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家規,這就是教養

2020-08-29 閒話浮生

老話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可是現今,很多父母卻丟棄了古訓,教育孩子絲毫沒有原則。

殊不知,沒有家規,培養出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最終害的是自己兒女。

中國自古被人們稱之為「禮儀之邦」,從古到現今,那些口口相傳的家規,不僅是禮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

家規,不僅有規範作用,更是對人們的言行舉止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家規,正是一個家庭的無價之寶。

餐桌家規

1.家人一同用餐,家中長輩一定要坐正中間,夫妻一般挨著坐,其他人依次而坐。

受寵的小孩可坐長輩旁邊,但不可高於長輩。

2.全家人在一起吃飯,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

3.吃飯時,不要吧嗒嘴巴,要閉上嘴巴細細咀嚼,喝湯時不能發出吸溜吸溜的音。

4.筷子不能立在飯中,象徵著上香。

5.不能用筷子敲鍋碗,有乞丐之嫌。

6.吃飯的時候,雙手都要在飯桌上,手要扶著碗,萬萬不可一隻手耷拉在桌下。

7.飯桌上坐在哪就不能再換,端著碗亂跑那是要飯的。

8.負責幫客人添飯時,切記不能說:還要飯嗎?

9.吃飯不能咬筷子。

10.吃菜不能滿盤子亂挑,只能夾眼前的。

11.去別人家做客上,主人動筷子客人才能動。

12.倒茶不能倒滿。

13.壺嘴不能對著人。

生活家規

1.不能不稱長輩為您

2.不能抖腿

3.不能挽褲腿

4.不能塔拉著鞋出門

5.不能擼袖管

6.不能當眾咋呼

7.不能壓人肩膀

8.站不倚門 話不高聲

9.客人在不能掃地

10.不能斜眼看人

11.給人遞剪刀時,要把剪刀柄遞給對方

出門家規

1.出門要跟長輩說一聲,回家要跟長輩打招呼

2.衣服不要求華美,但是必須整潔

3.見到長輩必須起來致敬

4.不站在馬路上長久的談論事情

5.走路時,步履要穩重,挺胸抬頭,目視前方。

6.路遇有人問路,應當詳細描述;向別人問路,必須要表示自己的感謝

7.遇到老弱婦孺,需讓路讓座

8.在繁鬧區,不打招呼敬禮

訪人家規

1.敲門的時候,應節奏緩慢,一般先敲一下,等會再敲兩下,切記不可急促敲門,急促拍門屬於報喪。

2.站立在門外輕輕摳門,主人讓進入方可進去。

3.發現室內有別的客人,主人介紹後,須一一致禮,走時亦是如此。

4.發現室內有別的客人,切記不可就坐;有事情要談,請主人到別的地方進行詳談。

5.主人室內的信件還有書籍,切不可亂翻。

6.去別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坐人家的床

7.做客不能去沒有人在的房間

8.談話時記得要細心傾聽,眼神要專注。

9.看見主人打哈欠,或是看時間,必須立刻提出告辭。

10.飯點和睡覺的時間切記不可訪客。

處世家規

1.切記不可說人家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2.家庭瑣事,切記不可向外人告知。

3.說話要三思而後行,面對失意者,不能說得意的話;面對年老者,不可說喪氣的話。

4.切記交淺言深,與人絕交不詆毀對方。

5.不侮辱別人,不開別人玩笑。

6.見到殘疾人,不可取笑,必須格外恭敬。

7.看見受苦受難的小販,切記不可佔便宜。

8.對別人施恩,不可整日掛記心上,要求回報;受到別人的恩惠,必定要報答。

9.遇事要鎮定,自己做不到的事,萬萬不可逞能。

10.遇事要用理智思考問題,不可感情用事。

11.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切記避嫌。

1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做的事情切記不可推給別人。

13.但凡是需要請教他人的事,必須登門拜訪。

以上這些都是咋們大中華的老家規,一個人的禮儀,素養都在家規中方可體現出來。

如今這些老規矩,被很多人視為是陳規陋習,殊不知都有它的意義和作用在裡面。

一個家庭若是沒有家規,整個家族的人各行其是,不敬老,不愛幼,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作家馬伯庸曾說: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

