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華濃等外資化妝品牌相繼退出中國 下一個是誰?

2020-12-19 聯商網linkshop

  露華濃、卡尼爾、緣碧知等國外日化品牌紛紛退出中國市場、聯合利華旗下旁氏改變銷售渠道,顯然,外資化妝品在華的日子並不怎麼好過。而業內人士預測,在華市場水土不服的外資化妝品牌,遠不止這些,包括雅芳、小護士、丁家宜在內的多個品牌都被視為可能是下一個在中國敗退的外資品牌。

  小護士難逃被淘汰命運

  退出指數:★★★★☆

  2014年新年伊始,歐萊雅旗下護膚品牌卡尼爾因銷售不佳退市。儘管歐萊雅方面稱此次調整不涉及包括小護士在內的其他品牌,但曾被看做是為卡尼爾而收購的小護士被廣泛認為前景堪憂。

  小護士在2003年被歐萊雅收編,有傳言稱是為了給卡尼爾的銷售渠道鋪路。據AC尼爾森數據,當時小護士是中國排名第三的護膚品牌,品牌知名度高達99%,市場份額達4.6%。但十年後,在普通商超和化妝品專營店,根本看不見小護士的蹤影,網絡銷售也同樣慘澹。

  廣州市野火公關諮詢公司總經理彭儒霖表示,「小護士目前已經是處於雪藏的狀態,如果要徹底放棄,歐萊雅也無需再宣布」。「歐萊雅現在的戰略是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重點領域,最主要的是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兩大品牌,小護士的基因與卡尼爾相似,因此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日化天使投資人夏天表示。

  雅芳須改變銷售模式

  退出指數:★★★☆

  曾經號稱「給中國女性帶來第一支口紅」的化妝品直銷巨頭雅芳,儘管如今還穩居全球老大的位子,但其中國區的業績卻蕩起了鞦韆。

  雅芳1990年以直銷模式進入中國,曾一度在中國開設有74家分公司。由於中國對傳銷的限制,雅芳中國在1998年開始增設傳統零售業務。到2006年,雅芳成為獲得第一張直銷牌照的企業,從而向「專賣店+直銷」混合模式轉型。

  然而從銷售業績來看,從2004年開始,雅芳中國區業績便開始逐步下滑。據雅芳近日公布的2013財年四季度財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48%。

  雅芳在中國的衰弱,與其一直在專賣店零售模式和直銷模式之間的來回搖擺有直接的關係。此外,雅芳在中國的負面消息也不斷:產品頻出質量問題、價格體系混亂、全球裁員、「行賄門」等。直銷專家龍贊直言雅芳很有可能無法避免退出中國的命運。

  蝶妝方向轉向三四線

  退出指數:★★★

  蝶妝(DeBON)是由杭州樂金化妝品有限公司與韓國LG集團聯合推出的一個化妝品品牌。於1995年投放中國市場,剛投放中國市場的幾年內,其以較好的產品質量、售後服務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並在西單、王府井、翠微百貨等大型商場設立了自己的品牌專櫃。而北京商報記者近日走訪市場發現,其位於西單和王府井的專櫃已經被撤掉。其他化妝品牌銷售人員說,蝶妝已經撤櫃好幾年了,未撤櫃之前,消費者對他們的產品問及的也不多。

  其實,早在三四年前,蝶妝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已經從主攻商場百貨轉戰至二三線市場,然而,就市場業績來看,該品牌依舊低迷。

  某代理商曾爆料,百貨渠道的銷售在持續下滑,韓國經營團隊對中國市場的不了解是品牌發展的癥結所在。不善於營銷使得蝶妝在百貨店中無法與「三歐」相抗衡,不懂專營店渠道特點又使得其新系列難以推廣。

  丁家宜被收購後轉衰

  退出指數:★★☆

  2010年底丁家宜被法國香水巨頭科蒂以4億美元收購。攀上外資後,丁家宜的業績並沒有想像得那樣更有動力,反而一路下滑:2012年其銷量大幅下滑50%,到2013年這種頹勢也沒有扭轉跡象。

