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人的總和的表徵,這是我們理解意識的開始

2020-12-17 國學大觀

導讀:意識是人的總和的表徵,這是我們理解意識的開始

第四章:意識是人的總和的表徵

——靈遁者

讀到這一章,你應該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該如何定義意識?因為在本書中意識不再是大腦獨有的產物,意識是廣泛存在的。所以如果不對意識做出定義,那麼此文就不完整。如果是你,你會如何給意識做出定義,思考1個小時吧。

我們一起來給意識下定義吧,根據前面三章的內容,我們知道了,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就像引力和慣性的關係。慣性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引力是慣性的源泉,物質是意識的源泉。「源泉」這個詞不代表誰能決定誰,這個邏輯關係本質上不存在。以人的經驗來說,你可以認為存在物質決定意識的邏輯,因為沒有物質的意識是不能想像的;沒有意識的物質很多人會認為是可以想像的,其實也是不能想像的。也就是說意識不以人存在為前提存在!意識是以物質存在為前提而存在的。但牢牢記住,物質和意識其實不可分。而且大家也知道了,意識是秩序的表現,意識是逆熵的存在。

在第三章中,我說過贊同馬克思關於人的定義。即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意識體!所以關鍵詞是:意識和體。從根本上來說意識和體其實的不能分離的。物質一旦誕生,意識緊隨其後。有人就會說,死人是沒有意識的,活人才有。如果你讀了前面的章節,你不會問這個問題。因為一開始我們就將物質和意識都定義為一種客觀存在。但理論要能有用,就必須更具體化,所以意識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定義,要進行具體拓展。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是這樣定義意識: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表徵。所以人的意識的定義可以是:意識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表徵。理解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定義,一定要理解社會關係是以社會存在,物質存在為前提而存在的。

定義還沒有結束,那麼此刻應該如何定義物質?在這裡肯定是哲學上的定義。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意識存在的本源。

大家看看列寧關於物質的定義:物質指在人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列寧指出:「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著無限多樣的形態,無窮的變化發展,但歸根結底都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都是物質的外在表現。意識只是高度發展的物質的一種外在表象。

其實的列寧的定義很權威了,但我們和列寧的定義有出入的地方有兩個點。第一個是不再承認意識是獨立於物質的客觀存在,正如我們從來不說慣性是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的,我們不這樣表述;第二個意識不再是高度發展的物質的表象,沒有任何「高度發展」的物質也具有意識。

強調和總結,客觀存在的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表徵。

人的意識的定義是:意識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表徵。也可以表述為:意識是人的總和的表徵。

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意識存在的本源。

上一章我們問了一個問題,不知道你怎麼回答的。假如機器人的意識能力超越了人類,也具備了人的感情,你會拿它當人對待嗎?會與之通婚嗎?答案其實很簡單,機器人的意識能力超越了人類的話,就具備人的本質!所以拿機器人當人看是正確的。儘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整體你不得不承認它的意識能力。至於會有人與之通婚嗎?肯定會有,就比如外星人來地球生活了,外星人與地球人通婚嗎?通常意義上只要不誇物種屬性,也就是生理和意識都能融洽的前提下,肯定會有人與之通婚。

定義了意識之後,我們正式來談談意識,人的意識。相較於人的意識而言,一塊石頭,一條河流,一顆樹,一隻螞蟻的意識能力當然是低層次的。意識層次由低到高的劃分:無感覺,感覺,知覺,想像,思維,超思維。

很多人一定會好奇,一塊石頭怎麼發出意識的?其實這個問題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回答了,萬物有它溝通的方式,「溝通」本來就是一種意識能力,相互作用也是一種意識能力的體現,相互聯繫也是一種溝通。萬物有輻射,所以一塊石頭與人一樣,廣義上來說,它在與宇宙中的任何東西在溝通。宇宙中也遍布著場,把這些場比作海洋的話,一塊石頭就像一個小蝦米,而人就像海豚。意識有高低層次之分,小蝦米肯定是低層次,海豚肯定是高層次,就這麼簡單。

