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詞》裡有一句是,風刀酸劍嚴相逼。在《女傭的故事》這本回憶錄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本值得值得向所有人推薦的書,讓眾人了解底層人士的艱難奮鬥,改變對他們刻板的印象。
然而不得不說,女性對於《女傭的故事》更感興趣,尤其是有孩子,可卻在暴力無望的婚姻中苦苦煎熬,又或者已然成為了正奮力帶著孩子擺脫困境的單身媽媽的女性,因為無論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是情感上的渴望都能夠輕易地產生共鳴。
在《女傭的故事》這本書裡,作者史蒂芬妮·蘭德通過三部分來詳細講述她這一路從低谷攀爬到正常軌道的整個過程,並最終給了年幼的女兒一個穩定的家,且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
而這三個部分,也正是史蒂芬妮·蘭德帶著女兒在生存邊緣苦苦掙扎並最終撐下來的三個階段。那麼作者在這三個階段分別面臨了什麼困難?情感又是如何變化的?
我相信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在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不妨借鑑一下史蒂芬妮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此處蕩開一筆說說作者的愛情和婚姻,她的愛情源於一場浪漫的邂逅。
在下班去酒吧的路上,她在路邊聽到一個男人播放了一首她喜歡的歌,因為這首歌,也因為在男人家中看到她喜歡的雜誌,她迅速地跟這個男人同居,很快意外懷上了孩子。
孩子的意外降臨讓這個男人露出了真實面目,他要求作者拿掉這個孩子,在她堅持要生下孩子時,他除了咒罵還有家暴。
不堪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作者身無分文地帶著九個月大的女兒逃離了。
作者說:「我的餘生將會以這份責任為榮。我站起來,走出去,撕掉我的大學申請書,工作去了。」
我不知道是否因為中西文化的差異,縱觀下來,我的直觀感受是這並不偉大,甚至有些不必要的痛苦是她自身造成的。
這沒有對錯,就是選擇了先甜後苦的道路。只是對於單身女性來說,這倒頗有幾分前車之鑑,對愛情多幾分謹慎,不必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去試錯。
當然,如果愛情至上,我希望姑娘們有作者這樣堅強的內心和能力,把前半生變成錦上添花的一場歷險。
言歸正傳,史蒂芬妮剛成為單身母親時,她面臨的首要難題是,跟貧窮作鬥爭。她要用食品救濟券才能勉強填飽母女倆的肚子。即便努力工作,她依然連個漢堡都吃不起,更別說給女兒買衣服和玩具。
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她要不停地申請政府補助。因為沒有錢租房子,她一年幾乎要帶著女兒搬九次「家」。那種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在作者捉襟見肘的日子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是自尊和精神上的極端打壓。住進收容所的條件就是,她要接受隨機尿檢以及入室抽查等,一切收入情況的變化要及時上報,月度清單裡要詳細附上入帳、支出的途徑以及原因。
可想而知,貧窮意味著沒有絲毫隱私可言,就像被剝光了衣服接受別人的隨意指評。因為身無分文,卻至少要給女兒提供一個容身之地,所以她不得不用尊嚴來交換,還要被迫感恩戴德。
在第一階段時,日子是最難熬的,一下子從自由的天堂落入人間的修羅場,史蒂芬妮急需家人的幫助,哪怕精神上的撫慰。可是那個時候,她面臨的還有一個難題,被家人拋棄和中傷。
那時,她的母親遠在歐洲,哪怕她主動打電話只是想和母親說說話,母親也吝嗇得不肯說一句安慰的話,甚至帶著男友一起過來搬家時,連女兒一頓飯錢都不肯付。
而父親短暫的收留後又將她們母女趕出去,併到處指責女兒是為了博取同情而譁眾取寵,稱她經歷的一切苦難是她憑空捏造的。
在那樣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史蒂芬妮還是撐過來了,並且對女兒不離不棄。