  在收購前,丁家宜是國內前途大好的新興品牌,尤其是其防曬乳業務,佔據國內防曬乳液近20%的市場份額。但目前,北京商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商超和化妝品專營店,發現少有銷售丁家宜產品,即使有,陳列位置也相對較差、品類稀少。此外,科蒂收購丁家宜後不到一年,丁家宜的高管幾乎全部流失,核心團隊紛紛請辭。

  營銷專家馮建軍表示,科蒂對丁家宜投入不足,銷售縮水在情理之中,目前還面臨著品牌被邊緣化的風險。日化行業營銷企劃人黃志東則認為,現在阿迪達斯等業務由丁家宜代理銷售,丁家宜則淪落為名副其實的渠道代理商,很可能會步小護士的後塵。

  Red earth遭拖累

  退出指數:★★☆

  Red earth是一個來自於澳大利亞的彩妝品牌。1998年Red earth進入中國,其曾在全國近50個城市建有180家店鋪。在那個電商未曾普及的時代,Red earth在年輕白領和大學生群體中人氣頗高。但目前,隨著大量實體店和商場專櫃的關門撤櫃,Red earth已經逐漸從市場上消失。目前,Red earth只保留了電商銷售方式。

  有消息指出,2011年前 Red earth由華潤思捷投資公司全面代理在華業務,但此後中國代理權轉到了河南某公司手中。

  Red earth西北某代理商表示,2008年到2011年Red earth的銷售非常不好。「中國總代理商一直沒有認真做好市場推廣,對渠道商的服務也不到位,終端促銷活動策劃更是從未用過心思,這直接導致了品牌知名度較低。」該代理商還表示,2012年Red earth澳洲總公司嘗試在華進行直銷,再次找到他,但被他拒絕了,「已經做壞的牌子,沒信心再接」。

  旁氏銷售渠道降級

  退出指數:★★

  1988年,聯合利華旗下品牌旁氏和其旗艦產品冷霜一同進入中國,受到中國年輕消費者的歡迎。借著在華業務尤其是化妝品市場的良好勢頭,聯合利華選擇了旁氏作為2008年第一個重金打造的品牌形象,欲高調進入高端護膚品市場。但事與願違,接二連三的廣告事件讓旁氏元氣大傷。

  旁氏日前已明確表示將全國所有KA賣場和專營店的櫃檯撤出。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市場中也發現,位於通州家樂福店的旁氏產品已經由專櫃轉向貨架。此外,在屈臣氏,旁氏的多半產品也面臨下架。

  對於旁氏的沒落,北京志起未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起歸結為其未與時俱進。「旁氏消費人群是在成長的,而旁氏未做產品調整,既失去了原有顧客,又沒有抓住新消費者。」李志起說,旁氏形象在消費者心中正逐漸淡去,公司對其的投入也在減少,旁氏的沒落是不可避免的。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李芊 趙秀靜)

