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遇見廣州(gzyjgz)
要說在廣州街頭,有什麼小食可以代表廣州,牛雜一定高票當選。
相傳清朝時期,有一年天氣大寒,牛肉需求增加,供不應求。廣州西關地區有位回族廚師則嘗試將牛內臟與蘿蔔進行燜煮,加入八角、香葉、陳皮等香料,以此招待客人。
結果煮出來的一鍋,香飄滿屋,也飄遍了西關,獲得了街坊們的喜愛。
自此,牛雜這款小食走進了這座城市,成為了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廣州人為什麼喜歡吃牛雜,可能廣州人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但無論是在收租路上的房東,還是剛下班、放學的上班族、學生,每每在街上有人在賣牛雜,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
溼冷的冬天,悶熱的夏天,牛雜攤檔前,總不缺來尋味的人。更有甚者,會為了一碗牛雜而大排長隊。
一口大鐵鍋,鍋裡的牛雜冒著誘人香味,伴隨著剪牛雜的「鏘鏘」聲,總能調動起我們的食慾。
軟韌有嚼勁的牛肺、牛腸,入味的麵筋、蘿蔔,再淋上「黃金搭檔」蒜蓉辣醬,簡簡單單,卻讓人食指大動。
站在小攤前吃、邊走邊吃,或者在街邊「擔凳仔」...好像這樣的環境,吃牛雜才更有味道。
記得小時候,在校門口或者學校旁的小路上,總會看到牛雜攤檔的身影。
那個時候,總期待能早點放學,看看賣牛雜的阿叔有沒有「開檔」。這些家長眼中沒有營養的「口垃圾」,我們總是吃得津津有味。
記得那時,一碗蘿蔔、一串麵筋、牛肺都是五毛,奢侈一點的會要一塊錢一串的牛腸。
當時一天只有幾塊的零用錢,幾乎一大半都用來買牛雜了。
不知多少人,吃著學校附近、家樓下的那檔牛雜,從孩童到長大成人。牛雜檔的阿叔看著我們一點點長高,我們看著他慢慢地變老。
我們吃的牛雜,不僅僅是味道,還有多年幫襯而建立起來的,如好友般的牽絆。
這些街頭巷尾的牛雜檔,陪伴無數廣州年輕人的成長。
每部小推車、每鍋牛雜的背後,是他們需要肩負起的東西:生計、老人小孩、家庭......
他們見過凌晨的四點廣州,從天沒亮就要開始忙碌。備齊一天的貨、清洗味大且難洗的牛雜、還有數小時的燜煮...每個步驟,都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我們常會聽到賣牛雜賣到可以買車買樓的故事,但個中的辛苦,又有多少人看到呢。
如今,牛雜已經成為廣州小食的一張名片,街邊的牛雜檔也越開越多,有些甚至還開了連鎖店。
有人說街邊檔才正宗,有人說老字號的味道出眾,要說哪裡的牛雜最好吃,在廣州,找不到一個標準的答案。
因為每個廣州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碗牛雜。
丨阿婆牛雜丨
在芳村陸居路賣了30年牛雜,每次出來擺檔,都是大排長隊。有時排著排著,牛雜就賣完了,就只能「下次請早」了。
30年對味道、品質的堅持,讓阿婆牛雜獲得無數擁躉。不少廣州街坊,不惜排上數小時的隊,就是為了一嘗這碗美味的牛雜。
阿婆的牛雜吃起來會有些許甜味,因為牛雜的湯汁中,除了有自製的柱候醬,還會加入片糖、自製花生醬,使牛雜更鮮甜、香口。
如今阿婆已80多歲,難以自主經營,在去年4月開始,阿婆已經把手藝傳承給了「甜園甜品」創始人,並在花蕾路的甜園甜品開檔,漸漸讓年輕人去打理。
數月後,阿婆牛雜有了屬於自己的IP,也走出了芳村。味道如何見仁見智,但這也成就了廣州飲食行業的一段傳奇。
丨桂珍阿婆牛雜:花蕾路1-7號
丨阿婆牛雜·非遺小吃:文明路6號,西湖路9號首層
丨文記蘿蔔牛雜丨
農林下路小學旁開檔的文記牛雜,在這裡擺了十多年檔。不知多少在農林下路小學讀書的街坊,是吃著文記牛雜長大的。
多年後的某天,再聞到這熟悉的味道,是否會忍不住要吞口水呢?
