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大人說「學習不是給我學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2020-10-06 青春校園新鮮事

可以理解為「恨鐵不成鋼」

如果父母這樣說,主要是想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業,你要為自己的事業而付出努力,可能由於年齡原因,孩子不理解為什麼學習是他們的事業,所以會不明白這句話,明明是你們逼著我去學習的,為什麼說是我的事情。當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不應該簡單粗暴的用一句「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去回應孩子,孩子更多會覺得是一種強迫,想要讓孩子理解學習的目的,還需要去做更多,了解更多,交流更多。比如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學習,學習中遇到哪些困難,是學不會?還是單純的厭學。如果一句話能讓孩子明白學習事業問題,那麼他就不會讓你去說這樣一句話。當然,關於學習的自主性,也是要讓孩子去明白的,學習是自身成長所必須經歷環節,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或者品德,都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去鍛鍊培養。



從學習的態度來看

好好學習除了給自己帶來更好的成績外,還可能給老師和家長帶來不錯的心情。學習可以帶來很多,但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自己的未來。你學的知識不一定有用,但學習能給你帶來思維的提升,好的學習成績能給你帶來更多的選擇。

所以這句話的含義是要端正學習態度,告誡自己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未來。



從學習的方式來看

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被動學習也就是被人督促著、強迫著學習,其學習效果肯定不如主動學習。

從這個角度,「學習是為自己學的」意思是要主動學習,主動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畢竟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有不會的問題要及時解決而不要逃避,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學習也會更輕鬆高效。



小編總結

一般這句話都是家長或者老師對孩子說的。這句話確實沒有任何毛病。

讀書都是為了自己而學習的。不是為了他人。因為你學習知識,是你自己掌握。而不是別人。你為別人學習。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自己學習半天,學到的東西都是自己可以應用的。無論考學,無論工作。是對自己大有裨益。你的老師教完你,無論你回去看不看老師。都和老師沒關係了。老師有自己的日子。家長亦是如此。你長大了,學習的知識是為了你自己服務。家長的日子再怎麼樣也是家長自己過。你成長了,也是要獨立的。

