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寧鎮揚一體化」躍上時代風口——2020年7月4日,寧鎮揚黨政聯席會召開,共謀「寧鎮揚一體化」發展大計。
「寧鎮揚一體化」是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思想的具體舉措,也是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
2020年7月31日,鎮江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召開,市委書記馬明龍給鎮江城市重新定位——「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緊抓寧鎮揚「小三角」,對接長三角「大三角」,確立了全市域「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即以中部協同發展區為主體,打造東翼產業協同發展區和西翼創新協同發展區,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快鎮江「跑起來」的步伐。
「寧鎮揚一體化」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攜手共進,得天之時,地之利,人之和。
天時者,「一帶一路」正向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酣——「長三角一體化」風頭正勁……「寧鎮揚一體化」可謂順勢而為。
地利者,寧、鎮、揚毗鄰而居,總地域1、6萬平方公裡,人口1600萬,2019年GDP達2、4萬億元,人均超過2萬美元。「寧鎮揚一體化」,就是旨在解好1+1+1〉3這道不等式。
人和者,寧、鎮、揚三地同心,其利斷金,所謂「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身為「寧鎮揚一體化」一極的鎮江如何作為,即日起,中江網將推出「寧鎮揚一體化·解好1+1+1〉3不等式」系列報導,從產業協同、環境治理、創新合作、交通體系等方面,解讀鎮江如何加大對接力度,深化合作,凝聚發展合力,解好1+1+1〉3不等式。
半小時通勤圈共護綠水青山承接產業轉移
句容下蜀:探索寧句一體化發展新樣本
下蜀鎮瀕江臨港、半山半圩,是句容市唯一沿江鎮,地處寧鎮揚一體化核心區,北靠南京龍潭、東鄰鎮江高資,與揚州儀徵隔江相望,距離全國最大的內河航運樞紐龍潭港僅12公裡,距離南京主城區30公裡,距鎮江主城區20公裡,並擁有3.75公裡長江深水岸線,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
近年來,下蜀搶抓發展機遇,立足鎮情實際,科學研判形勢,堅持創新實幹,著力推動寧鎮揚一體化深度對接。下蜀鎮黨委書記賈良旭說,特別是今年以來,下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融入「寧鎮揚半小時通勤圈」;跨界聯防聯治,共護綠水青山,同飲「一江水」;瞄準新基建、新動能,藉助龍潭港區承接產業轉移,著力探索寧句一體化發展新樣本。
完善基礎設施,融入「半小時通勤圈」
2020年12月28日早上7點45分,束剛從單位駕車南京公司總部辦事。辦完事,回到單位約11點45分,趕上午飯時間。
束剛是揚州人,2018年應聘到倍福德新型建材(江蘇)有限公司任人力資源部經理。束剛說,他去總部辦公,走312國道、玄武大道,或者走句蜀路、滬蓉高速,車程都是1小時左右。「在下蜀工作兩年多,無論回揚州還是到南京,都很方便。」
束剛口中的「都很方便」,源於下蜀不斷完善的路網建設。下蜀鎮建設局崔仰陽介紹,目前下蜀境內路網主幹道有「四橫五縱」:「四橫」有人民路、站前路、龍北大道和緯一路,「五縱」有句蜀路、新一路、沙地路、新松路和華電路,與境內數條支路相連,並與312國道、句蜀路、沿江高等級公路等外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
為更好地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銜接成網,下蜀鎮積極配合省、市交通部門做好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推進龍北大道、亭華線改造工程,紮實推進G312快速化改造、沿江公路拓寬改造等工程前期設計、徵地拆遷等工作,配合做好寧鎮輕軌、疏港大道二期、過江通道等工程項目方案設計等前期工作,著力完善與龍譚、高資、儀徵交通通道。隨著這些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推進,下蜀將融入「寧鎮揚半小時通勤圈」。
聯防聯治,共護綠水青山
同飲「一江水」,同處「寧鎮山脈」,如何守護共同的青山綠水,下蜀與毗鄰區域開展環保聯防聯治。下蜀鎮鎮長徐明說,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積極落實長江大保護,關停境內化工企業,建設下美麗美麗下蜀。
共護綠水青山,下蜀與龍潭加強界河兩岸共治,有序推進水系溝通規劃、除險加固、河塘清淤、河岸清雜、堤壩復綠、雙清雙美等行動,努力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
地域相近、風俗文化相通,寧句兩地居民一直有著天然的「毗鄰互通關係」。下蜀鎮武岐山、空青山原生態風貌,吸引了眾多南京遊客前來登山探險,體驗古茶道的歷史韻味。下蜀鎮居民則喜歡到南京購物、就醫、消費。
兩地居民互走親戚之外,企業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很頻繁。句容市下蜀商會會長蔣家壽說,下蜀商會與龍潭商會以共建活動為平臺,增進文化交流,凝聚發展合力。每次推出聯誼活動,雙方商會會員都踴躍參加,促進互助合作、資源共享。
瞄準新基建,承接產業轉移
下蜀臨港工業集中區是句容體量最大的工業經濟板塊,聚集了臺泥、建華、華電、毅馬、聖象地板、聯博精密、湯辰機械、天工科技等句容工業30強企業。2020年一季度,下蜀鎮在句容一枝獨秀,工業應稅銷售59.5億元,工業稅收1.35億元,逆勢增長1.25%。總體規劃面積7.5平方公裡臨港工業園區,樹立「靶向招商」思維,目前已招引規模以上企業30家,逐步形成了以綠色新型建材、電力能源、新材料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先後創成江蘇省新型建材產業集群、江蘇省綠色建材科技產業園以及省級循環經濟標準化園區。
「我們建築新材料之所以能夠形成百億規模,臺泥、建華、華電、毅馬等大項目選擇落戶下蜀,最主要還是在於沿江深水岸線這個稀缺資源。」賈良旭說,下蜀瀕江臨港,「瀕江」指坐擁句容市唯一的3.75公裡的長江深水岸線,「臨港」指毗鄰南京龍潭港這個國內最大的內河港。下蜀鎮結合南京紫東片區、寶華新城總體規劃,修訂編制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下蜀要依託312國道、滬寧城際鐵路和沿江港口帶,推進下蜀與南京龍潭新城的一體化發展。如今,下蜀鎮發揮區位優勢和級差地租優勢,聚焦建築新材料領域,與南京錯位發展,吸引龍潭周邊企業的科技研發、來料加工、商貿服務等環節落戶,提升發展層次。
賈良旭表示,今後,下蜀鎮將更加主動、更加深入地對接龍潭,搶抓龍潭過江通道、南京紫東片區建設等歷史性機遇,加強兩地產業規劃的聯動發展,真正實現產業融合,全力爭當工業經濟創新轉型新引擎。
(許見梅 潘海風 楊婕 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