的大傘,保障國家的教育政策的持續性和連續性,保證教育政策不被一時利益所驅動。中國也需要《鄉村教育振興法》——一個以鄉村學生為主體的法,就教師、課程、教材進行全面立法,確保鄉村教育的振興,確保鄉村學生及教師的利益。
鄉村教育的振興不僅僅需要資金的投入,更需要的是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教育的本質是人,是對人的尊重,這需要法律的保障,制度的改變,思維的革新和善良的啟蒙與責任的擔當。
在帖子發的前一天,小海同意我帶他到縣醫院去看牙醫了。我希望小海以後開心地笑時,露出一口白色的牙。·
小海生活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很不同,我們所以來到小海的世界,是因為我們希望可以和小海一起尋找沙漠中的那眼泉。
(原創: 肖詩堅 )
-2018年9月24日 中秋於興隆
參考資料:
1. 《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教育部
2. 《教育部: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全面推動素質教育》2018年8月1日
3. 《 十九大報告 》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