但是你要有這樣一個認識,低層次的意識能力,以一塊石頭來說,是沒有自我意識,也就是沒有主觀能動性。沒有自我意識,就沒有自我改變,就沒有自我能動性!那麼一塊石頭的命運就總是「被動」的。所以同樣作為逆熵的存在體,我們人類可以自豪一些,因為我們具有自我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處在了「命運」和「非命運」的中間。你其實可以從人的本質的定義中,就能找到答案。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就是說人是以社會存在為前提的存在,也就是說你脫離不了存在的命運。比如說你扔不下你的肉體,這是自身局限,這是你存在的基礎。你如果把這個當作命運的話,人確實會陷入命運和非命運的尷尬之間。但從邏輯上來講,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把存在當作局限,是無必要的,所以不要這樣做。你如果這樣做,得出了的東西,必然是困擾你的。

所以應該以非命運來看待人生。這個時候仔細閱讀過前面章節的朋友肯定要提出疑惑了。第一個疑惑是我明明說人是一種局限,寫這本書的原因也是想著不以人的角度去看,儘量去做突破,可是現在卻說不要把自己存在當作局限。各位,你能這樣問,說明你真的是認真看了也思考了。無論我怎麼試圖突破人的局限看問題,我其實也是以人的角度在看問題。沒辦法,我就是人!

但人確實有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就是想像力。你無法以光速運動,但好像你可以想像自己以光速運動。這會你明白了嗎?我們的大腦中,始終存在有希望,就是突破自身局限的希望!我們不是石頭的存在,也是「命運」,石頭不是「人」,也是它的「命運」,但我們可以想像我們是石頭,這個就有意思了。所以確實無法突破人自身的局限來寫一本「非人」的著作,但可以試圖去寫,靠想像去寫。

第二個疑惑,你可能是自己想不到,我來給你提示。看過我科普作品的人都知道,我是贊同世界是確定的。是不是說我相信命運論?不是,世界是確定的,最好的理解是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世界是可以想像的,世界是可以觸摸到的;世界不是虛無,世界不是荒謬,世界不是不可認識的。再舉一個例子說吧,怕大家不好理解,就是說世界是確定的,不是說所有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如果都是安排好的,這才叫命運論!而我們說的世界是確定的,是說世界萬物溝通聯繫和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這些作用和溝通方式,是能為我們所認識的。萬物的意識和我們的意識是相通的,以意識來認識意識有何不可?

意識與意識的不同之處,只在於高低層次之分,只在於被動和主動之分。這個就像物質與物質的不同之處,只在於存在形態和結構不同,被動和主動不同,它們之間沒有存在上的不同!所以說世界是確定的,和人生的非命運論並不衝突。

再次強調,以人為局限來看人生,人確實無法破局。人們把這個叫做命運,無可厚非,不能把這個叫迷信。由此你可以發現,宗教的產生在於為命運做解釋,也在試圖破局。這種解釋讓人從「自己是自己的牢籠」中得到解脫,從而找到精神寄託,感覺不再迷茫。所以我有時候,會勸一些生活迷茫,有輕生念頭的人,去信佛之類的。因為我無法勸他你重新回到學校去學習,去認識這個世界。

讀到這裡,你其實就能發現,即使我也是有無力感的,因為不能突破人的局限這事情太讓人頭疼了。這個是方方面面的,語言,身體……由此你想像不來,處於高維度或者能超思維意識的人,他們的世界是怎麼樣的。這個就有點像夸父追日,累死也無法做到的事情。但太陽就在你眼前,就像一個大紅蘋果,不咬上一口你覺得這輩子都遺憾。

回答了上面提出的兩個問題和困惑,我們回到人類的意識這個話題。為什麼寫哲學書,很明顯,我們不是為了指導一塊石頭,不是為了教育一塊石頭,而是為了教育正在看此書的你。

知道人類為什麼研究不清楚人嗎?知道人類為什麼研究不清楚大腦嗎?因為理解人的方式和研究的方式不同。換一個角度,你就能得出很多你不願意相信的答案,但其實這些答案才是事實。

把下面這幾個定義,再好好看一遍。

人的定義: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表徵。

人的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表徵。也可以表述為:意識是人的總和的表徵。

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意識存在的本源。

從上面意識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簡單的結論,以我們自己為例,雖然人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和整體,整體功能是大於部分功能的,這個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學過。但不能證明部分功能不具有意識能力。也就是意識不止產生於大腦,產生神經元活動,人體的皮膚系統可以產生意識,人的心臟可以產生意識,與人的大腦產生意識本質是一樣的。

