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外資佔比近6成,國產牙膏如何實現突圍?

2020-12-22 騰訊網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品牌,你以為它是國產,其實已經是外資。

比如啤酒領域,重慶啤酒、烏蘇啤酒等都被國際巨頭嘉士伯收入囊中,而每天都要用的牙膏,也是外資的「主陣地」。

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牙膏品牌中,有6家是外資品牌,包括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只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是國產品牌。

具體到產量,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總產量約42%,外資品牌佔到58%,掌握主導地位。

顯而易見,外資牙膏品牌不斷進擊,國產牙膏越髮式微。這不僅關係著每個人的消費習慣,更影響著整個牙膏市場。

【1】

不要認為外資牙膏如今很彪悍,就看低國產牙膏。事實上,國產牙膏也曾風光無限。

以廣西的「田七」牙膏為例,這款牙膏連續獲得「廣西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等稱號。數據顯示,2004年前後,「田七」的母公司奧奇麗曾連續實現10億元銷售收入,一年狂銷牙膏4億餘支。

同樣,「藍天六必治」牙膏也紅極一時,尤其是「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的廣告打響之後,訂單紛至沓來。1996年,「六必治」牙膏發展到高峰,佔國內牙膏市場近16%的市場份額。

而上世紀50年代,中國化學工業社(如今的上海美加淨日化有限公司)開發出了中國首款水果香型牙膏「白玉牙膏」,一度作為牙膏的範例在全國推廣。

國產牙膏中,最典型的,當屬「兩面針」。1994年,「兩面針」面世,以中草藥牙膏為發力點,廣受歡迎。

據媒體報導,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並且連續15年銷量位居第一。2004年,「兩面針」還成功上市,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然而,時移世易,這些造就輝煌業績、深入中國人生活的國產牙膏,漸漸走向沒落。

2014年,因財務成本增加、資金緊張,「田七」牙膏被迫停產。2016年,奧奇麗宣布資產重組成功,「田七」恢復生產,但很快,奧奇麗又出現經營危機,多次被法院認定為「失信被執行人」,淪為「老賴」。

「藍天六必治」則在2004年賣身立白集團,2018年力邀男星林更新代言,但沒有激起什麼水花。

「兩面針」牙膏也在上市後滑入低谷,儘管已涉及日化、紙業、醫藥、房地產四大領域,業績卻未得到任何改善。

4月16日,「兩面針」發布2019年財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虧損達1.195億元。要知道,這已經是「兩面針」連續第14年扣非後虧損。

【2】

國產牙膏何以紛紛走向沒落?

接受媒體訪問時,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分析稱,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業務多元化,分散了主業的精力,二是產品定位不明確。

審視國產藥膏,這兩大原因,確實都是它們的「病因」。「兩面針」多元化範圍很廣,連造紙都涉及,卻拖累主業,而「田七」在牙膏主業之外,又聚焦洗髮水、洗手液、洗衣粉,產品定位觸達到消費者的過程中,形成了錯位和混亂。

除了這些內部因素,外資巨頭的碾壓,也使國產牙膏的生存環境大不如從前。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露潔、聯合利華、好來化工、寶潔、LG等先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依靠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豐富的產品線、充足的資金支持,讓國產牙膏承受巨大壓力。

問題是,對於「內憂外患」,國產牙膏如何突圍?徐雄俊認為,需要在當前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找到新賣點,進行差異化競爭。

專家的答案看起來大而化之,但確實有國產牙膏採用「差異化」戰略,打開了市場,比如雲南白藥牙膏。

2004年,雲南白藥牙膏面世,一開始就精準定位,運用雲南白藥活性成分,主打口腔保健與健康養護,成功實現轉型,目前佔據中國牙膏20%的市場份額。2019年,雲南白藥以牙膏為主的健康產品事業部實現營收46.8億元,淨利率高達35%。

另一個範例,是「冷熱酸甜,想吃就吃」的「冷酸靈」。1999年,「冷酸靈」拒絕了外資的收購或合資請求,之後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長期專注於抗牙齒敏感領域的研究。如今,「冷酸靈」牙膏年銷售超2億支,佔據抗牙齒敏感領域60%以上市場份額。

說到底,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但國產牙膏怎麼發展,「鑰匙」仍然掌握在自己手裡。

參考資料:

1.又一國產牙膏品牌或消失:「田七」被拍賣,起拍價僅1.6億,澎湃新聞

2.國貨變「潮貨」 老字號「冷酸靈」的變與不變,經濟參考報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相關焦點

