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吃飯見人品,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種表現

2020-12-22 遛娃錄

周末跟同事相約一起吃飯,結果她家的孩子刷新了大家的三觀。很難想像,一個才三四歲的孩子,居然讓一桌人都沒有辦法安穩的吃飯,整個用餐過程特別煎熬。

飯桌上嘟嘟的行為讓人不喜,只要是他喜歡的飯菜,總是會放到自己跟前,而且還不讓別人夾菜。要是不對胃口的飯菜,甚至不讓放到他跟前,好像自己家一樣,特別的隨意。整個吃飯過程,總是大聲的說話,一點不稱心,就會跟媽媽發脾氣。

對於孩子這樣的行為,同事好像司空見慣了,所以並沒有指責嘟嘟。可是作為旁人,大家對嘟嘟吃飯時的樣子,真心有些接受不了。事後跟同事聊天,她說自己平時上班比較忙,所以孩子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奶奶照顧。

可能平時老人比較遷就孩子,尤其是為了讓他多吃幾口飯,經常是以孩子的喜好為主,因此在飯桌上養成了他自私的毛病。老話說,餐桌吃飯可以見人品的,尤其是小朋友,透過他們吃飯時的樣子,甚至可以看到未來的樣子。

李玫瑾教授表示:那些長大後沒有出息的孩子,他們在吃飯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壞毛病。悲哀的是,很多家長居然還在遷就,完全不知道這些行為是在害孩子。

吃飯時有這三種行為要多加注意,典型的低情商沒出息

1、不合時宜亂講話

直到現在,那些家教比較嚴的父母,他們還會繼續傳承「食不言」的習慣。確實,在吃飯的時候,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說話,因為誰也不知道他們接下來說的話,會不會讓家長或者別人難堪,畢竟孩子的思想比較活躍。

若是去別人家做客,突然間來一句「她家的飯不好吃」,可能瞬間大人都會有些臉面全無吧。所以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養成食不言的習慣,這樣就可以避免飯桌上出現尷尬。

飯桌上隨意亂說話,側面說明了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有必要引導。最好的方式不是說教,而是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這樣他們才能懂得家長的用心良苦,當然孩子也能更配合。

推薦一套《兒童情緒管理人格培養繪本》給大家,它是由多名育兒專家聯合編寫的繪本,最適合2歲到8歲的孩子閱讀。家長想要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在這裡都可以通過圖畫和文字結合的方式,一點點地滲透到孩子的心中。

這套繪本共計10冊,由不同的小故事組成。在閱讀的中,孩子可以學會最基本的懂禮貌和尊重別人。可以說每冊小故事,都是為孩子量身定製,家長可以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收穫的好習慣能更多哦。

有需要的家長可以直接點擊如下連結購買↓↓↓↓↓↓,記得要領劵購買,這樣下來更划算哦。

2、隨意地大聲吵鬧

飯桌上大聲吵鬧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肯定沒有規矩,當然也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在這些孩子心中,他們可能在意的只有自己的情緒,除此外,一切都跟他無關。說到底,還是典型的自私行為。

隨意吵鬧,除了自己不能好好用餐外,連帶著一桌子的人都無法安心用餐。周圍的人,都會被這些吵鬧的話語所影響,順帶著連吃飯的情緒也被影響。這樣的行為,其實大家都不喜歡,若是家長還不加以規勸的話,長大後肯定也不受人待見。

3、喜歡吃獨食

有家長喜歡給孩子「開小灶」,習慣性把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總覺得他們在長身體。可是餐桌並不像家裡那樣隨意,畢竟還有很多陌生長輩或者小朋友呢。光想著去吃獨食的孩子,他們的自私心理已經極其嚴重了。

可很多家長居然覺得這是孩子「護食」的行為,說明他內心比較聰明,懂得去保護自己的東西。只想說,吃獨食一定會害了孩子,讓他的情商越來越低,甚至連真心的朋友也沒有。

這三種餐桌行為,一定要讓孩子加以改正。看似是很細小的行為,可其實背後隱藏的卻是巨大的危害。都說細節見人品,孩子連細微的地方都做不好,將來怎麼可能會出人頭地呢?

