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億件快遞背後:垃圾處理費43億,有人靠紙箱成中國女首富

2021-01-17 財經天下周刊

文 | 《財經天下》周刊 劉雪兒

編輯 | 陳芳

830億件,同比增長30.8%,這是我國快遞業2020年的成績單,作為全球第一大快遞國,我國再一次刷新了紀錄。

剛剛過去的2020年,可以說是我國快遞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業務量先後突破500億件、800億件兩個大關,並且從500億件到800億件,只用了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

這堪稱中國速度,200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只有10億件,八年後的2014年突破100億件,六年後超500億件,快遞業一飛沖天背後主要得益於網購的迅猛發展。按照2020年的數據計算,相當於中國14億人人均每月收取約5件快遞。

不過,快遞業務量狂飆猛進背後,垃圾汙染問題也日益嚴峻。

拿濟南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舉例來說,早在2017年就有航拍發現,這裡垃圾山足足有30米高,幾輛垃圾運輸車傾倒完,推土車輪番上陣,把各色包裝袋的垃圾推向填埋場。偶爾有風拂過,塑膠袋被吹得滿天飛。據了解,這裡每天接收全濟南4500噸-5000噸垃圾,雙11後幾天甚至突破5000噸,包含大量的快遞包裝垃圾。

時至今日,快遞垃圾的處理能力並沒有跟上快遞業的發展腳步,浪費和汙染每天都在上演,連深入城市毛細血管的廢品回收站都解決不了。

一些人的謀生行當

廢品回收站與城市似乎有點割裂,在高樓林立的北京北三環,一個小區的臨街廢品回收站,仿佛從上個世紀90年代穿越過來,地面凹凸不平,有幾個坑坑窪窪的洞,白牆斑駁,有些牆皮已經脫落。牆上掛著一頂掛鍾和空鳥籠,屋裡堆著報紙、金屬、紙箱等。

這家店是錢建國的地盤,每次有人送廢品上門時,他就放到門口的秤上稱一下,算好價格後,從身旁的鋁鍋裡拿出小額鈔票和硬幣遞給對方,然後伸手把廢品丟進門口分別放紙箱和金屬的兩輛大卡車上。

今年50多歲的錢建國,和廢品打了半輩子交道,20多年前就開始從事廢品收購生意。前些年他盤下這塊店面,後來帶著老婆和兒子一起做。他透露,這家店歸屬於一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他們每月拿固定工資加提成,一個人年收入有四五萬元。

錢建國對現在的行情很滿足,「紙箱漲價了,以前一公斤1.2-1.3元,最差的時候是2013-2014年,只有五六毛錢,現在漲到1.5元。」這對錢建國來說當然是好事,因為這幾年快遞紙箱越來越多,紙箱佔他們回收物的七八成。

這當然得益於快遞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快遞包裹量與日俱增後,讓紙箱回收這門生意興隆,「廢紙大戶」張茵就是靠破紙箱成為中國的女首富,1957年出生的她經過調查拿著3萬元一頭扎進了深圳廢紙回收業,從香港倒騰廢紙回內地賺了一大筆,後來還創辦了中南紙業,業務範圍也擴大到美國,從美國低價回收廢紙回中國售賣,最終於2006年超越黃光裕成為中國第一個女首富。

紙箱廢品回收的財富故事吸引了1200多萬人從業。來錢建國回收站的有清潔工人,還有沒太多事幹的老人。有時候,為了搶生意,還會發生爭搶地盤的情況,有的是站點與站點搶,有的是撿紙殼的人之間搶。

「經常是小區搞衛生的不讓拾荒老人撿垃圾,2010年以前有打架的,遇到什麼打什麼,棍棒、鐵鍬我都見過,酒瓶倒沒看過,之後打架少了,一般就吵吵罵罵的,畢竟報警對誰都不划算。」錢建國如是說。

相比之下,在路邊停個大卡車收廢品的李鐵鐵父子倆就艱苦得多。他們在一家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處承包了北京望京的部分區域,每天開個大卡車來路邊,從早上8點待到晚上5點,除了過年和下雨下雪天外,幾乎全年無休。