相關焦點

  • 美國化妝品巨頭露華濃退出中國 品牌渠道單一是主因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湯向陽 2013年12月31日,進入中國37年的美國化妝品公司露華濃宣布退出中國。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或許是其退出的直接原因。根據露華濃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露華濃實現總收入10.2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
  • 中國哪10大外資品牌已「死亡」?誰一度年銷20億
    時間過得很快,但我們的記憶刷新得更快,仔細想想,還有不少幾年前尚耳熟能詳的外資化妝品品牌,今天提起卻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它們有的正在逐步淡出目前主流的化妝品銷售渠道,包括百貨、商超、專營店、電商等,而有些,則已經完全退出中國市場。隨品觀君一起來看看你還記得誰?誰在全球市場仍是數一數二的「人物」?
  • 外資家電品牌相繼退出中國市場,新一輪品牌格局調整開啟
    中國家電的崛起之路大家有目共睹,以前推崇「洋貨」的時代一去不返,這歸功於中國家電企業的努力追趕。作為製造大國,中國生產製造的產品質量過硬、性能優秀,現已成為全球市場的亮點產品。這也導致一個現象,外資品牌在強壓下有了撤退的想法。
  • 「準備」破產,露華濃要Kiss Goodbye美妝市場?
    露華濃此前曾警告稱,如果沒有足夠的債券持有人參與重組,以低於面值的價格置換債務,那麼該公司可能被迫申請破產法第11章破產保護。就是否走向破產及背後原因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對露華濃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回復。在香頌資本董事沈萌看來,露華濃長期以來就是一個被資本玩家不斷交易的企業,此次因為債務問題造成資金鍊斷裂,如果無法得到債權人許可,就不得不申請破產。
  • 2020年,這些品牌從中國市場消失了
    隨著疫情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品牌「淘汰賽」正在加劇,外資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本土品牌破產正在變得屢見不鮮。2018年8月 「英國高街鼻祖」快時尚品牌Topshop宣布終止中國業務;2018年年底, New Look宣布中國門店全部關門;2019年,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作別中國市場……如今「陣營」還在壯大。
  • 盤點敗走屈臣氏的10大化妝品牌 有7大原因
    對於卡尼爾的退出,業內外的分析很多。說得通俗一點,無非是親媽不疼、後媽不愛——歐萊雅集團曾一再對外宣布,將明確產品市場定位,集中力量發展高端護膚品牌和彩妝品牌美寶蓮。  因此,卡尼爾主動撤出屈臣氏是由於外資品牌的戰略性撤出中國市場,它不得不與屈臣氏淚別。
  • 外資「團寵」繼續擴容 廣聯達、啟明星辰相繼「出線」 誰是下一位?
    摘要 【外資「團寵」繼續擴容 廣聯達、啟明星辰相繼「出線」 誰是下一位?】記者還注意到,目前在外資持股比例超過26%的陣營裡,美的集團的持股比例最高,也最接近28%的「禁買線」。
  • 由露華濃為申請破產作準備說起 還有哪些「教科書」式品牌譯名實力...
    11月11日,「彩妝界平價中的戰鬥機露華濃公司為申請破產作準備」這一消息衝上熱搜,引起了眾多網友熱議。 國際知名彩妝品牌露華濃REVLON始於1932年,其中文名取自李白的詩《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個化妝品牌被翻譯成露華濃,著實「到位」。
  • 正式退出中國!繼家樂福之後,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
    由於外資企業的資金充足,投建的商超規模大,品種齊全、再加上外資品牌早期對國人的吸引力,多方面因素之下,國內的大型商超市場一度被外資品牌統領,內資品牌只能是在外資未布局的四五線及以下的城市裡瑟瑟發育。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內資商超的資金開始充裕起來;另一方面相比於外資企業的高高在上,內資企業更加了解國人的消費習慣以及消費愛好;在打折、促銷等等各類手段加持下,國內成長出了一批如華潤萬家、北京華聯、物美、永輝、新華都、上海百聯、蘇果超市等等大型商超,外資企業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 明治奶粉退出中國 洋品牌寒冬將至?
    就在外資奶粉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希望能分得一杯羹的時候,在華經營十多年的亞洲最大乳製品企業明治乳業卻宣布將暫別中國市場。昨日(10月24日),明治乳業中國官方網站宣布,明治乳業決定將暫停珍愛系列奶粉的在華銷售。
  • 繼家樂福之後,又一外資企業「退出」中國,名字聽著很耳熟
    我國自己的產業也更加的符合國人們的消費習慣以及愛好,他們利用中國人愛佔小便宜的心理,常常使用打折促銷等手段進行市場的搶佔,現在中國已經有一批本土企業在國人的心中紮下了根。這樣一來,外資企業就很難在中國獲得利益,隨著大數據化的發展,中國的電商企業也進行了發展,2012年12月,定遠大潤發超市正式試營業。
