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歸隱前寫給王維的詩,句句都透著失落之情

2020-12-19 公子小凡L

在古代有許多詩人都寄情於山水,歸隱于田間,過著神仙一樣的日子,讓人羨慕不已。然而,通過仔細品讀他們所留下的古詩,詩詞君卻發現他們的生活,與我們想像中大不一樣。

寄情山水

在現實中,這些詩人過得並不如意,甚至在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心情是很失落的。因為寄情於山水之間,並不是這些詩人的畢生追求,反而是一種無可奈何之舉。

詩詞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通常都是懷才不遇,無人賞識,才迫不得已而歸隱南山的。

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孟浩然的這首《留別王維》中,就可以看出一二。這是孟浩然在歸隱之前,給他的好友王維寫的一首古詩。

孟浩然

《留別王維》唐代: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詩詞君覺得,孟浩然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心情一定失落到了極點。因為當時能幹孟浩然已在京城等待多日,卻始終等不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用武之地,所以他才決意與王維告別,去歸隱山林。故而就下了,這一首充滿了失落之情的古詩。

給王維寫詩

接下來詩詞君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孟浩然在寫給王維的這首詩中,寫出了怎樣的失落!

在這首古詩第一句,詩詞君就仿佛看到了詩人失落的神態。詩詞君是這樣理解這句古詩的,在這個除了寂寞,還是寂寞的地方,究竟還有什麼值得去等待的。每一次外出歸來之後,心中的失望就會加重一分,這樣的日子,讓詩人看不到一絲堅持下去希望!

因此詩詞君認為,第二句是詩人在失落之時,為自己餘生,做出了一個無奈的安排。「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這說明詩人已經厭倦了,這種沒有希望的生活,準備去山野間與花草為伴,不再追尋這些功名利祿。只是可惜這一去之後,山高水長,恐怕就再也無緣和故人相見,孟浩然的人生,真是處處充滿了失落。

山高水長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這首古詩的第三句,在這句詩中,詩詞君感受到了詩人內心裡,有著深深的不甘和不舍。孟浩然自幼勤學飽讀詩書,一心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可現實卻不像他想像的那麼順利,由於朝廷中無人賞識他的才華,所以他空有一腔抱負卻也無法施展,半生心血付之東流。

心血付之東流

詩人也為此嘆息道,人世間知音難覓,能夠慧眼識英雄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最後我們來看這首古詩的結尾一句,這句古詩給詩詞君的感覺就是,詩人已經萬念俱灰,心中無比的失落。在詩人看來,他自己的人生已成定局,對於功名利祿他已經不再奢求。此時的孟浩然只想隱居深山,從此不問世事,就此終老一生。

隱居深山,不問世事

詩詞君認為,孟浩然不僅在用這首古詩,來告別他的好友王維,同時也在告別這個讓他感到無比失落的地方,告別他曾經的理想和抱負。他把這一切,都留在了京城,帶著希望而來,卻懷著失落而去。

所以詩詞君說,孟浩然在寫給王維的這首古詩裡,句句都透著失落之情,字字都帶著失落之意!

