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6.1.7)上午把去年《神智學》課程文本內容上完了,還有兩節課只有放到過完年後進行總結。昨天的內容主要是和大家對最後一章「認識途徑」做了複習和梳理。如果說本書前面的章節是在「天」之行,在人的本質和三界穿梭,那麼這最後一章則是在「地」之動,讓我們懂得登「天」之術。
這也是非常奇妙的一章,奇妙就在於施泰納把我們帶到進入高層世界的入門所在,仔細端詳才發現這個門徑並不神秘,高層世界並不是遙不可及,超感官的存在也不是玄奧無著。
一、奧妙之門
本章開篇施泰納開宗明義:「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書中意指的靈性科學的智識。」緊接著他又說「人是思維的存在。」以此他便說出「要從思考出發才能夠找到認識途徑。」於是邁向「靈性世界的奧妙之門」就昭然而出了——思維。一種頓然而悟的感覺油然激蕩於胸中,原來神妙之處就在我們平日都在經歷的過程之中。
後續施泰納進一步詳細表達「(思維本身)這力量在人的內心活動,喚醒潛藏的天賦」。為我們指出了思維存在的場所和作用。而且他又提醒到「想要追求更高層的智識,卻拒絕在思維上下功夫而想求助與人內在其他力量的人,沒有考慮到思維正是人在感官界所擁有的最高能力」,一下道出人要邁向高層世界是需要在思維上下功夫的這一基本的條件和要求。
施泰納又對反對的意見給予了說明,這個說明尤為經典,摘錄下來仔細品鑑:
「若有人問:我自己要如何獲取靈性科學的高層認識?
可以這樣回答他:想透過其他人的分享來讓自己了解這方面的認識。如果有人回說:我想自己看,我不想知道別人所見到過的事物。
那就回應他:正是在別人分享給你的過程當中,讓你踏上邁向自身認知的第一個階段。
對此他可能會說:那我不就先被強迫盲目地相信。
然而這種分享與相信或不相信無關,僅只是無成見地接受所聽見的東西。
真正的靈性研究者說話時絕不會期待,他所得到的回應是盲目的相信。」
從這段話中有兩個最為重要的詞閃現而出,一個是「無成見」,一個是「不會期待」。這也是靈性研究者的兩個基本品質。於是在這之後施泰納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靈性洞見」——能在未被成見所混淆的心性中喚啟理解的力量。此言一出,猶如一道閃光耀滿心扉,在內心的體驗中好似能體驗到一種微妙處的強大力量。
接下來,施泰納又清晰而明確地幫我們區分兩種不是真正靈性洞見的思維,其一是一種偏見:認為對人最有幫助的不是「思維」而是「感受或情感」的東西;其二是某種內在的安逸所造成混亂的思維,這樣的思維使人變得僵化失去了真正的內在生命的鮮活;這其實是一種混亂的心理遊戲。在此基礎上施泰納強調「思維」對於人內心的作用是,可以使內心獲得堅定和沉著。此言讓我們一下能夠不僅看到,也可以多少感受到人性之光的意蘊。他進一步又說道:「心之生命的絕對健康是成為「靈性洞見者」所必須的。而沒有比真正的思維更能夠維護這方面的健康。」由此幫我們獲知,「真正的靈性洞見」不僅是人類邁向靈性世界的起點,也是人類獲得心之生命健康的途徑,更是內心品性堅定與平靜的基礎。
然後施泰納明確的點明了作為一名靈性研究者的基本心態,「靈性研究者面對學生時會提出這樣的苛求:你不要相信,而是要思考我對你說的話,把這話轉變成你思維界的內涵。然後我的思想本身就已經在你身上起作用,讓你認知到這些思想的真相。」閱讀至此,內心中不禁升起一種感動和震蕩。言語多少已經無法捕捉這內心的流變,只能讓自己沉浸在其中而豁然開朗。
二、靈修特性
施泰納在後續的行文中明確的指出了,作為一名直觀高層存在事實的人必須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出兩種特性:
(一) 無所執取、不帶成見的一志
關於這一項,他是這樣表述的:「學習者必須能夠時時刻刻使自己成為一個完全空的容器,讓別的世界流入。只有在那些從自己出發的每一個判斷、每一個批判保持緘默的瞬間,才是認識的剎那。」簡短的幾句話就一下子道出什麼是真正的認識或者什麼是真正的智慧誕生的所在。