各位這就是改變簡單的定義,能得出的簡單的答案。你是不是不相信,沒關係。起初我也不相信石頭是有意識的!但別忘記,意識的定義早已不是原來那樣的定義了。

其實我們可以從生理和物理,找到此哲學推論的支撐點。我來說幾個。雞被斬頭之後,還能蹦躂半小時,你怎麼解釋?科學怎麼解釋?它能蹦躂半小時的時候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

雞的頭掉落後能存活的最經典案例莫過於Mike( the headless chicken)(1945年 - 1947年),是一隻被斬掉頭部後,但依然生存了18個月的公雞。許多人認為這不過是騙局,因此其主人把它帶到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大學檢查並證實這不是騙局,Mike真的是一隻被斬首並且依然生存的雞。

星期一,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Fruita市的農夫奧臣(Lloyd Olsen),他宴請嶽母共餐,他妻子自圍欄帶回一隻五個半月大的公雞作食物。由於他的嶽母喜歡吃雞頸,於是他斬雞頭時意外留下公雞的一隻耳朵和大部份腦幹。這隻雞竟然沒死﹐依然活蹦亂跳。因此奧臣留下了麥克的性命,免於它成為嶽母的盤中之物。儘管奧臣的補救手段拙劣,但無頭雞麥克能平衡、笨拙地走到棲息處;它甚至想整理羽毛。可沒有了頭,麥克永遠不能再整理羽毛了。麥克沒有死之後,殺雞兇手奧臣決定永遠照顧麥克,他通過滴眼藥水的小瓶以牛奶和水混合物哺養麥克,間中也加上小粒的粟米等五穀類。假若不幸地,麥克的食道出入口偶爾被黏液堵塞,奧臣家人會使用注射器清除。麥克的頭去掉了,不過仍能走到高高的雞籠而沒有跌下。它也會雞啼,但只能從喉頭髮出微弱的啞然聲響,無法在黎明高聲啼鳴。麥克雖然頭被砍掉了,但重量沒有停止增加;奧臣宣稱麥克斷頭時只有大約2磅,到它死亡之時,竟增加到幾乎8磅重。無頭雞麥克不死的消息傳開,人們不禁嘖嘖稱奇,公眾要看到麥克,必須交25美分的入場費用,它為主人奧臣賺得4500美元一個月。麥克還是各種雜誌和報紙報導的主題。很多爭取動物權益者大肆批評奧臣,認為他應該給麥克一個了結,而非讓它繼續活受罪。在1947年3月,麥克因黏液堵塞死亡。

無獨有偶,蛇被砍下頭之後,也不會立刻死亡。如果在砍下頭之後,你觸摸蛇,它有感覺,那說明什麼?那說明頭不是唯一產生意識的器官,雖然我們承認腦部是意識的中樞,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家再看看下面一個新聞: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據統計,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

據美國僑報報導,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傑姆·克拉克從來都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不曾給妻子瑪吉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文法差得要命。所以當去年的一天,傑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表達細膩的情緒時,連他自己都感到了震驚。

原來傑姆在半年前剛剛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

美國加州心臟研究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複雜的神經系統。

「心臟具有記憶」的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但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沒有任何其他理論可以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連串怪事。

科學家在心臟中發現的智慧,與腦部所顯現的智慧有所不同。以IQ和EQ來比喻的話,心臟智慧比較像EQ而非IQ。

加拿大東岸哈裡法克斯市達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 in Halifax)的阿默博士(Dr. Andrew Armour)在《神經心臟學》中提到,心臟裡已經發現至少存在有4萬個神經細胞,在密集研究後,阿默博士在1991 年提出了「心腦」的觀念。研究發現,心臟中的神經細胞數目,與腦中掌管情緒和其他基本行為反應之較低等中樞的細胞數目相當,也就是說,心臟似乎擁有自己的頭腦。心臟裡的神經細胞不光只是接收來自頭腦的命令,還可以直接影響杏仁核、丘腦、皮層等腦內結構。在某些情況下,心臟還能傳令給頭腦。

