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單抗藥大豐收 2018藥企尋差異化發展

2020-12-20 健康界

經過30多年的積累,單克隆抗體藥物從靶點開發到技術改進,從臨床研究到商業化策略,各個方面都日趨成熟,已經成為醫藥領域當之無愧的主流分支。

與過去幾年相比,2017年全球單克隆抗體藥物領域熱度依然不減:截至2017年12月31日,FDA和EMA共批准單克隆抗體藥物10個,全球主流市場獲批的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包含獲批之後因各種原因撤市的藥物,不包含Fc融合蛋白)累計已達73個;臨床階段、新的項目源源不斷往前推進,新的靶點和新的技術正在進行概念驗證,這些概念的逐步驗證將使得單克隆抗體藥物擁有更大的應用潛力。

可以說,我們正經歷單克隆抗體藥物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新舊年交替之際,筆者嘗試梳理單克隆抗體藥物在2017年裡的市場狀況和研發情況,並對已經開始的新的一年做一個展望。

二十餘年大數據:全球獲批數量累計73個

筆者對全球主流市場獲批單克隆抗體新藥進行了匯總(見圖1)。可以看到,獲批的單克隆抗體藥物數目總計已達73個。一年內獲批抗體數目從2014年開始有了一個較大的增加,後面3年穩中有升。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已經從早期的零敲碎打階段步入大規模的研發時期。2017年全年,全球主流市場獲批單克隆抗體新藥10個,為歷年最高。

對73個單克隆抗體藥進行分類,從適應症分布來看,以癌症(包括血液系統癌症和非血液系統癌症)和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疾病和外因導致的炎症)為主,針對這兩個疾病領域的抗體共有60個,佔總數的82.2%;感染、心血管疾病也有涉及,共有7個抗體;另有6個抗體用於治療骨科疾病、眼科疾病、罕見病等數量較少。

適應症以癌症和免疫疾病為主的原因,一是因為患者基數大、細分市場眾多,二是這兩類疾病相關機理的研究較為成熟,且藥物靶點適合開發單克隆抗體藥物。其他領域佔比相對較小。但筆者相信,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臨床試驗的突破等,單克隆抗體藥物對癌症和免疫疾病以外的其他領域的滲透會越來越多。

2017年獲批藥物:10個創歷年新高,且不乏亮點

2017年獲批的10個單克隆抗體藥物的基本信息如表1。

賽諾菲和再生元合作開發的Sarilumab(Kevzara)為靶向白介素6受體的單克隆抗體,2017年5月獲FDA批准,6月獲EMA批准,用於中度至重度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二線治療。2016年與阿達木單抗的頭對頭Ⅲ期臨床研究SARIL-RA-MONARCH的結果顯示,Sarilumab的治療效果優於阿達木單抗,這意味著阿達木單抗可能會遭遇強有力的競爭。

默克和輝瑞合作開發的Avelumab(Bavencio)和阿斯利康的Durvalumab(Imfinzi)均為靶向PD-L1的單克隆抗體,它們的獲批和上市使得上市的PD-1/PD-L1抗體增加至5個,腫瘤免疫市場的競爭進一步激烈。

輝瑞的Inotuzumabozogamicin(Besponsa)是抗體藥物偶聯物(ADC),通過抗體的靶向性使小分子毒物能夠精確殺傷高表達CD22的癌細胞。該藥於2017年6月獲歐盟批准上市,是第4個獲批的ADC,它的獲批使得人們對這一類藥物研發的信心得以提高。

羅氏的Emicizumab(Hemlibra)是2017年最後一個獲批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它靶向凝血因子Ⅸa和Ⅹ,促進Ⅸa和Ⅹ的結合,從而促進凝血過程。Emicizumab的上市,能夠幫助A型血友病患者減少用藥頻率,提高生活質量。同時,該藥物也是雙特異性抗體在非癌症領域的第一次獲批。

可見,這一年獲批的單克隆抗體藥物不僅數量提高,而且不乏亮點。

臨床後期項目:適應症「兩大類」格局有所變化

從筆者檢索到的信息來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有近60個抗體新藥處在臨床Ⅲ期研究階段。從適應症的分布來看,雖然癌症和免疫疾病兩大類仍然佔據多數,但是其他疾病領域的研發項目比例有所提高,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阿爾茲海默症和偏頭痛。