緊接著他對「一志」給更為明確的說明,「若要一志於他界的啟示,須全然內心無我。」「若有人想踏上高層認識的路徑,自身就必須鍛鍊無時不刻能夠熄滅自己與其所懷的一切成見。只要熄滅自己,其他東西就流入其中。只有這種高度無我的一志,才能讓人有能力接納環繞在其四周的高層靈性事實。」言至於此,施泰納已經把這第一個特性說的非常明白無誤了,要是簡單用他的話總結,就是這幾個字「全然的內心無我」。
他不止是告訴我們「是什麼」還要告訴我們「怎麼做」,言落下文,便把培養這一能力的方法細細道來,總結起來有四條:
1. 試著面對其周遭的人時,放棄任何的判斷;
2. (在自己)身上熄滅掉人習慣穿戴的吸引或排斥,聰明或者愚笨的量尺;試著不帶這量尺、純粹從自身出發來了解這個人;
3. 最好是在厭惡的人身上鍛鍊。用盡一切力量克制這厭惡的感覺,讓他們所做的一切毫無拘束地對自己產生作用。
細觀這些方法,很多人一定會說很難做到啊!先不管難易,至少有一些對比會讓我們看到,這個來自西方的靈修方法,和東方的修道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和佛教的基本修法也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對於這些方法,施泰納也總結了一句話堪稱經典:「多讓東西與事情對自己說話,少讓自己說它們。」到這裡不由得要佩服施泰納的智慧了。細思量之下覺得好像沒有那麼多東西方的分別。
關於這一特性,施泰納最後講到了相關的兩種品質,他的描述是這樣的:「只要以最神聖的真誠與堅持做這些鍛鍊,就能達到高層認識的目的。」在這句話裡會特別的被「最神聖」一詞所感染,把這個詞加到「真誠」、「堅持」之前,所要表達的力度和威力是何等的強烈和超越於自我之上。這是我們立於塵世的根基,也是立於靈界的根基。
(二) 正確的評估能力
在直觀高層存在者的這個特性上施泰納講的也非常的切實直接,他說:「學習者身上必須發展的特質是,面對人或者事物時以符合其特性的方式對待他們,每一個人、事物所展現其價值與意義。好感與反感、有趣或者無趣必須扮演全新的角色。不是說人要將這些完全剔除,讓自己麻木地面對好感與反感。相反的,人越是能鍛鍊自己在好感與反感時不馬上下判斷或者作為,就會在身上培養出更加精細的感受能力。」通過這樣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到施泰納說出了「正確的評估能力」的基礎,就是先要具備更為「精細的感受能力」。這樣的「感受能力」是不受個人喜好所左右的,這與前面的第一個特性「內心無我」本質是一樣的。順言而下,施泰納又講到:「如果人不在針對每個樂趣與痛苦、每次好感與反感,以自我為中心來回應與行動的話,也就不會被外界變換不已的印象所牽絆。」這樣的話簡單明了的已經表達完滿,但是施泰納並非極端的只是強調一點,而是更有深意地說出對待「感受」並不是簡單的排除否定或者壓制。於是他又說:「(學習者)他必須安時處順接納哀樂,……相對地會開始了解它們。」注意「了解」兩個字的表達,這充分的表面施泰納並不否定感受,而是在這個基礎上更為主動而自由的要去探索事物的本質。所以他在後續的說明中表達:「……我應該經歷快樂,而且透過快樂體驗事物的本質。……若這快樂只是讓我有機會體驗事物的某個特質,那透過這體驗我的內在會更加豐富。對研究者來說有趣與無趣、快樂與痛苦,必定是提供他從事物中學習的機會。他將不會因此而對快樂與痛苦感覺麻木;而是超拔其上,以此讓事物對自己啟示它們的天性。……他將與每一種本質一起感受,並藉此而接收這些本質內在的啟示。」
言說到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是有著轉化的過程,因對快樂痛苦內在本質的啟示,更使內心獲得豐富。施泰納總結的表述出:「研究者絕不會單單講:啊,我多麼痛苦多麼快樂,反而總是會講:痛苦怎麼說,快樂怎麼說。他專心一志地讓外界的快樂與痛苦對他產生作用。藉此而人內在發展出一種全新面對事物的方式。」這個方式在施泰納這裡是更為具體的,他又給予了很清楚的說明,「現在他讓有趣與無趣也成為器官,透過這些器官,事物會告訴他自身的本質為何。在他身上,快樂與痛苦會由單純的感覺轉變成感知器官,外界透過這些感官而被感知。……靈性研究者講快樂與痛苦運用為認識的手段,它們就對他無所作用,反而只是接收印象,而那些透過有趣或者無趣所體驗到的東西才會作用於他的作為(中)。」
