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人收購的6大外資品牌,如今過得好嗎?

2020-12-20 界面新聞

作者:董瑩潔

近日,一則「JAYJUN被中國收購」的消息傳遍了化妝品圈。經《化妝品報》記者核實,儘管尚未官宣,其實JAYJUN COSMETIC早在2017年8月就被原中華區公司以控股方式完成收購。JAYJUN COSMETIC由中方公司進行整體控股並掌握品牌控制經營權,但原韓國公司團隊、生產研發及進口渠道的市場基礎保持不變。

儘管經常見諸報端的都是外資大佬收購國內企業,但近年來,「有錢有勢」的本土化妝品企業也開始玩起跨國收購,並大有「燎原之勢」。

磐締資本創始合伙人王茁在接受《化妝品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本土企業收購外資品牌首先要從差異性、稀缺性的角度去考慮;第二要考察品牌現有的影響力、消費者口碑;第三就是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適應能力。

近年來本土企業跨國收購的幾起案例基本全部符合這三項必要條件,但發展現狀卻呈現出「形態各異」的局面。

1

品牌名:格蘭瑪弗蘭 赫拉

收購方:廣州澳希亞實業有限公司

收購時間:2009年

品牌原產地:澳洲

品牌背景:格蘭瑪弗蘭於1972年誕生於澳洲墨爾本,定位於身體護理品類,因產品品質優良且包裝新穎而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2006年,格蘭瑪弗蘭已經在澳洲布局了千家網點,年銷達1億多澳幣。同年,在澳洲結束學業的陳丹霞拿下了格蘭瑪弗蘭品牌代理權,回國創立了廣州澳希亞實業有限公司。

現狀:2009年,陳丹霞陸續全資收購格蘭瑪弗蘭、赫拉,身份從中國總代晉級為品牌擁有者。進入中國市場的格蘭瑪弗蘭除了堅持澳洲本土研發生產,在尊重品牌原有基因的基礎上加大品牌塑造和文化輸出力度,同時採取本土化運營方式擴大市場規模。

格蘭瑪弗蘭品牌首先從千色店、莎莎、妍麗等部分高端化妝品專營店開始合作,迅速在CS渠道打開市場。2009年,格蘭瑪弗蘭進駐百貨渠道,推出第一代百貨專櫃形象,現在品牌專櫃形象已經升級至第五代。2013年,格蘭瑪弗蘭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額突破5億元,成為國內化妝品市場異軍突起的優秀代表。

2017年,格蘭瑪弗蘭與代理商合作,在CS渠道首創O2O線上微商平臺與線下微美課結合的方式,提高品牌終端影響力。同時,格蘭瑪弗蘭也正式進軍彩妝品類,推出墨爾本女郎口紅系列在天貓旗艦店首發,並陸續進軍百貨及Shopping Mall渠道。截至目前,格蘭瑪弗蘭進入中國市場的SKU已突破200個。

而赫拉自2014年進入中國後就迅速覆蓋CS渠道,同時發力百貨。目前已開發90多個代理商,覆蓋國內6000多家CS網點,2017年還啟動了商超和母嬰渠道。

2

品牌名:Mor

收購方:環亞集團

收購時間:2015年

品牌原產地:澳洲

品牌背景:作為一個主打高端奢華的香氛品牌,Mor的產品線主要包括身體護理、蠟燭、香皂、化妝品等。因品質保障、香味持久且包裝獨特,Mor誕生不久就俘獲了高端消費者,並進駐澳洲高端百貨David Jones、Myer兩大系統。2009年,品牌現任CEOJeff從創始人手中收購Mor,隨後Mor品牌開啟了海外市場的拓展並在銷售額上實現四倍增長。2015年環亞集團完成對Mor的收購。

現狀:收購完成後,為了將Mor打造成更多地區消費者能夠購買的品牌,環亞對Mor的部分產品線進行了調整。除了原有的身體護理、香水、蠟燭等領域,Mor開始推出護膚產品線。而在品牌定位上,現在的Mor仍然保留著Mor原有的奢華、浪漫的香氛設計概念。

Mor於2013年開啟海外戰略,並在實現了每年翻倍的良好業績。目前其業務以拓展至包括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在內的15個國家。2016年,環亞集團斥資在英國建立倉庫,作為MOR在歐洲市場的物流中心。同年,環亞集團在澳洲新建面積達25000平方米的工廠,將產品原有的代工生產模式即將轉變為全部自主生產。

從2018年開始,MOR產品將全部實現自主生產,保證所有產品「Made in Australia」。另外,MOR產品相關的進口備案手續還在籌備中,其護膚新品以及暢銷的身體護理類產品,將於2018年首批引進中國市場。