父子倆來自河南信陽,30歲的李鐵鐵做這行五六年了,老婆孩子都在老家,幾年前忙不過來把老父親接來打下手,他還有個姐姐在燕郊也幹這行。每天早上六點多,父子倆就得起床,匆忙洗漱、喝完粥,就得從六環外的出租屋開車一小時往四環的「工作地」趕。

紙箱也佔李鐵鐵父子倆回收物的七八成,他們感慨最近快遞紙箱變得越來越多了,每天幾乎都能裝好幾百斤,塞滿大半個卡車,剩餘空間裝點金屬雜物,車頂上再拴上裝有塑料瓶的大袋子。不時有附近拾荒或社區廢品站的人過來,李鐵鐵一般會負責上秤,父親負責把貨物碼好。旁邊是一排掉光葉子的大樹,綠化帶的枯草邊緣砌著水泥落臺,閒暇時父親會拿過草叢上的冰塊洗洗手,坐在落臺上抽菸。

對錢建國和李鐵鐵父子來說,廢品回收給了他們在北京這個城市落腳的機會。樸素的李鐵鐵父親挺知足,「收入還行,兩個人一年十幾萬元,比種地強。」錢建國看得通透,「這是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沒文化沒文憑,沒辦法只能做這個,不是很賺錢,但也沒大的風險。」

快遞垃圾處理費用將高達43億

雖然紙箱回收養活甚至造富了一批人,但放眼整個快遞業產生的垃圾,並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變廢為寶,那些無法回收的,它們無法被再次利用,最終給社會帶來了很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

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布關於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報告指出,從2000年到2018年,在中國特大城市,快遞包裝垃圾的增量已經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在部分大型城市這一指標也飆升到85%-90%。

快遞垃圾量猛增背後是快遞包裝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從2000年到2018年,快遞包裝從2.26萬噸增加到941萬噸,其中紙類佔91%,塑膠袋佔9%。這是什麼概念?要生產、使用、處理941萬噸垃圾,會排放1303噸二氧化碳,這需要7.1億棵樹才能將其吸收。

然而,快遞垃圾中真正能回收的比預想中要少得多。據了解,我國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膠袋為主,紙箱類快遞包裝約佔44.03%,塑膠袋類包裝約佔33.5%,套袋紙箱約佔9.47%,還有其他包裝材料如編織袋、泡沫箱、文件袋等,以及運單、膠帶、填充料等輔助材料。

這之中,紙箱類只有不到5%被重複使用,按重量計算有80%被回收,還有15%混入生活垃圾,而塑膠袋回收程度更低,除了泡沫箱一類能達到70%-80%的回收率外,膠帶、運單、塑膠袋都是「回收困難戶」,按質量計算有99%的快遞包裝廢塑料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燒或填埋。

趙書會是北京望京某小區垃圾分類處理站的工作人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迎接裝載六個垃圾桶的小三輪車,再操作機器將垃圾倒入大垃圾車裡。「生活垃圾裡好多塑膠袋,也有快遞包裝垃圾,附近幾個小區每天有十幾噸垃圾。」

印象裡,趙書會記得回收站已不再接收各種顏色的、壞的塑膠袋,「以前一公斤還收三四毛,甚至七八毛,現在只收白色、厚實、乾淨的塑膠袋,1公斤1塊錢,只有部分快遞垃圾袋符合要求。」

紙箱和泡沫箱才是回收人的「黃金屋」。距離該小區10公裡外的北三環某小區,一個身穿暗灰色棉襖的男子騎著小垃圾車在轉悠,車後面捆的兩個大編織袋卻乾淨如新,裡面裝滿了泡沫箱和紙箱,他說不收塑膠袋。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俊傑曾透露,塑料作為人工合成的大分子聚合物,最大危害是不可降解性,而且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如甲苯、氯化氫等,少量會導致失明。此外,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快遞垃圾,會額外增加垃圾處理成本。按照快遞行業增長速度,有報告估算,到2025年,中國需要填埋的快遞包裝將達609萬噸,處理費用需要近43億元。

為何綠色回收這麼難?