這是個神奇的描述,竟然可以把快樂與痛苦的感覺轉變成「感知器官」,其實這個器官就是施泰納不斷說到的「超感官」。忽然間有中豁然開朗的暢快,以往那在思維中不斷想探尋的「超感官」竟然就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內心體驗。施泰納對此又做了「超感官」所在範圍的表述:「如果人練習將有趣與無趣變成傳遞器官,那它們就會在其中建構真正的器官,心理世界會透過這些器官在他面前敞開。」需要注意這句話中的「心理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指涉個人的,而是整個宇宙範圍內的存有。
到這裡施泰納非常完整的說明了靈修者的兩個基本特性,以及所要對自己下功夫之處在哪裡,而且也指明了相應的成果體現。也為在真實生活中的落實給予了全觀的圖景。
三、思行之間
施泰納落筆在此已經把如何邁向高層世界,以及作為這樣的靈性研究者需要培養出的基本品質都講述的很清晰了。但是他並未在這裡停留下來,他又從靈性研究者本身這個角度出發如何面向高層的靈性世界更深入具體描述了另個方面的努力:一個是思考方面,一個是在行為方面。
(一) 思考方面
在這裡施泰納首先說:「……認識者透過以上特質,不在受本身特性的幹擾下,設定自己處於這種境地,讓那以其本質現前於其周遭環境中的事物作用於他。但他也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讓自我嵌入靈性的環境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表述出有兩個過程或者兩個方向,一是外界事物本質(也就是靈質)在人內在顯現,另一個是人自己的(靈質)要有合適的方式進入這樣的靈性世界中去。
那原因是什麼呢?施泰納給予了很明確的說明:「人做為一個能夠思考的存在,是靈性世界的公民。」這一表達,可以充分的表明,施泰納把人的存在本身就確認為是靈性的,或者本身就是靈自身。既然靈性本身,那人要怎麼樣在靈性的世界中成為好的「公民」呢?施泰納緊接著就講:「只有在靈性認知過程當中,讓自己的思維照著真理的永恆法則——靈的國度的法則的順序走,才是以正確的方式成為靈性世界的公民。因為只有如此,這國度才能對他產生作用,並向他啟示靈性世界的事實。」這個表述非常清楚的說明裡靈性世界也是有自身的法則,那就是永恆的真善法則。
那麼如何遵行這些在靈性世界中的法則呢?施泰納用了與物質世界的對比不同,來幫助我們對此有更為切實的了解和體會。他先講到在什麼樣的情況會使人們偏離這樣的法則,「若人只是一直處於讓自我(在物質世界體驗和錯覺)牽著走的思想之中,就不可能獲致真相。因為這些思想所採取的過程,必然會強迫自己在身體本性中顯現身體自身存在(本性)。人的思想界會顯得雜亂無章,他會讓自己沉浸於暫時受其身體大腦所限制的精神活動之中。」這個描述裡施泰納明確的說明了人的思想方面,可以說有兩類,一個是完全受限與物質身體體驗中的思考思想,一種就是超越所有身體體驗的關於靈性世界的思考思想。
可是在物質世界中也有其相應的法則,物質世界對與人的思考的法則是怎麼樣的?施泰納便給了直接的說明,「在感官界的範圍內,事實不斷持續地修正著思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的思想出現錯誤是總是在一段時間後被糾正過來。就是在物質世界有這樣的作用。但施泰納講這些並不是他重點要說的,他表述出物質世界的思想的法則,主要是為了說明關於靈性世界的法則和特性。所以他在後面緊接著說到:「……當我考察我與高層存在領域的關係時,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只有當我以規範嚴謹的思維方式踏進靈性世界時,他們才會向我揭露自己(本質)。此時我的思維必須是正確地、沉著地驅動著我前進,否則我便無法找到相應的道路。因為在這些(靈性)世界充分發揮作用的靈性法則,並未壓縮成物質—感官的種類,所以對我不施加標示過的強迫性。