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同事相約一起吃飯,結果她家的孩子刷新了大家的三觀。很難想像,一個才三四歲的孩子,居然讓一桌人都沒有辦法安穩的吃飯,整個用餐過程特別煎熬。
飯桌上嘟嘟的行為讓人不喜,只要是他喜歡的飯菜,總是會放到自己跟前,而且還不讓別人夾菜。要是不對胃口的飯菜,甚至不讓放到他跟前,好像自己家一樣,特別的隨意。整個吃飯過程,總是大聲的說話,一點不稱心,就會跟媽媽發脾氣。
對於孩子這樣的行為,同事好像司空見慣了,所以並沒有指責嘟嘟。可是作為旁人,大家對嘟嘟吃飯時的樣子,真心有些接受不了。事後跟同事聊天,她說自己平時上班比較忙,所以孩子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奶奶照顧。
可能平時老人比較遷就孩子,尤其是為了讓他多吃幾口飯,經常是以孩子的喜好為主,因此在飯桌上養成了他自私的毛病。老話說,餐桌吃飯可以見人品的,尤其是小朋友,透過他們吃飯時的樣子,甚至可以看到未來的樣子。
李玫瑾教授表示:那些長大後沒有出息的孩子,他們在吃飯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壞毛病。悲哀的是,很多家長居然還在遷就,完全不知道這些行為是在害孩子。
吃飯時有這三種行為要多加注意,典型的低情商沒出息
1、不合時宜亂講話
直到現在,那些家教比較嚴的父母,他們還會繼續傳承「食不言」的習慣。確實,在吃飯的時候,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說話,因為誰也不知道他們接下來說的話,會不會讓家長或者別人難堪,畢竟孩子的思想比較活躍。
若是去別人家做客,突然間來一句「她家的飯不好吃」,可能瞬間大人都會有些臉面全無吧。所以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養成食不言的習慣,這樣就可以避免飯桌上出現尷尬。
飯桌上隨意亂說話,側面說明了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有必要引導。最好的方式不是說教,而是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這樣他們才能懂得家長的用心良苦,當然孩子也能更配合。
推薦一套《兒童情緒管理人格培養繪本》給大家,它是由多名育兒專家聯合編寫的繪本,最適合2歲到8歲的孩子閱讀。家長想要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在這裡都可以通過圖畫和文字結合的方式,一點點地滲透到孩子的心中。
這套繪本共計10冊,由不同的小故事組成。在閱讀的中,孩子可以學會最基本的懂禮貌和尊重別人。可以說每冊小故事,都是為孩子量身定製,家長可以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收穫的好習慣能更多哦。
有需要的家長可以直接點擊如下連結購買↓↓↓↓↓↓,記得要領劵購買,這樣下來更划算哦。
2、隨意地大聲吵鬧
飯桌上大聲吵鬧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肯定沒有規矩,當然也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在這些孩子心中,他們可能在意的只有自己的情緒,除此外,一切都跟他無關。說到底,還是典型的自私行為。
隨意吵鬧,除了自己不能好好用餐外,連帶著一桌子的人都無法安心用餐。周圍的人,都會被這些吵鬧的話語所影響,順帶著連吃飯的情緒也被影響。這樣的行為,其實大家都不喜歡,若是家長還不加以規勸的話,長大後肯定也不受人待見。
3、喜歡吃獨食
有家長喜歡給孩子「開小灶」,習慣性把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總覺得他們在長身體。可是餐桌並不像家裡那樣隨意,畢竟還有很多陌生長輩或者小朋友呢。光想著去吃獨食的孩子,他們的自私心理已經極其嚴重了。
可很多家長居然覺得這是孩子「護食」的行為,說明他內心比較聰明,懂得去保護自己的東西。只想說,吃獨食一定會害了孩子,讓他的情商越來越低,甚至連真心的朋友也沒有。
這三種餐桌行為,一定要讓孩子加以改正。看似是很細小的行為,可其實背後隱藏的卻是巨大的危害。都說細節見人品,孩子連細微的地方都做不好,將來怎麼可能會出人頭地呢?
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家長需要做好三件事。
1、細嚼慢咽
跟別人一起吃飯,一定要讓孩子養成文明的用餐習慣,而細嚼慢咽就是基本。那些吃飯時總是狼吞虎咽的孩子,總是讓人覺得有些粗魯,一點文雅和沉穩的樣子都沒有。
2、尊重他人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即便是不喜歡吃的飯菜,也要學會嘗試,尤其是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主人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飯菜,無論怎樣,都要淺嘗幾口,這才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餐桌上基本的禮貌。
3、長輩為先
若是餐桌上有長輩的話,必須要讓孩子以長輩為先,因為自古以來,都是長者先動筷。這樣以後工作,跟領導或者客戶吃飯時,孩子也能懂得最起碼的謙遜,知道讓對方先動筷。
總結:雖然孩子年齡不大,但其實他們的心思玲瓏剔透,很多道理家長不說,他們就會假裝不知道。若是想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家長務必要將正確的用餐禮儀傳遞給孩子,順便給他們做好榜樣。
孩子的成長之路,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小學的那幾年。想要讓有個好的成績,家長就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尤其是在小學的這六年時光。就像砌牆一樣,地基才是最關鍵的。推薦這套《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給大家,希望更多家中懂得陪伴的重要。
有需要的父母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自行挑選,記得要領劵哦,這樣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