菲爾斯研究中心(The Fels Research Institute)的博士夫妻檔一約翰和碧翠絲.萊西(Drs. John and Beatrice Lacey)發現,心臟不但會忽略所接收到的訊號,還能夠反過來告訴腦部何種反應才是正確的。心臟對腦部功能的幹預,最常出現在腦部處理情緒和行為的區域。這樣看來,在面對環境變化或處理事件時,心臟似乎是調節情緒處理的核心,這樣的心臟確實很有智慧。

換一個角度,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心臟應該在情緒管理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頭腦是由內而外逐漸成形的,胚胎先形成腦最基礎的腦幹部分,然後杏仁核、海馬回、再來是其他的情緒中心,負責思考功能的腦部是最後才形成的。也就是說,頭腦中負責思考的部分,在成形時是以情緒部分的腦部為基礎的。這種發展模式也正吻合兒童發展過程,小孩子在進入理性思考階段前,用的是更為情緒性、直覺性的思考模式。心臟影響腦部各個情緒中樞,構成了我們身為人的情緒與行為基礎,並進而影響了腦部負責更高層思考功能的區域。而且研究表示體內電磁場最強的地方正位於心臟,強度是腦部的千倍!心臟所發出的電磁場不僅覆蓋了體內所有的細胞,甚至在距離身體3公尺處,都還能以高斯儀器測量的到。

也就是說心臟對於情緒意識的產生至關重要。舉個例子,你與某人第一次見面,你喜歡不喜歡他,其實不是通過理性分析的,而是通過感性分析的,也就是通過心臟意識或者磁場來感受的。當然如果你懂一些其他比如面相分析的方法,那麼你會同時用感性和理性來分析。

我在天涯看到過一位女士講述自己的經歷,很多人回復有類似的經歷。她是這樣表述的:我小學的經歷,小學1-3年級成績都很好,不存在偏科,數學經常能考一百分,但在4年紀的時候,老師幫我調換了座位,自從我和A男坐在一起後,感覺整個大腦就開始混沌起來,數學應用題居然全部不會做了,真的是很奇怪的事情,反正坐在一塊後,我能感覺得原來清晰的思維突然被什麼東西克制住了,大約坐在一起一年後,換同桌,數學能力奇蹟般的又恢復了。當時簡直無法理解,後來只是刻意的疏遠了那位同學。

然後她還說了一個事情:初中同學B女,性格很好,和我很合得來,也很喜歡和我交朋友,對她印象很不錯,但是我和她玩在一起就是會發生一些匪夷所思的倒黴事情,總之,倒黴事情會特別的多,各種不順。然後也會有曾經在A男身上發生的事情,只要她坐在我旁邊,上課的思維會覺得被什麼波段莫名幹擾。最後,只能漸漸疏遠了。

這兩個案例嚴格一點,不能成為佐證,因為屬於個人回憶敘述,和新聞報導相比,可信性要下降很多。但為什麼放上來呢,是我發現好多人有這樣的經歷。他們多會把這說成被某人的氣場所克制,這是最多的說法。

從我們上面的理論來說,是意識相左,不統一的表現,可以理解為「被克制」,但本質上沒有這樣的邏輯。

再繼續看看下面關於心臟的新聞研究,相信你會有更多啟發。

科學家一般都相信大腦是身體裡面唯一擁有神經元(儲存資料和記憶的神經網絡的器官),但最新的資料顯示,心臟實際上也是一個腺體,能夠生產影響人類情緒的激素。以往一般都相信大腦是唯一能生產促進愛心和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內分泌激素oxytoxin(催產素)的地方,但是現在我們確知心臟也能生產這種激素,不僅如此,它還生產其他的激素。

科學家John和Beatrice Lacey的研究發現,心臟能夠不受大腦與自主神經系統的約束獨立做出決定,特別是當它處於和諧統一狀態(平靜平和)的時候,它甚至能夠促使大腦遵循它的電頻率信號。

一顆處於和諧狀態的心臟是一個強力的電磁發送與接收器,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和自己心愛或關懷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他們的心情低劣或正在為某些問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也會感覺到(那種氛圍)。