只有當這些法則與身為思考者的我自己的法則想親近時,我才能夠去遵循。」在這裡施泰納可以說給出了靈性世界中,人的個體靈性是如何要自處,不是靈性世界給予它方向,而是人自己依據靈性世界的真相自己找到方向。這裡面體現的是一種真正的「自由」的境界。這也可以說是靈性世界的本然特質。同時也點出了,在靈性世界中的思想必須是規範嚴謹的。這一點尤其要重視,這也可以說是對於思考方面下功夫的核心所在。對此施泰納又給出了更多的說明:「我本身在此必須是自己安全可靠的路標。因此認知者必須讓自己的思維本身條理分明。其思想必須慢慢地完全戒除掉所走的日常道路。在正思維過程當中,他的思想必須接納靈性世界的內在性格。他必須有能力以此為方向來觀察與掌握自己。不能任意地講某個想法與另外的想法串連在一起,至能相應於思想界嚴謹的內涵。從某個想法過度到另一個想法的過程,必須符合嚴謹的思維法則。身為思考者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始終呈現這些思維法則的映像。所有不是自這些法則所流出的東西,在思維過程當中都必須禁止。」這段話的描述可以說是精彩簡明。能讓人一目了然。後面施泰納有給另一個例子:「如果他在路上碰到了某種喜愛的想法,當他幹擾了規律的思維過程本身,就必須堅拒這些想法。若是某種個人情感迫使自己的想法轉向某個不屬於它的方向時,他必須要克制這樣的情感。」最後在關於思考努力方面施泰納做了總結:「如果本身想要前進的話,必須擺脫所有個人的恣意與一切幹擾。……有條不紊的思想會以可靠的起點出發,帶領他認識最隱秘的真相。」
對施泰納關於思考下功夫的表述我們可以簡單地抽取這樣幾個要點。
1. 是遵循永恆的真理法則;
2. 擺脫恣意,保持嚴謹規範;
我們細細想想就不難發現這裡面其實表達的就是內心無我的狀態,以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也是他所講到的靈性研究者的特性之一。
(二) 行為方面
不只是在思考方面施泰納強調要下功夫,作為靈性研究者同時還有在行為方面下功夫。所以他後面有繼續說道:「而尋求認識的人為思考所做的努力,也必須運用在其行為上。這必須能夠在不受其個性幹擾的情況下,遵循著崇高的美以及永恆的真的法則來進行。」此言甚是經典,言簡意賅的表達了關於真正符合靈性世界法則的行為。之後他非常確定地說到:「只有在遵循靈性世界法則的情況下,才是按照其意義來行事。僅以個人因素為出發所做的事情,不會產生足以形成靈性認識基礎的力量。」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施泰納又細細道來,「尋求認識的人不能只問:什麼東西會帶給我成果,我的成就在哪裡?他也必須能問:我認知為善的是什麼?放棄行為中為個人所帶來的成果放棄所有的恣意:這是尋求認識的人必須能夠為自己勾勒的真誠法則。」
由此而為的真實變化是怎麼樣的呢?施泰納是這樣描述的:「然後他就可以在靈性世界的道路上漫遊,而這些法則貫穿著他全部的本質。他自感官界所有的限制中解脫:其靈人自感官包覆中提升出來。如此一來他就進步到靈性世界,他將自身靈性化。」這個描述可以說是整個人智學所要表達的關於人的發展的核心指示。
後面施泰納提示出,在這方面的努力不要害怕錯誤。他對此說道:「……重點在於努力在於心態。即使弄錯的人在追尋真理的努力之中,會有一種將他自錯誤軌道引開的力量。如果他錯了,這股力量就會把握住他,引導他至正確的路途。」這樣的情況是怎麼做到呢?如下的表述給了明確的說明:「因為重要的地方在於,他沒有錯估自己,以我執的立場出發為自己定訂目標,反而是無我的一志,並讓靈來決定自己的方向。並非以我執的人類意志來規範真理,而是這真理本身必須成為人身上的君宰,必須貫穿他整個本質,讓他映照出全靈國度的永恆的法則。他必須讓自身充滿這些永恆法則,使其湧流進(自己)生命之中。」通過從反向的提示,施泰納進一步並且再次的給予了在行為上的下功夫依然本質上還是要做到無我的一志。也就是完全的讓靈性世界的真理完全在自己的生命中呈現,並不受物質身體和物質世界的局限。