相關焦點

  • 孟浩然寫給王維的一首詩,語句極其平淡,意思卻耐人尋味!
    《留別王維》是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趕考不第後,準備再回襄陽隱居,臨走時留給王維的一首詩。雖全詩並無華麗的詞藻,對偶也不工整,語句極其平淡,但所表達的意思卻耐人尋味,其真摯的感情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詩的大概意思是:我這樣落寞究竟是在等待什麼?每天出去求取仕途卻一無所獲。本打算就此歸隱山林,但這樣和故友離別又深感惋惜。如今當權者又有誰能提攜我呢?可惜這世上的知音實在寥寥無幾。或許對我來說就只能守著寂寞吧,我還是回到故地繼續隱居吧。第一聯孟浩然記述的是自己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
  • 王維最唯美一首詩,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境界之高千年來無人超越
    王維最唯美一首詩,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境界之高千年來無人超越浩浩《全唐詩》收錄了近五萬首、三千餘人的作品,在這些詩人中,能開宗立派的還是少之又少的,而王維卻是這少之又少中的一位佼佼者。王維少年成名,十七歲便以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蜚聲文壇,那「每逢佳節倍思親」至今仍是我們節日懷念親朋最常用的詩句。
  • 王維的這首詩樸實無華,卻處處透露著真情實意,動人心弦
    他有著「詩佛」之稱,也被後人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王維仕途的順利,離不開一個人張九齡。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的時候,他拔擢了王維為右拾遺。而在此之前,王維沒有任何政壇地位可言。
  • 王維、孟浩然與山水田園詩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
  • 孟浩然詩導讀:詩中最是人情味,幾首詩歌,且慢下生活的匆匆腳步
    今天,我們來帶大家品讀一下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詩歌。作為與王維並稱的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似乎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一筆。他才情不及李杜,不比王維,蘇軾評價說:「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酒手,而無材料耳。」有褒有貶,應當說是較為恰當的。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由於激情於山水和田園,並經常外出旅行或遊歷,所以終其一生都未曾入仕,這也是後世人為什麼稱其為「孟山人」的根本原因。孟浩然生活於盛唐時期,此時的大唐王朝不僅展現出了欣欣向榮之象,而且政治、經濟、文化都比較繁榮。再加上孟浩然出生於襄州襄陽,一戶稍有資產的書香之家。所以小時候的孟浩然,過著無憂無慮的讀書求學生活。
  • 盛唐山水詩高手——王維、孟浩然、常建
    基本上每個大詩人都是山水詩好手,李白、杜甫不以山水詩名,依然佳作不少。而箇中高手就是王維和孟浩然。王維後期詩歌信佛的高官,他的山水詩境界空靈,禪機暗隱。而孟浩然作為一個莊園主,則更多地是田間地頭的淳樸、純粹的生活謳歌。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取捨。
  •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最浪漫的事,就是為你寫詩!
    >你為我寫詩,我也回贈一首,有來有往,好不熱鬧~~在這些贈詩中,或是表達惺惺相惜之意、仰望崇拜之情,或是安慰和鼓勵,同情和感懷,都是友情的美好見證。——柳宗元《重別夢得》3「元白」唐代中期,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詩名相當,世稱「元白」。二人友誼深厚,唱和詩極多,白居易寫給元稹的詩更是數不勝數。
  • 孟浩然十四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您讀過幾首?最喜歡哪首詩?
    對於這個問題,恐怕是各花入各眼不好回答的,除了李杜是公認的絕頂高手外,其餘詩人是很難分個高下的,但就六甲番人來說,孟浩然和王維至少就應進入超一流高手行列。孟浩然有十四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排在唐代詩人的第五位,僅次於李杜、王維和李商隱,這固然和唐三百選錄以短詩優先有關,但是卻也能側面說明孟詩的影響力。
  • 怎樣欣賞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為什麼說其「淡到看不到詩」?
    孟浩然之「淡」對唐詩風格形成有很大的幫助,雖然在格式上沒有宮廷詩人建立格律規則的貢獻,在氣象上沒有李杜的家國之情,王之渙、王昌齡的軍旅豪情,但是他在文字使用上用他的「淡」折服、影響了一大票詩人,自身在田園詩、風景詩的方面成就極高,和王維共稱「王孟」。同為田園詩代表人物,孟浩然和王維的區別很明顯。這是身份、地位、經歷所決定的。