為什麼快遞垃圾造成這麼多浪費?本質上這是個衡量投入產出比的數字遊戲。

比如回收率最低的快遞塑料包裝就不太受待見。上海綠化市容局曾將廢塑料列為可回收物,泡沫塑料歸為低價值可回收物,汙損的塑膠袋被打入黑名單,屬於「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

這一切都與成本有關。垃圾分類回收平臺易代扔CEO張洪銘曾透露,泡沫塑料回收後能做成泡沫塑料磚,但體積大、重量輕、物流倉儲成本高,大部分地區很難推進,而快遞外包裝袋屬於二級塑料,理論上回收後可煉油,但也因成本過高,執行中被作為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

這點趙書會深有體會,儘管白色的厚實幹淨塑膠袋被放開回收,但她和同伴並不感冒,「沒分量,一大袋才賣一塊錢,誰願意?」在《財經天下》周刊走訪的幾家廢品收購站點,老闆們表示塑膠袋回收很少,收到的塑料製品大多是塑料瓶。

來自源頭的快遞垃圾浪費也很難禁止。在北京望京一家圓通快遞站點,快遞員張峰正在給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包裹上膠條,本來把袋子外的封口包好就行,頂多三四道,但他卻繞了十幾道,淡綠的編織袋外儘是土黃色的膠帶。

「公司不會管包裝(用料)的事,只要求包好,不然得擔責,一般都會多裹幾道。」張峰說。果不其然,站點內堆放的大大小小的包裹,無論是紙箱還是塑膠袋外包裝,外表都被土黃或透明色的膠帶掩蓋。

這並不罕見,除快遞網點外,一些商家為了減少貨物磕碰帶來的損失,也會過度包裝,造成大量的紙箱、泡沫紙、膠帶浪費,有時打包後,商品的體積翻了不止一倍。

有人曾提出採用綠色包裝,這也被國家郵政局專門列為指導意見中,但推廣也面臨高成本難題。

菜鳥綠色行動負責人牛智敬曾對媒體表示,無膠帶紙箱、環保快遞袋的價格約為普通紙箱和快遞袋的1.5倍-2倍,可降解膠帶價格是普通膠帶的5倍。有估算顯示,如果國內830億件包裹全部採用綠色包裝,增加的成本將在百億元級別。

這讓快遞公司頗為為難。因為受制於價格戰和供需關係,圓通、申通、韻達的單票收入已在2元出頭徘徊,再增加包裝成本可謂雪上加霜。中通快遞研究院院長朱逸委婉地說了一句,「低成本的綠色耗材對推廣綠色包裝很重要,畢竟快遞行業的利潤已經很薄了。」

但快遞垃圾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問題已刻不容緩,2020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700萬個,並爭取到2025年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規模達1000萬個。

為了解決垃圾問題,政府部門頻頻出動。2020年11月,北京就出臺了最嚴「限塑令」,聚焦電商快遞、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等行業的減塑力度,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積極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

企業層面也有所行動,菜鳥推「回箱計劃」,京東投放可循環快遞箱「青流箱」,蘇寧推可循環共享快遞盒。此外,順豐、中通、圓通、百世等快遞公司也都設置了回收箱,但在執行過程中並不如意。

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曾透露,紙箱回收計劃「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原因在於用戶和快遞小哥在回收上的痛點都不強,理想的規劃是用戶收到快遞就拆開,然後把紙箱交給快遞員帶回去循環使用。但很多時候,用戶不在家,無法當場籤收,也就無法拆開快遞。而對於快遞小哥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忙著配送,也沒有時間等著回收。

即使有固定網點回收,大部分用戶也不會拖著紙箱送到回收網點。更多情況下,他們會直接丟到樓下垃圾桶裡。

當前,包括順豐、中通、申通、韻達、圓通等在內的快遞公司都享受著行業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幾家市值均在百億之上,順豐更是高達4000多億元,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是大企業,應該承擔更多減少快遞垃圾的社會責任,但顯然,他們做得還不夠,不少人壓根不知道他們推出的回收計劃。

在成本考量下,快遞垃圾造成的浪費和汙染問題重任,似乎被身居城市底層的廢品收購站人員莫名承擔。

夕陽西下,最後一抹暗黃消失在遠處的樹影裡,路邊的李鐵鐵父子還在等最後一個來晚的客戶。一會兒,開著小三輪的收廢品老人來了,三人合力把紙箱和幾捆建材垃圾卸下來,用方言寒暄著最近的惡寒天氣和收成。收下一疊小票,老人開著車揚長而去,父子倆也跳上車,消失在暖黃燈光下的深藍夜色裡。