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家長需要做好三件事。

1、細嚼慢咽

跟別人一起吃飯,一定要讓孩子養成文明的用餐習慣,而細嚼慢咽就是基本。那些吃飯時總是狼吞虎咽的孩子,總是讓人覺得有些粗魯,一點文雅和沉穩的樣子都沒有。

2、尊重他人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即便是不喜歡吃的飯菜,也要學會嘗試,尤其是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主人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飯菜,無論怎樣,都要淺嘗幾口,這才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餐桌上基本的禮貌

3、長輩為先

若是餐桌上有長輩的話,必須要讓孩子以長輩為先,因為自古以來,都是長者先動筷。這樣以後工作,跟領導或者客戶吃飯時,孩子也能懂得最起碼的謙遜,知道讓對方先動筷。

總結:雖然孩子年齡不大,但其實他們的心思玲瓏剔透,很多道理家長不說,他們就會假裝不知道。若是想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家長務必要將正確的用餐禮儀傳遞給孩子,順便給他們做好榜樣

孩子的成長之路,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小學的那幾年。想要讓有個好的成績,家長就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尤其是在小學的這六年時光。就像砌牆一樣,地基才是最關鍵的。推薦這套《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給大家,希望更多家中懂得陪伴的重要。

有需要的父母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自行挑選,記得要領劵哦,這樣更划算。

相關焦點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李玫瑾教授還曾說過:「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現在的父母都在乎自己家孩子聰不聰明,而李玫瑾教授這句話正是要點醒一些父母,有三種孩子,小時候看似很聰明,長大後卻沒出現,父母們一定要警惕。相信不少父母都在為自己家孩子佔了別人家孩子便宜而開心,覺得這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 李玫瑾: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多數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會經歷的事情,雖然看似是一種很平常的行為,但是在吃飯的過程中卻能折射一個人的修養與品質。 特別是孩子,從他們在餐桌上的表現,其實家長就能夠窺見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故弄玄虛,但事實確實如此。
  • 李玫瑾: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多數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特別是孩子,從他們在餐桌上的表現,其實家長就能夠窺見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故弄玄虛,但事實確實如此。 我國非常有名的青少年犯罪專家李玫瑾教授發現犯罪心理和他們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最近幾年也開始在育兒領域有所建樹。
  • 李玫瑾提醒家長:孩子吃飯的時候有這3種行為,暗示長大後沒出息
    因此,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在未來有出息,就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情商,而我國的著名教育學者李玫瑾教授對孩子們的情商培養也十分重視,並且也提醒家長們說:吃飯時有這三種行為的孩子情商低,長大之後容易沒出息。餐桌上的3種行為,暗示孩子長大後沒出息一、吃飯不老實、亂動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的年齡很小,因此不需要太多在意禮儀禮貌方面的問題,但其實如果從本質上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老實,總是跑來跑去甚至影響到別人,那就是規則意識淡薄的重要表現。
  • 李玫瑾: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會有這三種表現,家長需要注意
    中國有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長大以後什麼樣子,其實從小的時候就能看出來,特別是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吃飯是我們每個人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吃飯應該有一定的餐桌禮儀,孩子吃飯時的舉止行為其實都在暴露家長是如何教育的、孩子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都說細節決定成敗,所以家長們更要注意了。著名的育兒教授李玫瑾就曾說:孩子吃飯時有這三個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沒出息,家長們不妨自查一下。
  • 李玫瑾教授直言:吃飯時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作者/小苗編輯/小苗李玫瑾教授平時對於育兒這塊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解和經驗,她曾經就在一個節目上直言:吃飯時有這四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但為什麼李玫瑾教授會說&34;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會有這四種表現呢?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因此有些家長對孩子總是很縱容,甚至自家的孩子那些小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是可愛又聰明的表現,所以對孩子的行為不僅不加以教導,還會誇讚。孩子小不懂事,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模仿別人,或者隨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大力誇讚的行為無疑是加深孩子的這種意識,等他們長大後,再想改過來就難了。
  •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家長要上點心了
    同樣地,吃品也可看人品,一個人在餐桌上的吃飯習慣禮儀,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父母們也可以多多留意自己的孩子的餐桌上的表現,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家長可就要上點心了。所以你們快點看看自己的孩子吃飯的時候是否也有出現這些情況吧,如果發現有的話,一定要及時糾正教育。
  • 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沒出息,尤其是第一種!