軟韌的牛腸、牛肺,爽脆的牛脆骨,入味的牛雜,十幾塊滿滿的一盒,可以說是「大份夾抵食」。
如果想要吃得飽,還可以點個面,或來一碗牛三星湯,滿滿一大碗,風味十足。
雖然我們離開了學校多年,再次回味,味道、價格可能有所不同,但總能想起快樂的過往。
丨地址:農林下路小學側(近犀牛路口站)
丨阿叔車仔牛雜丨
隱藏於建設三馬路居民樓,開店時間飄忽,要買阿叔的牛雜,我們要做好「撲了個空」的心理準備。
牛雜可以選擇不帶牛肺或帶牛肺的。不帶牛肺的有脆骨、牛腩、牛筋、牛肚...全都是精華部位。脆骨爽脆不難嚼,牛肚牛腩入味有嚼勁。
帶牛肺的牛雜雖然沒有牛腩、牛筋這些,但吸飽湯汁的牛肺、牛腸,相當入味。
雖然阿叔給人一種「高冷」的感覺,但在與熟客還是會交談甚歡。或許他的暴脾氣,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份堅持,堅信自己的牛雜是最好的。
丨地址:建設三馬路中段(近桃記自行車修理檔)
丨肥佬牛雜丨
以前在東山口讀書時,就開始幫襯肥叔的牛雜,那時候他還在小巷裡擺檔。午飯時間或晚修開始前,攤檔前總是擠滿了幫襯同學。
從窄巷中擺檔,到如今入鋪經營,二十多年來,陪伴了一代又一代東山學子的成長。
就算畢業多年,每逢校慶,校友們除了回校看看老師同學,還會幫襯一下肥叔,來一份心心念念的牛雜。
除了軟韌入味的牛肚、牛腸、牛膀,以及肥叔自製的醬料,還有那些值得回味的記憶。
圖片來源:網絡
丨地址:廟前直街12號
丨阿姨牛雜丨
曾經在北京路小馬站,有一檔牛雜,環境相當簡陋,卻憑著讓人垂涎的出品,不管冷風還是烈日,都能有不少食客捧場。
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美味的牛雜,阿姨這裡,還有魚蛋、豬紅湯、缽仔糕、豬腳姜......逛北京路逛累,來這裡補充下體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圖片來源:網絡
後來小馬站拆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阿姨牛雜找到了新的地址。更大的門面,更顯眼的招牌,還登上了大眾點評必吃榜。
32年的經營,從小馬站到北京南,變的是地址,不變的,是那濃濃的牛雜飄香。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VanvanvanEW
丨地址:北京路南勝東裡5號
丨容意發牛雜店丨
從市場口的車仔檔,到入室經營的老字號,儘管年年漲價,仍然吸引無數吃貨前來打卡。
容意發牛雜店裡,除了有蘿蔔牛雜,還有招牌牛羊雜湯和牛三星湯,種類比較齊全。
圖片來源:網絡
牛雜軟爛、蘿蔔入口即化,一口濃鬱的牛雜湯入口,香味久久不散。細細品味,還能品出一些藥材的味道。
圖片來源:網絡
丨地址:詩書路56號(近廣州日報後門)
廣州街頭的牛雜檔數不勝數,因為篇幅有限,我們只列舉了以上的牛雜檔。更多好的好牛雜,歡迎在留言區給我們介紹介紹哦~
/////
廣州人為什麼喜歡吃牛雜,我們不得而知;廣州人有多愛吃牛雜,我們有目共睹。
成行成市的牛雜檔,以及攤檔前的人潮湧湧,就是最好的證明。
時代的洪流衝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如今我們在外面吃的牛雜,好像沒有那麼好吃了。不知是因為味道,還是氛圍。
也許在某個街角,有臺簡陋的手推車,冒著熱騰騰的香氣,有個阿叔在熟練地剪著牛雜...
而我們會在這裡,找到我們最愛的味道。