她說,「我的父母都往前看,不顧我的感受,把我孤零零地扔下。我發誓絕不會和他們一樣,離開米婭,疏遠米婭。」
在這個時候,史蒂芬妮的感情無疑是最脆弱的,尚且還未從男人給她留下的暴力陰影裡走出來,還要面對親人的拋棄,陌生人的惡意和歧視,使得她每次在主人家打掃衛生時,都要和輕生的念頭作鬥爭,防止自己從樓上一躍而下。
在這個時候,她面對一丁點善意都覺得受寵若驚。比如對負責人朱莉的態度,說話時笑眯眯的,就覺得「她把我當成一個人那樣對待。」
在這個階段,史蒂芬妮還未發現自己身上的力量,骨子裡的獨立女性因子還未覺醒。因而,她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總是期待有人能夠將她們母女從這樣水深火熱的痛苦中解救出來,尤其是一個男人。
因而,她為了擺脫困境,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在女兒跟她父親過周末的時候,抽出時間出去和別的男人約會。
這大概是深陷泥淖中的單身媽媽最本能一種自救方式,雖然是最快的一條捷徑,卻也是風險最大的一條路。因而,史蒂芬妮並沒有孤注一擲,她還選擇了攻讀學位。
在米婭一周歲多的時候,史蒂芬妮再次走入了同居的生活。她和女兒雖然不用住進剝奪人性的收容所,但是她每天必須要拼命替收留她們的男人幹活,要改變自己的喜好去討好男人。
眼看生活漸漸步入軌道,她可以繼續求學。可是,那個男人卻突然宣布,她必須要帶著女兒搬出去。
是選擇重新住進收容所還是租房,這是史蒂芬妮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是她的生活和情感進入第二階段的分水嶺。
最終史蒂芬妮選擇帶著女兒租房住,儘管條件簡陋,可至少不用在被剝削尊嚴的同時,還要擔心受怕母女倆的人身安全。
雖然依然擺脫不了貧窮和被拋棄,每天免不了要和絕望恐懼作鬥爭,可是她至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漸漸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束光。
在這個階段,史蒂芬妮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健康,以及無法陪伴女兒。
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讓她的身體落下很多疼痛,可因為沒錢看病,她只能吃大劑量的止痛藥。
「我一天要服用兩三次布洛芬,高達800毫克。身體上的疼痛壓倒了我因米婭而生出的心碎。」
本該在母親懷裡撒嬌,或是被好好照顧的小女兒,卻因為媽媽不得不賺著那微薄的工資而忍痛強行送她去託兒所。
這讓我想到了韓國電影《82年出生的金智英》裡的媽媽在抑鬱中獨自帶孩子時的絕望和崩潰。我相信,這種感受,但凡經歷過的媽媽們都明白,這是一種相通的女性感受。
在這個階段,發生了一起擊垮史蒂芬妮堅強防線的車禍。好在女兒奇蹟般地沒有任何事情。可是,她們唯一的生存工具——汽車卻毀了。而史蒂芬妮也很久都無法擺脫差點失去女兒的恐懼,甚至讓她無法正常工作。
對女兒的愧疚讓她一度崩潰到無法自持,可是她除了一邊嚎啕大哭一邊繼續工作外別無選擇。好在,她們撐過來了。
「那年夏天,我咬緊牙關,我認定,這個人就是我自己,不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家庭,那個人只能是我自己。我要停止妄想有個人會來愛我。我要靠自己,埋下頭,在生活帶來的苦難中艱難前行。」
連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經歷了這麼多次的絕望和無數個跟輕生念頭作鬥爭,史蒂芬妮終於確信了自己的力量,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並且學會了自己愛自己。
在工作的空隙裡,她自己找到了客戶,收入開始有所提高。她自己發布廣告文案,並且成功了。
當主人因為她的遭遇而多給她100塊小費時,史蒂芬妮不再因為對方的態度而受寵若驚,而是成功後的竊喜。
「謝謝你。我說,試著不流露出那種僥倖成功的心情,你絕對不會失望的。」
到底是經歷了多少人情冷暖,她的一顆心才變得這般堅韌以及不再輕易被感動到。對於史蒂芬妮而言,這是一個好的開頭。可是對於局外人,這更多的是一種心酸和心疼。