相關焦點

  • 大人可以生氣!但這10句話不要對孩子說!要說換種方式,會更好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西方有句諺語說:三年培養一個紳士。咱們國家有句話也說的是這個意思: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看吧,「樹人」可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事,他需要大人的智慧更需要耐心和用心!大人也不是聖人,壞情緒也需要發洩,不然血壓上升也不是鬧著玩的。有位母親就是因為輔導兒子的作業誘發心梗,送到醫院搶救。就扽不償失了!你可以生氣,可以嚴厲,可有的話能說,有的話最好不要對孩子說,哪怕你火冒三丈,怒髮衝冠。這一刻請你停下,把這十句話咽回肚子裡,換一句話說出來,效果會更好;或者轉身離開,讓自己冷靜!唉!
  •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僅被編進了初中課本,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不過,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少人對它的理解一直模模糊糊,解答的人語焉不詳,查到的資料太過深奧,一直處在一個隱約明白但又什麼都不明白的狀態。
  • 常常說這六句話,表明你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
    語言是架設在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增廣賢文》裡寫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話說好了,是交朋友,說歪了,是得罪人。常常說以下這六句話,表明你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1、「我覺得你說的很不錯,但是......」會說話的聰明人,說話也會轉彎,不是「直來直去」。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 不去學習班,也不去英語角的我。如何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我學這套書主要是以自學為主,平時還會輔助網上課堂學習。這個學習的順序不是我說的,是語言大師,新概念英語的作者亞歷山大 L.G. ALEXANDER 說的。二、背誦是第一要務背誦可以讓你脫口而出,培養語感,套句型。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為政篇」。一般而言,像我這個年歲上下的80、90後由於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正處在對傳統文化相對比較漠視的一個歷史時期,對傳統的經典往往也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這個著名格言,應該說是少有人所不知的,它的傳頌範圍與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 大人有時要向孩子學習
    他的小腦袋裡裝了太多的疑問,大人認為很好理解的話,但對於一個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的小孩子來說,腦海裡理解時閃現的形象該是多麼地雜亂無章啊?我想像著兒子問這個問題時他腦海裡因為對「沒有」這次不理解,認為是「莓悠」的形象在理解著它的含義,過來提問時,被我解釋成了「找不到了的晃動的衣袖」,這是一個怎樣的理解脈絡啊,小孩子理解抽象的詞語好難哦。「媽媽,這兩個字念什麼?」
  • 孩子上課聽不懂,學習效果差?可能不是笨,而是聽知覺能力待提升
    文丨福林媽咪上回我寫了一篇關於孩子學習類型的文章,有位寶媽看完後私信我,說她家孩子是典型的視覺型學習者,平時非常喜歡自己看書,但是常常不注意聽老師的話,學過的東西很多都還不會,應該怎麼提高他的聽覺能力呢?
  • 經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在什麼情況下一般會聽到這句話?當和一個人講話講不明白的時候,會說「沒文化真可怕」,咋就聽不懂呢?這裡的「文化」或許指的應該是學識、眼界、思維;當看到一個人的行為保守愚昧,不在常人情理之中的時候,也會聽到「沒文化真可怕」。
  • 易中天告誡父母:有些話越說孩子越糟,何時也別跟孩子說這3句話
    這句話,想必很多朋友都有聽過,或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說過這句話,卻不知道這句話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著名學者易中天曾經說到:很多沒有本事的父母,喜歡把自己放在孩子人生導師的位置上,所以常常會說一些對孩子沒有好處的話。
  • 如何正確理解「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表面意思估計大家都知道,「學習了新的知識,經常去複習它,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表面上理解起來確實這個意思,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妥,就這麼個意思,怎麼也輪不到它放在《論語》的第一句啊。 而且按這表面上的意思理解起來也很費解,學習複習就很快樂嗎?那為什麼古人又說「學海無涯苦作舟」?
  • 父子日記‖爸爸,你聽我說句話!
    「爸爸,你聽我說句話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小子總是愛這樣跟我說話,已經成為了他說話的一種方式!我兒子今年6歲了,我跟這小子關係還挺不錯!說好到什麼程度吧!舉個例子,那天我媳婦熊我們兩個光搗蛋,這小子來了一句,我跟爸爸不是父子哥們嗎!弄的我和媳婦很無語!是的,我一般情況下是屬於老好人的那個角色,惡人都讓我媳婦當了������,我媳婦也常常這樣說我。
  • 父母為啥愛說:「我生你養你,就得聽我的」?這算不算道德綁架
    父母為什麼喜歡說「我生你養你,供你吃喝」當我聽到羅豔媽媽那句「我生你養你,好吃好喝供著你」這句話時,心裡感覺特別不舒服,因為這個場景太熟悉了,我小時候只要不聽話,父母就拿這句話來教訓我,我立馬啞口無言,感覺像是被點中了死穴
  • 父母為啥愛說:「我生你養你,就得聽我的」?這算不算道德綁架
    ,我小時候只要不聽話,父母就拿這句話來教訓我,我立馬啞口無言,感覺像是被點中了死穴。 現在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孩子淘氣不聽話,講了很多遍都沒有用時,這句話就會突然出現在腦子裡,強忍自己不要說出來,我很清楚這句話一旦說出口,必將會兩敗俱傷。可是,為什麼父母喜歡說「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就得聽我的」,或者是「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就應該對我感恩」這類的話呢?
  • 「書法不是把字寫漂亮」,我們該如何理解專家的這句話?
    專家:書法不是把字寫漂亮!「書法不是把字寫漂亮」,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前段時間聽到這樣一句話,說「書法不是把字寫漂亮」,讓我很納悶:不是把字寫漂亮,難道為了把字寫不漂亮?出於好奇,我上網查了查這句話的出處,看看到底是何人所說,最終得知,是中國書協(原)主席沈鵬先生說的。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呢?從字面理解有問題,很容易讓人走進誤區。書法是什麼,是漢字的書寫藝術。
  • 這三句話,每天說給孩子聽,將來孩子更優秀
    3句話,比打罵管用!,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不僅在公共場合,私下也要有禮貌,為了讓孩子深刻領會這一道理,我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小事上也從未怠慢。比如,讓孩子下樓取快遞,日常削個水果等,雖然都是小事,但我從不忘記對孩子說&34;,孩子在我的影響下,也養成了說謝謝的好習慣,大家都誇他有禮貌。
  • 如何理解「沒有問題的攝影師,不是好攝影師」這句話?
    「沒有問題的攝影師,不是好攝影師」,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1、攝影師的拍攝技法、拍攝作品有問題;2、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發現疑問。我按第二種理解,來談下看法。(圖片:pengboyan)首先,按上文第2種理解的話,我贊成這句話的觀點。這句話中的「攝影師」幾乎可以換成任何職業。不排除攝影師的好壞,不能單純通過這一點來判斷。
  • 做對這件事,孩子才會聽你的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都有這樣的感受:說什麼孩子都不聽。經常跟你反著來,你說東,他往西,讓他做的事情偏不做?不讓做的事情偏偏去做?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表現越來越明顯。「做點作業有什麼可煩的,學生的職責就是學習啊,真正的煩惱你還沒接觸到呢!」大人在傾聽過程中,常常表現出的沒耐心、不專注、不會共情,導致孩子越來越不願意溝通。
  • 孩子不是講不聽,而是聽不懂
    有很多媽媽常常來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不像我的孩子這麼聽話;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講不聽,還是聽不懂?  兒子才剛剛會走的時候,我擔心他以後到馬路上,遇到危險不懂得反應,於是帶著他們在公園裡玩「走走走、停!」的遊戲,一邊走一邊說「走走走!」在喊停的時候,做出誇張的靜止動作。
  • 學英語翻譯≠理解,純英文環境孩子聽不懂?
    孩子也許沒有直接說出動物的英文名稱,但孩子用手指出了喜歡的小動物,這也是很明確的反饋。 這說明孩子聽明白了這個問題,但可能他還沒記住這小動物的英文名稱,或者他只知道大概發音等。 所以沒有能力用英語回答這個問題,只能用手勢反饋說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