關於行為的努力,最後施泰納作了總結:「如同其思想,尋求認識的人也必須能夠嚴謹地照護自己的意志。從而帶著無限的謙卑,不狂妄自大,讓自己成為真與美世界的使者。並藉由這些成為使者而晉升為靈界的成員。他藉此而在發展層次上逐步提升。因為靈性生命不僅只通過觀想,還必須經由體驗才能達成。」筆行到此,施泰納可以說把關於行為方面的努力也表達的淋漓盡致。
對於施泰納的這些描述也可簡單總結幾點:
1. 行為要遵循崇高的美和永恆的真的法則;
2. 讓靈性世界的真理來貫穿自己什麼的本質,帶來方向;
3. 行為也需要嚴謹,表現就是謙卑。
四、高層感官
施泰納在解析靈性修習時並未忘記人的另一個面向,那就是內心體驗層面的變化。在邁向到更高層的靈性世界裡,人的心理體驗一定會要變化。在施泰納的全人圖景中,是分為身心靈三個層面的。心的領域是一個紐帶,它聯繫這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也可以這樣理解,就是物質世界的作用會進入到心中;同樣靈性世界的作用也會進入到心中。人的要麼完全受到物質世界的控制,要麼受到靈性世界的主宰。因此所呈現的所思所行必然不盡相同。在詳盡的描述完關於邁向靈性世界的努力後,施泰納又把注意力放在了關於這些靈性研究者內心必然要呈現或具備的變化上。
所以行文所述他清晰的表達出:「尋求認識的人若觀察這裡所描繪的法則,那些與靈性世界相關的心理體驗,就會對他採取一種全新的形態。他將不僅只是活在這些體驗之中。這些體驗不再僅只對其自身生命有某種意義。他們將培養出高層世界的心理感知。」在這句話裡尤其要注意「高層世界的心理感知」,這意味這內心的體驗將不再只是個封閉的世界,而是向靈性世界打開。此意義非同小可,所以後面施泰納繼續講到心理的變化,「心中的情感,有趣與無趣、喜悅與痛苦長成為心的器官。如同身體上的眼睛與耳朵不僅只為自身而存活,還無私的讓外界的印象穿透自己。」在施泰納這裡這心中的變化是從情感的情緒的波動中已經脫了出來,不受這些的左右,在這個轉變中,這些情感情緒變成了接收高層靈性世界的心的器官。
那這變化在靈性研究者身上會有怎麼樣的變化和呈現呢?施泰納同樣給了細緻描述,「尋求認識的人因此而獲得探究靈界所必須的心的構成的平靜與鑑定過。在某件事物上所感受的大快樂,不再僅只是讓他雀躍不已,還可能向他宣告之前錯過的世界特性。這快樂會使他平靜;而那些帶來快樂事物的特徵,會透過這平靜在他面前啟示。痛苦將不再只是讓內心滿是悲傷,還能告訴他那引發痛苦的本質是哪些特性。……快樂與痛苦也確實地為心指引其道路。這是認知的人所必須達到的內心平衡狀態。」這個描述非常清晰的呈現了一位靈性研究者自身所達成的內心品質,用施泰納的話就是「平靜與堅定」,這是何等的力量。而且所用的快樂和痛苦都在這裡轉化成了接收靈性啟示的心的器官。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話能盡顯施泰納的這個描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世界認知
施泰納論述有個特點,講完靈、心,自然會講到物質世界。於是在後面的文本段落裡他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關於人與物質世界的關係上,當然主要還是以靈性研究者的角度在描述這其中的作用和關係。他是這樣表述的「只要是以個人的方式與世界生活在一起,事物所揭露的也只有那與我們個人聯繫在一起的東西(存在)。但是這些東西是會過往的。若我們將自己從我們會過往的事物抽離出來,帶著我們的自我感、帶著我們的「我」生活在我們存留下來的東西(存在)之中,那我們自身已經過往的那些部分會成為媒介;而透過這些媒介所揭露的是事物自身不會過往的永恆的東西(存在)。認知者必須能夠建立這種,其自身永恆到事物內在永恆的關係。」在這裡我們看到在施泰納的視野中,物質世界的事物中也都是用永恆的存在的,其實也是靈性實質,而真正的靈性研究者是會與這些靈性實質建立其關係的。所以在這段話後面他有補充具體說道,「當我們觀察石頭、植物、動物或者人時,應該謹記在心的是,所有這些中都會訴說出一種永恆的東西。」
點明這個奧秘所在,那怎麼才能做到,施泰納有給了細節的說明。「不懂得用眼睛觀察極細微的人,只會有著蒼白、無血的思想,卻無法進行靈性觀看。重要的地方在於,我們在這方面所學會的存心。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我們的能力。我們只要做對的事,其他的就任其發展。