這個階段,史蒂芬妮的情感變得堅韌,不再輕易動情。她依然繼續攻讀學位,但是從為了申請獎學金而漸漸過度到為了追求自己的作家夢而讀書。
同時,為了排遣內心的冷寂,她開始寫博客。將自己的經歷分享在博客上,同時也是當做一種練筆。
在每天繁重枯燥的工作中,她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小樂趣,比如在打掃衛生間的時候唱歌,聽自己的聲音在牆壁間迴響。在沒有工作的時候,帶著女兒去公園野餐,專注於跟女兒短暫卻美好的平靜時光。
從史蒂芬妮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股從內心裡相信自己的力量。它真的就像一個魔法棒,可以讓人創造出奇蹟。
可是,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本無奇蹟,只是她的修羅只有自己知道罷了,就如作者說的,「三年來,無數個黑夜裡,我埋首讀書、寫論文、應付考試。做一個卑微的女傭只是我短暫的生活。有時我含著眼淚入睡,唯一的慰藉便是我知道自己絕不會止步於此。」
這一股強大的內心驅動力將史蒂芬妮推進了她苦難歲月的第三個階段,也是告別如履薄冰的生活的階段。
史蒂芬妮依然有新的問題需要解決,而這一次的問題擊中了她的軟肋,那就是女兒的身體健康嚴重受損,嚴重到不到三周歲的她不得不動手術。
因為居住的環境長年被黴菌包圍,米婭稚嫩的身體也垮掉了。為了女兒的健康,史蒂芬妮不得不放棄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生活,帶女兒搬家。
「繼續住在那個單間公寓裡意味著米婭將要在動過手術後繼續遭受病痛的折磨。」
老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那是因為,作為單身媽媽,身邊沒有人可倚靠,為了孩子被逼著向前走。女兒是史蒂芬妮的軟肋,可是卻也是她內心驅動力的源泉。
這個階段的史蒂芬妮面對生活中的新問題不再輕易崩潰,在朋友的鼓勵下,她也沒有過久地搖擺不定,而是破釜沉舟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申請蒙大拿的創意寫作專業,帶著女兒搬去她夢寐以求的米拉蘇生活。
誰能想到,當初那個渴望被人解救的單身母親經過野蠻生長,終於變成了一個無比確信自己,且清晰自己目標的強大女性。
「背上債務、失去一份工作看似風險巨大,可我漸漸明白了其他道理:如果我只是一門心思想著下個月發工資前要怎麼過活,那改變未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我想這就是史蒂芬妮最終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帶著女兒走出困境的秘訣。她渴望改變,且知行合一地踐行著。在那樣兵荒馬亂,動蕩流離的生存邊緣,她依然像擠海綿一樣學習著,拖著女兒慢慢地挪向夢想的彼岸。
「我想把它(清潔工的工作)作為通向我的終點的一條路徑,而我真正的終點應該是一份學歷。」
在所有人都覺得她這是鹹魚翻不了身的情況下,她始終相信自己可以。與其說這是自信,不如說是從那之後對自己的愛。
「我吸氣又吐氣,每次持續五秒鐘。我愛你,我對自己低聲說,有我在呢。做出自愛的保證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這看似簡單的一個舉動,其實才是最費力的壯舉。在那樣的一個處境下,最普遍的反應就是對生活,對人世的厭倦,包括對自己的摧殘。
最終,史蒂芬妮帶著女兒住進了那個擁抱她們的家。
看完全本書,我終於明白了,在這對母女的生活有所好轉的苗頭時,正是史蒂芬妮開始愛自己的時候。在她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時 ,也正是她們美好生活的開始。
無論是不是單身媽媽,作為母親,帶給孩子美好生活皆源於愛自己,不放棄自己的夢想。
村上春樹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正確的選擇,我們只不過是要努力奮鬥,使當初的選擇變得正確。」
我想,這是對《女傭的故事》這本書最好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