阿爾茲海默症的治療上已經多年沒有新藥上市,市場空間很大,如果有單克隆抗體藥物獲批,相關企業將會因填補市場空缺而獲得巨大收益。不過,從目前的臨床試驗結果來看,似乎只有Biogen公司的Aducanumab有獲批的希望。

偏頭痛同樣也是長期沒有理想的治療藥物,市場空間很大。但與阿爾茲海默症不同的是,偏頭痛相關研發管線進展順利:安進的Erenumab(靶向CGRPR)、禮來的Galcanezumab(靶向CGRP)和梯瓦的Fremanezumab(靶向CGRP)已經提交上市申請,Alder的Eptinezumab(靶向CGRP)的Ⅲ期臨床數據也是十分積極,公司也準備在2018年下半年遞交新藥申請。

其他疾病領域如眼科疾病、血液病等,製藥企業也有了更多的布局。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向這些領域的滲透,既是得益於基礎研究和靶點驗證的深入,也是歸因于越發複雜的商業競爭。

技術開發和應用:結構改造、篩選方法不斷突破

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的技術層面的發展和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抗體結構的改造,二是新的抗體篩選方法。

結構改造方面,筆者總結有3類: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和小型化抗體。

雙特異性抗體大家已經不陌生,全世界有很多企業和實驗室擁有形式各異的雙特異性抗體平臺,已經獲批的雙特異抗體藥物也已經有3個:Catumaxomab、Blinatumomab和Emicizumab。早期雙特異性抗體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癌症治療,希望通過多靶點、多通路的抑制來提高藥物殺傷癌細胞的效果;後來這一概念逐漸推廣到免疫疾病、抗感染等其他疾病領域。不過,雖然在設計上可以盡情想像,但雙特異性抗體的實際臨床效果有待更多的驗證,另外生產方面有很大的挑戰,需要長期的摸索和優化。

ADC的技術核心主要是抗體與小分子藥物之間的連接子的設計以及抗體上的連接位點的選擇。經過長期的開發,基本問題已經解決,ADC技術已經逐漸步入大規模應用階段。目前,臨床Ⅲ期的在研ADC藥物約有9個。

小型化抗體包括納米抗體、小型的類抗體支架蛋白等。對這一類藥物的開發,主要是為了改進標準結構的抗體的一些固有缺陷,包括篩選流程複雜、組織滲透性差、生產成本高等。目前,比利時的Ablynx公司在納米抗體的研發方面處於絕對領先地位,通過自主研發和合作開發,它已經有多個項目進入臨床階段;其他的類抗體支架蛋白,如Affibody、DARPins等,也在概念驗證的階段。

篩選方法開發方面,主要是人源化小鼠的逐漸普及和基於單個B細胞的抗體篩選方法的逐步成熟。這兩項技術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目前已有通過人源化小鼠技術獲得的單克隆抗體藥物上市,但單個B細胞抗體篩選方法還未有產出,但它是一個明顯的發展方向。

熱門研發靶點: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一枝獨秀

基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腫瘤免疫療法不再只停留在單藥靶向性治療的層面,而是已經成為一種治療思想,即恢復或增強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活力,利用免疫系統來殺傷癌細胞。

早期的開發主要是針對CTLA-4、PD-1、PD-L1等免疫檢查點的單藥治療,通過阻止癌細胞對機體自身T細胞的抑制,恢復T細胞的腫瘤殺傷作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現在,主流的研發思路是以這些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中心,探索與其他藥物聯合治療的方案。

多家企業正在基於PD-1/PD-L1抗體探索與上市的或在研的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可能性:默沙東為Keytruda設計了多種與小分子藥物聯合的治療方案,以百時美施貴寶的Opdivo為基礎的聯合用藥臨床試驗也多達數百個;禮來與信達、新基與百濟神州的涉及PD-1抗體的商業合作,也能看出大型製藥企業布局腫瘤免疫療法、以期在未來的市場分得一杯羹的決心。

除了基於PD-1/PD-L1的聯合用藥之外,更多的免疫檢查點正在成為抗體研發的熱門靶點。Tim-3、LAG-3等靶點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逐漸升溫,更多類型、更多層次的聯合用藥正在被開發;在基礎研究領域,免疫檢查點的調控機制正不斷被挖掘,腫瘤免疫的概念不斷被深化。腫瘤免疫正在向系統化、精細化的方向邁進。