    恰恰因此,便有了從吃飯行為來看孩子長大後如何的說法。如果你家孩子吃飯時總出現這4種行為,長大後可能會沒出息,尤其是第一種表現,家長朋友們可要引起注意啦!二、吃飯時獨佔食物,全然不顧旁人感受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總歸有一些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可要是孩子總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獨佔,絲毫不準他人染指,那家長朋友們可要注意了!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多半有這3種表現,不妨自查一下
    的確是如此,衣食住行,吃飯是人最基本的一項技能。如果連吃飯都存在著許多的毛病的話,那麼也意味著孩子性格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其實在孩子吃飯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三個表現的話,就說明他長大後多半沒什麼出息。那麼這三種表現分別是什麼呢?
  • 長大後前景不好的孩子,吃飯時常有三種表現,家長發現應及時糾正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通常有三種表現,家長發現應及時糾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孩子如果從小吃飯的時候就有不好的習慣,這種孩子多數都是被家長慣壞,當他們長大後大多都會成為令人討厭,反感的對象。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都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我國有句老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說孩子的每一個壞毛病都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和醞釀,最後形成的,因此家長只有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他們長大後才會更有出息。,因為通過孩子在餐桌上的一些行為能夠直接反映出孩子的教養以及情商的高低,而在培養孩子餐做禮儀的過程中,教養和情商都會得到提高,孩子長大後才能更有出息。
  • 李玫瑾:高智商的孩子,從小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出色的育兒專家,近幾年,李玫瑾教育孩子的講座,得到了不少家長的歡迎,關於孩子的智商發育上面,李玫瑾說:高智商的孩子,從小有這3種表現
  • 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讓人反感
    文丨小影(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常常說細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而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簡明扼要且武斷的說法,而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尤其是在小孩的時候,如果在餐桌吃飯的時候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禮儀,那麼娃娃在長大後容易受挫,甚至沒出息。
  • 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會有3種表現,好的餐桌習慣比想像的重要
    寶媽李女士有個7歲的兒子小軍小軍因為是家裡獨苗的原因,不說爸媽比較少呵斥,就是真有做得不好的,爺爺奶奶也會第一時間站出來護著孩子,小軍也因此成了家裡的小霸王,平時在家裡就很任性,而到了外面也同樣不會收斂。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在我國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出息、有所成就。 不過也總有很多人質疑,孩子有沒有出息,還要20幾年後次啊能知道,現在教育孩子能說明什麼?
  • 李玫瑾: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證明情商高,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而情商高的孩子小時候就會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李玫瑾教授經過長期對犯罪心理以及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所在。同時李玫瑾教授所傳達的育兒觀念正是如今父母應該學習的,根據李玫瑾教授的總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的孩子,證明情商高,長大後多半有出息。如果你家孩子有,那就偷著樂吧!
  • 李玫瑾提醒你: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
    李玫瑾提醒你: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我們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你只要跟他吃一頓飯就能看出來,雖然吃飯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從其中你能夠看出深刻的含義!作家韓寒說過:帝給人一張嘴巴就是用來吃飯。連飯都不能好好吃,你還能做好什麼事?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大多有「3種表現」,每一種都讓人反感
    生活中,有些孩子在飯桌上表現得像個大人一樣,處處滴水不漏,惹人稱讚;而有些孩子則會錯誤百出,甚至會有一些及其不禮貌的行為,讓一起吃飯的人感到厭煩。孩子的一些餐桌行為會引起他人反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孩子性格與品德,可以以此來估計孩子長大後的表現。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通常會在吃飯的時候有下面的這三種表現,看看你家的孩子有沒有吧!
  • 李玫瑾教授: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沒出息,要及時糾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如果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有這幾種表現,長大後就沒有多大出息,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指導孩子走向正途。李玫瑾教授說的是吃飯時哪幾種表現呢>有一些被父母關懷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會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比如將自己喜歡的菜挪到面前,不讓別人吃自己喜歡吃的菜,用自己的筷子在菜裡扒拉等做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表現,這不僅說明了孩子情商低和不講禮貌,更加是在暗示孩子以後的性格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