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

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好的家規,似無形古董,無形之中影響孩子。

好的家規,是一個家族興旺發達的根本,能教育出一代代出色的子女。

好的家規,更是文化的傳承,影響著當代,更深深影響著子孫後代。

好的家規,才能塑造出好的家風,好的家風,更是一個家庭中的無價之寶。

相關焦點

  • 快過年了,中國最全的老家規,這就是教養
    吃完飯的,一定要說「請慢用」,否則就說這個人沒有教養。9. 家來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22. 遞剪子時要手攥剪子尖兒,把剪刀柄讓給對方。隨著上一代人漸漸老去,如今年輕人中懂「規矩」的越來越少。其實,老規矩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禮——充滿著古老的人文關懷與換位思考。
  • 孩子的教養,離不開父母的修養,這10條家規,家長們收好,有用
    凡是有教養的孩子,必定有好的家風,有修養較高的父母。曾國藩的十六字家訓一直是被後人津津樂道並且爭相模仿的真理所在。這十六字家訓是: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而其後代也是遵從家訓一直都把日子過有滋有味,其中後人也不乏各行各業精英人士。
  • 這3條老祖宗留下的「家規」,一定要交給孩子,別被人說沒教養
    「國不可一日無法,家不可一日無歸」,規矩對於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生活在和諧的社會中,是因為國家有法制,能夠幸福的在學校中學習,是因為學校有規章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家規,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交給孩子,別在長大後被人說成沒教養。
  • 窮養富養不如「教養」,從小立下這6條「家規」,子女將來更出色
    聽到這有幾桌脾氣火爆的大叔就站了出來,並將這對不知道尊重別人的母女攆了出去,通過孩子的表現就能看出來,這父母到底是多沒教養,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將來多半也是一個惹人煩的傢伙,那麼怎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更優秀呢?
  • 幾歲的孩子需要立家規?越早立下這3條家規,孩子長大越有出息
    我順勢抱起他,繼續跟他講道理……為什麼要給孩子立家規?中國自古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從古到今,那些口口相傳的家規,不僅是禮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教養一直都被重視,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一定是家庭教育的成果。敬老愛幼、遵守規則、禮儀廉恥……家規規範了人的言行舉止。今天網上有個視頻很暖心,一個背著書包的孩子在向禮讓斑馬線的司機幾次鞠躬表達自己的感謝,教養便深藏在這個小小的動作中。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立好這3條家規
    低齡孩子的教育正在引起父母們的注意,父母發現其實孩子的性格塑造就是在孩子的小時候,這是孩子有什麼性格的決定階段。 父母都會好奇到底在孩子小時候是富養還是窮養,其實這些都沒抓住問題的核心所在。孩子教育最關鍵的是"教養",有了好的教養的孩子才會穩紮穩打,不斷成為優秀的孩子。
  • 從小立家規,讓孩子不做熊孩子,窮養富養不如教養 !
    有句話說得好「窮養富養不如教養」!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禮儀,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家風!如果要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有教養,那麼從小就要給他立下家規,這樣長大後會更出色!這8條家規值得收藏:1.不隨便動他人物品孩子在稍微懂事的時候就要教這一點,囑咐他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允許,千萬不能亂動!還有要告知孩子,撿到別人的東西,應該要拾金不昧,這樣的孩子會讓家長驕傲!會成為社會的正能量!
  • 孩子的教養離不開父母的修養,這3條家規,家長們要收好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有義務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有教養的孩子,決定了他的前程,培養有教養的孩子,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而且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在潛移默化中去薰陶孩子。一個孩子教養的高低與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也請家長們共同努力,孩子的教養確實離不開父母的修養,這3條家規家長們一定要收好。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立好這3條家規
    低齡孩子的教育正在引起父母們的注意,父母發現其實孩子的性格塑造就是在孩子的小時候,這是孩子有什麼性格的決定階段。父母都會好奇到底在孩子小時候是富養還是窮養,其實這些都沒抓住問題的核心所在。孩子教育最關鍵的是"教養",有了好的教養的孩子才會穩紮穩打,不斷成為優秀的孩子。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從小立下這6條家規,孩子將來更優秀