而隨著2017年數個單藥和聯合用藥的臨床試驗遭遇失敗,醫藥行業對於腫瘤免疫的態度也逐漸回歸理性。腫瘤免疫這一治療思想很有前景,但人們需要很多時間去摸索和積累,才能真正理解。

中國迅速崛起:研發度逐漸處於國際前沿

2017年這一年裡,國內共有5個單克隆抗體藥物申報美國臨床試驗成功。至此,成功申報美國臨床試驗的國內單克隆抗體藥物達到9個。

另外,百濟神州、科倫藥業、譽衡藥業等企業先後將自身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項目授權給國外企業。這些信息體現出,國內企業在單克隆抗體研發領域不僅漸出佳績,而且研發實力得到了國際認可。

從各大企業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管線和申報情況來看,研發布局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經典藥物的生物類似藥研發,仿製對象集中於阿達木單抗(修美樂)、曲妥珠單抗(赫賽汀)、貝伐珠單抗(安維汀)、利妥昔單抗(美羅華)等重磅品種。生物類似藥研發的最終落地點,是降低成本,繼而降低藥物價格,使患者的藥物可及性得以提高。

另一個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開發。較為集中的仍然是PD-1/PD-L1的抗體研發,目前國內有超過10家企業擁有臨床階段的項目,還有多家企業的項目處在早期開發和臨床申報的階段。除了這兩個靶點之外,Tim-3、LAG-3等靶點的研發國內也迅速跟進,譽衡藥業與藥明生物的再度合作,顯示國內在腫瘤免疫領域的研發進度已逐漸處於國際前沿。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企業布局ADC(如恆瑞)、雙特異性抗體(如健能隆)等技術。可以看出,在做「me-too」的同時,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嘗試微小的創新。

展望2018:哪些新藥將獲批?有哪些新趨勢?

筆者認為,2018年全球單克隆抗體領域的發展將沿著我們在2017年甚至更早就已經覺察到的趨勢。適應症方面,癌症和免疫疾病之外的疾病領域會繼續被開拓,單克隆抗體藥物的應用前景進一步廣闊;技術方面,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和小型化抗體等主要的工程化改造技術將會被持續發展和應用,諸多新的分子設計將被嘗試在臨床試驗中進行檢驗。

臨床後期和處於上市申請階段的藥物中,筆者預計以下幾個單克隆抗體藥物會在2018年獲批:

臺灣中裕新藥的TMB-355,一款靶向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抗愛滋病抗體,目前已經在上市審評階段。一旦獲批,它將幫助患者克服傳統抗病毒藥物的耐藥性問題。

治療偏頭痛的3個藥物,即安進的Erenumab、禮來的Galcanezumab和梯瓦的Fremanezumab。相信在2018年,偏頭痛領域將會從「沒有有效治療方法」一步跨越到「巨頭競爭」的階段。

Ablynx的Caplacizumab,用於治療獲得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如果獲批,它將是第一個獲批的納米抗體藥物。

艾伯維的Rovalpituzumab tesirine,即靶向DLL4的ADC藥物,有望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一旦獲批,它將是全球第5個獲批的ADC藥物。諮詢機構EvaluatePhama預計該藥2022年銷售額將達到2.39億美元。

另外,禮來的Sirukumab、協和發酵麒麟的Burosumab等也有很大的獲批希望。

至於國內單克隆抗體藥物2018年的研發布局,在靶點方面,會繼續向腫瘤免疫領域的「me-too」和「me-better」集中,其他經典靶點也會持續受到關注;在技術方面,ADC藥物、雙特異性抗體不會迅速成為主流,但是數量上會有所增加。整體而言,國內的新藥研發會以「me-too」和「me-better」為主要目標,部分新興藥企會嘗試比較大的技術創新;在經歷早期的扎堆研發之後,相信更多企業會開始有意識地尋求差異化。

(原標題:「2017單抗藥大豐收!獲批新藥亮點、本土企業佳績、最新研發趨勢…全景解讀」)

