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牙膏兩面針連虧13年,與外資牙膏打價格戰,躲進酒店做醫藥

2020-12-20 AI財經社

文 | AI財經社 趙怡然

編 | 鹿鳴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有著70多年歷史的民族品牌兩面針,還未等到被人再次想起,就已岌岌可危。

10月29日,兩面針交出2019年前三季度答卷。報告期內,公司營收8.8億元,同比下降1.44%;淨利潤為779.86萬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4343萬元,虧損仍在擴大。其中,第三季度,兩面針虧掉了2027萬元。而就在不久前,兩面針發布公告,宣布第三次延期歸還1.5億元欠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母公司利潤表中,兩面針的利潤仍然為正,今年前三季度,母公司兩面針的淨利潤達到5928.46萬元,其中第三季度達到了1114.58萬元。這意味著兩面針的扣非虧損主要來自於子公司。此外,在第三季度,兩面針投資的上市公司股票出現了虧損。

外資企業打價格戰,自亂陣腳逃往酒店

2004年無疑是兩面針的高光時刻。彼時,作為中藥牙膏開創者,自1996年起,兩面針牙膏產量銷量長期位居全國牙膏行業前三名,內資企業第一名。2004年,兩面針A股上市,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但此後,從2006年到2018年,兩面針經歷了長達13年的虧損。在職員工數從2011年的3579人,縮減到2018年的2391人。有人回憶,小時候路過兩面針牙膏廠門口,一到下班時間「湧出那麼多人」,如今則「很少」。

其實,早在2004年上市時,兩面針就已在招股書中點明隱憂。

招股書指出,近年外資企業大量湧入,世界知名品牌如佳潔士、高露潔等已全部進入中國,行業競爭激烈,毛利率不斷下降。中國牙膏市場價格戰被點燃,牙膏價格直逼2元左右一支。

但對中藥牙膏兩面針來說,原材料價格還在不斷上漲,受到的衝擊也格外強烈。

除資本實力和規模優勢外,外資企業在研發及營銷上也更加成熟。

根據公開資料,早在1955年,佳潔士就已推出世界上第一支臨床實驗證明能有效防蛀的氟泰配方牙膏,此後又研製生產了第一支臨床實驗證明能有效減輕牙齦炎的牙膏。高露潔則每年投資1.6億美元,研發新產品。僅高露潔全效牙膏的研製,投資便達3500萬美元,花費十年時間。

此外,佳潔士及高露潔還不約而同地打出「防止蛀牙」的口號。據統計,中國齲齒患病率約49.88%,兒童患齲齒率約80%。對深受牙病所苦的消費者來說,「沒有蛀牙」的承諾無疑很吸引人。

據《稜鏡》稱,面對巨大競爭壓力,兩面針亂了陣腳,銷售策略和人事經常變化,有一段時間產品的研發和品質管控也出現問題。

之後,打不過的兩面針選擇「躲起來」,避難所不僅包括酒店,還包括洗滌用品、旅遊用品、生活紙品、醫藥、精細化工、製漿造紙和房地產等多個產業。

但除酒店業務外,其他業務幾乎全部陣亡。2013年,兩面針以售價59.9元/支的牙膏高調回歸,並籤約明星代言人,但此時,兩面針在許多年輕人心中已淪為「低端牙膏」的代名詞,市場份額不足1%。

牙膏企業布局醫藥、地產,實難服眾

不少人好奇,同為國產中藥牙膏,為何兩面針日漸邊緣,雲南白藥卻仍有一席之地?

對此,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李光鬥曾分析,多元化布局不是不可以,但需掌握技巧。品牌延伸有一個規律:自上而下相對容易成功,反之則容易失敗。

兩面針的品牌延伸無疑是逆流而上,無論如何解釋,洗滌用品、旅遊用品、生活用品都無法令消費者僅因一支牙膏就產生信任,而做日化的公司進入醫藥、精細化工等高精尖專業領域,更令消費者心生懷疑,何況還有毫無關聯的房地產領域。

而雲南白藥背靠「靈丹妙藥」雲南白藥散劑,無論做創可貼還是治療牙齦出血的牙膏,都被認為是小菜一碟。

無論如何,兩面針的今昔令熟知喜愛它的消費者唏噓,對這家老牌企業來說,輝煌已成過去,如何活下去,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相關焦點