  • 諾大的中國一支牙膏,外資佔比近六成,國產牙膏正在崛起!
    然而,在我們的日化用品行業中,國人每天都在用的小小一支牙膏,如今仍然為外資所盤踞。根據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銷售品牌,有六家為外資品牌,分別是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國產品牌僅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
  • 中國牙膏市場十強6家外資,兩面針田七六必治為何紛紛走向沒落?
    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牙膏品牌中,有6家是外資品牌,包括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只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是國產品牌。具體到產量,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總產量約42%,外資品牌佔到58%,掌握主導地位。
  • 中國牙膏四大天王集體淪陷,連年虧損遭外資收購,國產牙膏怎麼了?
    4月27日,生產兩面針牙膏的柳州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上交所的問詢,連續12年的扣非後虧損,加上以前年度公司主要依靠出售所持股票實現盈利,其主營業務持續盈利能力受到質疑。兩面針的現狀,不過是國產牙膏衰落的一個縮影。早前不少有名的國產牙膏如黑妹、中華、田七、藍天六必治等,要麼淪為二線品牌,要麼早已賣身他人。
  • 國產牙膏品牌的突圍:兩面針向左 雲南白藥向右
    「國產品牌的突圍,產品、營銷之前,最先要做好的應該是定位,結合中國本土特點,做出與外資品牌具有差異化的產品。田七之前做過中草藥牙膏的定位,只是沒有專心夯實。」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做好定位,再做產品研發、渠道、招商等,才是根本之路。」
  • 國產牙膏難有一口好牙,兩面針連虧12年,中華牙膏已被外資收購
    文|AI財經社 李依蔓編|鹿鳴造過紙漿、蔗糖、洗滌護膚用品、藥品、旅遊用品和微波爐,投資過房地產、進出口貿易和證券基金,本想靠多元化戰略突圍卻無功而返之後,曾經高踞「國產牙膏第一品牌」寶座的兩面針兜了一個大圈子,如今又打算回到當初的老本行。
  • 中國人的牙膏戰爭:叫「中華」是外資,叫「黑人」卻是國產
    「中華」雖是繁體字,卻是外資品牌。「黑人」雖是外國人形象,卻是本土品牌。 文/華韜商略 魏峰 牙膏市場,是一場中外品牌你爭我奪的世紀大戰。
  • 國內超6成牙膏被寶潔、高露潔等外資掌控
    北京4家大超市不見兩面針    記者12月15日隨機調查了北京四家商場,不過在這四家超市裡均沒有發現兩面針牙膏的蹤跡。    根據記者統計,這幾家超市牙膏品牌都在15種以上,價格從低的四五元到高的四五十元不等。像高露潔這樣的合資品牌則幾乎在各個價位都有產品。
  • 國產牙膏「逐漸消失」?兩大外資「霸佔」市場,它終於奪回第一
    就是曾經我們熟知的國產品牌,為何到了現在越加難看見了?不少人不禁發出疑問,難道是競爭不過外資品牌嗎? 要知道,兩面針和田七都曾是,我國國民品牌的驕傲。在牙膏行業中,它們也曾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為何國產牙膏品牌,會在激烈的競爭中逐一「落敗」呢? 兩大外資牙膏品牌,佔領市場? 我們熟知的國產牙膏品牌,逐漸退出市場後,那麼又是誰搶佔了市場呢?答案就是高露潔和佳潔士,這兩個外資品牌。
  • 市場充斥百餘牙膏產品 外資牙膏霸佔逾六成江山
    超市開架幾十種牙膏產品,外資軍團和國貨競爭激烈。  中國牙膏市場全球增長率最強 記者調查發現  目前市場有百餘家牙膏企業產品進行銷售。而據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統計,中國年產牙膏逾100億支,並以30%的增長速度成為全球增長率最強的市場。「外資軍團」寶潔的佳潔士、高露潔的高露潔、聯合利華公司的中華牙膏等分走了逾六成江山,剩下的國產貨開始大打中藥牌、早晚牌,尋求品種和衍生品新突破。
  • 國貨牙膏反攻洋品牌,雲南白藥立下首功
    8月29日,據云南白藥集團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營收138.97億元,牙膏營收24.74億;淨利潤22.47億元,牙膏淨利潤約9.56億元,佔有了42.5%。雲南白藥牙膏業務維持穩健增長,市佔率增長至20.1%,成功在全渠道超過黑人牙膏,躍居全國市佔率第一。提及國貨品牌牙膏,很多中國牙膏企業都心中有痛。
  • 國產牙膏終有出頭之日,擊敗兩大「藏華」外資,重新奪回牙膏市場
    說到牙膏,相信肯定沒有人感到陌生,畢竟這是一個基本要伴隨我們一生的日常用品,不過現實中,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牙膏品牌,認為是國貨的代表,其實卻是外資控股的品牌,反之部分我們認為是外資品牌的,反而恰恰是國內的品牌。
