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二寶一起讀繪本《野獸國》的時候,他突然笑嘻嘻地對我說:「媽媽,我就是那個小野獸。」看著畫面上的小男孩披著獸皮,那狡黠的小眼神,突然想起了上周發生在家裡的一件事:
姐姐在臥室裡模擬考試,我負責監考。我不停地叮囑二寶在客廳裡千萬不要大吵大鬧。每逢中間休息,我都到客廳對二寶做一個「噓」的動作,提醒他不要打擾姐姐。
半天終於過去了,當姐姐考完試的時候,二寶像旋風一樣從客廳跑到廚房,然後又去臥室轉了一圈,嘴裡還發出莫名其妙的歡呼聲。在我們目瞪口呆的注視下,他又蹦上了沙發,最後跳下來在黑板上畫了一連串的圈圈,我們問他那是什麼,他說是「龍捲風」,要把我和姐姐都吹走。
說實話,如果不是最近學習了有關兒童敏感期的知識,我一定會對他大聲呵斥,接著家裡就會出現雞飛狗跳的場面。
我之所以任他發洩壓抑了半天的情緒,是因為一位學過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同事說過:
如果孩子在哭鬧和發洩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我們的「住嘴」、「不許哭」或者打罵之類的行為,會硬生生地把他的情緒「憋」回去,從而將這種負面的情緒封存在孩子的大腦裡。當他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會下意識的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吮吸手指、夢遊等問題。
當時的我並沒有很關注這個問題,直到我認真閱讀了《童年之謎》這本書,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童年之謎》的作者是羅尼· 索蘭,她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以色列精神分析師,督導師。曾經師從兒童心理學發展大師讓·皮亞傑和心理學家雷內 ·斯皮茨 ,從事心理治療工作近70年,是資深的心理學研究學者。
《童年之謎》是作者50多年治療經驗的凝結,它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為我們解讀兒童生命初期的心理發展之謎,是我們了解兒童內心的心理學指南。她提出兒童的早期心理體驗(即情緒記憶 )對兒童的一生產生影響。
下面我們從早期心理體驗(即情緒記憶)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解讀這本書中的精華部分。
簡單地說,情緒就是強烈的生理行為喚起我們在心理上的主觀體驗 :如快樂、痛苦、恐懼或憤怒等。而這些體驗如文身般銘刻在我們的大腦印記裡,這就是情緒記憶。
當新的刺激出現時,大部分潛意識的記憶痕跡就會在我們的體內迴蕩,影響我們感知自己、現實以及人際交往的方式。我們可以把情緒分成正面情緒、負面情緒和中性情緒。
如果我們把這三種情緒比喻成三個情緒小人,來看一看它們的真面目吧
正性小人:享受/ 快樂 、興趣 /興奮
中性小人:驚訝 /驚奇 、平靜
負性小人:憤怒 /暴怒、 壓力/ 痛苦、 恐懼 /恐怖、 厭惡 /憂鬱、 羞恥 /羞辱
這裡我們不討論正面情緒和中性情緒。來說負面情緒,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或深或淺的童年創傷。
讀過《百年孤獨》的人都會對麗貝卡這個人物形象比較熟悉,麗貝卡幼年父母雙亡,她在11歲的時候跟隨著幾個陌生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家,女主人公烏爾拉蘇成了她的母親。她隨身攜帶的,還有父母的骨灰。
家人裡發現她除了水什麼東西也不吃,卻奇蹟般地沒有餓死。後來細心的女傭發現,她在津津有味地吃土。烏爾拉蘇用藥物和鞭打的方式使她改變了自己的壞習慣。她終於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似乎變成了一個正常的孩子。但是在一天夜裡,女傭發現她又吮吸自己的手指、患上了失眠症。在她成年感情受挫之後,她又貪婪地吃起了泥土,甚至吃了蚯蚓。
麗貝卡為什麼吃土,因為幼年時愛的缺失給她帶來了飢餓、恐懼和傷害。在黑暗的日子裡,心靈無處安放,就會產生怪異的行為。她用吃土來反抗心靈的恐懼,又想用失眠症來忘記童年的傷痛。
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大多數人尋找的人生方向,只不過是在修補童年的傷口。童年的陰影就像我們往杯子裡加了一勺鹽,時間可以把它衝得越來越淡,但是永遠不會變甜。
作為負責任的家長,我們需要最大化正面情感,最小化負面情感,這樣才能形成最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
如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
首先,父母要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和自身情緒調節能力,為孩子創設寬鬆愉悅的家庭環境。
原生家庭的正向引導對孩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父母用正常情感互動的孩子,會體驗到快樂、愛、幽默和耐受痛苦的不同情緒表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耳濡目染,成人之後,他們也會從與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中獲得良好的體驗。總之,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是會傳染和遺傳的。著名的「踢貓效應'就說明了這一點。
其次,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心理狀態感知或感受的方式。
如果想在親子溝通中達到良好的效果,共情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因為孩子在認知水平、語言和情緒表達和行為控制方面都和大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要想到自己也曾經是孩子,這就需要我們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的溝通和交流。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可以採用擁抱和冷處理的方式,等他冷靜下來,鼓勵他們用「我之所以 ……是因為 ……」的句式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平心靜氣地講道理。就如同文章開頭我對二寶的態度,如果我用大聲的呵斥來和他講道理,他可能記住的是我暴怒的情緒而不是道理。
最後,用積極引導代替指責。
與其指責,不如給出正確的方法。當問題發生後,不要指責和嘮叨,也不要急著講大道理,而是要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是真心性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看看有沒有什麼補救方案。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的愛,才能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從而更加坦誠地和你溝通。
其實,和諧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養技巧,需要我們用心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