  • 國產牙膏難有一口好牙,兩面針連虧12年,中華牙膏已被外資收購
    9月15日,兩面針2018年戰略合作夥伴分享交流會議在廣西南寧召開,以「貴在變,贏在不變」為主題,宣布告別雞肋的多元產業,全面回歸做牙膏的「主業」。沒有人知道,在這個已被高露潔、佳潔士和中華牙膏「三分天下」的成熟市場,兩面針何時才能迎來出頭之日。
  • 江瀚:13年虧損 98%以8分錢賣給酒店 國民牙膏兩面針該如何求生?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兩面針公司起源於1941年成立的亞洲梘廠等5家小型私營肥皂廠,1978年組建「柳州市牙膏廠」,1980年新廠建成,1994年改制為股份公司,2004年成為行業首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
  • 「牙膏第一股」風光不再,兩面針扣非淨利潤連虧14年
    憑著「一口好牙兩面針」的廣告語,兩面針牙膏品牌響徹大江南北,在80、90後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然而,風光過後是無盡的窘迫。兩面針在2006年達到高峰後,就開始走向衰落。如今,超市貨架上擺滿了各種品牌的牙膏,卻難覓兩面針。但在酒店的浴室中,經常能看到它。
  • 國產「牙膏大王」,已經虧了13年,淪為賓館「一次性用品」
    作為老牌國產牙膏品牌的雲南白藥,始創於1902年,雖說有百年歷史了,但是,雲南白藥卻不斷創新,從而成為了高端牙膏品牌。可是,再反觀兩面針,不得不說,是一手好牌被打爛了。據同花順數據顯示,兩面針2006年至2019年連續13年扣非淨利潤均為虧損狀態,在今年上半年,兩面針扣非淨利潤虧損808萬元。
  • 中國牙膏四大天王集體淪陷,連年虧損遭外資收購,國產牙膏怎麼了?
    國產牙膏集體「沒落」作為率先成功研製國內第一支中藥牙膏的公司,兩面針創辦至今已有77年。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連續15年銷量排名第一。次年,「兩面針中藥牙膏」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一口好牙兩面針」,是當年電視觀眾耳熟能詳的廣告語。2004年,兩面針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行業內首家上市企業。
  • 78歲的「國民牙膏」成為小賓館標配,虧13年,靠炒股續命!
    01 兩面針的多元化發展之殤曾幾何時,兩面針的廣告「一口好牙,兩面針」讓很多大人和孩子都耳熟能詳,在78年裡。兩面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國產牙膏市場當之無愧的老大,銷量也不比中華、高露潔等外資背景的品牌遜色多少。
  • 諾大的中國一支牙膏,外資佔比近六成,國產牙膏正在崛起!
    從產量上看,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產品總產量的比重約為42%,而外資品牌佔58%,外資仍佔主導地位。而2018年根據口腔清潔護理用品行業2018年年鑑數據,國產牙膏產量佔比48.1%,外資企業佔比36.97%,合資企業佔比16.1%。國產牙膏市場份額空間提高,但仍不佔主導地位。
  • 國產牙膏品牌生存難:有的被拍賣 有的已連虧13年
    近日,國產牙膏品牌「田七」被司法拍賣的消息,再次勾起了人們的童年回憶。中新經緯客戶端了解到,在外資巨頭的「碾壓」下,國產牙膏的生存環境愈加惡劣,部分品牌已逐漸淡出消費者視野。而在這些品牌中,有的被拍賣,有的已連虧了13年。
  • 國產牙膏品牌的突圍:兩面針向左 雲南白藥向右
    「國產品牌的突圍,產品、營銷之前,最先要做好的應該是定位,結合中國本土特點,做出與外資品牌具有差異化的產品。田七之前做過中草藥牙膏的定位,只是沒有專心夯實。」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做好定位,再做產品研發、渠道、招商等,才是根本之路。」
  • 「牙膏大王」破敗:連虧12年,變賣家產度日,連續15年銷量奪冠
    在1986-2001年間,兩面針牙膏連續15年產量、銷量位列國產牙膏品牌榜首。在鼎盛時期,兩面針市佔率達到17%左右,僅次於佳潔士、高露潔兩大外來品牌。「一口好牙,兩面針。」直到今天,這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詞,仍然能喚起不少消費者關於這款當年「網紅」牙膏的回憶。這個曾經家喻戶曉的國民日化品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 國產牙膏集體失守!我們中國人真的只能靠外國品牌牙膏來刷牙?
    當同時代的國產牙膏品牌在外資的猛烈 「炮火」面前一個個倒下時,兩面針牙膏反而能逆流而上,屹立不倒。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並連續15年(百度百科稱連續20多年)國內銷量排名第一!兩面針也被評為「中國最受公眾喜愛的十大民族品牌」。
  • 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外資佔比近6成,國產牙膏如何實現突圍?