  • 國產牙膏兩面針連虧13年,與外資牙膏打價格戰,躲進酒店做醫藥
    外資企業打價格戰,自亂陣腳逃往酒店2004年無疑是兩面針的高光時刻。彼時,作為中藥牙膏開創者,自1996年起,兩面針牙膏產量銷量長期位居全國牙膏行業前三名,內資企業第一名。2004年,兩面針A股上市,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 競爭壁壘--雲南白藥牙膏品牌突圍的實驗?
    雲南白藥(000538.SZ)2004年年報顯示,公司將實現「穩中央,突兩(億)」戰略,將重點加大對雲南白藥膏+雲南白藥創可貼、雲南白藥牙膏的重點推廣,實現膏劑和牙膏產品的上億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雲南白藥牙膏成為公司業務新的增長點,而這一領域,做為藥企的雲南白藥,能否在日化市場爭的一席之地?「雲南白藥」做為百年中藥品牌能否實現品牌突圍,實現跨行業的發展?
  • 市值突破1600億,擊敗兩大「藏華」外資,國產牙膏終於「登頂」
    正如馬雲所說,很多外資品牌也看中了我國所存在頗為巨大的消費市場,紛紛湧入到我國市場中。而隨著諸多外資品牌的入駐,也增大了我國諸多相關的行業中的競爭壓力,有些外資品牌甚至已經在我國市場中「紮根」了數十年,很多人還以為這部分外資品牌是「國貨」。
  • 國產牙膏品牌的崛起,比外資品牌的實力強,贏回市場更多份額
    牙膏可以說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相信對生活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現在的牙膏品牌在超市中最常賣的應該就是雲南白藥,黑人牙膏,佳潔士,高露潔等等,還有舒克這個國產品牌在現在也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 據說早期的牙膏是由古埃及發明的,而最早生產牙膏的公司則是美國人所創立的。
  • 一年入帳近300億,國產牙膏成為行業第一,擊敗高露潔、佳潔士
    如今,日化產品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在越來越注重外貌形象和生活品質的今天,日化產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加不可或缺。在國內各種商場和超市的貨架上,有來自美國寶潔公司旗下的海飛絲、玉蘭油、飄柔、潘婷、佳潔士、碧浪等各類日化產品;還有來自歐洲的聯合利華,該集團旗下擁有力士、旁氏、奧妙、中華牙膏等品牌。
  • 新打法新產品,這屆國產牙膏品牌有內味兒!|BAI科全書
    自1914年中國研製出第一袋國產牙粉開始,直至1998年,中國的牙膏市場長期是本土牙膏品牌的天下。然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外資牙膏巨頭的入場,中國的本土牙膏品牌仿佛在衝擊中慌了陣腳,一度進退失據,一些曾經耳熟能詳的國產牙膏品牌,甚至在市場上就此失去蹤跡。 為了繼續讓中國消費者口吐芬芳,中國本土的牙膏品牌臥薪嘗膽,在外資的重重包圍中衝出了一條新路。
  • 國產牙膏終於「逆襲」,擊敗兩大「藏華」外資,奪回幾十億市場!
    一直以來,中國的消費市場巨大,因此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外資品牌的關注,這些品牌紛紛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他們都想"瓜分"中國市場的紅利,所以很多外資也都紛紛來中國建廠。據悉,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大量外資品牌湧入中國市場,甚至有很多外資品牌由於駐紮在中國時間久遠,一度被大家認為是"國貨"!
  • 國產牙膏集體失守!我們中國人真的只能靠外國品牌牙膏來刷牙?
    「國民牙膏」兩面針接連虧損近日,上交所的一封公函,讓所有人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到國產牙膏品牌身上。4月27日,上交所向兩面針發來了問詢函:為什麼連續12年扣非淨利潤虧損,公司的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國產牙膏果真集體失守?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外資日化品牌紛紛進駐中國,便打響了一場國產品牌牙膏與外資品牌牙膏的戰鬥。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清楚,本土品牌落敗,外資搶佔大部分市場份額。
  • 黑人牙膏是地道國產品牌,中華牙膏反是洋品牌,很多人徹底暈了
    還有很多品牌,一聽就知道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一聽華為、華潤、泰山,就知道是國產的;而阿迪達斯、克萊斯勒,一聽就是洋品牌。不過,有一些例外,很容易搞混淆。黑人牙膏是國產品牌還是洋品牌?中華牙膏是國產品牌還是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