相關焦點

  • 快遞紙箱背後的「垃圾戰事」
    12.92億,今年雙11天貓物流訂單再創新高。然而,這場網購盛宴同時帶來的,還有海量包裝垃圾。近幾年來,不少電商和物流企業相繼啟動了快遞包裝回收計劃,意在鼓勵快遞包裝多次循環,但《IT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回收計劃進展都不太順利。
  • 快遞紙箱背後的「垃圾戰事」-虎嗅網
    12.92億,今年雙11天貓物流訂單再創新高。然而,這場網購盛宴同時帶來的,還有海量包裝垃圾。雙11過後,快遞不斷,每天他都要抱著一摞紙箱去垃圾站,可一旦錯過垃圾站定點開放時間,家裡紙箱就要幾乎堆成小山,連下腳的地方也沒有。「知道可以將箱子給快遞小哥嗎?」「不知道,小哥也沒說啊。」
  • 港媒:40億件快遞,包裝垃圾怎麼處理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8日文章,原題為「隨著光棍節快遞量達到近40億件,創紀錄的銷售使包裝垃圾成為新的關注焦點」。今年中國「光棍節」購物狂歡期間,快遞量達到近40億件,為電商行業創下新紀錄。今年中國全年的快遞業務量有望超過800億件,比去年至少增加25%。但隨著更多人為圖方便而蜂擁網購,由此產生的包裝垃圾和汙染量也引發有關新問題。
  • 垃圾桶全是快遞紙箱,雙11後全湖南2億件快遞包裝該如何處理?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1月14日,郵政、快遞企業日投遞量達3.45億件,創行業日投遞量歷史新高;湖南省快遞行業協會預測,「雙11」期間,全省快遞包裹處理量將超過2億件。購物狂歡之後,與數以億計的商品一同出現的,是數量龐大的膠帶、紙箱、泡沫緩衝材料、商品塑封等,海量快遞包裝「垃圾」去哪兒了?
  •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800億件 數字背後蘊含怎樣的深意?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記者馮爍 凌姝)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根據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一件從湖北黃岡寄往湖南長沙的快遞包裹,21日幸運地成為2020年第800億件快件。
  • 快遞紙箱將要消失?有人幹了件關乎你我的大事!
    為了節約樹木紙類資源,終於有人想出了辦法。為了46個小興安嶺拼了自「共享單車」出現之後,「共享」的概念被無限放大,越來越多的共享事物紛紛出現。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共享快遞盒」會來到我們的身邊。根據資料顯示,我國2016年快遞包裹數量超過了313億件,也就是說,去年有超過300億件快遞需要用紙箱進行包裝,所使用的紙箱原材料大概為4600多噸,約等於7200萬棵樹。7200萬棵樹是什麼概念?小興安嶺大約有155.5萬棵樹木,換算成去年快遞紙箱所消耗的樹木,相當於46.3個小興安嶺。
  • 新媒:中國快遞業務量破800億件 包裝處理成難題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新媒:中國快遞業務量破800億件,包裝處理成難題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快遞業務量破800億件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中國快遞業務突飛猛進,業務量首次破800億件
  • 被忽視的「暴利行業」,靠小小的快遞紙盒,有人一年進帳6億
    雙十一剛過不久,雙十二也已經到來,一場場購物狂歡背後,紙箱、膠帶等快遞垃圾也大量產生。今年雙十一期間,日均快遞業務量便高達4.9億件,數量十分驚人。據悉,我國每年有900多萬噸紙類廢棄物、180萬噸塑料廢棄物被消耗。
  • 被你丟掉的快遞紙箱,暗藏百億生意
    你每次拆完快遞後的紙箱你是丟了呢?還是攢起來裝垃圾或者到一定數量了去賣廢品了呢?僅雙十一期間,幾百億的快遞數量,也就是說會產生幾百億個紙箱子和快遞袋。這些快遞垃圾90%會進行焚燒和填埋處理,剩下的10%回收到垃圾站進行二次利用。
  • 新媒:中國快遞業務量破800億件,包裝處理成難題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快遞業務量破800億件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中國快遞業務突飛猛進,業務量首次破800億件。根據中國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當天早上,一個從湖北黃岡寄往湖南長沙的快遞包裹,成為2020年中國第800億件快件。
  • 紙箱回收、源頭減塑、膠帶「瘦身」——全年超800億件快遞包裝...
    39.65億件,這是今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總共處理的快件數量,其中僅11日當天快件數量就達到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據國家郵政局預測,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將超800億件,越來越多的百姓獲得快遞業發展帶來的便利。快遞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數量龐大的快遞包裝應該如何處理?