3

品牌名:AHAVA

收購方:復星集團

收購時間:2016年

品牌原產地:以色列

品牌背景:AHAVA是成立於 1988 年的死海礦物護膚品牌,其明星產品包括Dead Sea Osmoter 系列面部精華、面部泥磨砂膏、礦物精華活膚保溼啫喱霜等,產品深受全球消費者喜愛,被稱為「以色列珍寶級護膚品牌」。

AHAVA 旗艦店進駐了韓國、德國、新加坡和以色列等國家,另外在全球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美妝零售店有售。2009 年,AHAVA通過絲芙蘭專櫃進入中國香港市場。報導顯示,AHAVA 在 2014 年的總收入為 1.84 億舍客勒(約 2.94 億人民幣)。

現狀:2016年,復星集團宣布收購Ahava全部股份,收購價為7700萬美元。這是復星第一次涉足日化行業。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執行長梁信軍在收購市表示,此次收購將有助於復星擴展其產品線。「我們會致力於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延續該品牌的成功。」但AHAVA如今除了在天貓等電商平臺銷售以外,並未在實體渠道有大幅動作,而復星對AHAVA在中國市場的長遠規劃也依舊成謎。

4

品牌名:MCC

收購方:杭州春源貿易有限公司

收購時間:2012年

品牌原產地:韓國

品牌背景:作為韓國新興彩妝品牌,MCC由韓國彩妝企業VOV株式會社於2010年創建,成為了韓國彩妝典範之一。2010年5月,杭州春源貿易有限公司接下MCC中國(大陸地區)總代理權,專門成立了獨立子公司杭州喆仁貿易,以負責MCC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運營。2011年MCC亮相上海美博會,打響了進軍中國市場第一槍。

現狀:2012年,杭州春源全資子公司杭州喆仁貿易有限公司買下了MCC 50%的股權,全權負責MCC品牌的運作,實現了從品牌中國總代到品牌股東這一身份的轉換。基於運作MCC的經驗,春源公司在2015年打造了「春源·優選【進口潮品庫】」項目,將國外銷售火爆的品牌代理權都攬入手中。在公司運作下,MCC 品牌2016年銷售額突破了1億元。

5

品牌名:JAYJUN

收購方:JAYJUN中國區公司

收購時間:2017年

品牌原產地:韓國

品牌背景:JAYJUN COSMETIC於 2014年在韓國首爾成立,憑藉著專業的醫美科技以及對市場的準確洞悉,在品牌成立後的13 個月內完成了韓國上市,覆蓋了新羅、樂天等免稅店以及Olive Young、屈臣氏等多個化妝品連鎖店。

2016年,JAYJUN 首次進入中國就得到了國內消費者的廣泛青睞,連續8個月淘寶進口面膜銷售量第一,並獲得國內多項美妝大獎。目前JAYJUN已經完成天貓旗艦店以及唯品會、小紅書等平臺的布局。

同時,JAYJUN 線下渠道也陸續展開,進駐了百強連鎖等CS渠道,沃爾瑪、家樂福、華潤萬家等KA渠道以及屈臣氏、萬寧等系統,線下網點總數達到12000家。品牌方透露,目前中國市場的份額在JAYJUN總銷售中佔比為50%,「如果算上代購等渠道,佔比可以達90%。」

現狀:為了品牌更加良性健康的發展,以及更加貼近中國女性消費者的護膚需求,JAYJUN COSMETIC 中國&韓國董事長範娜、原中華區總裁王騰在2017年8月收購了韓方部分股份,由中方公司進行整體控股並掌握品牌控制經營權。據品牌方透露,儘管中國區公司拿下了JAYJUN品牌所有權,但原韓國公司團隊、生產研發及進口渠道的市場基礎保持不變。

對於此次收購行為,品牌方表示,JAYJUN憑藉面膜單品爆款打開市場,走的是「以產品帶動品牌」的模式。完成收購後,接下來JAYJUN會更加重視中國市場的梳理和優化,除了加速JAUJUN品牌的市場布局,籤約國內一線明星為代言人。另外還會推出Dr.JAYJUN等子品牌,主打醫美護膚領域,以多品牌戰略拓展中國市場。