Pearsall敘述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病人前來接受血管照相的心臟檢測,他的妻子便留在辦公室和我聊天。突然間那位女士顯得痛苦非常,她彎下腰,雙手抱住胸膛,大聲說:「糟了,他的心臟病發作了,Joe的心臟病剛才發作了!」我連忙叫醫護人員前來協助,送她到心臟科部門接受治療。當我們推著她經過檢驗室時,她的丈夫正好從裡面被護士推出來。夫妻各自躺在病床上,關切地望著對方,一位護士看出妻子的焦慮,就安慰她說:「不用擔心,他沒事,剛才在檢驗室裡出了一點狀況,他的心臟停了幾秒鐘,但是我們已經幫助他恢復心跳了,他不會有事的。」

和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一樣,一些具有心靈感應能力的人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緒。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細胞也可以遠程傳遞訊息,特別是傳遞情緒方面的感覺。美國陸軍情報與安全司令部(INSCOM)曾經做過一個非常特別的實驗,證實兩組細胞就算相隔很遠,還是能夠呈現相同的反應。科學家從自願參與研究的人口中刮出一些白血球,對它們進行離心處理後,再把它們裝入試管中,然後植入心理測試棒。捐獻器官者坐在另外一個房間觀看電視節目,當他看到打鬥和殺戮的鏡頭時,測試棒顯示試管中的細胞呈極端興奮的狀態,雖然這些細胞是放置在走廊另一端的房間裡。在另一次試驗中,科學家將細胞與捐獻細胞者分開 50英裡的距離,測試的時間也定在取出細胞樣本的兩天後進行,所取得的結果還是和第一個試驗相同。這些細胞樣本與它們的主人保持著一種科學家稱為非本地non-local的能量聯繫,它們似乎能夠「記得」自己的發源地。

科學家相信,這些細胞是透過電磁頻率的方式相互溝通,而我們的心臟便是人體裡最強大的電磁通訊器。研究員Rollins McCraty和他的同事使用儀器測量心臟的電磁場,發現心臟的電場比大腦的電場強60倍。心臟所發出的信號非常強大,我們全身都被包含在這個電磁場內,這也就是為什麼心臟有能力協助身體和細胞維持和諧健康狀態的原因了。(註:心磁比腦磁大了約1,000倍。腦部磁場10的負7次方mG,心臟磁場10的負4次方mG。)

心臟所發出的電磁信號非常強大,可以延伸到體外影響其他人,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具有深厚修行功力的高僧和精神導師們可以散發出讓周圍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安祥與慈愛的高頻率,也可以解釋大德高僧火化後為何可以產生舍利子。MacCraty和他的同事所作的另一個試驗是測量兩個距離相近(數尺)的人的生理訊息,發現到那些具有高度心臟和諧人士的心跳節奏能夠影響另外一個人的心跳節奏,令他們的心跳節奏變得更和諧。

如果按照Pearsall的研究取得的結論來看,心臟不僅傳遞有關情緒的信息,也能夠傳遞一些較為具體的資訊,就如心臟移植病人的個案一樣。在他從心臟移植病人那裡搜集的故事中,有些就如天方夜譚一般奇異。某些病人在接受了謀殺遇害人的心臟移植後,能夠清楚地接收到與受害者相關的一些影像和明確的訊息。

說一個我自己的感受,拿跑步來說,很多熱愛跑步的人知道,跑完步神清氣爽,感覺會非常不錯。跑步與其說是大腦得到了鍛鍊和釋放,不如說是心臟得到了鍛鍊和釋放,然後才使得我們愉快!為什麼我們說心靈,而不只是說」腦靈「。

再以愛情來說,你喜歡一個人多是感性的,多是心臟的直接感受,而當你考慮要不要嫁給他的時候,你會用大腦理性分析。這個時候是感性戰勝理性,還是理性戰勝感性,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發現更多的沒有文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孩和男孩早早結婚了【我說的是中國的情況,國外不了解】。反倒哪些受過高等教育,喜歡研究,喜歡理性分析的人,往往難以做出選擇,就是他們不夠感性而已。說的簡單點,就是愛情其實很簡單,不要想那麼複雜。一旦開始權衡利弊了,那就複雜了!