首先將我們的感官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存者就夠了。若我們這樣做的話,對所存者的認識,就會藉由這過程在我們身上萌發。我們必須等待,直至發生的時刻。在相應的時刻每一個耐心等待並下功夫的人都會發生。——做這方面鍛鍊的人不久之後就能注意到,他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轉變。」面對世界的奧秘,行處適度,然後一切靜觀其變,這其中的平靜智慧還有無我及恣意。在恬淡中讓自然的奧秘盡顯。這裡面真有些我們中國的禪宗之風。不過施泰納講的很具體,後面他羅列幾項轉變的呈現:
1. 他(認識者)比較會以所認知到的某件事物與所存者(就是事物的靈性本質)、永恆者之間關係,來學會認為這事物重要或不重要;
2. 他會以和以往不同的角度,來評價與估量這個世界;
3. 他對整個周遭環境的感情也會有所不同;
4. 他不再像從前一樣,只為自己的緣故而受所過者的吸引;這些事物對他來說也是永恆的某個環節與肖像;
5. 他會信任永恆,如果之前信任過往一樣;
6. 他不會因此而對生活疏遠,而是學會依照其真實的意義來評估每件事。
從這些表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而充滿靈動的人的樣貌。隨著這樣的表述之後,施泰納做了關於認知者的總結:「真正的認知者從自己的巔峰出發,透過對一切清晰的綜觀以及正確的感受,而知曉每一件事物應擺的位置。」這裡巔峰可以理解為人的自身的「靈性存在」,「清晰的綜觀」指的思考—靈性的覺醒;「正確的感受」指的是內心—平靜;「知曉」可以說就是靈性智慧。這一句話就把所有的有點都集中在其中了。到此施泰納把靈性研究者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動給予了精要的說明。
六 、智慧門徒
在本章的最後一部分,施泰納講出了真正成為一名靈性研究者邁向靈性世界晉升為「智慧門徒」的標記特性是怎麼樣的。
施泰納是這樣來表述的「能以這種方式作工於自己內在生命的人,在靈性的認識上從一個階段向前買進到另一個階段。他鍛鍊的成果是,某些超感官世界的洞見會對靈性感知開啟。他學會了真相對此世之意義如何,而且將透過自身經驗證實這些真相。」這是關於靈性研究者晉級的描述。
接著施泰納有說:「提升至這個階段就會有某些只有透過這條路才能成為體驗的東西接近他。以一種他現在才清楚其意義的方式,透過『人類偉大的靈性導師』他會獲得所謂的啟蒙。他會成為『智慧門徒』。在這樣的啟示中,所看見的由外在人類關係組成的越少,對此所形成的想法就越正確。」這是很精妙的一句表達,這裡暗含這有些特別的體驗只有在這樣的道路上呈現,關鍵是我們要去實證這樣的體驗。當然不是為了體驗而體驗,是這樣的體驗會自己來到靈性研究者這裡向他開啟。還有我們可以看到三個要點:一是在體驗有其特定階段的方式,一是需要透過『人類偉大的靈性導師』這樣的高層靈性存在帶來的起始;一是要從對物質世界的局限裡解脫出來。
隨後的呈現,施泰納這樣描述,「靈性洞見的泉源從此自更高處湧流向他。認知的光照從此不再從在照耀著他,自身反而被移置於這個光照的源頭。這世界所拋出的謎在他內心獲得了新的光照。從此他不再與那透過靈所形塑的事物,而是和形化中的靈本身交談。」這樣的結果簡單地說就是和靈性本源合體,可洞察所有事物的奧秘了。
最後施泰納做了個總結說明:「『智慧的門徒』現在已有能力和靈本身對話,所以之前對靈所形成的每一種錯誤形態也會消失。對靈錯誤的形態想法是迷信。啟蒙者超越所有迷信,因為他知道靈的真實形態為何。於個性、懷疑和迷信的成見上自由,是人在認識途徑上已晉升為門徒的標記。」這也就是施泰納在《神智學》致辭中表達過靈修者特徵,「不為成見所濁的全面思維及無所保留的通暢真相感受的人」。簡單總結就是兩個字---「自由」。
2017年1月22日
於西安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