相關焦點

  • 格蘭仕擬收購惠而浦,外資品牌需要尋找新出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球家電正在經歷一輪重組與變革,經歷過打碎重鑄的過程,外資家電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但這也給中國市場上眾多外資品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思路。 格蘭仕擬收購,能否拿下尚需觀察 此前,惠而浦中國公告稱,公司於8月21日收到格蘭仕的書面告知函,正在籌劃部分要約收購事項。
  • 澳佳寶陷收購傳聞 外資保健品牌頻示好中國買家
    事實上,外資營養保健品牌尋求中國買家已經成為常態,包括Life-Space、Swisse等在內的外資品牌均被中資企業收購,並在市場進行相關布局,慢半拍的澳佳寶能否通過與中資合作的方式搶佔市場還不好說。「出嫁」中國傳聞對於澳佳寶來說,聯姻中國公司是獲得「中國身份」尋求市場增量的一種嘗試。
  • 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外資佔比近6成,國產牙膏如何實現突圍?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品牌,你以為它是國產,其實已經是外資。比如啤酒領域,重慶啤酒、烏蘇啤酒等都被國際巨頭嘉士伯收入囊中,而每天都要用的牙膏,也是外資的「主陣地」。
  • 中企頻收購外資品牌 不少海淘爆款都已有中國血統
    從澳大利亞Swisse保健品,到韓國可萊絲面膜,再到瑰珀翠護手霜,2015年,中國企業紛紛出手收購外資知名消費品牌,試圖通過海外併購實現從低端代工向高端品牌的轉型。保健品、化妝品、服裝……這些都是春節海外遊的中國消費者熱衷選購的商品。不過,很多人可能還沒意識到,不少海淘「爆款」都已擁有了中國「血統」。
  • 被外資「買走」10年,「遍體鱗傷」後回歸,接盤俠竟是創始人?
    提起民族品牌,很多人都摸不清頭腦。因為你以為的民族品牌,或許早已成了外資的「囊中物」,而你以為的外資,或許背後的實控人其實是中國人。類似於這樣的尷尬事件早前也曾發生過,國人用了二十多年的中華牙膏,其實是個「洋貨」你知道嗎?
  • 又一知名品牌被外資收購,年入50億,你還以為是國貨?
    因為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品牌,在大眾印象裡是國貨,實際上已被外資收購,僅剩下原有的品牌名字了。比如著名的國民護膚品牌,大寶。當年憑藉一段「大寶,天天見」的廣告,大寶SOD蜜火遍了大江南北。物美價廉的大寶SOD蜜面霜在不少人心中可以說是國貨之光。
  • 曾家喻戶曉,如今已100%賣給了外資
    「好早餐,好粥道」這句銀鷺廣告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作為民族品牌,銀鷺企業的八寶粥、花生奶可謂是家喻戶曉。 可近幾年,超市的貨架上卻鮮少看見銀鷺的身影,曾經營收額高達百億的他,如今卻在走下坡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哪10大外資品牌已「死亡」?誰一度年銷20億
    時間過得很快,但我們的記憶刷新得更快,仔細想想,還有不少幾年前尚耳熟能詳的外資化妝品品牌,今天提起卻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它們有的正在逐步淡出目前主流的化妝品銷售渠道,包括百貨、商超、專營店、電商等,而有些,則已經完全退出中國市場。隨品觀君一起來看看你還記得誰?誰在全球市場仍是數一數二的「人物」?
  • 國產牙膏難有一口好牙,兩面針連虧12年,中華牙膏已被外資收購
    文|AI財經社 李依蔓編|鹿鳴造過紙漿、蔗糖、洗滌護膚用品、藥品、旅遊用品和微波爐,投資過房地產、進出口貿易和證券基金,本想靠多元化戰略突圍卻無功而返之後,曾經高踞「國產牙膏第一品牌」寶座的兩面針兜了一個大圈子,如今又打算回到當初的老本行。
  • 又一「國產品牌」回歸!曾家喻戶曉,被外資收購,十年後低調回國
    在上個世界的八九十年代,受政策的影響,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國產品牌,如金絲猴、丁家宜、樂百氏等。這些國產品牌一度被寄予厚望,被視為中國商業崛起的象徵。不過令人可惜的,是在外資進入中國大陸之後,這些國產品牌先後都被外資企業收購,並且不受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鮮有人知道,有些國產品牌,都已經回歸了國內企業的懷抱。就在今年的11月,被雀巢握在手心裡十年的銀鷺,也低調宣布回歸。接手銀鷺的不是別人,正是銀鷺銀鷺的創始人陳清水。
  • 國內又一礦泉水品牌沒落,曾與怡寶、百歲山肩並肩,如今停產賣身
    國內又一礦泉水品牌沒落,曾與怡寶、百歲山肩並肩,如今停產賣身現如今出現在市面上的礦泉水品牌非常的多,其中最為出色的應該就是怡寶、百歲山以及農夫山泉等品牌。而且除了原本的品牌做起了這個市場之外,還進入了很多的新品牌。因此,在這樣大環境之下,益力就被搶走了不少的市場。本來按照益力的實力,並不至於走到最後的結局,但是因為它走錯了一步——被收購。二、被收購之後戰略全盤打亂似乎每一個被外資企業收購的結局都不怎麼好,益力也是如此。
  • 被外資「把控」10年的「銀鷺」,如今重新回歸,陳清水再次接盤
    公司兼併,品牌收購,資金入股已經是現在商業的常見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企業已經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很多所謂的民族品牌也不再是本國全資把持的公司。比如我們熟知的中華牙膏,已經是地地道道的「國外貨」,而很多國外品牌的商品,如果我們去查詢他們後面的公司構成,也會發現這些公司的大股東們都是中國人。