而且你們知道嗎?古埃及在製造木乃伊的時候,會把大腦丟掉,把心臟留下,因為他們認為人的靈魂都在心臟中。

各位,更多關於心臟研究的案例和新聞報導,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時候你會意識到,人體不止有一個大腦,應該有「兩個大腦」。如果你這樣你又錯了,因為人體不止有「兩個大腦」,可能是三個,四個……

獨立學者,科普作家,藝術家靈遁者哲學作品《重構世界》第四章上篇。

相關焦點

  • 理解意識的科學範式
    不過,意識問題的解決,對於這些文明病症來說,具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人是一切社會事物的組織加工者,是推動社會事物發展演變的重要源動力之一,只有認清了人的處事機制,才能進一步科學的探索由人所催生的那些複雜事物。而調節和優化人的處事能力的,就是潛藏於大腦之中的意識。
  • 一些意識理論,讓我們在理解意識的路上「開倒車」
    神經元振蕩在信息處理中大概是有其獨特的用途,雖然這其中的具體機制仍有爭議。但作為一個意識理論,它跟粘液理論沒什麼兩樣:符合直覺,但什麼也沒解釋。大多數人對意識是什麼,都有一套直覺上的答案:大腦應該是意識的源頭,但意識應該不是什麼具體的物質。
  • 意識02:心理學的意識科學研究
    試問,我們憑什麼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意識?換句話說,我們是怎樣獲得到關於精神狀態的知識的,又是什麼使得精神狀態變成有意識的精神狀態?而這就是我們上一節提到的感受質的問題。意識表徵理論試圖將虛幻的意識降低為意識表徵。
  • 量子力學實驗為什麼總和意識有關?
    可是意識是什麼?大家的疑問就多了。看看關於意識的定義: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也是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你一定發現了,從一開始意識就是人對人的定義!我在散文中,以及很多科普作品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塊石頭是沒有意識的!」現在我問自己,憑什麼說一塊石頭是沒有意識的?憑什麼說一隻螞蟻沒有意識能力?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社會認同其實主要討論社會心理歸屬問題,而對大部分人而言,民族是自我定義的關鍵和核心要素,並成為重要的社會認同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表現為一致性或共識性的集體身份認同。認同的共享性對於群體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是十分重要的,共享的社會認同為相互信任和相互影響提供了強大的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對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而言,既有歷史連續性和繼承性,又是現實依託的上位共同體認同意識。
  •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意識?
    首先說一點,這種問題不會有任何人能給你滿意的答案,因為問題不僅僅牽扯到意識的本質,還有生命的本質。對於意識和生命本質,科學家們目前並不十分確定,只能根據先有意識和生命表現出來的東西加以研究!如果我們真弄清楚了意識的真正本質,人工智慧會有質的變革!
  • 人工意識
    我們製造的機器可以像我們一樣走路或說話...但是他們能像我們一樣思考嗎?
  • 物質和意識
    初步理解了這些「元認知」,我們試著用它們來解析所謂的「哲學基本問題」——存在和思維的關係。 (顯然,我認為真正的「哲學基本問題」應該是「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對它的回答也已經明確了:「不可知」+「後驗概率」。)
  • 階級意識: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
    欲力排眾議、回應逆流,如果離開了馬克思文本的深入解讀,離開了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特別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的把握,恐怕是絕無可能的。實際上,在此我們通過文本耕讀,得出「階級意識」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這一學術研判,意味著無論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如何「包容開放」、「擴容分層」,假若背離了堅守無產階級階級意識這一基本「理論底線」,必然會捨本逐末,南轅北轍,甚或自我消解,誤入歧途。
  • 什麼是意識?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將潛意識帶入意識即為療愈
    Gazzaniga於1982年創建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擔任主席至今,是認知神經科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認為,有意識的思維對於我們在無意識中所做出來的行為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可以重新界定我們都做過事情的看法,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的形成過程。
  • 意識從何而來,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關係到意識的起源