  • 世界十大化妝品品牌 女人最喜歡的化妝品牌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頂級化妝品牌,它們的產品可以讓你看起來更美麗,讓你的生活更輕鬆,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世界上10個最好的化妝品品牌。10.美寶蓮美寶蓮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化妝品品牌之一,其於1915年創立,該公司的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 強龍難壓「地頭蛇」,家樂福退出之後,又一外資巨頭玩不轉了!
    對於各行各業的外資企業來說,中國市場有著非常誘人的魅力,多數外資巨頭都想要來中國市場分一杯羹,例如當下的零售行業就是如此,外資企業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例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零售巨頭一直在我國市場中馳騁。這些外資企業對於我國市場也是翹首以盼,期待著能夠賺到更多的財富。
  • 繼家樂福之後,法國歐尚零售巨頭退出中國,外資超市面臨重重困難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歐尚這個零售巨頭,但應該對體育品牌迪卡儂、披薩連鎖店Pizza Pai有所耳聞,而這些品牌都來自法國的穆裡耶茲家族。而歐尚進入我國已經有22年,在這裡擁有484家大賣場和15萬名員工,但在電商平臺大爆發的時代下,歐尚的發展並不理想。因此,歐尚決定離開我國,並將它持有的中國子公司高鑫零售的股份和其擁有的大賣場賣給阿里巴巴。
  • 5年拉鋸戰外資培訓機構在華面臨「去留」抉擇 迪士尼英語退出中國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華爾街英語、英孚等外資培訓教育公司也未能逃脫疫情的影響,但經此一役後,對於如何適應中國市場也更為明確,也更堅定在中國市場持續發展的決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資教育機構為何選擇退出,具體還要看其經營戰略調整。
  • 復星競購美體小鋪,中國資本幫國貨化妝品牌出了口氣
    中資控股海外化妝品牌,早已不是新鮮事。韓國的Mediheal、澳洲的MOR、荷蘭的Dirx等品牌背後,老闆中都都出現了中國面孔。中國民族化妝品牌頻繁被外資企業收購已成歷史,是時候揚眉吐氣了?復星布局美妝的背後邏輯復星此次打算收購的The Body Shop,在2006年被歐萊雅以6.2億英鎊的價格收購。
  • 旁氏回歸商超渠道 聯合利華稱不會退出市場
    在美國彩妝品牌露華濃和歐萊雅旗下品牌卡尼爾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之後,國內洋品牌的現狀格外引人關注。  日前,記者了解到,日化巨頭聯合利華旗下大眾品牌旁氏的銷售渠道正由專櫃銷售 「降級」為貨架銷售,同時在部分屈臣氏賣場則面臨著下架的窘境。因此,旁氏是否會退出市場同樣引來市場猜想。
  • 又一洋品牌敗走,谷歌、亞馬遜成先例,還會有外資巨頭離開中國?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14億的人口總量,勞動力旺盛,消費需求也很高。在外資眼裡,中國不僅可以實現產業經營,還可以發展品牌。因此,這些年來中國進入了大量的洋品牌,涉足的行業也十分普遍。只不過,雖然中國的消費體量很大,但是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實力也十分雄厚,相比外資企業,國內的企業更熟知國人的消費習慣,其經營模式以及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往往更加符合國人的口味。因此,近些年很多外資企業想要在中國「撈錢」,但是因為經營困難、業績差,很快就敗走了,而且其中不乏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外資巨頭。
  • 旁氏產品或臨商超下架 走向沒落將退出中國
    露華濃、卡尼爾等國外日化品牌紛紛退出中國市場,中國大眾日化市場隨即重新洗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聯合利華也未能獨善其身。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商超獲悉,大眾品牌旁氏的銷售渠道正由專櫃銷售「降級」為貨架銷售,同時在部分屈臣氏賣場則面臨著下架的窘境。不僅如此,有大型超市銷售人員透露,該品牌未來將退出中國。  或面臨商超下架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旁氏位於通州家樂福店內的專櫃已經不見了,轉而在化妝品專區的貨架上銷售。
  • 家樂福被曝將退出中國市場 官方回應稱純屬謠言
    家樂福公關部負責人李嘉告訴記者,家樂福賣掉中國業務的說法,實屬謠言。  李嘉:現在我能夠回應你的就是,家樂福中國會被收購這件事純屬謠言,其他的事情,我們現在無法給您明確的回應。  家樂福自1995年進入中國,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超市之一。2000年左右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家樂福憑藉「本土化」策略,在門店數上一直位居外資超市的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