相關焦點

  • 首個國產貝伐珠單抗類似藥來了!濟南首富父女瓜分羅氏30億元蛋糕
    來源:一波說12月9日下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齊魯製藥研製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安可達)上市註冊申請。該藥是目前國內獲批的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主要用於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
  • 抗病毒創新藥:中外藥企鏖戰新賽道
    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吳曉濱說,該公司現有1500多名研發人員,將紮實做好每一款藥,惠及全球更多患者。火熱的背後,源於中國藥企在創新藥領域的持續突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國內藥企通過專利破局,讓新藥走出研發和上市困境。近日,中國自主研發的乳腺癌新藥——伊尼妥單抗在全國五個省市同時開出當地首張處方。
  • 國產阿達木單抗新添兩項適應症 艾伯維「藥王」地位難保
    消息面上,信達生物宣布公司重組人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單克隆抗體藥物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獲批兩項新適應症。阿達木單抗的原研藥為艾伯維旗下的修美樂,有「藥王」之稱。2010年,原研阿達木單抗獲批在中國上市。專家表示,隨著獲批適應症的增加和後續企業的陸續進入,市場競爭將越演愈烈。數據顯示,國內在研阿達木單抗企業數量超過20家。市場競爭對原研藥企的衝擊已有顯現。
  • 中國生物創新藥發展(二)——機遇與挑戰
    一、中國生物創新藥發展的優勢1.生物藥me-too相對於化藥更具有可行性小分子原研藥物往往是經過了好幾輪的結構優化,結構上突破的空間往往不太大。同時在給藥方案上,康柏西普在阿柏西普基礎上進行了優化,達到了更少的給藥頻率而維持相似的臨床療效。
  • 浪潮之巔,中國創新藥迎來黃金時期
    分析發達地區代表性市場美國,生物類似藥、505b2申報藥物、CAR-T和基因療法成為創新藥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類似藥蓬勃發展。以阿達木單抗、培非格司亭、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英夫利昔單抗、貝伐珠單抗等18個品種的類似藥是熱門研發品種。我國共批准了9個單抗類生物類似藥。505(b)(2)是FDA創新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 進口藥紛紛「腰斬」價格謀進醫保,全面降價潮...
    繼此前大規模降價將四個癌症靶向藥(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厄洛替尼)送進國家醫保目錄,腫瘤藥巨頭羅氏近日也開始主動降價,為更多藥進醫保「表現誠意」。另一個放量的典型代表是諾和諾德的明星降糖藥利拉魯肽,在2017年通過與國家醫保局降價談判的方式,降價46%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銷售增幅明顯,2018年銷售收入增長73%,營收5.21億丹麥克朗,約5.34億人民幣,納入醫保後的銷量增長抵消了價格下滑的影響。
  • PD-1降價或超80%metoo類創新藥終究逃不掉大幅降價的命
    在大幅降價的預期下,加上今年的醫保談判涉及PD-1單抗,且多家申報,因此本次醫保談判可謂是賺足了市場眼球。據醫藥經理人報導,12月16日的醫保談判,默沙東和BMS的K藥、O藥不容樂觀,君實的特瑞普利單抗和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不確定。
  • 修美樂歐洲專利期已至國內首仿藥百億市場謀變
    事實上,鼓勵仿製藥尤其是高質量仿製藥發展對醫藥降價有極大促進作用。修美樂(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專利到期的消息攪動著整個醫藥市場。自2012年接棒波立維之後,至2016年,修美樂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生物製劑,並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全球銷售額達185億美元,成為全球「藥王」。
  • 2019年全球TOP 20藥企大洗牌,亞洲藥企首次躋身前十,生物類似藥...