    意識是什麼?意識就是大腦的運動,這個說法恐怕過於簡單了。大腦運動能夠產生思維,但並不代表這就是意識。大多數的動物都有大腦,通過大腦它們也能夠產生思維,去覓食、躲避危險等等,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具有意識。如果說意識和物質之間毫無聯繫,那麼這完全超出了人類科學所能夠理解的範疇,也就沒有了研究和討論的價值,所以我們應該也只能認為意識和物質之間是有聯繫的,而事實上這一點也可以得到證明,比如人類的意識活動可以以神經元放電的形式被進行測量,我們可以在圖表上清晰的看到意識的變化與腦電波曲線圖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繫,以此,我們可以姑且認為意識是由物質而產生的。
  • 我們真的具有意識思維嗎?思想到底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呢?
    但是一旦我們有了這些思想,並且我們知道了我們有了這些思想,那意識就這樣開始了。難道至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沒有有意識的思想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滿足於說「我剛好有一個想法」或「我自己在想。」這裡我們通常指的是心裡內在對白或視覺意象的例子,它們處於我們意識流(在我們頭腦中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詞語和視覺內容)的中心。我認為這一系列的詞語和視覺內容確實是有意識的。
  • 意識和意識障礙之一:有關意識與意識障礙的理論分歧
    ,每一學科的不同學派或不同學者都對這一名詞有著各自的理解與解釋,造成初學者對其的理解和認識發生混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神經病學》對意識做出如下定義[3]:「在臨床上,意識是指人對自身和環境的感知,可通過語言和行動而表達。」這一定義簡單明了,符合醫學的基本概念,但卻缺少較為詳細的描述,對深刻全面理解意識的概念幫助不大。
  • 人民觀點:有「問題意識」 也要有「過程意識」
    如何準確把握時代方位、辯證看待社會發展,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問題,從未如此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從今日起,我們刊發「本報評論部」系列文章,與大家共同探討、共同思考。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 目的決定過程,意識決定事實!
    這一切與我們自己本身的存在有什麼關係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必須全力面對一切和應對一切。現實是客觀存在的說法已經不使人信服,但現實世界來自哪裡仍然使人困惑。我們很難想到自己的意識與客觀現實的關係,因為唯心主義的嫌疑已經阻斷了我們的思考之路。我們只會認為現實有些什麼我們就有些什麼意識,而複雜現實的產生因素我們不得而知。
  • 都知道「意識」是什麼,但是卻沒人能定義它——涉及深奧的哲學
    但是,用這種方法,意識佔據了一個非物質空間。這是不幸的,因為我們無法了解世界,除非透過意識經驗的鏡頭。在生物學中,主觀性要麼被嘲弄地處理,要麼被當作一種永遠無法描述的無形理想。那麼我們如何合併這兩個極端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在生物學的背景下探討意識的不可言說性。
  • 只有一百萬個神經元,卻是昆蟲最強大腦,教會我們意識的起源
    從生理學上講,意識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徵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簡單來說,意識就是對內外環境的感知及反應,長久以來,意識為人類獨有,但隨著科學研究的展開,意識已拓展至動物界,作為蜜蜂的一種,蜜蜂存在意識成為共識,每個人也都同意蜜蜂可以接收環境信息並對其經過分析計算後做出反應。
  • 神經學教授:人的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其結果是,我被迫把意識看作一個要去理解的過程,而不是待定義的事物。簡而言之,我的觀點是,意識不過是一個自然過程,就像進化或天氣一樣。我最喜歡的將意識作為一個過程加以說明的技巧是用「進化」代替「意識」一詞-看看問題是否仍然有意義。比方說,意識是什麼這個問題變成了進化是為了什麼?當然,從科學上講,我們知道進化不是為了任何什麼。
  • 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
    研究團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圖1)。因此,將語言加工這一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與意識狀態相結合的研究,一方面對於研究大腦在不同意識狀態下處理語言加工的能力及神經機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另一方面,將語言加工能力做為大腦認知能力指標來判斷患者殘存的意識水平,對於意識障礙患者狀態診斷和康復預測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 《未來簡史》作者Yuval Harari: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
    但是有些人說我們還是需要人類醫生,因為醫生有情感智能,可以很好地照顧病人。對待一個病人,就是要對待病人的情緒,不僅僅是他的身體情況,還有心理情況。但就算是診斷心理上的疾病,人工智慧也可能比人類的醫生更加的好。人工智慧會比人類的醫生在未來的語音識別、臉部識別上做得更好,可以更好監督病人外部的一些表徵,身體的一些動作,臉上的表情。人工智慧可以比人類醫生做更多,甚至是可以實時監控人類身體內部的一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