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當中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孝字,春節無論如何忙碌,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都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家人見面,一片熱鬧紅火的景象。儘管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到如今,大部分也都增添了新的內容,各個地域所形成與發展的形式也各異,但其中所包含的倫理與意義依舊根植在習俗當中,深深影響著國人。比如除夕前後的祭祖儀式,不僅體現了漢文化當中的追根溯源和崇尚祖先的觀念,也是一項起源甚早頗具神話色彩的民俗活動,極具儀式感。
關於此項習俗,追根溯源起來,最早還要追溯到久遠的虞舜時期,當時舜即位之後,帶領著底下的人一起祭拜天地,這也體現了當時的人對於神明的敬畏。等到商朝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祭祀開始出現,本來祭祀上天神明和各種鬼神的活動也變得以祭祀人鬼為主。在當時商朝的人看來,人死了之後靈魂依舊不滅,這也就是人鬼。
當家中的先人離世之後,也會幻化成人鬼狀態,看見後代祖孫的生活,是以要祭祀祖先,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能夠庇護子孫,降下福氣,消除災難。產生於商朝的祭祀觀念也一直影響著後人,一直到秦漢時期,祭祀祖先已經成為了具有普遍性不可缺少的禮俗活動,加上當時朝廷的推崇,祭祖習俗愈加盛行起來。
在古代的時候,祭拜的地點一般在山間或者是宗祠家廟當中,時人在祭祀的時候形式非常隆重,氣氛十分莊嚴,不僅對祭祀的供品有著要求,祭拜的人也需要按照嚴格的長幼順序依次進行,不可逾越,這也體現了傳統文化當中的長幼與倫理觀念。發展到了後來,大多數都選擇將祖先的神牌規矩地擺放在正廳堂,等到了除夕吃年夜飯之前,先擺放祭拜的香火和酒席,在民間看來,這是在接老祖宗一起回來過年。
到了現在,這種祭拜習俗依舊存在於不少地域,人們在祭拜祖先的同時,也要按照長幼吮吸跪下磕頭、燒紙錢和念叨一些祝福的話,希望祖先吃好喝好後,能夠在來年繼續蔭庇家宅、希望來年順遂無比、孩子學業有成等。現在的祭祖氣氛依舊十分靜穆,這也體現了此項習俗當中所包含的崇尚祖先觀念和鬼神色彩對人們產生的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