    說實話,孩子的養育過程絕對不會一帆風順,而是充滿曲折,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變得更加優秀。而近幾年來,「窮養兒、富養女」這個教育理念似乎非常火熱,除了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其他的家庭也都十分認可,畢竟人家說的也十分有道理,但是果兒媽想說: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並不用分的太清楚,因為男孩子和女孩子也有很多需要共同培養的地方,例如「教養
  • 十條傳統家規,傳承家風,給孩子一份好的教養,快收藏起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我們的規矩都是古時候傳承下來的,凝聚了先輩的無數心血,我們也應該尊重先輩,把這份傳統禮儀傳承下去。從出生起,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就是母親,她的視野和身高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成就。母親的言行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這10條家規,可以有母親代為向孩子傳授。
  • 郭德綱說:最全的老家規,好的家教只會讓孩子的路越走越寬
    對中國人來說,有家的地方就有家規。但如今,懂得人卻越來越少了。那些曾流傳下來的家規,既是教養,亦是禮儀,對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如果一個家族沒有最基本的尊老,敬老,孝道之說,可見,這個家庭一定沒有良好的家規,更沒有一個家的根基——家風
  • 中國老家規 母親的教養影響孩子的一生
    文:清荷就有家規,這是一個家庭的無價之寶。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洩露著你的信息:家教、家風、性格、喜好、人品。母親留下的家規,既是教養,亦是禮儀,潛移默化影響人的一生。她,就是將自己與古典藝術精神融化為一的民國才女張充和。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家長要從小給娃立下這8條家規
    李玫瑾教授各位父母應該都知道,她是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專注於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育兒觀被廣大父母所認可。她的育兒觀在網絡上非常的火爆。李玫瑾在接受採訪時曾說:什麼是教養?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道德修養。有教養之人即是有文化有道德修養的人。教養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因素,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 歐巴馬「九家規」曝光:父母的放養式教育,不過是在騙自己
    中國自古以來,家庭的教育模式大多數是子不教,父之過,大多數是父母扮演著嚴父慈母的模式,設立家訓或者是條條框框各種束縛家規,孩子們就在一個家規圈子裡面,不能做出格的事情。然而,近段時間,歐巴馬的九家規曝光。
  • 你以為孩子這樣是釋放天性,別人眼中,這就是沒規矩、無教養
    一位清華教授憤慨:中國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又從那頭跑到這頭。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所以可以跑、可以鬧,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聲喧譁。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孩子無視規則,也有越來越多的悲劇因此而釀成。
  • 老家規傳承的行為規範網上"風行" 市民曬家規
    「不許說瞎話兒,不許嘬(音zuō)牙花兒……」近日,一則記錄了一條條老家規的帖子在微博和微信圈瘋傳,大家紛紛曬出了自家家規的內容進行對照。年已古稀的王老爺子訓誡子孫稱,他們祖先曾留下一句「善且吉,雖富貴焉可也」勸善的話,在家族中已流傳了400多年。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歐巴馬給孩子立下的家規,值得父母借鑑
    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孩子都要有「教養」。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都給孩子立了很多的家規。而這些家規都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這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歐巴馬曾經分享過自己的育兒經驗:孩子能夠長大成才,和父母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窮養富養不如教養!一位德國媽媽給孩子的8條家規,值得父母效仿
    「女孩要富養,男孩要窮養」,這句耳熟能詳的話由來已久,但是窮養還是富養,這句話折射出一個道理,那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缺少「養」,不能缺少他人給予的指導。什麼是「教養」?漢語詞典裡給出的解釋說: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從小養成的行為道德水準,一般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 中國老規矩,這就是教養!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兩字,也頗有深意。「規」字的右邊是 「見」,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站著的人,頭上長著極誇張的大眼睛,表示自己眼睜睜地監視監督。「矩」字的右邊是「巨」,即一個人手持量具在測量操作。漢字以形求義,規矩兩字本意是講「成」方圓的工具,引申則是講規矩全靠應用踐行才有意義。這說的是法則、規範、標準,即大家都要遵守的行為界線和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