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遲琳攝影報導
鋪上一塊餐布,吃著精心準備的美食,再配上鮮花拍照……初夏時節,這樣的戶外野餐越來越受歡迎。它不僅讓人們的休閒方式充滿儀式感,也帶動了相關產品的銷售——
「大人們坐在草地上暢飲,欣賞美景,孩子們在一旁打鬧、玩耍。」說起最近一次戶外野餐的經歷,楊迪依然欣喜不已,「真希望再組織幾場這樣的聚餐」。
近一段時期,戶外野餐在我市火了起來。每逢節假日,在運河沿岸或公園草坪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們聚在一起品嘗美食,賞景拍照。不少商家也抓住這一消費新商機,通過各種渠道推動野外聚餐相關物品的銷售。
■現象
戶外野餐受歡迎
「之前因為疫情,朋友們很長時間沒聚,孩子們也很久沒外出遊玩了,於是前不久我和閨蜜們來了個戶外聚餐。野餐準備的食材大多都是飲品和簡餐,比如果汁、三明治、漢堡,還有一些鮮切水果和甜品。當然,餐墊、一次性餐具和垃圾袋必不可少。」楊迪說,那次聚餐,她們8個人共花費了300元,費用也不高。
「我們中午11點半來到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附近野餐,下午近四點才離開。」楊迪說,她們一邊享受美食一邊遊玩拍照,玩得不亦樂乎,「野餐不僅讓大家品嘗了美食,還放鬆了身心」。
5月30日中午11點左右,記者來到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發現不少家庭、朋友正在此野餐。他們間隔數米遠,有的樹蔭下支桌,有的空閒地而坐,享受各自愜意的休閒時光。
其間,會有一些打扮時尚的年輕女孩或拍照或錄像。在她們旁邊,裝點野餐的物件格外顯眼:豔麗的餐墊、精緻的美食,還有五顏六色的鮮花和氣球。孫菲說,她們是參考社交軟體上的相關帖子組織的這次野餐,不僅儀式感十足,而且很新潮。
記者注意到,與以往傳統戶外燒烤不同,以冷餐為主的戶外野餐正成為一種新型休閒方式。除了選擇公園、運河沿岸,還有不少人會自駕前往周邊景區相聚。
■原因
「網紅帶貨」催生「野餐熱」
戶外野餐為何突然「火」了?不少市民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前段時間大家都沒有出門相聚,加上天氣漸熱就選擇了戶外野餐;另一方面,「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的網紅「帶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關注的美妝、美食博主時常發布一些戶外野餐攻略。」孫菲說,攻略中會涉及野餐必備的物品清單、拍照技巧,以及如何挑選野餐地點等。「這些『技巧』讓野餐瞬間變得精緻,也讓野餐迅速流行起來。」
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小紅書野餐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13.6倍,其中食品筆記增長3.4倍。
不少年輕人表示,相比野餐本身,他們更看重野餐拍照和分享筆記帶來的社交樂趣。參與過戶外野餐的白紅俊說:「以前我發布一篇筆記也就10多個贊,前兩天發表了一個野餐清單和選址的筆記,一下收到了200多個贊和50多個收藏,成就感爆棚。」
記者發現,「野餐照」與網紅景點打卡在本質上相似,充分滿足了人們「曬」的心理。不少人認為,利用周末準備一套精緻的布景,帶上精心準備的餐具和美食去野餐,拍照發到社交平臺,曬出自己親近自然的閒暇時光,已成為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
■商機
「野餐經濟」熱起來
戶外野餐大多充滿儀式感,精緻的餐墊、美食及各種擺件是「標配」。這也為商家提供了商機,紛紛做起了「野餐文章」。
市區一些超市裡適合家庭戶外野餐的保鮮盒、一次性餐具和紙巾都是近期的熱銷品。多家甜品店、餐廳也順勢推出野餐套餐。
一家烘培房專門推出了價格為68元的雙人蛋糕卷、曲奇套餐和價格148元的六寸零食蛋糕。這些套餐的包裝上專門點綴了鮮花和青草,呼應野餐主題。
「現在很多人都有戶外野餐的需求,我們為此特意推出夏日野餐禮盒,價格從98元到398元不等。」解放西路一家餐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套餐含有沙拉、炸雞、三明治、披薩、椒麻雞等,同時配備飲品,「食物都是精心打包的,拍照絕對上檔次」。
一些外賣、旅遊平臺則對野餐地點進行了推薦。有的旅遊平臺打造了「野餐近郊遊」專欄;有的外賣平臺專門推出了近郊露營野餐人氣遊榜單,供人們參考選擇。
在線上,不少商家也發現「野餐經濟」帶來的新商機,藉機推出「野餐裝備套餐」。
一家戶外用品店中,野餐全套組合商品最為熱銷,月銷達到1.5萬件。這款商品包括餐籃、餐墊和吊床,價格從150元到390元不等,顏色豔麗,造型復古。選購該商品時,客服會建議消費者加購氣球、泡泡機、花束、帳篷等,作為野餐拍照的「道具」。
■思考
「野餐熱」有望激活休閒遊
旅遊業內人士表示,不僅在我市,近一個多月來,全國各地都颳起了「野餐風」。戶外野餐滿足了人們親近自然、適度調整心情的需要,而且這種開放式聚餐迎合了人們休閒社交的心理需求。
不過,戶外野餐的流行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如部分遊客隨意踐踏草地、不及時清理聚會垃圾等。這些不文明行為,既需要市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保護生態環境,也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
但需要看到的是,「野餐熱」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新的消費需求。相關部門適當的因勢利導,不僅能起到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積極作用,還能為發展旅遊經濟帶來新的機遇。
業內人士建議,旅遊行業可以藉助這股「野餐熱」,將戶外野餐與生態觀光、農業採摘等有機銜接,充分挖掘縣域鄉村休閒旅遊的潛力,讓「野餐經濟」成為撬動內需的新手段,激發人們消費新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