  • 快遞包裝不易降解汙染環境 快遞垃圾處理成問題
    (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張建成 武志龍)網購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消費方式,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快遞行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卻帶來了快遞包裝物料的極大消耗。而數以百億計算的快遞包裝垃圾,很可能會造成環境的汙染和資源的浪費。那麼,西安快遞行業一般使用的是什麼包裝材料?
  • 睿思一刻·浙江:一年快遞垃圾=1.5億成年人體重?是時候讓快遞包裝...
    不管是茶餘飯後,還是夜深人靜,掏出手機動動手指,輕輕鬆鬆又參與了一個數千億級的大項目,然後就坐等天南海北的快遞遍朝你奔來吧!然而,剁手一時爽,這背後的浪費卻十分巨大。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快遞量超600億件。截至2020年11月16日,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700億件。據估計,2020年我國快遞年業務量有望超800億件。
  • 「雙11」快遞包裝去哪了?收廢品大媽一天收800斤紙箱
    來源:中國新聞網資料圖:11月12日,雲南昆明,快遞網點員工正在忙碌。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作者 郎朗中新網北京11月19日電 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剁手黨」們的實力再度震撼世界。
  • 「雙11」過後 快遞紙箱、膠帶和填充料去了哪兒?
    快遞包裝垃圾處理仍是難題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最新數據顯示,「雙11」當天,僅天貓的訂單就達12.92億件。事實上,從2012年的56.9億件,到2018年的超500億件,近些年我國快遞單量快速增長。業內人士預測,2019年快遞單量更將突破600億件。
  • 「買買買」到快遞紙箱不夠?中國需求推動日本瓦楞紙出口大增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買買買」到快遞紙箱不夠?中國需求推動日本瓦楞紙出口大增今年「雙十一」購物節提前開啟,但背後不變的是網購對快遞包裝紙箱的海量需求,中國瓦楞紙已供不應求。「日本製紙連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今年1至8月的瓦楞原紙進口量約為417.6萬噸,是去年同期進口量的2.4倍。有分析師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中國瓦楞紙進口量增加的背後,存在供需兩個層面的相互作用。首先,疫情期間隨著數字經濟與線上購物的發展,對快遞包裝的需求明顯增加。
  • 中國第一位女首富,丈夫被綁至今下落不明,830億遺產全捐
    「亞洲女首富」龔如心的人生經歷無處不充滿著「能行」的痕跡,從會計樓秘書到亞洲女首富,如此鴻溝,她是付出了怎樣朝乾夕惕的努力才得來的。 龔如心在一開始並沒有向眾人展現出她材優幹濟的一面,曾就讀於上海師範大學與瑪利諾的她,畢業後也單單只是就任過秘書,這般境遇也只能用尚可一詞來形容她的學業與工作。
  • 每年8億個包裝袋湧入杭州 海量「快遞垃圾」誰來處理?
    這幾年來,杭州快遞業務量以每年近80%的速度飆升,2014年,杭州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數已經達到8.46億件。  海量快遞帶來了海量包裝垃圾,造成的浪費和汙染令人擔憂。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徐秋芳就呼籲,快遞垃圾能否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包裝垃圾。  海量「快遞垃圾」能否找到一個更合理的處理方式?
  • 快遞包裝垃圾「成災」 買買買狂歡後遇綠色難題
    記者趙迪/攝  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11月11日,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8.5億個快遞物流訂單,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3.31億件包裹。在這些巨大交易的數字背後,大量快遞產生的快遞包裝同步攀升,如何處理這些包裝物,減少環境汙染,成了全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 700億件快遞背後的中國潛力
    500億、600億、700億……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從9月10日到11月16日,我國快遞年業務量實現了「三連跳」。今年人均快遞量已達50件,再創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之際,中國快遞業的表現分外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