  • 孟浩然《春曉》遇王維《鳥鳴澗》,一場山水詩巔峰對決,難分高下
    所以對於摩詰居士王維來說,或許會因為爭風吃醋和李白老死不相往來,但卻無法拒絕孟浩然這個朋友,雖然他知道自己這個好兄弟也是李白的死黨。那當這兩位山水詩頂級詩人成了好兄弟,會擦出怎樣詩意的友誼之花呢?在《唐詩三百首》中,一直有山水詩之冠的說法,而被爭論得最多的兩首就是王維的《鳥鳴澗》和孟浩然的《春曉》,此二作一出本身就是唐代山水詩巔峰之戰,千年來難分高下。1.
  •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詩,孤獨而思念,思念而傷感
    論詩所謂詩,就是將心中之情,用文字表達出來。詩最開始也沒有固定的框架和格式,只因有了專門的詩人,他們有寫詩的欲望,剛開始不拘一格寫下許多詩,後來因為詩有了讀者,所作的詩歌也因之有了優劣,後來為了追求更優秀,便套用之前的佳作,漸漸就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
  • 王維很肉麻的一首詩不是寫給戀人,而是寫給好兄弟?很多人都誤解了
    也許還會有人想到王維的那首關於紅豆的《相思》,很多人都會十分肯定這首詩是作者寫給戀人的,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首讀來充滿戀愛味道的詩,竟是寫給好兄弟的?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 古代詩人中著名的三對摯友,看一下他們寫給彼此的詩
    著名詩人有很多都是處於同時代的,他們的才華還都是無與倫比的,自然也就彼此相互吸引,因此最終就很可能成為摯友。這裡就給大家介紹詩人中三對著名的摯友,以及他們寫給彼此的各一首詩。一、李白&杜甫這絕對是最著名的一對,兩人都是中國詩詞史上兩座無可逾越的高峰,一個豪邁飄逸,一個沉鬱頓挫,風格差別如此之大的兩人卻最終成為了摯友,並且彼此都寫給了對方不少詩。
  • 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有多厲害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6期: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在我們現代漢語的語境裡,"王八"這個稱謂,是不禮貌的,每每我們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想起一些不好聽的話,但如果我們去翻《全唐詩》的話,卻能發現,有不少,寫給"王八"的詩。
  •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然而,其實孟浩然也不是心甘情願地歸隱田園。 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在古代,很少有讀書人不想走科舉之路。 早年的孟浩然也是汲汲於功名利祿。 公元727年,38歲的孟浩然第一次赴京趕考,卻無奈落第。
  • 孟浩然的最後一天:想起李白王維老死不相往來,不由潸然淚下
    就在這個嚴寒刺骨的冬末,孟浩然出生於襄陽一戶殷實人家。孟浩然祖上,便是亞聖孟子。直到20歲,他都在家裡埋頭苦讀,不聞外事。鄉親有饑寒交困者,他就出手相助。襄陽城東南三十裡有座鹿門山,因山前有兩頭石鹿,故名。他跟朋友們隱居於此,終日作詩唱和。山外一切風花雨雪,都被封在了山中。他作《登鹿門山》言志: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
  • 詩佛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僅僅20個字,就描繪了一幅清新脫俗的意境
    宋朝的大詞人曾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以山水著稱,他還有個外號,就做「詩佛」。因為王維晚年歸隱的時候,潛心修佛,而且他的詩也經常融入禪理,所以被後人稱為「詩佛」。
  • 《山山水水關乎情——山水田園詩》文/木若水(遼寧)
    山水田園詩的發展概況:第一個全力來描繪壯麗河山的詩人是南朝的謝靈運,第一個以田園生活入詩的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盛唐時,山水田園詩的創作蔚為大觀,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情和景的關係是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反襯),以哀景寫樂情,以景作結,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如王維的《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 李白對孟浩然高調「示愛」之作,其中5字被爭議千年,詩仙真性情
    但這裡的愛與男女之情不同,是包羅更廣的仰慕和友情。孟浩然比李白年長12歲,叫他一聲「夫子」是把他與先賢並列。第二句「風流天下聞」是對孟浩然形象的總括,孟浩然年少時歸隱,40歲才想到出仕,這在當時是世人皆知的事。三、四兩句是對孟浩然年少和暮年兩個階段的總結,也是將他的風流具體化。以「紅顏」比作對方年少時雖少見,卻更添一絲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