  • 又一本土品牌崛起,打敗了美國兩大巨頭,5個中國人就有1個用它
    時間回到20年之前,中國人都非常依賴于洋品牌,那個時候電器也好,手機也好,汽車也好,許多中國人第一反應就是國產的就是不好。最近幾年中國汽車發展也非常好,比亞迪、長城、吉利等中國品牌已經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不過目前中國汽車要走的路還非常長,還無法跟手機等一樣,跟外國巨頭一爭高低。不過許多人想不到,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國產品牌都在崛起,但是在這個小小領域上面,卻一直無法擊敗外國巨頭。這個領域就是牙膏領域。牙膏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產品。
  • 中華牙膏擁有66年歷史,曾是中國第一牙膏品牌,卻早已被外資收購
    曾經有一個品牌,他在眾多的牙膏品牌裡脫穎而出,最輝煌的時候曾佔據市場的40%份額,這個品牌就是中華牙膏,相信有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牌子。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中華牙膏,但卻很少人知道,中華牙膏早在1994年就已經不是國牌了,當年的它以租賃的形式,將經營權賣給了歐洲零售業巨頭聯合利華。
  • 藏身國內市場多年,靠名字「偽裝」成國產,26年前就已被外資收購
    當然也有些外資並不是直接在國內建廠,而是將一些國產品牌悄悄收購,然後「偽裝」成國貨,繼續在市場售賣。說起「偽國貨」的產品,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金龍魚、養樂多、高露潔等。這些品牌由於在國內多年,因此很多人想當然地會認為是國產品牌。事實上還有一些品牌,偽裝得更加厲害。
  • 家樂福、沃爾瑪撤退,如今又一外資企業「敗走」中國?究竟怎麼了
    文:津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已發展成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人民生活水平也與日俱增,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有所提高。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許多外國品牌也盯上了中國這塊大「蛋糕」,爭先恐後地進入中國市場。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不少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外國品牌在中國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轉變。此外,中國本土品牌逐漸湧現,原本發展良好的外資企業在華發展越來越差。超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 中國牙膏市場十強6家外資,兩面針田七六必治為何紛紛走向沒落?
    來源:華商韜略文 | 華商韜略 吳蘇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品牌,你以為它是國產,其實已經是外資。比如啤酒領域,重慶啤酒、烏蘇啤酒等都被國際巨頭嘉士伯收入囊中,而每天都要用的牙膏,也是外資的「主陣地」。
  • 商務部指出匯源外資身份 是外企還是民族品牌?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以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對匯源的兼併案,說明中國不歡迎外資到中國投資,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    外國公司說    匯源品牌併購前就屬外國公司    早在商務部長對匯源是否為外國企業作出定性前,就已有過關於匯源果汁性質對交易的討論。但當時匯源是外資企業這個聲音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
  • 曾經的中國第一護膚品,被美國巨頭強勢收購後,如今賣得怎麼樣?
    南孚電池、樂百氏、北冰洋、哈爾濱啤酒、小肥羊、大寶,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國貨品牌都曾經被外資收購過。大部分品牌其實都過得不怎麼樣,但也有例外。曾經的中國第一護膚品:大寶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經過30餘年的發展,現已形成護膚、洗髮、美容修飾、香水、特殊用途共五大類上百個品種。
  • 露華濃等外資化妝品牌相繼退出中國 下一個是誰?
    露華濃、卡尼爾、緣碧知等國外日化品牌紛紛退出中國市場、聯合利華旗下旁氏改變銷售渠道,顯然,外資化妝品在華的日子並不怎麼好過。而業內人士預測,在華市場水土不服的外資化妝品牌,遠不止這些,包括雅芳、小護士、丁家宜在內的多個品牌都被視為可能是下一個在中國敗退的外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