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作為描寫和抒發感情的對象。詩的境秀麗雋永,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新洗鍊。
山水田園詩的發展概況:
第一個全力來描繪壯麗河山的詩人是南朝的謝靈運,第一個以田園生活入詩的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盛唐時,山水田園詩的創作蔚為大觀,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
宋代歐陽修、蘇軾、辛棄疾、範成大、楊萬裡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略舉幾例: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
3.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4.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
5.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6.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7.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儲光羲《釣魚灣》)
8.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山水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1、對寧靜、平和、歸隱生活的嚮往,抒發閒適自得的心情。
2、自己遺世獨立的高尚情懷和隱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3、歌頌勞動生活,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意。
4、對大自然的熱愛 。
5、對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禪意的寄託。
6、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反映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
山水田園詩的藝術風格:
自然清新,韻致高遠,格局闊大,氣象萬千。多用白描手法寫山水風光和田園生活的美好和愉快,情趣盎然,神韻天成。
山水田園詩常見意象:
山、河、泉、溪、橋、樵夫、漁翁、山客、隱者、松、竹林、樹林、草、各種山中植物、明月、清風、雲霧、霞光、露珠、花草香、鳥鳴、猿啼、郭外、原野、農田、墟落、炊煙、白雲、清泉、郊外、草屋、柴門、荊扉等等。
此外,還有鄰人、野老、農夫、樵夫、漁夫、林叟、山客、牧童的人物形象;耒耜、鍤、鋤頭、犁等農具;黍、粟、桑、麻、菊等五穀植物;雞、犬、牛、羊、蠶、蛙等動物意象。
山水田園詩常見意境特點:
寧靜、靜謐、純樸、自然、美好、平和、和諧、恬靜、幽雅、空靈、安逸、安詳、清幽、明淨、飄逸、清新、清淡、曠遠、雄奇、迷離、孤寂、悽涼、悽清、蕭瑟。
山水田園詩常見的主題:
①歸隱田園,鍾情山水。
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
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閒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
山水田園詩常見表達方式:
1.描寫——景物的多角度描寫。一般通過空間的觀察角度(遠近高低俯仰平)、移步換景、定點換景的方式來描寫。將景物描寫付諸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或通感。調用各種色彩,注重色彩的明暗、多樣與諧調。
景物描寫的一般的作用有交代時節季候、地域風貌,展示時代背景;奠定感情基調,為下文鋪墊;渲染氣氛、環境,交代人物身份,烘託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或性格;推動(預示)故事情節發展;醞釀情境,揭示主題、主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結構上的承上啟下(過渡,引出下文,照應標題);等等。
如唐代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人從三個側面來表現夜雪之大這一主題:從「衾枕冷」寫,寫被子、枕頭的冷,襯託雪之大,這是從觸覺的角度來寫。從「窗戶明」來寫,這是視覺所見,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襯託雪也就越大。 從「折竹聲」來寫,是聽到的,雪大,積壓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會被壓折,「折竹聲」襯託雪大。
再如南宋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詩人通過童孫「學種瓜」這一細節,既表明農家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良好品格,又用幼童的形象襯託出農家的辛苦和繁忙,言詞中更多地流露出詩人對勞動者的讚美和對農村生活的嚮往。
而南宋趙師秀 《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詩人用「閒敲棋子」是一個細節描寫。詩人約客下棋,可是時間已過夜半,客人還未到來,詩人百無聊賴之際,有意無意地拿起棋子,將燈花都震落了。這一細節貌似閒暇,實則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煩悶。
這些是用生活場景和動作細節來描寫山水田園生活的樂趣和詩人內心的情感。
2.抒情——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常用託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敘事抒情等方式。
情和景的關係是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反襯),以哀景寫樂情,以景作結,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如王維的《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這首詩寫作者對官場的失望和隱居山林之樂,表現出作者恬靜淡泊、樂山樂水的情懷。
再如陸遊的《幽居初夏》「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詩人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了怡然自得之樂(閒適之情);又以「嘆息」作結,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
山水田園詩常用表現手法:
1.山水田園詩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點面相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明暗(明暗對比)結合、 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相結合的寫法。
如唐代王建的《雨過山村》「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閒著中庭梔子花。」
詩中描寫雨中的山村,唯有梔子花悠然無事地獨自「閒」在庭院裡,烘託出庭院一片幽靜氣氛,用側面描寫寫出田家沒有一個人是閒著的,反襯農家在春蠶季節之忙。全詩從景到人,從人到境,農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韻,皆蘊於一個「閒」字,這是全篇之「眼」。作者寫雨過山村所見情景,富有詩情畫意,又充滿勞動生活的氣息,以簡煉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村農忙圖景,表達了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再如元代白珽《餘杭四月 》 「四月餘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青豆酒,綠草白鵝村。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
這首詩在寫景上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如頷聯運用了映襯(襯託,對比,烘託,渲染)和列錦的表現手法;映襯類的朱、青、綠、白,顏色明麗喜人,相為映襯,烘託出一種清新的四月鄉間獨特的風貌,傳達出詩人愉悅而閒適之情;列錦類的意象疊加的方式巧妙了將鄉間獨特物象櫻桃、豆、草、鵝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動的鄉村春意盎然的圖景,烘託靜謐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閒適而悠遊的情懷。
2.山水田園詩常用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對比、反問、設問、雙關、互文、頂真、用典、反覆、通感、列錦等。如:
比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誇張——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對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對比——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借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通感——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頂真——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
互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具體說來,略舉一例,吳西逸的[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
茅苫三間廈,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後所作。)
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比喻,如將「人情」比作「雲」,「風景」比為「箭」;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
王維、孟浩然與山水田園詩:
布衣詩人孟浩然依稀暮靄,恬淡朦朧。橫床林下,大道逍遙。一片充滿情趣的山林,流淌著大自然悠悠的天籟;一座遠離塵囂的村莊,是騷客雅士返璞歸真的精神樂園。詩人之美,不僅僅是向世人展示出其作品如何的抑揚頓挫、滔滔不絕和作者身姿如何的神釆飄逸、氣宇不凡;詩人之美,更應該體現出詩人的愛與詩人的道德之間一樣的美。「俱懷鴻鵠志」的孟浩然,既不是一位純粹「為隱居而隱居」的人物,也不是「為仕途而不遺餘力」之士,他的人格魅力確為時人所傾折。 孟浩然這個人布衣一生,身世簡單,但總讓後來人捉摸不透。比如他的隱居問題,有人說他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一種精神追求、效法古人而隱居;有人說他的隱居是一種姿態,是為出仕造聲勢;有人說他考進士落第,不得已而隱居。對孟浩然來說,為社稷出力和建立個人功名是一致的。
孟浩然好樂忘名: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了別人怕不行吧。他不高興地說,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他事情。一個求仕的大好機會失掉了,而他事後也毫不後悔,其「好樂忘名」的程度實在讓人感嘆!
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前人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此詩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一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廣漠空濛、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閒靜瀟灑;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繫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全詩通過對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閒情逸緻。
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這首詩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呢?詩的前兩句作者描繪了一副江邊之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聲,望著渡頭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生,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想,詩人在船上閒望沉思的申請、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
山山水水關乎情!我們通過山水田園詩,去感受這些詩人們的情感, 去認識那個特定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