    要聞 2019年全球TOP 20藥企大洗牌,亞洲藥企首次躋身前十,生物類似藥威脅來襲! 2020年4月21日 19:44:52 E藥經理人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E藥經理人」。頂尖藥企知道如何去適應。疫苗也非常重要:擁有領先疫苗研發裝備的藥企都進入了前十。細胞和基因療法繼續在整個行業取得進展,包括諾華(NVS.US)和羅氏(RHHBY.US)。正如個別藥企簡介所展示的那樣,新推出的產品一如既往地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專利損失特別嚴重的藥企,如輝瑞(PFE.US)—,新型藥物已經顯示出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 2020年全球暢銷藥TOP10阿達木單抗「一雪前恥」正向增長
    來源:藥智網|弎 前段時間,隨著全球跨國藥企2020年Q3報的公布,從大概上已基本可以看出2020年的暢銷藥品有哪些,介於2020年年報公布時間為次年3-4月,故Q3報中的數據已經很大程度上具有的代表性。
  • 藥審改革「良幣驅逐劣幣」 倒逼上市藥企重金創新
    藥審改革為創新藥「清障」  藥審改革將淨化新藥審批環境,未來有助於引導和鼓勵藥企進行藥物創新研發,將利好一些研發實力雄厚的藥企龍頭或創新藥企  ................................................................................
  • 復宏漢霖「利妥昔單抗」大賣1.9個億背後,600億生物類似藥市場一觸...
    與此同時,復宏漢霖已全面開啟「Combo+Global」(聯合治療+國際化)差異化戰略,以HLX10為核心,聯合其他藥物,在全球範圍內啟動多項臨床試驗,探索食管鱗癌、肺癌、肝癌、胃癌、宮頸癌及頭頸鱗癌等多種實體瘤的治療。二、爆發前夜的生物類似藥市場隨著復宏漢霖漢利康的上市,中國可謂正式迎來生物類似藥時代。
  • 一文盤點在華印度藥企現狀
    那麼,在中國的印度藥企,目前現狀如何呢?2019年10月12日,在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上,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中明確指出,要「深化務實合作,拉緊利益紐帶。要以設立高級別經貿對話機制為契機,加強兩國經濟發展戰略對接,探討建立製造業夥伴關係。歡迎印度藥品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赴華投資合作。」
  • 輝瑞、羅氏等八家藥企獲評「2019年全球最受讚賞公司」
    來源:米內網menet8家藥企入選「2019年全球最受讚賞公司」榜單據強生財報,公司2018年全年總收入815.82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6.7%,其中製藥業務收入407.34億美元,同比增長12.4%。研發總投入107.75億美元,佔收入比重為13.2%。
  • 百濟神州:力壓恆瑞的創新藥研發投入之王
    國內市場方面,自從2018年6月O藥通過國家藥監局批准以來,國內PD/L-1銷售規模已由2018年第三季度的3.2億元上升到2020年第二季度的29.5億元,兩年時間增長了8倍以上。儘管最終談判方案還沒有正式發布,恆瑞醫藥股價已經連續大漲,目前已經突破6000億元大關。同時,港股上市的百濟神州股價同樣大幅上漲。
  • 乾貨| 重磅大品種,這些藥企都做了
    (曲妥珠單抗)、安維汀?(貝伐珠單抗)、特羅凱?(厄洛替尼)、安聖莎?(阿來替尼)和帕捷特?(帕妥珠單抗)全部成功通過國家醫保談判,可以說是大獲全勝。2017年第二輪國家醫保目錄談判進入之後,羅氏製藥的「三駕馬車」拉出了業績長紅的曲線,按照2018年,羅氏製藥統計:中國區3款產品銷售量猛增75%,銷售額則增長了28%。
  • 中國生物藥企加速擴建產能 國內創新藥需求持續增長
    【財新網】(記者 邸寧 王禮鈞)近日,生物藥企藥明生物(2269.HK)宣布收購德國藥企拜耳位於德國伍珀塔爾的一家生物製劑廠,該工廠擁有3條1000升灌流(Perfusion)和6條2000升流加(Fed-batch)生產線,可為藥明生物提供1.5萬升產能,藥明生物預計,2023年其全球總產能超過28
  • 原研藥,優勢三重奏
    一方面,不少原研藥如曲妥珠單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優勢上,續約醫保再降價,打出了性價比的優勢。另一方面,隨著原研生物藥專利到期和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類似藥市場大火,其安全性監測越來越被重視。
  • 全球超20款CD47單抗邁入臨床,中國佔一半!
    吉利德49億美元收購專CD47先驅Forty Seven;7月1日:賽生藥企1.2億美元引進EpicentRx靶向CD47-SIRPα的小分子免疫療法RRx-001;9月4日:刷新中國創新藥企產品權益轉讓紀錄!
  • 2018廣東企業競爭力500強,7家藥企躋身TOP100
    【中國製藥網 行業動態】近日,廣東省企業競爭力促進會根據企業資產規模、創收能力、盈利水平、創新能力、行業地位等十幾項指標數據,評選出「2018廣東企業競爭力500強」。其中在醫藥領域,共有27家藥企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