    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牙膏品牌中,有6家是外資品牌,包括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只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是國產品牌。具體到產量,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總產量約42%,外資品牌佔到58%,掌握主導地位。顯而易見,外資牙膏品牌不斷進擊,國產牙膏越髮式微。
  • 「牙膏第一股」淪為賓館用品,連換四任老總,兩面針是怎麼沒落的
    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必然會先來一波強大的營銷,還有收購一些國內的牙膏廠來開闢市場份額。比較知名的六必治和三笑都被外資品牌收購,然後就沒落了。錯誤的多元化發展兩面針的情況稍微還好一點,在2004年成為國產牙膏第一個成功上市的品牌。這一年雲南白藥也開始進軍牙膏行業,主打的也是中草藥牙膏。
  • 兩面針連續9年虧損 「國產牙膏第一品牌」就這麼衰落了
    從2007年開始,曾經的「國產牙膏第一品牌」兩面針扣除經常性損益淨利潤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被其他品牌遠遠拋在後面。  每經小編發現,4月29日,兩面針發布的2016年一季報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經常性損益淨利潤-4686萬元。而4月15日,公司發布的2015年年報顯示,去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經常性損益淨利潤-1.69億元。
  • 黑妹牙膏淪為超市「棄兒」 國產牙膏都去哪兒了?
    央廣網北京2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對於眾多「80後」、「90後」來說,黑妹牙膏曾經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嘿,黑妹」這句廣告語,曾經讓黑妹牙膏紅遍大江南北。直到1996年,黑妹和中華、兩面針這三大國產品牌曾分別佔據著東部、南部和西部市場,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 10年虧11億:同樣是國貨牙膏,怎麼兩面針跟雲南白藥差別這麼大?
    而後起之秀雲南白藥在短短的五年之內,成功的打敗兩面針牙膏,成為第一隻由醫藥企業打造的民族牙膏品牌,並且也是第一隻衝破低價位的國產牙膏。兩面針的品牌輝煌兩面針牙膏原是柳州兩面針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其公司創辦於1941年。
  • 「國民牙膏」連虧12年,如今大部分銷往快捷酒店
    2016年兩面針營業總收入達15.62億元,同比上漲15.42%;歸屬淨利潤2690萬元,同比增加了115.53%,成功實現扭虧為盈。然而此次出售中信證券對今年業績有多大的提振作用,得等年報出來才知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兩面針按照減持計劃上限進行套現,公司持有的中信證券股票將只剩下300餘萬股。兩面針能賣的中信證券股票所剩不多。
  • 拼顏值、比功效,能否拯救國產牙膏
    遭遇外國牙膏品牌全面碾壓後,中華、牙博士、兩面針等或將目標市場轉向中高端消費者,或賣身他人。   隨著消費者喜好不斷變化,兒童牙膏、高顏值牙膏成為品牌新的業績增長點,高露潔、雲南白藥等開始在此發力。 ■記者 黃亞蘋   【窘境】 兩面針連虧12年,多數超市不出售   連虧12年的兩面針再度啟動「續命計劃」。
  • 「國產牙膏第一品牌」兩面針衰落真相:主業日漸式微 多元化再受阻
    兩面針中報數據顯示,上半年,牙膏銷售數據僅為0.46億元。2011年年報數據顯示,牙膏營業收入為1.047億元,不到2003年4.4274億元的1/4。短短數年間,兩面針這家頭頂「國產牙膏第一品牌」的柳州企業從巔峰滑落。雖然公司做過不少品牌復興的努力,但成效甚微。如今,兩面針陷入了「雙面膠」的困局之中:一方面,牙膏等日化主業不振;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努力不僅未見成效,反而深陷泥潭。
  • 黑妹、兩面針兩個曾年銷4億的牙膏,現今如何?
    黑妹、兩面針兩個曾年銷4億的牙膏,現今如何?來源:聯商網2017-02-21 11:12而黑妹、兩面針這些承載80、90後記憶的老牌牙膏品牌,已難見蹤跡。它們去了哪裡?出差或者旅行的時候,注意看下酒店裡的洗漱臺。黑妹牙膏誕生於1980年,兩面針牙膏1985年面世,兩者同為「80後」,體量也曾相當。而今,由於定位低、功效不明顯以及利潤微薄,兩個品牌已慘被商超和專營店等分銷渠道拋棄,「難兄難弟」一致選擇將加大進駐酒店渠道的步伐,作為拉住業績飛速下滑的「韁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